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288009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2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3课 汉代思想大一统分点.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的境遇:,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1、背景,汉武帝,吸取秦亡短期而亡的教训,西汉前期的皇帝都比较重视人才 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但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北方和南方经常边境不宁;王国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迫切需要人才,背景,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1、背景,2、贤良对策,贤良对策: 汉武帝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各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

2、能的知识分子; 汉武帝亲自拟定有关的时政问题进行策问。,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1、背景,2、贤良对策,3、作用,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等人通过这一途径进入政府官员行列,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良机。,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的生平,董仲舒生平:,生活在西汉文、景和武帝朝代 博览群书,专心致志 三次应对汉武帝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创制新儒学思想 晚年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书影,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二、董

3、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的生平,2、新儒学体系的形成,“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文化专制,“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儒学披上神学外衣,“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的措施,措施: 思想上: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

4、治上: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上:汉武帝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学习儒家经典,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的措施,2、教育状况,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兴办太学,太学生学完五经 考试合格后到政府任职,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为官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汉武帝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教育状况,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结果:,儒学为什么

5、能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思考题:,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天命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其一,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在内的世界事务。 其二,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显示他的意愿。 其三,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一,传统观念中对“天”的敬畏,对“天”的敬畏维护了人的道德; “人命关天”的观念维护了对生命的珍视; “天人合一”的观念则有效的保护了自然。,二,“天命观”的真正

6、意义,中国人在对天的敬畏中派生出“天命观”,以及“善恶有报”。“认命”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现在被某些人理解成“面对困境的消极与无可奈何”。 事实上“认命”的真正意义是“尽人事,听天命”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子提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却仍然在54岁时辞去鲁国大司寇的职位,周游列国14年。推行王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里并无消极避世的含义。,在个人生活中,认命的思想并不否认个人奋斗,仅仅是对人生中不可抗力的解释。 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观念让人努力行善,为自己今后的生活乃至子孙后代积累功德。 相信命运与报应,让人能够努力行善,看淡欲望,顺天而行,不会

7、为逞一时之强而不计后果,这种思想更让人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何谓“天人合一”?,“天”,指宇宙万物。 “人”,就是指人类。 “合”,就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 “一”,就是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告诉我们,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人应遵循客观万物的运行规律。,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

8、或罚。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三纲五常论,“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9、,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孔子提出“仁、义、礼”, 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 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纲五常,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

10、,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三从四德”,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 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 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