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82717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苏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本命年的回想班级 姓名 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烙饼( ) 簸箕( ) 大吃大嚼( )吆喝( ) 腌渍( ) 骚扰( )2、辨形组词:栗( )薯( )抠( )粟( )署( )呕( )3、全文起笔,以诗意的语言尽数列举二十四节气名称,请将第三句诗所表达的节气的名称写出来。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第三句诗表达出的节气名称: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4、

2、请列出作者家乡过大年必做的十件事,再写写我们丹阳的民俗风情。_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1、介绍文题 本命年(见课本注释)2、作者介绍: 刘绍棠:作家,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常规要求: 了解课文内容 ,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释疑解难: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

3、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三)合作交流1、合作学习。 2、集体解难。 (1)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炒年货 B吃腊八粥 C买糖果 D挑绒花 E杀牲禽F备糕点 G送灶王 H换门神 I除夕夜 J拜新年(2)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

4、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趣)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有虔

5、诚之意。(四)质疑交流,把握内容难点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意。2、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的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劳动成果; 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五)自主小结【当堂训练】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

6、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2、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从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课后提升】腊八粥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

7、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粥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九三O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今年“腊八”这一天

8、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你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

9、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予,泫xua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1、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2、下面语句写出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牟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

10、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3、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起剥花生来”时的心理,写一段心理活动。 4、从全文的构思来看,文章中写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中考链接】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中国出版网讯 据2011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2011年我国0-8周岁人群的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5.40本,比2010年的4.78本有所增加;9-13周岁人群的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7.24本,比2010年的6.32本增加了0.92本;14-17周岁人群的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10.68本,比2010年的9.99要有所增加。材料二:为了纪念“4

11、.23世界读书日”,省图书馆组织了2012年读书系列专题活动。专题活动主要有:23-25日在省图书馆各借阅室举办“无超期还书日”活动;26日在省图书馆少儿部举行“我爱国际旅游岛”少儿征文比赛(1)阅读材料一,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一个即可) (2)阅读材料二,请你帮助省图书馆再设计一个专题活动,并简要说说设计理由。活动名称: 设计理由: 【收获反思】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略2略3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就不能不更加引人注目了。(意近即可)【课后提升】1文章涉及“我”家五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我”的外

12、祖母,“我”的母亲,“我”的第三代的孩子。2孩子们和妈妈两代人对总理的怀念之情。3略4为下面记叙孩子们为了纪念周总理而煮腊八粥作铺垫。【中考链接】(1)探究结果示例:2011年与2010年相比,我国17周岁以下三类人群的课外图书阅读量均有不同数量的增加。9-13周岁人群的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增加最大。从三类人群的课外图书阅读量来看,年龄越大,阅读量就越大。从三类人群的课外图书阅读量来看,年龄越小,阅读量就越少。14-17周岁人群的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10.68本,平均每月近一本。(答对一点即可)(2)活动名称示例:“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读经典书,做有根人”演讲比赛;“读书讲故事”比赛;“好书伴我成长”讲座;“图书网上阅读”培训等等。活动设计理由示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国学素养;开展“读经典书,做有根人”演讲比赛和“读书讲故事”比赛,目的是加强课外阅读,拓展中学生阅读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好书伴我成长”讲座,目的是通过专家名人的现身说法,激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图书网上阅读”培训,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网络阅读技能等等。(活动设计名称要与课外阅读有关,要与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技能有关)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