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00008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课时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课时跟踪检测(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昆明质检)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可知探讨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形成的中央机构形式,故B项

2、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地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选B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如尚书、

3、侍中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相权分割为三,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3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选C中正评定推荐的人才不一定能够出任高官,故A项错误;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督官员,故B项错误;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可知九品中正制度

4、在选拔官员是注重对人才的考评,故C项正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4(2017惠州一模)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 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主专制的强化 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析:选C北宋时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体现了北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冗官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5(2017晋 冀豫高三联考)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

5、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解析:选D“必集百官议之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这一管理是为了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6(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解析:选C宋代设置“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以分化宰相的任官考核权,体现宰相权力更加削弱,故C项正确。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

6、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解析:选C材料中出现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强调高中状元的荣耀,故C项正确。8(2017龙岩质检)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解析:选C根据题意,

7、元代行省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权力很大且由蒙古人担任,尽管汉人德望很高,但中央不任用。行省制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蒙汉分裂的史实,故B项错误;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行省制,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不能体现蒙汉各族的联合,故D项错误。9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8、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解析:选A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法律来规范,故A项正确;法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故C项错误;在诸多的法律中,有针对擅权的,也有针对结党营私的,故D项错误。10(2016南昌模拟)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解析

9、:选A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解析:选B该学者认为军机处实现了“大臣行政”和“君臣联合行政”,体现了对皇权的约束。1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

10、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解析:选C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

11、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

12、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10分)(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5分)(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

13、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省略号分层,从前两层中概括职责,从后两层中分析原因。第(2)问,以“夫惟于一乡之中”分层,从之前内容概括措施,从之后的内容分析意图。第(3)问,抓住材料二中的“万户”“减万户”和材料三中的“冲繁疲难”等关键信息概括。第(4)问,从前三问的答案中分析总结。答案:(1)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

14、政。意图:提倡地方分权。(3)趋势: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4)价值:提高地方官员的执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14(2017黄冈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

15、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

16、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12分)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分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再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

17、,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