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83310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结人教版必修4.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结】人教必修4第12课苏武传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

2、苏武的劝说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

3、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

4、来,苏武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本文形象塑造方面有何特点?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朝的自信。4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

5、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成200字左右的小作文。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

6、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

7、。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

8、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

9、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5有人认为真

10、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

11、武帝治理下的国家。但是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二、素材挖掘1回望着汉室的繁华似锦,我凝眸在北海里你那拿着旄节的

12、身影,如此单薄。经历了多少风霜,多少岁月,你的额上被深深刻画上皱纹,你的鬓角,不知何时已经掺杂了白发。而你的眸依旧是那般神采奕奕,时刻回望着你的大汉土地。19年的岁月,你与羊为伴,冰天雪地里,你手持旄节,站成一座流传千古的丰碑。现在的人们依旧仰望着你,你传照千古的神采,你挺直的腰,每一点都让人很深的敬仰。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怀念,你在那里是否安好?一度想踏步走过你生活了19年的荒凉的土地,去感受一下你的艰辛,真真切切的去感觉你的温度。不知道何时你的身影已经可是梦萦,只可惜跨越了千年的时光,让我们无法越过。深深的刻写你的名字,在血脉里融入那些风霜雨露,看着荒芜的旷野,深深地凝思着千年之前的你。2看

13、到大汉寻你的足迹,我欣慰的泪流,你的大汉王朝没有抛弃你,没有不顾你的生死。在茫茫的北海,他们一路寻来,你终于回到了阔别19年的家。虽然妻子儿女已经成为别家的,可你在意的只有你的大汉天下的安康。青丝出使白鬓归。你的美好年华被无情的摧残殆尽,你的眉角还是那么坚毅,你的精神依旧那么矍铄。你没有被流言蜚语击败,你不在意那些讥讽你牧羊的人,你只是安守自己的本分,为天下正义、公道说话。你的精神让我们后人感慨良多。静守月光,一次一次洒满眼前的世界,清冷冷的似你的眸子,从历史的缝隙里折射出震撼心魄的感动。不知道对着星空的呢喃,你是否在听得见?你是否知道一个人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在夜空下,静静地怀想着属于你的一切

14、的一切。时光依旧静静地流走,你的苍颜白发已经在历史的流沙里模糊。伸手触摸不到你残留的温度,看着清冷的月光,我焚香凭吊,希望你可以看到那袅袅的烟缕,知道我在这里虔诚的怀念。山高路远,思念不断。记得你那苍老的面容,一生铭记你的高尚的节操,这一生,知道你的痕迹,不枉来世间走了一遭。合上书,任记忆在血脉里流淌,一点一点的感受你带来的那些感动,去感悟那些日子里我们应该记得的痕迹,然后怀念这一生的相遇。青史册中,你的名字依旧,我们依旧仰望你的存在,纪念千秋的你。3阅读是是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的过程。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为人物这种生存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有了这一思考过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与“坏人”了

15、,对生命的认识也会因此丰富。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

16、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

17、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4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

18、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三、素材储备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鉴赏:首联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接着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颔联是用逆

19、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颈联两句是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结尾二句“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2苏武雪地牧羊十九载,耿耿忠心,不易其志;回汉后,又把所有赏赐分给他人,其家无余财。点说孟子说:“富贵

20、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武不正是这样一位大丈夫么?苏武刚直不阿、忍辱负重、刻苦自持、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芒,为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所景仰。苏武历经磨难,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苏武把皇帝的全部赏赐都送给兄弟故旧,以致家中无余财。苏武是一个轻于财利的人。没有对财利的淡薄,就没有对节操的崇尚,更没有对祖国的忠贞。“家不余财”,不正是苏武留之后世的最佳灵魂净化剂么?壮哉,“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苏武!伟哉,“家不余财”的苏武!3关于气节的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21、论语卫灵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4苏轼三抄汉书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客人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上3遍了。第一遍每段抄3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家族名人班婕

22、妤班婕妤(前48?前6年),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其父班况生了三个儿子和她这个女儿。幼子班稚生班彪,班彪又生班固、班超和班昭。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

23、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元后王政君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可惜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其父班彪 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一部史书(后来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

24、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想已多为汉书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汉书的元帝、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其弟班超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三十年之久。其妹班昭班昭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班彪之女

25、,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有女诫七篇,集三卷。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

26、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5一代良史有感于汉书及其作者班固幼年时曾听老人讲过这个一个故事:宋朝有位大文学家苏舜钦,好饮酒,豪放不羁。他住在岳父杜祁公家,每晚读书,定要饮酒一斗,祁公感到奇怪,暗中察看,原来他在读汉书,每读到快意之时,便饮酒大杯,祁公不禁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也不算多。”用汉书下酒,可见其韵味之醇,感人之深。汉书的作者班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对我国史学体系的创立以及古代史学、文学和思想史的发展,都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班固,字孟坚,生于建武八年,是儒学世家,书香门第。在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之下,九岁便

27、能写出成篇的文章及背诵诗赋,著名的学者、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曾有一评:“此儿必叙汉事。”永平五年,班固因有人陷害其私改国史,而被押解于京兆狱中,连同他的书稿一齐上缴,进行审查。后因其弟班超“具陈因不敢妄作,但续父所记汉事”的雄辨,不仅免去牢狱之灾,反而被任命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帝收藏图书的地方,后汉书儒林传序中说到:“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辆。”班固有机会做兰台令史,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为他以后编撰汉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后,他便以“著述为业”,一著就是二十五年。班固专心编写汉书,却不料于永元四年因窦宪案牵连免官下狱,后死于狱中。一代史学家的仙去,留下的是流芳百世的一部

