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82802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秋声赋教材概述秋声赋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散文代表作之一。把此文与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板块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接着,用多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然后,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并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委婉地表露了自己的心绪。在写法上,本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教学时应以体味作者复杂

2、的人生感悟为重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主旨。必须指出的是,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思路方法设计思路:首先要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作为一篇时文(赋),学生不借助工具书而想读懂它的确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本;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存在的语文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刘禹锡同题文以及南宋末词人蒋捷声声慢秋声词,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CAI课件,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3遍,做好背诵的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2秋声赋是赋体散文,语言简约抽象,学生借助注释粗通其意,通过分组讨论弄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在层次,进而把握文本主旨。最后进行比较阅读。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第1课时导语设计(教师板书“愁”)何谓“愁”?秋心为“愁”!何谓“秋心”?常人在秋天生发出的伤感情怀。我们的祖先将“秋”与“愁”联结在一起,并非偶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4、,萧瑟肃杀的秋天常被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种心绪的黯然。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秋心”吧。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古诗词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丑奴儿(宋辛弃

5、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

6、太师、谥文忠。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基础积累(1)字音悚然(sng) 萧飒(s) 槁木(o) 砭人肌骨(bin)戕贼(qing) 黟然(y)(2)实词释义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萧飒:细雨声、风声。明河:银河。有动于中:内心有所触动。中,内心,心中。(3)虚词释义悚然而听之:表修饰,地。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又。初淅沥以萧飒:表并列,而。(4)文学常识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

7、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1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明确: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2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梳理文言现象。说明: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重要的文言现象标记出来,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并做好笔记,对于疑难

8、词句可提交全班讨论。教师巡视、辅导答疑。明确:(1)通假字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2)古今异义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3)词类活用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用作状语同,在夜间)春生秋实(“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4)文言句式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句,“自西南来”充当“声”的后置定语,“者”为标志,赤壁之战中有“人马烧溺死者”等类似语句)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

9、何”:固定句式,为什么)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不闻但闻”:听不见,只听见。在木兰辞中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渐渐”等类似语句)夫秋,刑官也。(判断句。标志“夫,也。”曹刿论战中有“夫战,勇气也”等类似语句)商,伤也。(判断句。标志“,也。”)2在梳理文言现象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两遍,口译文章。附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不禁悚然听着,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

10、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

11、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12、,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文言现象。第2课时1研读第一段。思考:清代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采用的什么写法。明确:说明:比喻修辞格的运用,使描摹的事物具体可感,在本段中,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13、 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小结: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2研读第二段。思考:第一段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去描摹“秋声”,第二段是否写到“秋声”?如果有,那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明确:第二段既有直接描写“秋声”的文字:“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也有间

14、接描写“秋声”的文字,作者在第二段前半部分分别从色、容、气、意等四方面描绘“秋之状”,这样写既是为后文直接状写“秋声”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是一种“渲染烘托”的手法,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1“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就是诗文中常用的烘托的手法。2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

15、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是肔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作者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明确: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作者吸收前人的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在此,可以联系课下注释,说明一下秋与各类杀戮意向相对应的文学常识)。3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

16、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写作手法呢?明确:“夫秋”至“物过盛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戮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盛而当杀”。小结: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4研读第三段,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作一下概括。(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A人生的忧虑烦

17、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小结:第三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明确: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茂;人生感悟不同。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8、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明确: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19、;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中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感深沉慨。说明:此为开放题,只需言之有理即可。总结本文写作特色:1无形有形“秋声”为无形之物、无形之象,作者却能借“秋之状”(自然之物)描摹出其声,化无形为有形。2自然人生(

20、生活、社会)由自然之声而及人生况味,是本文另一特色。附:秋声赋集评1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2赋之变调,别有文情。(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3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未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一、研读刘禹锡秋声赋(并序),试比较该篇赋与欧阳修之赋在立意与写法上的差异。秋声赋(并序) 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有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

21、寄孤愤。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莫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蔓趣寒螀之愁。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泠泠,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伊伊。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麽。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鞴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明确:较之欧

22、阳修的秋声赋而言,刘禹锡的秋声赋采用了“骚体”的形式,语言工整,用语清丽,更近似传统的“赋体”。从内容上看,刘文也是从自然界虫鸣着手,突出“秋声”之悲,但作者并不苟同前人情思,相反却吟出“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麽”,并由此过渡到对个人遭遇的感慨。“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鞴而有情”“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表现出诗人年岁虽迈,但仍思做“伏枥之骥”,尽管“力将痑兮足受绁”,作者“犹奋迅于秋声”之豪情。二、研读蒋捷声声慢秋声词,找出其中所写的秋声,理解该词表达的旨趣。声声慢秋声 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

23、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明确:在蒋词中,写到十种“秋声”:豆雨声、风声、更声、玉佩声、檐底铃声、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扣住上阕“凄凉一片秋声”来写),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做官。从这首词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故人思念

24、之情,更有着亡国之痛。课堂小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但凡“言秋”之语诸多透露出悲伤忧郁之绪,今天我们学习的秋声赋更多地透露出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心态,即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这已然是难能可贵的了。当然,时代不同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逢秋便寂寥”已然成为过去。秋是收获的季节,秋是金色的季节,当我们付出辛勤的努力后,我们必将迎来丰收的金秋。作业设计1阅读欧阳修散文的其他代表作,并撰写读书笔记。2背诵全文。角度特征主观感受秋声淅沥萧飒如风雨骤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铮铮如军队夜行凄切悲凉秋状惨淡清明栗冽萧条丰草色变佳树叶脱肃杀寂寥秋声赋赏析 德庸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散文家

25、、诗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广阔而深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这是对这几位作家作品风格整体评价。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都显得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秋声赋是欧阳修代表作之一,也是散文中的杰作。作者用散文笔调,通过譬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无形的秋声,把秋天之变态百端的情状形象化地呈现出来。秋声赋是一篇感情澎湃、意境优美、形象独特、潇洒含蓄的抒情散文,它突破了传统辞赋凝重板滞、略无生气的面貌,表现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下面我们对欧阳修秋

26、声赋作一赏析。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萧萧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

27、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自答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

28、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秋”何以有这样的威力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感受呢?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

29、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

30、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杀戮之意。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作者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会。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

31、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因此,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在这个秋气正浓的季节,不妨打开秋声赋,一方面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所带给你的艺术美感,另一方细细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气,之意,体验自然和人生。该设计方案最大的特色即在于对文本自身因素的挖掘与拓展上,选用的刘禹锡和蒋捷两篇文章也与文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比较阅读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