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9656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版复习三维讲义:第一板块 第2步 拓展深化 含答案.doc(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通史融会(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学什么怎么学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

2、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勃兴在政治上的体现。尤其是宗法观念,源远流长,影响至今。1分封制目的确保中央政权稳定,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评价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2.宗法制目的为巩

3、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质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作用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二、“轴

4、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在政治上也引起很大变动。王室衰微,政在家门,各国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新的政治体制逐步确立起来。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了诸侯的附庸。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2)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

5、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郡县制的逐步确立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

6、体制。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解析:选C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

7、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2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解析:选B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君权既并吞了宗权”表明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故B项正确;西周

8、时期,宗法制并未消亡,故C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并未消弭,故D项错误。3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A宗法观念的延续 B分封体制的完善C适应变法的潮流 D官僚政治的建立解析:选A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观念。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说明西周时期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受分封的诸侯、卿大夫不仅是周王的臣子还是家族成员,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分封制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C、D两项明显错误。4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用三

9、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A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变化 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C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 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材料中“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反映了政治等级秩序被破坏,东周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得出王侯关系的变化,故C项正确。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形成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

10、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小农经济产生,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一、“千耦其耘”的井田制井田制度在商代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得到全面推广。周王按爵位高低赐封给诸侯及卿大夫相当数量的土地,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井田。受封者对于井田只有使用权而无私有权,土地不能转让或买卖,“田里不鬻”。井田的经营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土地所有制受封的田地一律是公田,不论是贵族的采地还是国人的份地都是属于周天子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便是土地国有制,土地是不得买卖的性质国有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瓦解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

11、的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评价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奴隶制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逐渐弱化了,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二、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步、推广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同时,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公田日益衰败。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变法,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2生产关系变革领主经济解体,地主

12、经济萌芽,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井田制形式经营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萌芽、产生。封建地主经济制度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地主与农民结合成租佃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剥削制度。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还存在大量的自耕农。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解析:选C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

13、正确。2(2018届高三扬州调研)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畎(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解析:选B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解析:选B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

14、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小家庭,一夫一妻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礼乐制度崩溃所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诸子百家冲破了礼法的束缚,四处游说,促进了文化的觉醒。这次思想解放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一、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1

15、学在官府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形成“官师合一”局面,贵族世代垄断着知识学问,秘不外传2私学兴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导致了学术的下移,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促成了春秋战国多元性的文化格局特点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影响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16、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1历史背景(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总的来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2主要内容(诸子百家的比较)(1)相同点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六经是诸子之源,诸子是六经之流。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

17、说。各家虽歧见百出,但都源出自又统纳于“道”这个终极概念。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2)不同点儒家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义为价值标准,以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目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行为准则的观念。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

18、、节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力图逃离现实的混浊,求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3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解析:选B材料中“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入仕要像农夫重视耕作一样,即主张士应参与

19、政治,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2春秋晚期,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失其度矣”;鲁国贵族季氏用了周天子的乐舞,孔子认为这是“僭越”;季氏推行“田赋”(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这违反了“周公之典”。孔子一再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下与材料中孔子思想不符的是()A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B捍卫西周的礼乐文明C怀旧的保守主义倾向 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解析:选D孔子竭力维护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再结合孔子的出身(鲁国没落奴隶主贵族后裔),不难得出其代表的是“没落的西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2018届高三徐州联考)“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

20、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可知,该派别主张法治,根据“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可知,该派别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的权力,据此可知该派别为法家学派,A项正确;B项属于道家思想;C 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思想。4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

21、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主张兼爱,材料观点符合墨家主张,故B项正确。从高考研究的高度上揭秘高考 考什么怎么考近年江苏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重在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命题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摒弃大量艰涩的文言史料,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活用。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立足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设计问题、组织答案,正确引导了考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的价值取向。所以重视文本阅读,加强对宗法制、分封制、小农经济和

22、儒家思想的认识,深刻理解先秦阶段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分封制和宗法制1(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2(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

23、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小农经济与精耕细作1(2017江苏高考)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解析:选B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

24、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2(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目材料中所述发掘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

25、所必需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诸侯王国在生产铁农具,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3(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解析:选C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C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201

26、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选D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2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27、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3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选D材料旨在强调人(或者人民)的向上的转变,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道家、法家、墨家思想1“他们试图超越日常的关注,而让他们的

28、心灵在更为虚幻的生活内容中漂浮。他们并不把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位置,为人类发明将打乱万物的自然秩序而忧心忡忡。他们更愿意提倡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认为这种力量或者能量是现存世间万物的本原。”这里的“他们”所属的派别应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B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言传的非物质的力量或能量本原”可知,此派别主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故B项符合题意。2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解析:选A题干

29、中“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大意为:政事在地方,要害在中央。圣明君主执掌着要害,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这句话说明了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3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解析:选D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为依据选贤举能,结合“举公义,辟私怨”可判断D项正确。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对应学生用书P135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届高三泰州模拟)周天子

30、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析:选C材料“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体现政治与伦理相结合进行统治,故C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

31、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下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选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而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解析:选

32、D根据材料“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该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淡化,故D项正确。4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解析:选D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崩溃,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中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C项错误。5春秋战

33、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解析:选D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6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

34、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梭等纺织工具”说明来源比较丰富,故B项正确;A项“日臻完善”说法绝对;C项十分发达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未涉及分工问题,故D项错误。7周易系辞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解析:选B材料中“神农氏作”,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民

35、众耕作,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出原始农业中已经出现耒耜,而小农经济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原始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用木头制作耒耜,可见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管子乘马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

36、,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表明土地已经成为私有,因而材料信息并非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9吕氏春秋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

37、,乘上之急,所卖必倍”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解析:选B本业是指农业,末业是指商业,B项表述的是商人获利的方法手段,故B项正确。10(2018届高三常州调研)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恰恰表明古代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

38、种无关,故B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故B项符合题意。12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

39、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该思想属于()A儒家 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选B材料中“举三者授之贤者欲其事之成”大意为想要贤能的人为百姓服务,反映了墨家的尚贤思想,故B项正确。13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

40、一是法家的思想,但由材料“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取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统一国家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取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1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

41、社会的追求解析:选A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背后启示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的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所给材料可以看出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15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解析:选C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

42、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全面解释各流派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贵仁”“贵廉”“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

43、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材料三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子者,治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子君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与孔子、孟

44、子思想的不同。(7分)解析:本题选取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材料,要求归纳、概括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在作答时应注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在回答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时,应指出荀子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主张以德治民;遵循周礼。(2)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3)主张: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惩处二者缺一不可。不同: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把“礼”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

45、又赋予了“法”的内容。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知识掌握的广度上备战高考学什么怎么学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一)皇权与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1)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是最高的政治首领,国家一切事务最后都由皇帝裁决,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独尊秦始皇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制定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