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7948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46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Word版含解析.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群文阅读人生真谛 对应学生用书 P5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限时 15 分钟)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 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 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 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 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 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 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

2、以生 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 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 中庸大学 , 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 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 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 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 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 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 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 ,即境界,它

3、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 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 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 第二种是喜好, 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 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 的历练, 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 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 胸次超然。 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 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

4、“雅人深致” , 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 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 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 ,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 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 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 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 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 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 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

5、之 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美 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 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 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 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 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 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 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 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 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

6、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 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 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 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 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 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 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 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 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 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 人生境界论,对

7、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 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 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 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1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 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人的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 ,即境界,它是指 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 作者认为, 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 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人生境界与

8、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 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答案 D 解析 强加因果,由原文第段“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儒道 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可知,选项题干虚构因果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 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 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C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 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的

9、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 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 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 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 A 解析 “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错,应是“是为了论 证文化修养与人生品味趣味、人生境界相关”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 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 最高境界。 B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 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可以相通的。 C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

10、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 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 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 神训条。 答案 C 解析 由原文“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 老的, 苏轼就是典型。” 可知, “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 错,应为“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限时 20 分钟) 黑白 张春荣 彭祖已八百二十四岁。但他外表仍像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走起路 来,快速敏捷,步伐又大。尤其他那双眼眸炯炯有神,恍如光洁明镜, 并

11、没有因阅读人间的浮幻沧桑而昏耗暗淡。当然,人们更不会注意他 眼角的细细鱼尾纹。 那天,郊林清晨飘浮一层薄雾。雾中传来雄鸡唱晓。彭祖穿过湿 凉竹林,在声声清脆鸟鸣的陪伴下,走向溪边。溪旁一名白衣汉子正 蹲在水边洗东西。几个农人挨近观看,而后纷纷摇头:“疯子!”荷 着锄头走开。彭祖走了过去,只见白衣汉子手拿一束稻草拼命在水里 洗刷木炭。 “干什么?” “将黑木炭洗白!”白衣汉子冷冷地白了彭祖一眼。 彭祖察觉那汉子眼神深藏一股阴森寒意。彭祖不以为意,笑了笑。 活了这一大把年岁,什么大风大浪、稀奇古怪没遇过。 “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像平常大家梳头发,不都把乌黑发丝梳成雪白?” 彭祖无奈苦笑,“

12、刷黑炭和梳头发是两件事,不能混在一块类 比。” “谁说不可以?你想,黑木炭燃烧后全都化为灰烬。灰烬就是灰 白色,”汉子语气坚定,“那表示黑炭可以变成灰白,用水刷久了, 一定可以刷白。” “你的话似乎言之成理。可是你手中的木炭仍然漆黑。”彭祖低 头,注意水中鹅卵白石间,点点蝌蚪正曳尾游动。 “迟早会刷白,你看好了。” “老兄,要吹牛、骗小孩也不是这样。不要再瞎讲!”彭祖觉得 这家伙大概精神有问题。 “你不信,是不是?”汉子瞪他一眼,“好!告诉你,这是有根 据的。八百多年前,就有人将黑炭刷白。” 有人?八百多年前?彭祖心想,这家伙真会杜撰,我活了这一把 年纪,眼见耳闻,就没听说这等事?明明睁眼说瞎

13、话。 “谁?” “你一定不知道。” “说说看。”彭祖意味深长地注视着对方。 “彭祖!” “彭祖?” 彭祖怔忡一下,迅即朗朗大笑起来。意念急转,他瞬时明白眼前 这家伙的身份。自二十四岁在云雾山巅,八位神仙每人送他百年时光 以来,阴间阎王便派鬼卒捉他回去,以便销案。可是没有一个鬼卒认 得出他。 “有什么好笑?” “怎么不好笑,要臭美也不要这么离谱!彭祖怎么会” “怎么不会!你怎么知道他不会。” “我当然知道。”彭祖忍住笑意。 “你是谁?”白衣汉子脸上疑云重重。 “我,就是,你所说的彭祖。”彭祖不疾不徐道。 “好啊!你不打自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汉 子两眼发亮,磔磔怪笑。 “这次你跑

14、不掉啦!”白衣汉子丢下手中稻草,露出狰狞鬼脸一 步一步地逼近彭祖,“看你往哪里跑?” “我为什么要跑?”彭祖笑立原地。 “你,不怕死?”白衣汉子愣住了。 彭祖坦然大笑:“怕死也不会留在这里和你聊这么久。” “该来的,怎么也躲不掉!”彭祖气定神闲地遥望天际在雾中若 隐若现的青青山脉,面带微笑。 微笑里,彭祖走近松树下的巨大岩石。一阵飕飕凉风如白衣般飘 了过来,石隙草丛间探出的金黄小野菊轻轻摇曳。彭祖安详地阖上眼, 在困盹中,头枕灰白岩石,静静入眠。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小说以对话为主要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集中展示了彭祖与 白衣汉子争论的细节,使

