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46724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教案 散文(2)9、议论散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散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2、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3、力求使学生体会到赏析散文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发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方法 1、让学生反复阅读,读通读透课文,令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对作者观点有自己的体会。 2、详细分析作品中个别经典语句、段落,发表教师的看法,从教师角度讲述作品,讲述作者观点。(要重视学生合理的观点,更要注意学生一些创新的见解,给予适当赞同)3、拿最近的一些抒情文学作品(网络

2、小说、流行歌词也可)与本篇课文作比较分析。(此举可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要着重突出课文的优点、境界层次的脱俗,但不必执着高低)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学习窗 1、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习惯,鼓励他们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学内容分析:窗这篇文章是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的见解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应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窗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人不能因保护自己而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就代表着“占领”与“享受

3、”,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3、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搜集钱钟书先生的有关资料。(上新课前检查并补充有关知识)(1)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2)钱钟书先生资料参考: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

4、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论谈艺录。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有文论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4、导语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有谁曾留意过和我们朝夕相守窗户呢?又有谁认真地思考过它存在的意义呢?我们不妨就“窗”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穿插活动规则,组织活动:四组竞赛)。可见,司空见惯的窗户还

5、真不简单,可以解读出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挖掘出这么多的新颖独到的意义。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身边平凡的事物常常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就让我们追随钱先生一起去饱览人生的风景吧。 5、默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帮助学生鉴赏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1)第一自然段:“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这样说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

6、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2)第一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比喻呢?明确: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去粗取精,阳光看起来才明亮,风才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才更动人。 (3)第二自然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明确: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精神世界存在。(4).第三自然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明确: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

7、(6)第四自然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明确: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 (7)第四自然段:“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了一半。”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具体指什么? 明确:“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6、诵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1)语言精炼。 示例:“太贱了”具体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表意准确,新颖传神,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镶嵌”逼真生动地揭示了春天和窗子的关系。 延伸:“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8、。” 济南的冬天. (2)语言的哲理性。示例: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3)语言的幽默性。示例:“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 (4)语言多用修辞。对比: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引用:陶渊明的诗归去来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

9、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riel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刘熙译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比喻: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用典:“据爱戈门(Eckermann)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7、品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作者着重阐述了门和窗的不同意义,说“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

10、,“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请问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小组讨论)明确:先破后立,横向铺陈。 先驳斥了把“有没有人进来出去”作为门和窗的根本分别;再举“赏春”一事说明窗有“赏春”功能而门没有;继而又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哪两句?什么意思?稍微提提)证明,从容主宰自己生活的“羲皇上人”确实可以通过窗户来获取享受;后面又引用缪塞的“妙语”和学习的“捷径”说明通过“窗”执行自己的意志的是真正的主人。在这里,作者广征博引,铺陈设譬,信手拈来,直指心灵。(2)“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这句中的“逗引”是什么意思? 谁处于主动地位

11、?(小组讨论)明确:用言语、行动招惹对方借以取乐。一开窗,“风和太阳便进来占领”,表面上是风和太阳处于主动地位,其实是窗将计就计,使“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3)门会不会逗引风和太阳?如果不会,门和窗的意义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呢?(小组讨论) 明确:人为了生存,必须通过门从屋里出去,匍匐于大自然的怀抱,劳动生息,生死歌哭,做自然的奴隶;而窗隔开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将人与自然的生存、生死关系转化为审美欣赏和享受的关系,借此,窗执行了主人的意志,保全了人性。可以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洞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通向人的

12、动物性存在;“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人性存在。作者发人之所未发, 见解独到,充满着人生的哲理。(4)以上的问题确实很有研讨价值,但有研讨价值的决不止这些问题。接下来把提问权和回答权都交给学生,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研讨价值,最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8、课堂拓展学习,领悟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课堂作业: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某个事物,写出你对它的独特的感悟,力求有新意(200字左右)。9、附:窗板书设计 1段 贱 窗的作用。总领全文 。 多 2段 追求、欲望 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占领、享受 3段 需要 窗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 奢侈 4段 窗 窗之于屋

