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566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52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Word版含解析.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验收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 P71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21 分) 1下列各项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烟榻(t) 锱铢(z) 流弊(b) 箭镞(z) B辞藻(zo) 蕴藉(yn) 斟酌(zhn) 轻鸢(yun) C精髓(su) 腼腆(din) 哺育(b) 岑寂(cn) D褒贬(bo) 蹊跷(x) 尺牍(d) 遴选(ln) 答案 A 解析 B“藻”读 zo。C.“腆”读 tin。D.“蹊”读 q。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 通常不很好。 你如果 在报章杂志或是

2、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 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敏感而有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 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 说。 A含义 随意 教养 B含意 随便 教养 C含义 随便 修养 D含意 随意 修养 答案 C 解析 含义:(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含意:(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 多指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句中是成语的意思,故用“含义” 。随意:随 着自己的意愿。随便:任凭,无论;不加限制,没有明确的目的。句中强调的是 无明确目的,故用“随便” 。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3、修养:逐渐养成 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句中强调的是养成的过程,故用“修养”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 ,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 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 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许多统治者认为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 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亚里士 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 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 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常人 没有通过行德来追求生活的幸福, 很难获得长久的幸福。 A因而只有还所以因为所以 B所以/才还假如就 C因此只有就也如果就 D因为只要也而且不仅而且 答案 C

4、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根据句子前后之间的关系,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第 处,根据“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中的“才”可以推知,此处应选填“只有” 。 据此排除 B、 D 两项。 第处, 说的是常人不讲求道德的危害, 二者是假设关系。 据此排除 A 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尽管市面上销售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销售 形势已成强弩之末,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将在订货会上推出莫言诺贝尔奖典藏 文集(全二十卷)。 入夏以来, 天气异常, 五风十雨, 致使城市内涝、 市民受灾的情况不断发生, 有的人甚至因雨水过大而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 陶渊明看透

5、了官场的黑暗, 从此无意于仕途, 转而求田问舍, 过上寄情山水、 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 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 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 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强弩之末 : 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 起不了什么作用。 使用正确。 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此处望文生义。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 个人

6、私利。 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此处望文生义。 鲁鱼亥豕 : 把 “鲁” 字错成 “鱼” 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此处不 合语境。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使 用正确。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使用正确。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 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热潮,原因在于它做到了专业性与 普适性的有机结合,唤醒了蕴藏在民众心底的那份共同的文化记忆。 C苏轼历经仕

7、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 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 “生活予我以苦痛, 我却报之以歌” 的真实写照。 D绿色印刷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印刷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少,节约资源 和能源,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并循环利用,可自然降解,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答案 B 解析 A连词误用,“和”应改为“或” ,表示对两者中间任何一种都“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主客体颠倒,应该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 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正是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D.成分 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印刷工艺” 。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 ) A古人著书写作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 上炙烤。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 ,也叫“汗青”“汗简” 。后来泛指写作接 近尾声。 B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 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C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 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多于秋夜进行,往往表现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D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诗论谈艺录 、 学术论著管锥编 、长篇小说围城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 答案 A 解析 “汗青”泛指写定著作。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

9、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李敖对朱光潜译文的评价:“达意有余,诗意不足。”李敖对自己的译文的 评价:“比朱稍胜。”我们对朱先生在古典诗词和英文水平方面应该有了一个认 识, , , , 。 , 。就译著 的数量、内容的广泛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而言,李敖也不能与朱先生同日而 语。 我不知道李敖懂几门外语 这是作为一个翻译家最大的资源 但我知 道他不会超过两门 朱先生通晓七门外语 从而使自己的译文更臻完美 因为可以同时在多种译本中进行比较研究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把握“承前启后”的原则,“承前”谈朱光潜的“英文水平” ,注意指 示代词“这”指代的内容以及“从

10、而”“因为”表示的句间关系。“启后”谈李 敖的“外语水平” ,注意“但”所表示的转折关系。 二、阅读能力延伸(4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关于简繁字争论的几个问题 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的使 用,必须经过认读和书写两个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 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 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有人说,现 在都用计算机了,书写不怕繁难。首先,汉字真的不需要写了吗?其次,当汉字 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笔画

11、到了 18 画以上,5 号宋体的笔形已经难以辨识,更不用 说做注的小 5 号字体了。优劣互补,衡量利弊,孰留孰废,可以一刀切吗? 简繁字之间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有人要求恢复一批繁体字,为什么不赶 紧去做?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恢复几组繁体字,专业领域 内的人士恐怕认为只是一种修修补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在我国教育普及还 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会在普及层面上引起什 么波动,是很难预料的。至于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产生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 字本身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扩充和修改词库、设计更多的自动转换技术来解 决的,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照这样