28、良史。汉书虽是史书,却也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汉代是儒学统治的时代,班固的文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学的直接影响,他的文学主张“依经立义,缘事而发”,即是用经学的观点来解释文学现象,而不顾牵强附会,窒息难通。汉代文学,如散文、乐府诗歌、五言诗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是以代表“后世莫能继”的“一代文学”风貌的还要数汉赋。两汉的散文,是当时文学上的主流之一,而散文的成功和发展,又主要表现为传记方面。汉书列传中所载的人物,是和史记差不多的,上至王候将相、儒生文人、谋士说客,下至游侠、商贾及农民起义的领袖。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形形色色,众态纷呈。最著名的还是苏武传,班固于此,大力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

29、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情节描写,突出了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的英雄形象。当苏武说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獾,效死于前”的话时,李陵竟不禁自惭形秽而喟然叹息说:“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最后写李陵送苏武返汉的一段也很精彩:“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态,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志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总之,汉书作为史传文学,有不少可取之处。明代黄省曾说:“孟坚之史,每传一人,则不特功德言语,了了无遗,模写如画,又且并

30、其形态之状以铺张之。”汉书通过一些具体情节的描写,使历史人物的个性,感情和动态,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汉书对唐宋以后的“古文”也有很大的影响,隋朝时李密欲访包恺于缑山,蒲鞯乘车,“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路遇杨素时所读正是汉书顶羽传,一时传为美谈。唐朝的文学家柳宗元就精通汉书,并对其作了很高的评价,宋代黄庭坚也曾说过,久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言语无味也。”言辞虽不免有些夸张,但说明汉书已成为后代文学家学习的楷模。小子有两句拙诗叹道:诗礼传家话朝暮,酒酣谁与品汉书。6还有一种家园在心头2014年6月21日解放日报陈鹏举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筵

31、席上写给他两句至今很有名的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从巴蜀回来,筵席上写给白居易两句至今也很有名的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王维和刘禹锡的诗句,写的都是家园。王维是说,阳关以外,人地生疏,不是家园。刘禹锡是说,我虽然回来了,人地竟然很生疏,哪里还是家园?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关“家园”的命题:家园到底是什么?家园到底在哪里?王维和刘禹锡下的定义是:人地生疏的地方,就不是家园。长安也好,安西也好,巴蜀也好,不都是有人住着,生活着,不都是被不同的人认作家园?认和不认,区别也就在那里是否有你的留恋和熟悉的人和天地。王维、刘禹锡、元二和白居易,都把长安认作了自己的家园。

32、所以王维的诗意,元二一定认可。那一天他一定“更进一杯酒”了。也所以刘禹锡见到久别的白居易,不禁要忧伤长安的莫名生疏了。这样,就出现了下一个命题:大抵都不是长安人的王维、刘禹锡、元二和白居易,为什么都把长安认作了家园?回答应该是:人生除了故乡,除了生地,还有一种家园在心头。在心头的家园,才是人生最后的家园。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劝降。匈奴把他囚在大窖里,苏武吞着雪、咽下毡,坚贞地活着。后来让他去牧羊。他所有的都是公羊。匈奴说待这些公羊产了仔,才会放他。苏武守着气节,在北海坚贞地活着。十九年后,他回到了汉朝,汉朝皇帝换了,他的家物是人非,他本人也已垂垂老去。除了一种坚贞的活法,一切都无足轻重了。他心头

33、的家园,也就是十九年牧羊的北海。伟大人物的生活常是阴沉,过去了的阴沉,又常是毕生的记挂和慰藉。玄奘西天取经。西去时的脚步,他从没东返一步。十七年后,这位取了真经的高僧,回到唐朝,受到唐朝皇帝的崇高礼遇。这时候他的神情没有丝毫洋溢,他心头的家园是西去往返的长路。伟大人物不在意荣名和美誉,他们的心头,只有行走的路。称得上心头的家园的,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崔颢的黄鹤楼、欧阳修的醉翁亭,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还有苏东坡,他说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心头的家园,除了地点,还有万物和人。譬如,老子的青牛、屈原的女媭、刘伶的酒、嵇康的广陵散、王羲之的白鹅和鼠须笔、陆机的黄耳和鹤唳,这些应该都不难体会

34、。还有就是李白的明月,和杜甫的船了。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家喻户晓。这首诗说的就是李白心头的家园:明月。现代人见惯了火树银花,坐惯了转眼万里的飞机,很难体会古人和明月的交情。漫漫长夜,离乡背井的古人,所能坐实的有关家园的记忆,就剩下头上一片寒冷的明月了。还有,杜甫生命的最后日子,是在无处停泊的船上度过的。现代人很难体会一个伟大的诗人的苦况:陆上的生灵,像鱼一样漂流在水上。而这,就是杜甫最后的心头的家园。他活在自己心头的家园,他的诗无与伦比。到了近年,人们心头的家园,依然像杜甫分别说他和李白那样的,真切、空的春天树和日暮云。鲁迅家院子里的两棵枣树,郁达夫的美人和名马,徐志摩的康桥,弘一的虎跑泉,苏曼殊的尺八箫。还有刘海粟,在他晚年一直念叨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林风眠的仕女、芦雁和瓶花,以及黄永玉的无愁河。除了故乡,除了生地,还有一种家园在心头。我因此常常问自己:我心头的家园在哪里?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