13、内和屋外人的意义。 眼睛 总结全文二、学习门1、导入门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开门和关门是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一。在钱钟书的窗中“门”代表着一种物质需要,而“开门”这一动作代表着一种物质追求,而莫利在门一文中则赋予门更多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从中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吧。 2、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理清思路: 学生在每一段中划出重点的句子。 第1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全篇的文眼,即“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2段: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开门的奥秘。“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

14、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第3段:说明在诸如接待室那样的场合,门与人命运的关系,开门所带给人的各种复杂的感受。 “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 第4段:说明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提出门的意义,即本段最后一句:“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第5段:通过描述各种情况下的开门方式,描绘了一幅社会众生相。“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6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15、第7段:全文议论的重点,分别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将门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开门和关门中去体味生活和生命。“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 第8段:将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写,“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进一步阐释人生就象开门和关门。 第9段:结尾,重点提出关门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以“门”为线索,运用象征手法赋予门深刻的意义,平凡中见深意,用文学性的语言说理,结构严整紧凑。) 教师小结:文章表现的思想非常深刻,从开门和关门两个动作去体察社会、感悟人生,涉

16、及了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命况味、人生的终极思考等命题,都从门开始,最后又归结到门上来。 (3)最能体现本文主题的是哪两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A.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B.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重点分析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的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开门和关门是人们每天几乎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一,但从这样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中,作者却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门具有了深层的象征和隐喻意义:门是隐秘的象征,每一扇门内都隐藏着奥秘;门的开启,意味着一个奥秘的揭开,一种未知情况的出现,这种新情况可能是令人欣喜的,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无

17、论怎样,开门总是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表示进入一个新时刻;门的关闭则可怕得多,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所以作者认为关门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3、探究: (1)思考讨论:学生自己找出不好理解或不理解的句子,互相释疑。 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由其他学生来解决,教师视学生发言的情况适当加以引导。 学生可能提出疑问的句子有: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教师点拨:“欲望”和“享受”有不同的含义,“追求”是相对于门来说的,门是可以走出去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寻春光;“占领”是相对于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

18、阳逗引进来,人们只要呆在屋里就可以享受,不用出去。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教师点拨:“牧放的马群”是指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隐私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教师点拨:“最终判决”是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是指表现。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助“门”这样一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写的虽然是具体的门,但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终极的思考和感悟。只有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寓意。4、写作特点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课外拓展思考题:比较钱钟书的窗和这篇课文门,你比较喜

19、欢哪一篇? 对于门这篇文章作者的感悟,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学完的体会,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6、布置作业:联系实际,从开门和关门你又想到什么?写一篇自己的体会,两百字左右。10、菱角的喜剧 秦牧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利用网络,以对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有大致的了解;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注重应用,要学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关注学生创造的能力,要能对文中的观点有自己新的见解;注重学习探究的方法,使本文学习的过

20、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和潜能,在学习时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所述观点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1、层层递进引用生活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运用事例和事理进行正反论证的方法。3、课题“菱角的喜剧”的理解。教学方法 本文难度不大,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建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定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老师从旁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习时间为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每位同学上网查找资料,了解秦牧的生平及

21、文学成就,也可以是轶闻趣事。用1002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介绍,最好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课件,可配合图片。下面是老师推荐的可上网浏览的资料与网址: 杂文大家秦牧http:/ 不老之道http:/202.64.132.79/v0305/04r.htm 一句赞语救了秦牧http:/ 秦牧爷爷答小记者问http:/www.fcja.org二、学习过程 1、新课导入: 淮南子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同样是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我想应该是由于土壤、温度、地势等原因造成的。南方的荔枝、芒果到了北方是不能成活的,而北方的苹果、梨子在海南也不能成活,这说明了什么呢

22、: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要求,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既掌握其一般性,又要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少走、乃至不走弯路,今天,让我们学习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一起领悟其中的道理吧! 2、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介绍自己查找的有关秦牧的资料。(不重复) 在同学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老师补充介绍秦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

23、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是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刘白羽、杨朔、秦牧)。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及姐妹篇语林采英。 3、默读课文后,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分析。 (1)菱角的喜悦这篇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学生自做图表,下为教师设计的板书,

