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2)语文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85736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2)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2)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2)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2)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与朱元思书》教案(2)语文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第六单元22与朱元思书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 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

2、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环节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一

3、.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

4、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

5、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六.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生: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

6、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

7、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

8、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

9、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七.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八.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教学反思:这节 课的设计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发了学生思想积淀中对山水美感的共鸣效果好。 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