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7493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3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1讲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含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讲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第 1 讲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 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 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 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

2、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 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 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 洗

3、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 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 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 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 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

4、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一连使用了“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这些词表现了 什么? 【答案】说明了惨案的发生出乎作者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解析】文中的这些词语,有的表示出乎意料,有的表示惊讶。作者连用这些词语,准确反映出听说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的震惊。 2第六部分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潜在意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为“煤的形成”,说明“请愿”的方式收效不大,作者 不赞同徒手请愿的方式。运用比喻修辞,能更形象地揭示“请愿”的

5、意义,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从语句特点看,画线句显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以 说明“请愿”方式的收效不大。从表达效果看,运用比喻修辞,能使道理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第七部分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的愤怒和抨击,对中国女性从容不迫、勇 于牺牲的赞扬。 【解析】“凶残”“下劣”表明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和抨击,“从容”赞扬了中国 女性从容不迫、勇于牺牲的精神。 4从六、七两部分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学生请愿的? 【答案】学生徒手请愿的教训是深刻的,斗争者应改变斗争的方式 ;

6、 请愿能让“苟活者”看到希望, 能鼓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前进。 【解析】 本题考查 “筛选文本信息, 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 第六部分表明作者不赞同 “请愿” 的斗争方式,第七部分则肯定了她们“对于将来的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 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 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

7、很 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 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 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 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 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

8、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 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 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 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 子必有 “红袖添香夜读书” 的艳福的思想, 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 使有些 “学 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

9、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 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 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 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

10、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 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 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 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 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 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

11、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 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 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1928 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 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指刘半农于 1933 年到 1934 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 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 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弄”是“写”的意思,还

12、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之前刘 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其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 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解析】结合文章前四段可以看出鲁迅之所以在“古文”前选择“弄”“烂”这样的字眼,其中蕴含的 感情应该是否定的。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答案】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 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解析】文中对刘半农的“浅”的态

13、度是比较明确的,而且答案区间比较集中,可参看文章第 7 段。 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答案】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 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刘半农后来“据了 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两个人疏远的最根本 原因。 【解析】结合文章第 8、9、11 段进行分析概括,找到鲁迅和刘半农由亲到疏的原因。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答案】 “这憎恶” 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是他对刘

14、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鲁迅是站在 “于中国更为有益” 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 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 写 “憎恶” 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 的深渊”。 【解析】 联系文章最后一段, 可以看出 “憎恶” 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发出的对刘半农的关切的情感, 而 “憎 恶”他的“现在”其实就是在肯定他过去的战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 1930 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 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

15、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 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 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 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 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 ,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 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 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

16、慈眉菩萨。我向 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 。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 ,我曾到城里一个 大庙里去买过此书。 寅恪师讲课, 同他写文章一样, 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 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 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 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 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

17、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 一人。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 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 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 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 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

18、,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 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 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真可谓中德学坛上的佳话! 1945 年,我同先生在长时间的分离后,在书信上取得了联系。我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以及取 得的一些成果, 先生回信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 一九四六年春天, 回国后, 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 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 细。 还有

19、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学术界的泰斗、 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 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 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 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 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 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摘自季

20、羡林真话能走多远回忆陈寅恪先生 ,有删改) 1 本文是为怀念陈寅恪先生而写的, 然而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旁听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 为什么? 【答案】描写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是为了给下文描写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情形作铺垫;用一次“不 太顺利”的旁听经历来反衬陈寅恪先生的课给作者的“如坐春风”之感,给作者“无法比拟的享受” ; 展示了两位大师不同的形象、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构思艺术。答题时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形象塑造方面分析即可。 2请简析第 2 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寅恪先生授课曲折有致,引导学生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最终 获得真知的过程,从

21、而突出了先生授课艺术的精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 从表达特点看, 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先生的讲课风格,答题时围绕这个要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3请分条列出陈寅恪先生值得我们珍视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作简析,并结合现实谈谈你 的见解。 【答案】第一问:寅恪先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寅恪先生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寅恪 先生对后辈真诚细心的提携爱护;寅恪先生非其道不取其财的耿介性格;寅恪先生精湛的授课艺术。 第二问 : 寅恪先生名扬海内外,但衣着朴素,走在人流中毫不起眼,体现了朴实无华的个性,更受人尊重 ; 当今演艺界、

22、学界一些稍有名气的人,处处追求前呼后拥、闪亮登场的排场,反而有损形象。 【解析】本题为开放题,切入点为根据原文总结大师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一点谈看法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关于鲁迅 邵燕祥 雪后兼之以凛冽的寒风一扫,今天北京的天空又像几十年前一样蓝了。只是缺少一二风筝在晴朗的天 空浮动。 我十岁内外读了鲁迅的风筝,我就觉得我像是他的那个小兄弟了。 从那时起,我总把他当做謦欬相闻的同时代人。 有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他,有时候发现我完全没有理解他。 我仿佛看到他脚着黑胶鞋,从西城到东城,蹚着北京的黄土路,又从东城到西城,走过大半个北京: 这在毒日头下有无辜者“示众”的首善之区,这经

23、历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首善之区! 一个踽踽独行者,一个荷戟独彷徨的猛士,也许不期求世俗的所谓理解吧。他说过:“人生得一知己 足矣。” 而他视为知己的,是瞿秋白。 他是思想者,却奉还“思想界的先驱”的桂冠,更掷还“青年导师”的帽子。他冷笑着接过“堕落文人” 的谥号,自署曰“隋洛文”。 他也的确不愧为“从敌人的营垒中来”的“世故老人”,他早看透有人惯于拉大旗作虎皮,或拿麒麟 皮掩盖马脚,也看透名人死后必有人抢孝帽,谬托知己。对那些树他为旗帜的人,他至少会投去怀疑的眼 光吧。 没有经过浮沉起落带来的世态炎凉,如鲁迅少年时小康之家家道中落后人情的冷暖,不可能理解鲁迅 为什么“白眼看鸡虫”,对某