24、供参考用。) (第17段)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菱角-生活现象-提出中心论点(对比论证) (第8段)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第9段)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第10段)良种变劣、山洞养猪不活(第11段)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正反对比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2)文章为什么以“菱角的喜剧”为题?(见教参课后练习分析) (3)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语言总体来说是平实的,推崇口语化的句子,如:“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我的

25、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但有些语句如“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等使文章既生动又说理透彻。学生可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可持批评的态度进行评论。) 4、深层探究。再次通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每组提出一二个问题,同学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老师可提供以下问题做参考: (1)作者是怎样概括生活中的现象并由此提出论题的?(见课文内容分析) (2)为什么只知道一般道理,不

26、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谈) (3)“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联系时代背景谈) (4)联系生活实际论述观点有何好处? 5、深层拓展探究 细读文章第1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以“君臣佐使”为喻,指出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这个比喻十分恰切,你是否还可以再用一至两个比喻? (2)本段又用多种方法论述怎样才能“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的重要性”,你是否可举出其它的方法? 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3)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

27、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说理具有权威性, 除了文中的事例和事理,你的记忆宝库里还有哪些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不妨说出一二。三、课后拓展: 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可是有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具体事情来时,却产生意外的结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扔掉可惜的小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既掌握了事物的一般性,又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看法。(设计意图:秦牧的菱角的喜剧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换成其他的角度,如伦理、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等,我们应该如何正

28、确处理事物一般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将有助于思想的成熟与发展。)扔掉可惜 日 齐藤肇 我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这方面的喜讯。 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己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29、?”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因中因为含有制造人类的信息,所以如将其培养,理论上,是可以制造出同一个人来的 “咦?这医院就是制造克隆人的?那就是说,从我这只手的切除部位可以重新长出一只新手出来罗!对吧?!” “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

30、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唔,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

31、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11、渐 丰子恺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名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生于 1898 年。 1914 年人浙江省

32、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1921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1924年开始发表漫画,成为进步文学研究会会员。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著有子恺漫画、 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 车厢社会、率真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画院院长。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疾,于 1975 年不治而逝,终年 78 岁。 丰子恺禀赋极高,多才多艺,擅长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日本一位评论家曾用“鹤立鸡群”来评价他的散文,比喻他在当时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皈依佛教之后

33、,他的为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响。他的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居所的名字,从这个名字可见出他的人生取向。他一生淡泊,洁身自好,自称占据他的心灵的,唯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的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和颖悟。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且受佛教思想影响,带有玄思色彩的,以早期的渐、春、秋、两个“ ? ”等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情趣的,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儿童本位思想和一颗赤子之心,如给我的孩子们、 华瞻的日记、 儿女、 作父亲等。这类题材成为他 20 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一类是写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的,如车厢社会等。

34、他崇尚自然,作风平易,随意写来,不加矫饰。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始于20年代中期。他在描摹人生世态时,思想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他多少也看到了世间的黑暗,却又往往逃避严酷的现实。他先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赞美儿童“彻底地诚实,纯洁而不虚饰”,认为儿童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成人却“因了世智尘劳而蒙蔽,斯丧,是一个可怜的残疾者”。他“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 赞美儿童,并不能使他对人生作出圆满的答案,于是他就跌入了宗教的罗网。对于艺术,他认为, “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他主张“远功利”, “归平等”, 由此

35、从艺术中“可得到自由的乐趣”,“天真的乐趣”,“调剂平时生活的苦闷”。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追求着一种闲情和逸致,有时候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也显示出了一种感人的情调。像山中避雨写他在杭州的山中茶店避雨时,因为拉起胡琴,引起了村中不少年轻人的喜悦和共鸣,竟至在雨中依依惜别,写得情意绵绵,令人吟味不止。 丰子恺的散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这是他的作品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他总是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将对象描摹得细腻生动,颇具神韵,在婉曲的叙述中又夹以议论,因而于素朴与隽永中含有哲理的意味。丰子恺是夏丐尊的学生,他的写作“是在夏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之下学起来的” (丰子恺悼丐师)。他