12、说,汉字规范就不能改动吗?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因为社会在 变化,用字必然有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但是, 在处理一些问题、对某些已经规定的事情做个别调整时,最忌在没有全面研究的 基础上,灵机一动,想到什么就改动什么,结果常常是改了这里,那里又显露出 问题,人们把这种缺乏总体规划的个别改动称为“添乱” 。例如一对多的问题,对 群众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但为了避免“添乱” ,应当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应在全 面研究的基础上统一改动。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而是避免在 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矛盾,造成社会的波动。 有人提出“识繁写简” ,是否可行?提出“识繁写简”

13、这个口号意义不大,有 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高等院校学 习历史、古汉语的学生由于专业需要必须读 55 年以前的书和港澳台的书,也要读 古书,识繁是必然的,无须再提。第二,在基础教育层面,我不赞成这样的口号, 现在的孩子们负担已经很重了,学习简化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他们长大 了自然会认识繁体字,何必那么早去“识繁”? (原文有删改) 8对“简繁字争论”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简体字与繁体字互有优劣,所以,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就必须想 办法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 B简体字与繁体字孰留孰废,需要辩证地认识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绝

14、 不可搞一刀切。 C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主要是因为社会在变化,特别是新地名的产生、新 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 D作者认为提出“识繁写简”没必要,因为“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 已经实现了,一些人在工作、学习时就需要读古书。 答案 B 解析 A“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错误。C.文中并没有点明是主要原因。D. 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作者认为提出“识繁写简”没必要有两点原因,这里只说 了一点。 9下列关于不急着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B恢复几组繁体字,只是一种修修补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C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

15、字素质还不是很理想。 D利用计算机更加先进的简繁字自动转换技术,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答案 D 解析 “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不会过多地影 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 10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造型的繁简适度,是指汉字的理想造型,它具有书写迅速、便捷,信 息量大,区别度高的特点,但是汉字认读和书写的矛盾决定了这种造型是不可能 存在的。 B当前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是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 被当作匆匆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况且这样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 C在汉字修订这一问题上,如果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对

16、汉字进行统一改动,就不会违背汉字的科学性。 D作者认为不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识繁写简”的口号,因为现在的孩子 负担已经很重了,而且他们长大了之后自然会认识繁体字。 答案 B 解析 A“不可能存在的”过于绝对。C.原文说的是“这样做,并不是有意 违背汉字的科学性” 。 D.还有一点原因, 即 “学习简化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12 分) 我的师长朱光潜 柳鸣九 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 踏一双布鞋,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他满头银发,高悬在上,露出一个宽大的 额头,几乎占了半个脑袋。他步履稳健,全身透出凝

17、重肃穆之气。 我与朱光潜先生开始有具体的接触,是从北大毕业之后的事。 朱光潜的家在燕南园腹地的深处,环境格外幽静。我见到朱光潜的时候, 他已经六十多岁,虽然瘦小单薄,白发苍苍,但精干灵便,精神矍铄。他宽而高 的前额下一对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老是专注地注视着,甚至是逼视着眼前的对 象,手里则握着一只烟斗,不时吸上一口,那态势、那神情似乎面前的你就是他 观察分析的对象,研究揣摩的对象。他专攻过心理学,写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 坐在他面前,你会感到自己大脑里的每一道皱褶似乎都被他看透了。 作为学者,他对刊物选题与编译的意见都很明确、干脆,绝不含糊圆滑, 模棱两可,而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他又

18、有严格的界限,绝不越雷 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 如果说我曾经感到他身上有一种肃穆之气的话,在接触之后,我更确切 地感到他有一种由内而外、并非刻意求之,而是自然而然渗透出来的威严。 他讲起话来一副非常认真的样子,一口安徽桐城的乡音,听起来相当费 劲。他脸上一般是没有笑容的,但有时笑起来却笑得咧着嘴,像是从心底里蹦出 来的。这种笑经常是他在讲了一个自认为得意的想法或意见时才有的,而且,这 时他会停止说下去,将那咧开了嘴的笑停驻在脸上,眼睛盯着你,似乎在等着你 的回应。 几次接触后,我就确切地感到,他是一个很自主的人,一个很有主见并 力求影响别人的人。他绝不跟对方讲多余的话,但当我小心翼翼