24、些他所蔑视的人,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没有经过同行者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颓唐有的落伍,没有目睹同是青年人“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 官捕人”,就不可能理解鲁迅为什么说“名列于该杀之林则可,悬梁服毒,是不来的”,那样“虽千万人 吾往矣”的决绝。 没有“横站”着迎接过来自几面的明暗的攻击,没有在草间独自舔过伤口,就不会懂得为什么鲁迅至 死也“一个都不宽恕”。 没有在“无声的中国”感受到如被囚禁于铁屋、于古墓的痛苦,就不懂鲁迅为什么呼唤敢哭敢笑敢爱 敢恨敢骂敢打的人,为什么主张“能憎才能爱,能杀才能生”;没有体会过“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幻灭, 就不懂鲁迅为什么首肯于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为什

25、么预见到几乎每一次改革后的反复和掺杂, 并指出中国的文化是个染缸,能够征服和俘虏原先的战士。 惟思想者为痛苦,惟清醒者为痛苦。 鲁迅却绝不虚伪;不以自欺来逃避痛苦,也不以假话去安抚别人。 鲁迅向烦他撰文代寡母请求旌表的乡人说:“你母亲贞节不贞节我怎么知道?” 不能这样说真话的聪明人,能够轻言学到了什么“鲁迅笔法”么? 也不必担心一下子冒出好些个鲁迅,没有那回事。鲁迅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更是不会大量涌 现的。 然而鲁迅又不是不可学习的。但不是学模范学标兵的学法。 以鲁迅阅世之深, 阅人之深, 他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一切反动派及其帮凶、 帮忙、 帮闲者除外)的知己。 但我们是不是鲁迅的知己?

26、他的书我们读懂了多少?他这个人,我们是否从某一个侧面接近了他的精神世 界? 读孔乙己,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跟孔乙己有几分相似?读阿 Q 正传,我们是否在阿 Q 身上看到 自己的影子,并想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患的胸怀?何况除了这位传主,还有王胡、小 D 甚 至假洋鬼子、赵秀才鲁迅留给我们多少面亮可鉴人的镜子啊。 小时候把鲁迅当做不同于一般长者的长者,尊敬地呼为先生。 今天,我的年齿已多于鲁迅的年龄,我对先生的人格和识见更加高山仰止,因为我以为经过世事沧桑, 我对先生有了较深一步的理解,理性的而非情绪的。掩卷之余,或还可以与先生对话,斟酌,直至争论。 我自然不可能如瞿秋白那样成为鲁迅的知己

27、,或亦不能为雪峰,为胡风,但能不能像萧红那样得到在 先生面前放言的权利,或是像木刻研究会的青年,掏出带着体温的钞票买书的工人那样,可以不拘形迹地 相互视为同道呢? 说鲁迅是伟大的,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伟大的伟大。 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革命家的革命家。 说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思想家的思想家。 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诚然,但他是不同于一般所谓文学家的文学家。 一般发发议论,是远不可望鲁迅之项背的。 以上云云,是不会为时下一些从抵制“鲁货”到“告别鲁迅”的主张者所满意的,我也不想让他们感 到满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迅。我的鲁迅,是我这

28、多年不断发现和不断加深理解的鲁迅,我引为师友, 忘年之交,别人对他怎么看,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1997 年 1 月 1 日 (选自我的心在乌云上面,有删改) 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本段写北京的天空,与下文的鲁迅的风筝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并 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鲁迅其人其文的思考与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对语段作用的分析,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第一段是 景物描写,并且提到了“风筝”,下面接着写“我十岁内外读了鲁迅的风筝,我就觉得我像是他的 那个小兄弟了”,由此可知,第一段有引起下文对鲁迅其人其文的思考与感悟的作用。从内容看,

29、则为 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表达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结合文章,分析文中“鲁迅笔法”具体指什么。 【答案】“鲁迅笔法”具体指鲁迅在文章中敢于说真话,敢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言辞风趣幽默,独 具讽刺性。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中“鲁迅却绝不虚伪;不以自欺来逃避痛苦,也 不以假话去安抚别人”“不能这样说真话的聪明人,能够轻言学到了什么鲁迅笔法么?”可知, “鲁迅笔法” 是指他敢于在文章中说真话, 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由 孔乙己 阿 Q 正传 的内容可知, “鲁 迅笔法”也指他的文章具有讽刺性。 3结合全文,简要概述鲁迅的形象特征。 【答案】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30、文学家。鲁迅敢于斗争,不畏惧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惧,不畏 惧反动文人的攻击。鲁迅清醒孤独,眼光睿智,能洞察世态炎凉,人性真伪。鲁迅爱憎分明,痛恨敌人, 哀怜民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特征的能力。作答本题,从文本中找出对鲁迅的评价,分点概括即可。 4为什么说“有时候我以为我理解了他,有时候发现我完全没有理解他”?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理解了他”是指作者从小读鲁迅的文章,引为师友,或还可以与先生对话,斟酌,直至争论, 不断加深对鲁迅的理解。“完全没有理解他”是指没有鲁迅的阅世之深,阅人之深,很难真正读懂鲁迅 的文章,更难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 并加以概括。“理解了他”是指“我”从小就读鲁迅的文章,并且伴随年龄、阅历的增长对鲁迅的理解 不断加深。“完全没有理解他”指没有鲁迅的阅历之深,很难真正读懂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