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42275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京市高考人教历史复习讲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评价斯大林模式结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和影响【知识梳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局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影响:初期有利于克服物资不足的问题,后来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

2、机。2.内容与特点内容:粮食税;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废除食物分配制。 1. 特点: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3.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的形势。三、“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1922年底,苏联的建立;1924年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利弊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

3、颁布。评价:积极: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及其严重问题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2.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评价: 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局限性:对

4、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思维拓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

5、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问题: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课后检测】1、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

6、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1919年,俄国工人的吃、穿、用由国家统一配给B1918年,俄国工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C1920年,俄国农民必须把余粮都交给国家D1922年,一位俄国农民将余粮拿到市场销售后换回生活必需品2、“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运动3、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

7、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表现是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B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水平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4、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5、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

8、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参考答案:【思维拓展】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课后检测】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以后实施新经济政策。B项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苏联为改变工业产值落后局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行工业化建设,故C正确。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表现,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现,应排除。B、D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现和结果,B是对苏联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故D是正确答案。4、D解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是指把苏联引向解体的戈尔巴乔夫。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过去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活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应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