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370717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1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含解析.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歌阅读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我们准备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第1讲读懂诗歌通诗意,首要任务要明了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读”的首要任务。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

2、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直接、最快捷、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

3、解的。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要“双管齐下”1最直接快捷的路径善借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

4、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

5、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2最准确深入的路径学会“咬”“嚼”“泡”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

6、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就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蓦 山 溪张中孚山河百二

7、,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懂诗歌1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2诗歌正文准翻译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

8、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3找出“情语”易分析(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

9、杂。准做题目1后世评论该词在艺术表现上“刚健与阴柔并济”,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上片用“山河百二”“关中”等意象写出江山的雄伟壮丽,用“壮岁”“征鞍”“雕裘绣帽”等词语表现出人物的阳刚雄健;以“萍梗”这一阴柔意象比喻主人公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命运,“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伤和无奈。笔锋山回溪转,风格刚柔相济,耐人回味。2本词上片和下片抒发的情感均是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 参考答案: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下片喜:“苍颜白发,故

10、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成都大阅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注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属櫜(go):佩戴箭囊。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读懂诗歌1巧借题目提信息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2诗歌正文准翻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我来到成都军队

11、检阅的校场。我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3找出“情语”易分析尾联抒情。“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准做题目1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

12、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诗人身着军装参加阅兵,心里非常高兴。但由于朝廷朝政腐败,不思恢复,诗人为国效力的壮志难以实现,因而喜悦之中带有壮志难酬的慨叹。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韩(1159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读懂诗歌1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是南

13、宋诗人,并且从仕不久即归隐,我们可以揣摩到诗人表达的应该是伤感之情。2诗歌正文准翻译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3找出“情语”易分析“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断肠”之苦实为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准做

14、题目1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 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

15、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话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 兰 花晏殊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注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注一寸:指愁肠。读懂诗歌1诗

16、歌正文准翻译在绿杨垂柳、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他轻易抛下我就登程远去。楼头的钟声惊醒了五更的残梦,心头的离愁就像洒在花底的三月春雨。无情的人哪里懂得多情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也有穷尽终了的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2找出“情语”易分析“长亭”为离别之意象,暗示词人之情思;“残”“离愁”“苦”“相思”等更是直接表露词人凄伤苦思之情。准做题目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该词上片的句子“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为古道长亭,这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

17、闺妇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残梦”和“花底”,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的,语言工致匀称。词句语意柔婉,感情真挚,抒情蕴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2本词抒写人生感慨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两种作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本词用了夸张、对比、比喻、反衬等手法。反衬。“无情”二句以“无情人”之重功利、不知离愁之苦反衬“多情人”重情感、善感离愁之苦,强调多情之寸心相思竟会转化为千丝万缕的愁绪,真是情深苦浓愁无涯。夸张。“一寸还成千万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词的艺术

18、感染力。第2讲辨明易误磨细节,增分策略掌握牢易 错 易 误增 分 策 略1.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从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特征、情感2个角度,全面准确把握形象2.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切分层次,多方联系,注意双向”3策略全面概括情感“立足整体考虑,打破思维定式,抓住情语情由”3技巧准判情感3.滥用术语,表达技巧分析片面认真审题明方向,层层剖析定术语,立足诗歌详解析4.分析粗疏,语言风格胡乱拼凑牢记语言风格4方面知识,注重3个细节分析5.望文生义,炼字角度单一关注特殊用法、景物特征、表现手法、作者情怀和意境6.以译代析,炼句架空分析理解句子内容大意,全面把握句子手法,准确判定情感,结合

19、词句具体分析易错点(一)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概括不全和理解有误两方面的错误。“概括不全”,即不能筛选出诗歌中所有的形象,可能会遗漏人、事、景、物、理等中的一项或几项;或者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一点或几点。“理解有误”,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汉寿城春望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注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

20、所作。牧竖:牧童。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东瀛变:指沧海桑田。东瀛,指东海。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尝试答题 满分思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所描写的形象:诗题汉寿城春望春望人“牧竖”“行人”等诗人“白头”“不胜簪”等事诗人春望诗人春望景春景战后“野草”丛生,“荒祠古墓”等春景战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物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石麟等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花流泪、鸟

21、悲鸣等理“东瀛变”“还成要路津”国都残破、山河破碎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在于“春景”,不同点是战后还是战中,“物”汉寿城(地方)/国都,“诗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容易产生的错误是“要点不全”和“分析不准”等。战后和战中、地方和国都的不同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参考答案相同点:描写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两首诗都描写了丛生的杂草等。不同点: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景象,描写了战

22、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春望刻画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看墓前的石兽。经过雷电轰击,华表残缺,石碑断裂,虽然积满尘土,碑文仍可辨认。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1运用2步骤、5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把握诗歌形象,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

23、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比如例一中汉寿城春望的首联,从景物的角度,要筛选出“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等,再分析提炼形象特点。2从特征、情感2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形象体现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角度。第一,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第二,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比如例一中汉寿城春望的尾联,从形象的

24、角度来分析,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朝代的兴废更替的思考,还蕴含着诗人有关兴废相互转化的哲理思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司马光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妨插白头。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注邵尧夫: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自号安乐先生。司马光退居洛阳时与其成了莫逆之交。职事:职事官,宋沿唐制,官员之有执掌者称职事官,此处为戏称。灵台:心。休休:悠闲自得,乐而有节的样子。诗经:“好乐无荒,良士休休。”(1)这首诗刻画了邵尧夫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答: 参考答案:

