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2217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讲义:板块二 通史整合(四)- (六) 含答案.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三线交织建通史 政治线经济线文化线三层精研明高考 考多少考什么怎么考考多少全国卷选择题对中国近代史的考查也相对稳定,一般是3个小题,集中在2830题上命题,分值稳定在12分。非选择题侧重中西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的比较,分值最低15分,最高37分。考什么选择题常考区域非选择题常考主题(1)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2)中国外交的近代化(3)抗日战争(4)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近代思想嬗变(6)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1)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形成(2)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3)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想、科学的态度(4)近代列强侵略和中国

2、人民的反应怎么考1注重基础性高考命题往往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作答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如2017年全国卷第30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注重综合性高考命题的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如2017年全国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3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考查国史、党史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社会热点,强调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如2017年全国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2

3、017年全国卷第30题,材料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通史整合(四)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历史发展怎么样 明阶段特征,有利于定位思考方向三维坐标定位三条主线定论政治把握两条线索: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动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于1912年结束。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

4、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思想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两次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了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鸦片战争,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

5、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挑起战争,黄海大战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

6、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2)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3)义和团运动: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概况: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

7、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4)辛亥革命: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10月10日,发起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意义: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2)标志:

8、中国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2洋务运动(1)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3)活动: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4)意义: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本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又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民族资本主义的

9、产生与初步发展(1)产生: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2)初步发展: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表现: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融会贯通1近代前期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1)政治上:一方面中

10、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经济上:一方面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输出资本,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诱导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2辛亥革命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借鉴(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2)政体方面:学习西方,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在政权组织方面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原则。(3)思想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

11、现了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以法治国的原则,这在本质上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一致的。3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1)列强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4)清政府政策调整:面对进一步发展的内忧外患,清政府调整政策,推行新政,以适应近代化发展趋势,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5)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6)学习内容:由学

12、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7)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4.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交通事业的进步: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13、。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3)通讯工具的变迁: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业: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4、”。(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2中体西用(1)内涵:“中学”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3早期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主张: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3)特点: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

15、治制度。(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4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3)内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并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5三民主义

16、(1)提出: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3)评价: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4.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现代化史观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唯物史观没有变革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

17、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向富强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社会史观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文明史观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革命史观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5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1)含义:洋务派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努力更新自身文化时提出的有关中西文化的总体原则,即“把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作为安身立命的主体,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坚船利炮和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两者融为一体,来满足清王朝需要”。(2)评价:这一原则指明了更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西文化

18、融合;但是这一原则没有处理好西学与中学的关系;对西学的认识仍流于“制器”的浅表层次;引进先进的生产力的目的是维护落后的生产关系,这本身就是矛盾的。6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2)思想上: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19、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4)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命题视野在哪里 定高考热点,有利于把握高考脉动视野(一) 既是教材主干又是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这是命题人的首选(一)政治上晚清时期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20、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解答时一要阐明这一模式的相应观点,二要结合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冲击”“反应”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概括。答案:示例一观点: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我赞成这一模式。“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

21、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示例二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2、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所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

23、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

24、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建设性(客观影响):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25、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二)经济上传统经济在外力冲击下艰难转型1(2015全国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解析:选D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

26、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2(2014全国卷)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要大大超过中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使英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的市场,故选D项。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土崩瓦解,故B项不符合史实

27、;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内容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3(2017全国卷)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解析:选B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材

28、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4(2017全国卷)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解析:选A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

29、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5(2012新课标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故答案为A。一、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

30、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国别项目中国西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国内环境政府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限

31、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模,征收重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自由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市场统一技术依赖西方技术,国内人才不足教育发达,技术先进,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资金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匮乏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金融业发达国际环境缺乏国际市场的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政府的保护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巨大,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的海外利益(三)思想上在向西方学习中嬗变更新1(2015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

32、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维新,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2(2016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

33、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A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排除D项。一、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表现:(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

34、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

35、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二、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

36、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4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四)知识纵横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晚清中国的社会转型1(2017全国卷)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

37、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2(2013全国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

38、所学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现代化”主要指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B项符合题意;A项清末新政实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C项为列强侵华史,D项为中国抗争史,均与现代化不符,故排除A、C、D三项。3(2016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是

39、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

40、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3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4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5社会领域:“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产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

41、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视野(二) 虽不是教材主干但属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近年高考常见丰厚教材(一)晚清时期对外政策的调整1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趋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解析:选C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2(2013全国卷)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

42、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走向近代外交,所以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制度性的改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叙述错误,应排除。一、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

43、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

44、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二、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19世纪40至50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丰厚教材(二)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2011全国卷)1900年6

45、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选B本题考查清朝末期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的意图相违背,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B项。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得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见,钦定宪法大纲()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解析:选B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表明钦定宪法大纲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极力维护君主专制,但也含有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