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7712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176 大小: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亲,该文档总共1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表格式教案合集1.doc(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课题陈涉世家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材料处理详略得当。重点难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布置预习,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并凭借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通过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板 书 设 计陈涉世家 史记叙事线索: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第1段:介绍起义领袖第2段: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 导入新

2、课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学生发言,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二、 检查预习1史记是一部什么书?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

3、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微宿县境)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3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并说出其含义。 阳夏() 嗟乎() 適()戍当行()陈胜王()罾()篝火() 忿恚()笞()徇()()酂()柘()谯()砀()社稷()三、 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第1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2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

4、,第3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学生交流学生跟读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四、研读第1段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1)“之”的三种不同用法;(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毋”“苟”等词的含义。2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3 质疑和讨论。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

5、志向。五、布置作业预习课文2、3段。要点: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一题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学生质疑和讨论教 后 记课题陈涉世家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材料处理详略得当。重点难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布置预习,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课文注释,并凭借工具书疏通字词句。在此基础上,教学中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并通过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板 书 设 计陈涉世家 史记叙事线索: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第1段:介绍起义领袖第2段:起义

6、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3段: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口头回答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要点,从而掌握文中的多义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用法。教师作补充,学生交流整理的内容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二、 研读第2段1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与语境进行):皆次当行会天大雨等死以数谏故诚以吾众宜多应者威众间令(与“又何间焉?”比较)往往语3 质疑和讨论。提问: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讨论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达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

7、,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提问: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讨论明确:首先,陈胜、吴广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同时,陈胜还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他们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提问: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外貌)明确: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三、研读第3段1

8、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结合文中注释和语境进行)多为用者忿恚尉借第令毋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比至陈豪杰被坚执锐刑其长吏3质疑和讨论。2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2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提问: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提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讨论明确: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

9、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三、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二题;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文字。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教 后 记课题陈涉世家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材料处理详略得当。重点难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

10、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布置预习,疏通字词句。背诵,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板 书 设 计陈涉世家 史记记叙起义过程刻画陈胜、吴广英雄形象赞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1、 课文背诵2、 重点字词句理解二、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讨论明确: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

11、定的。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四、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诱导,明确:1 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2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

12、,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徇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课堂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将军身被坚执锐。()

13、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今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国可手? 上( )使外将( )兵。 大楚兴,陈胜王( )。 借( )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 )十六七。 将军身被坚( )执锐( )。 皆刑( )其长吏。 四、布置作业完成同步导学练习题教 后 记课题桃花源记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理解积

14、累一些文言实词(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板 书 设 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 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作者2.教师介绍课文。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

15、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学生介绍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二 导读课文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垂髫( ) 要( ) 俨然( ) 邑人( )阡陌( ) 骥( )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2)段意: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第3段,

16、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5.导读第1段。(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时间:晋太元中人物:渔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3)理解有关词语:“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异之”:异,诧异;

17、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6.导读第2段。(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教师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2)讨论: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三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一。2.背诵全文。3.预习第3、4段。教 后 记课题桃花源记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一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

18、”、“并”等。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板 书 设 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 自读课文(散读)二 试背课文三 结合课后练习,导读第3节。讨论: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

19、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要”通“邀”。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学习:“咸、皆”,等表示范围的副词。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绝境:古义:与世隔

20、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一)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四 导读第4、5节2.讨论:(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1.剪裁

21、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六 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七 指名试译课文八 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桃花源的由来。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渔人进出桃源。时间先后。(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22、。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学生练习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例: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1)妻子 古义: 今义:(2)绝境 古义: 今义:(3)无论 古义: 今义:(4)鲜

23、美 古义: 今义:(5)穷 古义: 今义: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参考答案1.(1), (2),2.(1), (2), (3), (4)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

24、:指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穷;古义:尽;今义:贫困。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教 后 记课题与朱元思书课时1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重点难点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2、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25、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从军行梅花落板 书 设 计与朱元思书 吴均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

26、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二、分析课文(一)、朗读课文、明确读音和句读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提出。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朗读:出声朗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学

27、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

28、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二)、分析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29、。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30、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2、明辨课文的主旨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

31、心忘反)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3、体会写作特色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总结:骈文的特点。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教 后 记课题捕蛇者说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本文的词语;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32、)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了解作者了解“说”,这种文体板 书 设 计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目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二、指导预习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

33、文。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3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三、研析新课(一)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明确“黑质而白章”中“而”表示并列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34、)(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正音。啮(ni)腊(x)挛(lun)碗(wn)瘘(1u)疠(l) 当(dng) 其租入 嗣(s) 几(j)死者数(shu6)矣 莅(l) 蹙(c) 殚(dn) 踣(b6) 死者相藉(ji)囊(nng) 隳(hu) 恂(xn) 缶(fu) 谨食(s)之 熙(

35、x) 以俟(s)夫(f)(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讨。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二)研读第二、三段2理解词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吴。问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者”:指其表情。3.内容。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

36、如何概括?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第3段2.词句。余悲之,且日:“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3内容。提问:这段写什么?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l.学生朗读。讲解:这

37、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1.全班齐读。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四、布置作业1翻译第1、2、3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2预习课文第45段。3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教 后 记课题捕蛇者说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重点难点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

38、反衬赋敛之毒。(难点)教具学具预 习 要 求板 书 设 计一、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当其租入”。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一、复习旧课。1概括第13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遭遇。2、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3、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二、研读新课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1、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