19、从业务工作范围 里挪出去一小步,恭维他身体很好时,他会很和气,很善意地告诫我:“身体就 是要锻炼, 每天不必要长时间, 但一定要坚持。” 当我又称赞他的太极拳打得好时, 他以权威的口吻提示我:“跑步,最好的运动是慢跑,每天慢跑半小时,它给我 的身体带来的好处最大。”我见过他在校园里跑步的样子,步子不大,节奏不快, 身体前倾,姿态有点可笑。 在美学理论王国里,朱光潜是一个矜持、肃穆、有尊严的“王者” 。他对 他在美学问题上的每一个“论敌” ,不论是什么倾向、什么身份的美学家,从打着 马克思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娓娓动听赢得了不少信众的,到有资格的老 左翼理论家,乃至哲学美学界的新秀,他都没有

20、放过,几乎给每个人奉送了一长 篇大文,或为批评,或为商榷,或为反驳,大有舌战群儒之气概,颇有横扫千军 之架势。 “文革”前夕,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停办,此后我就再没有见到朱光潜。 据说,“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而挨批斗。直到十年浩劫 结束,朱光潜重新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他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担任该所的学术委员。当时每个研究所都提携了几个已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担任学 术委员。正是在这个场合,我有幸成为这些学长的“同会者”和“共事者” 。 朱光潜先生辞世后,我不止一次地想起他。他著作等身,译文浩繁,西 方文艺批评史上、 美学哲理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 所有名家经典,

21、他无不涉及。 只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每一个地区,都能看到这个思想者一个小老头的身影坐 在那里,握着拳,支着下颌在进行思考。 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并经得起推敲,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 学者。 他只专注于学术, 心无旁骛。 作为学者, 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 “毅” 与 “勤” , 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产生了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并且是以康德、黑 格尔、克罗齐、维柯等这样一些高难度的人物为研译对象,如果不是从不懈怠、 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对于早年就已经功成名就、 有条件“歇一口气”的老学人更是不容易做到。 朱光潜先生常常使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有删改) 注

22、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因触犯了天庭而被惩罚。西西弗斯每日要 将一块沉重的石头推上山,每当石头被推到山顶时,它就会滚下山,于是西西弗 斯又得重新将石头往山顶推,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朱光潜先生涉猎广泛,著作等身。他在翻译、心理学方面、美学领域都有 研究或建树。 B朱光潜先生朴实的外表和稳健的步履给作者一种肃穆的感觉。 C朱光潜先生对刊物选题与编译的意见都很明确、干脆,绝不含糊圆滑、模 棱两可。这种善于观察和对工作的精益求精给作者一种执着的感觉。 D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而且他力求影响别人。 答案 C 解析 应是给作者

23、一种威严的感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朱光潜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 踏一双布鞋”从名气、身材、神态等角度简单地介绍了朱光潜。 B作者写朱光潜对于刊物之外的任何学术理论问题,“有严格的界限,绝不 越雷池一步,绝不高谈阔论,枝叶蔓延” ,旨在说明朱光潜研究领域的局限。 C朱光潜著作等身与他“毅”与“勤”的精神品质有很大关系,作者显然也 认同这种精神品质,还把它视为创造学术业绩的必要条件。 D说朱光潜是“美学理论王国的王者” ,是因为朱光潜对他在美学问题 上的每一个论敌都不曾放过,或批评,或商榷,或反驳,大有舌战群

24、儒之概。 E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运用夸 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把朱光潜这个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答案 CD 解析 A没有从“神态”的角度介绍。B.“旨在说明朱光潜研究领域的局限” 理解有误,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朱光潜不干预刊物选题与编译以外的其他学术理论 问题。E.没有“心理描写”和“对偶”的修辞。 13文章最后一段有着怎样的意蕴?请简要探究。(5 分) 答: 答案 一是意在表明朱光潜先生与西西弗斯一样有着不幸的遭遇:西西弗斯 因触犯了天庭而受到“推石头上山”的惩罚;朱光潜先生因“文革”而遭到冲击, 被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2 分)二是意

25、在表明朱光潜先生与西西弗斯一样有 着始终不渝的精神:西西弗斯不断推石头上山,周而复始,永不停顿;朱光潜先 生为学术事业、为坚持真理而孜孜以求,坚持不懈、锐意进取、永不停歇。(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文本 内容,这道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是两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可结合注 释和朱光潜在 “文革” 中的经历来回答 ; 二是两人在精神方面有着同样执着的追求, 可结合注释和朱光潜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25 分) 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

26、传统里的作 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 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 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 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 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 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 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 有条有

27、理, 而对于委曲私情, 终不能体贴入微。 一个社会、 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 各行各业以至于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 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 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 ,而且由 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 定”(supposition),旁人难于意会。释袜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 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 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

