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3230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年级上册数学质量分析我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如: 学生不能认真审题 , 认真答题。体现在列式计算后不写单位名称。还有的在解应用题后不写 答案等 ;2.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解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如位置与方向中的数对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 求比值和简化比两类,一是有少数学生分不清求比值和简化比,结果表达错误; 二是计算方法不得当,不能化到最简,简便计算也有待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尤其是学困生的正确率太低,算理不明,不能灵活的运用简便方法。部分学生能列出应用题的相应的算式,但最后算错了。4. 学生对题型不够熟悉,在答题的过程中

2、表现出的自信心不够。5、两极分化严重。学生间的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优差悬殊,学困生很难跟上学习的步伐,给教学和辅导带来诸多不利。1. 加强概念教学,特别是概念的推导过程、归纳过程,要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这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5. 培优补差,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针对部分学困生,要经常和他们的个别交流,平时要多给他们开小灶,查漏补缺, 及时进行辅导,经常进行家访 , 不断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电话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和家长达成教育的共识,齐抓共管,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同时也要让那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尽快脱颖而出,使全

3、班的教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数据分析参加考试 85 人,均分 80 分,合格率为88%,优胜率为65%。与制定的奋斗目标相差甚远,合格率没有达到,优胜率没有达到,均分与制定的奋斗目标均分85分,相差 5分。二、未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1、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没有注重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未加强知识点的归纳与综合训练,未加强知识点的纵横对比,本次考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当不好, 85 名学生中得60 分以上的占全班总人数的88%,但只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精心得了比较高的分数。2、在平时的综合训练中,我没有注重强调,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在本次期末考试中,第四大题满分6 分,全班只有董金珍1 人

4、得了 6 分,其余同学都没有得满分。3、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没有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认真计算的习惯,更没有注重口算、笔视、视算三结合,本次期中考试计算得满分的同学少之可怜,只有王淑娟同学得了比较高的分数。4、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的能力,所以未得到较好的效果,走进生活,解决问题,50%的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不高,基本上都做错了。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在本次考试中,学生对能简算的简算计算失分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我本人,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强化训练的不够,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导致了这次考试平均分没有达到目标的主要原因。2、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5、问题的能力,抓的不够透彻,不能使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改进的措施2、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上、书写的习惯,让学生全力参与学习,探究知识面,合作交流。3、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主动学习新知识。4、在培养学生质疑,激励机械上下功夫,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5、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努力把课堂教学落在实处,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足够空间。6、利用空闲时间,多关心、帮助、辅导学困生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本班的教学成绩。7、抓单元测试,抓单元过关。8、让学生认真、仔细审题。9

6、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到位。10、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不理想的现象。有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理想。如,有的在计算题中出错,缺少验算检查的习惯; 有的学生基本的位置画图出现错误,测量不准确。1、针对一些学生不能认真仔细审题的问题,加强审题训练,注重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听课。很多的学生只注重数学题目的结果,而忽视了数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审题与分析。让学生在分析题目时充分运用手中的笔进行圈圈划划,这样有助于理解题意。2、针对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意义理解不够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帮助学生建立表象。3、针对学生试卷失分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巩

7、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大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培养他们细心、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5、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背景分析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班的学生,对他们整体数学掌握情况,笔者一直予以关注。通过本次检测,又能体现出这批学生的特点。本班学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数学非常薄弱的有 5 人左右,在及格边缘的也有5 人,中等水平的将近6 人,女同学居多,男生的思维水平一直比女生强,因此从高分段来看,男生的成绩优于女生。二、整体情况分析1、综合情况分析本次检测平均分只有73.9 分,反映了本班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两

8、极分化较严重, 31.0 的学生数学素养较好,都能在 90分以上,而19.0 的学生不及格,并且有11.9 的学生成绩在20 分以内,平均分就难提高上去。优等生成绩不完美,总有差错,100 分几乎没有,说明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处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尚未建立。2、学困生分析本班的学困生已成现实,难以改变,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实在不行,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和耐心去精心辅导,所以尽可能让他们理解简单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切实掌握。 11.9 的学生基本不具备学数学的能力和方法了,只能靠模仿做几道简单的习题。 18.0 的学生思维水平不是特别高,相对于优等生来说理解会慢点,不够灵活,但耐心讲解,他们也能掌握

9、好,这部分学生还是可以挽救的。3、卷面分析本次检测较以往,有如下改变: 一是解决问题的比重适度降低,几乎涵盖了本册重点知识,分值只占 25; 二是口算题量增加,强化了口算能力的重要性; 三是注重了知识习得过程的考查,如圆面积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强化了过程的重要性。四是注重知识的全面理解。如选择题的第 1、 5小题,都是理解性较强的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选择。三、试题具体分析1、学生答卷整体情况分析 : 从学生答题情况开看,还算可以。每个大题的答题率都在6070 之间,只有解决问题的第 2 个题目,在 44.8 不大理想。而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习题正确率在100,难能

10、可贵。其余较好的有文字题的第 2 小题,让学生用方程解答,刚好有复习到。本次的解决问题比上学期要好,答题率都在 70 左右,有关计算的习题也算可以,都在75 左右。答题情况较弱的是填空题、选择题、问题解决等这些认知水平较高、需一定解决能力的习题。2、细化分析: 从试卷安排顺序逐步进行分析,以便科学合理的反映本班答题情况。项目一 : 认真思考,准确填空。1 .考点:有1个小题,侧重于倒数、化聚、分数乘除法、扇形统 计图、圆环面积、圆面积的推导公式等。2 .答题情况:本题的得分率在67.5,可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算可以,全班只有1 位学生全对,而错误率最高是第 7 小题,将圆展开后,拼长的长方

11、形的周长的计算,还有圆环小路的面积计算。部分同学对():8=10/()=()+20=0.25=()类型的题目掌握不够好,更需强调“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3 .失分原因:一是知识点记忆不深刻,如最小的合数;二是转化意 识不强,如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理解不透 ; 三是对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到位。4 .今后教学要加强:一是知识形成的展开过程,更加重视直观教 学 ; 二是基础知识的回忆和理解; 三是讲究策略和方法。项目二 : 仔细推敲,认真辨析。1 .考点:百分数的意义、化简比、圆周率概念、比的分配问题、 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等。2 .答题情况:答题率在

12、78.1 ,还能较好到体现出学生的辨析能力。几道习题应该不难,平时教学都有讲到过,只是第 4 个习题,平时 不大注意,学生答题情况不好。3 .失分原因:一是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关系理解不到位 ; 二是对圆周率概念理解还摸棱两可; 三是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比较,没有形成整体观,缺乏辨析能力。4 .今后教学:一是要加强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落实;二是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项目三 : 反复比较,慎重选择。1 .考点:对称轴、圆、百分率、等式、单一量等2 .答题情况:61.4的答题率来看,应该不算好,第1、5小题,此类型习题平时讲得较少,但也有部分学生正确选择。尤其是第 1小题,求单一量的问题,平时教给学生的策略不是很到位。对“如果a+=bx,那么a()b”这种习题,平时已有渗透,可这里错误率还是较高,不难理解。原先以为,学生对第 5 题,如“在含盐率是10 的盐水中,加入盐和水各10克,这时盐水的含盐率是() ”的把握不是很好,可答题率还不错。说明学生已对百分率有了很好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