25、思想(性格):乐天知命、知足常乐、旷达和乐、随遇而安、淡泊恬静等;生活:悠闲清雅、潇洒快活;品质:志趣高洁。(每点2分)(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5分)答: 参考答案: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无奈;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后对坚贞高洁人格的坚守;对闲适安乐生活的向往;对朋友潇洒乐观的人生观和淡泊恬静的胸襟的钦佩与赞美;抒写了和朋友之间志同道合的亲密友情。(每点1分)易错点(二)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分析片面,其中包括:情感概括缺失,情感理解牵强。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

26、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渔家傲寄仲高陆游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注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山阴:浙江绍兴古县名,陆游的家乡。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尝试答题 满分思路解答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类的题目,考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筛选、概括不全。造成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意象把握不准造成情感分析错误,二是情感概括不全造成信息遗漏。要避免这种错误,就要细致分析诗歌描写的具

27、体内容、营造的意境等,以此确定诗歌表达的情感。诗歌内容体现的情感综合分析岑诗题目对朋友入京的惜别之情拟写答案时,要把握作者两方面的情怀:一是对国家的情怀,二是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情怀。然后区分出情感表达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身”报国的胆魄“从”“向”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万里”“费马蹄”路途之遥远,行进之艰难,诗人奋进不息“觉天低”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热情“军中饮”惜别时的豪情“醉里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陆词“一万三千里”离家距离之远“空满纸”“流清泪”深切的思家之情“书回已是明年事”自叹徒劳,处境悲凉“寻兄弟”对堂兄的思念之情“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万里漂泊、年华已逝之慨,不甘消沉的激

28、愤参考答案相同感情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不同感情岑诗:表现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入京的惜别之情。陆词:表现了词人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表现了词人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之情。(岑诗)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穿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在醉时写下家书,请你为我传递。(陆词)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

29、亲的眼泪,一封家信的回复,要等到来年。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乘扁舟去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真的感到衰老疲惫。愁思满怀,长夜难寐,两鬓已生白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愤。1掌握3策略防止情感概括缺失要保证对作者情感的全面把握,就要从诗歌描写的具体意象、物象、事件等角度进行逐句细致分析。具体可运用3策略:(1)切分层次即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切分。如一联(两句)就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两句都要分析,只分析其一,就可能要点不全;上下片写了几句话,就有几个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2)多方联系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

30、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内涵。答题时,多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情感。(3)注意双向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答题时不能只答出“一向”。就整篇而言,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较明显;“风雨”“春天”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联、片)、用典抒情的句子(联、片)往往具有双向性:前者一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情。比如例二中的陆词,从“一万三千里”“家书空满纸”“书回已是明年事”等可以看出词人羁旅行役的悲凉,从“真老矣”“鬓丝几缕茶烟里”可以看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和愤懑之情。这里的情感是通过对描

31、写的景物、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关的事物等分析、概括出来的。2运用3技巧防止情感理解牵强(1)立足整体考虑情感分析题有的立足于全诗(词),有的立足于某一句或某一联(片)等,无论哪种情况,都要着眼于整体理解,全面把握,绝不可孤立地看某一句或某一联(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打破思维定式考生在回答情感题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如见“独”就答孤独寂寞;见“景”就答热爱自然;见“贬官”就答郁闷不得志、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这样的套板反应、思维定式要不得,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作品内部和诗人内心,个性化答题。(3)抓住情语情由情语定调情语,即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有的直接

32、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如“愁”“恨”“怜”“怅”等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词语一般出现在首尾句、标题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因为抓住了它,就明确了情感的方向和基调;有的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描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用典的词语,表情态、语气的虚词等,抓住这些词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犹如拨云见日,情感显露无遗。情由探源情语定调后,就要进一步探寻作者喜怒哀乐的原因。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部环境(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和作者自身(身体、人生遭遇、理想抱负等)两种。这些都可从诗句中找到,或从注释中得到暗示。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过贾谊旧居戴叔伦楚乡卑湿叹殊

33、方,赋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雨余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注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鸟赋等。少有才名,曾遭排挤、贬谪。戴叔伦: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 参考答案:点明贾谊旧居的地点和现状,照应诗歌标题;(1分)渲染悲凉、伤感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2分)为下文写贾谊的遭遇、贾宅的凄凉之景以及尾联的抒情做铺垫。(2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 参考答案: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叹;对人世沧桑

34、和自身际遇的感叹;对历史兴衰、个人荣辱的超然。(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易错点(三)滥用术语,表达技巧分析片面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往往因滥用术语、分析片面而失分。具体来说,易失分的原因有: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到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名满

35、天下。柳士师:柳下惠。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连山:指刘禹锡贬往之地连州。“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雨霖铃的结句。请分析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的异同。尝试答题 满分思路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回答此题需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角度来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刘诗尾联用景物的描写结束上文中的抒情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描写的是设想离别后的情景虚写/想象“有所思”是古乐府篇名,原诗本为情诗,这里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柳词结句念之心切,爱之情深直

36、抒胸臆设想离别以后的境况虚写/想象;写千种风情,抒人间别恨衬托从上表来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一目了然。参考答案同:同为想象离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异:柳词结句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写尽羁旅愁苦,抒发人间别恨;刘诗尾联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刘诗尾联中的“有所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得召赴京,却再次被贬往边远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分别。我虽然再次被贬到连州,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想要归去的目光追随着北归的大雁到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听到凄凉的猿啼。柳州和连州有相连之处,每当桂江之水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

37、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第一步:认真审题明方向题干不明确哪种手法的,要学会把握题干中的三类关键词。(1)范围词:如这一句、这一联(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一联),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2)位置词: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3)标志词:即题干中那些提示思考大方向的词。如题干“本诗描写十分精妙”,“描写”即是关键词,它提示我们从描写手法角度去思考分析。第二步:层层剖析定术语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从大处着眼,看整体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2)从小处入手,如果是抒情,要看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3)不能想起什么术语就回答什么术语,而要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分析,比如“动静”问题,就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等,虽然都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