36、们的文字都得力于中国古代的笔记散文,都是那样简洁和老练,然而他们一个是偏重于说理,另一个却偏重于抒情,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大的差异。渐写于 1928 年,收入缘缘堂随笔散文集中。三、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植物花开 儿女成长 季节 昼夜 人生阶段 人生境遇 自然社会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 渐的实质 渐的作用 渐的外在表现:“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明确:“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

37、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明确: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

38、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5、基本解读 文章中,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文章如拉家常,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任何人都逃不过“渐变”的生命演化历程:“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生的“变”是肯定的,然而由于这种“变”是渐进的,让人不知不觉的,这就有它的值得追究的问题。接着又从世间万物时刻在变化而又让人毫无觉察的描述中,提出了“渐”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人之

39、所以堪受境遇的衰老,“全靠这渐的助力”。以抱犊跳沟等为例,农人每天抱犊跳沟,并不觉得累,虽然犊的重量与日俱增,但这种变化在每日之间,并不明显。所谓“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渐”使人对时间的变化产生错觉。再接着,文章又进一步揭开了“渐”的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真相,指出人常常受“渐”的蒙骗的原因,在于人无从把握一直在流逝着的时间,不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因而难以成为明达之人。最后发出呼吁:人不要为“渐”所迷惑,不要为造物主所欺骗,应“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也即把握好时间的生命线,让自己拥有“大

40、人格”、“大人生”。 渐由浅人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6、精华鉴赏。 渐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真谛的特点。 “渐”是一种事物累积、时间流逝的形态,这形态没有具体形迹,难以捉摸把握。作者并不直说“渐”是什么,而是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由浅人深,从身边的琐事、日常的见闻、零星的思想和感兴谈起,由具体而人抽象,揭开“渐”的本质,颖悟人生的道理,认识时空变化的真意义,呈现生存的哲理。作者坦诚真挚,既执着于对生命的玄思,又侧重于对具体事相的品味,随意抒写,自由活泼

41、。五、写作特点 1、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六、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12、鱼书 柯灵一、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而步人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 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社工作。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

42、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 柯灵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作者曾在他的一本散文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饥来驱我,还在浑浑噩噩的少年,就过早地投身社会,赤手空拳,迎接命运的挑战。人海辽阔,世路多歧,幸而和缪斯萍水相逢,春雨如酥,润物无声,才使我睁开朦胧的心眼,避免了好多可悲的沉沦迷误。”文学写作不仅使他免于“沉沦”和“迷误”,而且使他能够更细致的体察人生,识辨人间美丑真伪的真相,并为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柯灵于30 年代开始写作,鱼书正体现了作者探索人生的努力。40 年代在上海任万象主编期间,曾扶植了一批年轻的作家,如张爱玲等。 柯灵是一个平和、勤恳,著述颇丰而不事张扬的散文家。有一事例,可

43、以见出他的淡泊而执着的个性。据说,八九十年代之后,上门拜访柯灵的客人络绎不绝,使柯灵几乎无法正常工作。于是他在 门上贴上告示:“柯灵下午四时前恕不会客,乞谅”。尽管这种做法未必见效,却可见出屋子主人的 性格。柯灵的散文文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鱼书写于 1936 年,收入柯灵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二、基本解读。 鱼书从日常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书信往返人手,谈书信往返对于人类的“恩泽”:对于友谊的形成,离愁别绪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作者从现代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惯的改变谈起,由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想到友情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

44、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书信的往返正是友谊的一种证明。而邮政的发明,则是近代文明对人类的恩泽,“它缩短了人类心灵的距离”人是感情的动物,正因为“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之间,方可将形 体隔离的痛苦,“取偿于精神的密接”。书信正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桥梁。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 “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畅适,近乎薄醉。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作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书信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书信与人的一生的关系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笔锋一转,作者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与书信有关系的三件事,写出了人间情谊交往的甜酸苦辣既有与善良敦厚友人的分道扬镳,也有浪迹天涯的朋友间的奇异缘遇,更有遭匿名信暗算的痛苦经历。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作者看清了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懂得何谓美好,何谓邪恶。不管怎么说,作者作出总结:写信或收信是其乐无穷的事,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情和欣慰”。 鱼书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以书信卖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