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83430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综合检测(二)(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失其所与,不知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解析】A项,“蚤”通“早”;B项,“卒”通“猝”;C项,“知”通“智”。【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常以身翼蔽沛公群臣怪之此其志不在小越国以鄙远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素善留侯张良吾得兄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B/C/D/【解析】为名词作状语,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形容词作名词,为形容词作动词,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答案】C3下

2、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介词,替,给;动词,认为。D项,介词,趁机;副词,于是。【答案】B4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此亡秦之续耳【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答案】B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1)大行不顾细谨,_。_,_,何辞为?(鸿门宴)(2)又前而为歌曰:“_,_!”复为慷慨羽声,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答案】(1)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

3、俎我为鱼肉(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二、阅读鉴赏(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

4、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素善留侯张

5、良善:友善,交好B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解析】“遇”,应为“款待,对待”【答案】D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良曰:“长于臣。”樊哙覆其盾于地D沛公默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解析】A项,“以”,都是介词,把。B项,“乃”:副词,于是;副词,才。C项,“于”:介词,表比较;介词,表处所。D项,“然”:形容词词尾;连词,表转折。【答案】A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3分)()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

6、良与俱去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ABC D【解析】表现张良的谋略;是张良与项伯交往的缘由;是刘邦的话。排除这三项即可。【答案】D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

7、善于谋略的大智者。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解析】B项,“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不当,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答案】B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译文:_(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译文:_【答案】(1)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就比不上。怎么应付这件事呢?”(2)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

8、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

9、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

10、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去而事智伯去:前往B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C卒释去之 卒:最后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解析】去:离开。【答案】A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表判断的语气词。B项,副词,于是,就。C项,介词,用。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答案】D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3分)()去而事智伯我必为报仇而死彼义人也我故国士报之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 BC D【解析】是豫

11、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是赵襄子对豫让的评价。是赵襄子劝豫让的话。【答案】D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赵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涂抹厕所,想在赵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赵襄子识破。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赵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D豫让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下行刺赵襄子,被发现后毫不畏惧。在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拔剑自刎以报智伯。【解析】“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与文意不符。原文是说豫让在拔

12、剑连击赵襄子的衣服,权当为智伯报了仇之后,拔剑自刎。【答案】D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译文:_(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译文:_【答案】(1)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2)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是没什么名声。后来他离开他们去侍奉智伯,智伯非常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联合谋划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涂上油漆,作为饮酒器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男

13、儿应该为了解赏识自己的人去死,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献出生命,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涂抹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中一惊,捉拿并审问涂抹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赵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把他放走了。豫让走了以后,不久,赵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赵襄子来到桥上,马

14、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委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卖力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感慨叹息,流着泪说:“唉,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经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替自己做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义气。以前您宽恕了我,

15、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里话!”于是赵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拔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三、语言表达(15分)16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一个历史人物,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修辞方法要一致。(6分)示例:项羽,乃百世难得之英才!忠于义,重于信。备选人物:烛之武刘邦张良荆轲樊哙范增_【解析】本题是仿句练习,但规

16、定的评论对象都是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历史人物。示例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用一个散句给人物身份定位,二是用一个对偶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或性格。【答案】烛之武,生于乱世的精于辞令的外交家!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17(2012湖北高考)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要求:联系该书内容;表达简明得体;字数不超过40字。(4分)_【解析】本题以写阅读宣传语的形式,考查语言简明得体的能力。写阅读宣传语就要写出为什么要推荐读这本书,还要概括所选书籍的

17、精髓,比如对人物的概括或是对书籍大意的阐释。语言力求有文采,有鼓动性。【答案】(示例一)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示例二)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18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包括标点)。(5分)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 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 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 000个左右。新课

18、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 000字统一调成800字。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有学生家长质疑:最没用的就是“死记硬背”,识字才有用,为什么现在要反着来呢?这究竟是改革还是折腾?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一般来说,“一句话新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对象),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本题答案可拟为: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增

19、加背诵、减少识字引发争议。【答案】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增加背诵、减少识字引发争议。四、写作训练(5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顺境中我们拒绝自满,逆境中我们拒绝放弃,学习中我们拒绝散漫,生活中我们拒绝放纵请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叙写经历,或发表议论。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属于“独词式”。社会是一个名利场、大舞台,形形色色的诱惑,浑浑噩噩的平庸,妄自菲薄的自卑,纸醉金迷的奢华,眉宇紧锁的忧愁如影随形,面对这些,我们应坚决说“不”。拒绝喧嚣是为了宁静的生活,拒绝奢华是为了保持质朴的天性,拒绝世俗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拒绝强权是为了

20、捍卫平等的权利,拒绝放纵是为了自身的更加完善,拒绝忧愁是为了保持快乐不过,应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拒绝都值得我们去“学会”,这里的“拒绝”显然另有深意,因此如何多角度深入挖掘,写出“独特”、写出“深刻”是构思的关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学会拒绝。学会拒绝生活的“罂粟”。文章中重点扣住“学会”二字,阐述“学会”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证“拒绝”的重要性。拒绝:内容可以是“拒绝平庸”“拒绝放弃”“拒绝诱惑”等等。既可以写一个“拒绝”的故事,也可以论证为什么要“拒绝”及“拒绝”的重要意义。拒绝也是一种智慧。拒绝与接受(获得)。但必须明确“拒绝”与“接受(获得)”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拒绝”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接受”,“拒绝”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接受”,要透辟地论证出二者的内在联系。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