28、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 ,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 ,一派要“言志” 。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 职能, 并非概括 “文学” 的界说。 “文” 常指散文或 “古文” 而言, 以区别于 “诗” “词” 。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 ,或者 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 , 以“诗言志” ,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这些文体仿佛台 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

29、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 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 ,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 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 ,或“两口 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 ,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 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 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 融合一致的。 (原文略有改动) 14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 A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认识、估计全面客观,主要是由于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30、B除旧布新促进了人类集体性健康遗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节省了 不少心力。 C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并非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也许是 不屑注意。 D“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在中国旧传统里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 E“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说法是因为发生了统一错觉,对传统不 够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 答案 BD 解析 A原文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 ,“认识、估计 全面客观”措辞不严密。C.与作者观点相反,原文是“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 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 E.原文是 “对传统不够理解” 才 “会发生统一的错觉” ,

31、选项逻辑顺序错误。 15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 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6 分) 答: 答案 “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 ,“傍(旁)观”者指的是“新 传统里的批评家” 。“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 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 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 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 16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 ,“这两句话”指的 是哪

32、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6 分) 答: 答案 “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 。“水米无干”指原 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时散文用来“载道” ,诗歌用来“言志”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 句话”是指上文中的。“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 ,“水米”是比喻的喻体, 找出它的本体即可。 17 结合钱钟书先生的 谈中国诗 与这篇文章, 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 (8 分) 答: 答案 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 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

33、 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 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 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型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 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 三、 语言表达训练(18 分) 18阅读下面一段话,仿照其中画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三句,要求内容贴切, 句式与画横线的句子相同,字数可略有增减。(6 分) 当越来越多的新奇事物令我们无从选择时,我们为何不选择拒绝呢?有拒绝 才有追

34、求:拒绝热闹,能更好地追求宁静的生 活; ; ; 。 答案 (示例)拒绝名利,能更好地追求淡泊的心境 拒绝华丽,能更好地追求 质朴的天性 拒绝放纵,能更好地追求完美的自身 解析 仿写时先要注意句式结构, 从例句来看, 仿写的句式结构是 “拒绝, 能更好地追求” ;然后再注意整体上的内容要求,语段体现的主旨是“有拒绝 才有追求” ,所以可以先写拒绝什么,再写追求什么,拒绝和追求的内容是相对的, 且整体要体现积极的立意。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

35、外,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 又想, ,因为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 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答: 答案 (示例)还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那些丧失了阅读能力的人是不 幸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 解析 这段话主要讲读书所享有的幸福感。处,由前文的“除了”和 后文的“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可以看出,这里应填“还拥有一 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之类的内容。处,后文“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与之 构成因果关系,根据上下文判断,“他们”指丧失了阅读能力的人,因为这种能 力“不可补偿” ,所以“不幸”

36、 ,综合分析,此处填“那些丧失了阅读能力的人是 不幸的”之类的内容较合适,处,由“如”列举的世间的不平等可知,此 处应填“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之类的内容。 20 下图是教育部发布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究成果结构图, 请以 “中 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把这幅图的基本内容表达出来。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6 分) 答: 答案 (示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 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分别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 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作

37、答时, 要注意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为开头,同时要读懂研究成果结构图的构图要素。“全面发展的人”是核心,分 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下面又包含两种素养。以 上都是答题要点。 四、写作能力训练(15 分) 21下面一段话是某位学生的作文片段,请从“有文采”的角度修改这段话, 以表达西施离开家乡的悲凉情感和舍身报国的情怀。不少于 200 字。 我离开了家乡,远离了家人,我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把自己献给吴王夫差, 我知道迎接我的必然是彻夜的哭泣。然而,我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牺牲我一 个人, 可以换来越国的安宁。 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无怨无悔, 让我轻声告别祖国吧。 答:

38、 答案 (示例)放弃的是青山绿水,是亭台轩榭,是欢歌笑语,是父母兄长;选 择的是人前假意欢笑,是深夜泪湿巾帕,是违心奉迎,是刻骨伤痛。然而,我知 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我一人如入牢笼,但我的国人可以死里逃生。我不求 人们为我歌功颂德,这只是女儿对祖国母亲的一点回报。我打点行装,泪水像弯 曲的小河流淌在我的脸上。我又轻拂一下琴弦,那音韵在山谷中回荡婉转。我以 平静的声音告别我的国家:“我是西施,我选择牢笼,我要用我自己的一生换取 国人的幸福。” 解析 作答本题,注重把握西施的心理,即西施离开家乡时内心的想法,可 以从家、国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可以描写西施离家的悲伤、对“家”的留恋 以及报国思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