15、彭祖与白衣汉子两个形象具体可感。 B小说中白衣汉子实为阎王的鬼卒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之外,其 实前文已有暗示,如“彭祖察觉那汉子眼神深藏一股阴森寒意” 。 C小说中白衣汉子用稻草洗黑炭,并举“青丝能梳成白发”的例 子与彭祖争论,体现出他是非黑白不分的糊涂与坚持自我的固执。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很好地映 衬了彭祖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平和的心态和凛然的风度。 答案 C 解析 “是非黑白不分的糊涂与坚持自我的固执”不恰当,小说 中白衣汉子把黑炭洗白作为引诱彭祖透露身份的手段,并不能直接证 明他相信自己的这个说法。在彭祖暴露身份后,他便停止清洗。 5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新颖的

16、传说人物彭祖的形象,请你简要分 析本文中彭祖的形象特点。 答: 答案 年龄很大,但外表年轻,精神焕发。彭祖已经有八百二 十四岁,但他的外表仍像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且走路快速敏捷,双眼 炯炯有神。坚持自我,固守真理。彭祖坚持认为黑木炭不能洗白, 甚至不惜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曲意迎合白衣汉子的说法。淡然超 脱,看透生死。彭祖既已知道眼前洗炭的白衣汉子是阎王派来捉他的 鬼卒,也丝毫不畏惧躲避,面带微笑从容赴死。 解析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我们一般从外在特征、内在特 点和人物的典型性(身份、类型、归属)三个方面分析,这篇小说第三个 方面可不作分析。小说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彭祖的外在特征,即 “外表年

17、轻,但实际年龄很大” ,这是他比较突出的也是不同于常人的 特征,故需要概括。内在特点体现在:彭祖明知道白衣汉子的身份, 也不肯苟同他的看法,可见他“坚持自我,固守真理” ;彭祖在临死前 的气定神闲,可见他“淡然超脱,看透生死” 。 6这篇作品写的是彭祖,却不以“彭祖”为题,偏以“黑白”命 之。请你谈谈小说以“黑白”为题的用意。 答: 答案 “黑白”概括了小说中彭祖与白衣汉子关于“黑炭是否 能洗白” 的争论的主要情节, 小说主要围绕着 “黑炭洗白” 的故事展开。 黑与白之间的转换象征着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以黑白为题,体现了 坚持说真话, 坚持真理的主题, 引人深思。 (或 : 黑与白可象征着真与假

18、、 是与非、善与恶的斗争,表现了小说的主旨立意的方向。)以“黑白” 为题,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和悬念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作用的理解。回答此类题目往往从人物、 情节、环境、主旨等方面考虑。题目“黑白”让人直接反应是小说中 彭祖与白衣汉子对黑炭是否能洗白的争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 “颠倒黑白” ,这里就赋予了“黑白”真理与谬误的含义,本小说也是 如此。黑炭不能洗白是人人皆知的真理,彭祖的坚持体现了对真理的 坚持。最后,“黑白”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玄妙的词语,能营造一种神 秘感,让人产生疑惑和阅读兴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限时 15 分钟) 有光一生,一生

19、有光 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 沈从文称为“周百科” 。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 的学者。 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 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 往日本留学。 1935 年, 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 任教光华大学, 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1955 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 行语文。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 可行的方案。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 挥作用的方案。也正是由于

20、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 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 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说:“读过我书的人,绝 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 “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周有光曾戏言自己 50 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 者是半途而废, 后者是半路出家, 两个 “半” 字合在一起, 就是个圆圈, 一个“零” 。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 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

21、拼音的贡献,周老 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 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1991 年,周有光将目光 从研究拼音、 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 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 阅读、 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 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 40 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 的。 “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他曾对我说过, 自己是对这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 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叶芳说。 对待学术问题, 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 不避讳别人的批评。 在 周 有光百年口述一书

22、的“尾声”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 ,他认 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 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为了追求真理,周老欢迎读者对他的文 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的发展,他也绝不当和事佬。” 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 位待人宽厚的老人。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叶芳曾说过, 近年周有光先生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 “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 很高的人格” 。乐观,是身边人对周有光的另一个印象。张森根回忆, 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 35 岁,

23、但现 在他活得比三个 35 岁还长,周老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 因为科学发达了,我所以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55 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 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他还提出汉语 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958 年,汉语拼音方案 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791982 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 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之 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 词法基本规则 ,1988 年公布。他从 20 世纪 5

24、0 年代开始主编的汉语 拼音词汇 ,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 (百度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概括地介绍周有光的身份及其作为一个学者的个性特 点,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B周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已半途 而废,50 岁时才选择改行,开始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 C周有光是一位谦逊处世的学者,他认为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的 过程,是很多人共同的功劳,不愿接受“汉语拼音之父”的称呼。 D周有光治学态度严谨,不怕批评,为了追求真理,他欢迎读者 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发展,他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答案 B 解析 “周

25、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 已半途而废”的说法无中生有,而且原文“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 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是周 有光的谦虚之言。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将语文的功能与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思考,他充分肯定 语文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他是一位视野开阔、关心国家发展的 学者。 B周有光退休之后,仍然坚持思考研究,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活跃的思维与非凡的著述热 情。 C周有光在学术上积极探索,他认为青年人搞学术就要有对世界 的好奇心,并由此展开对这个世界的认真思考。 D周有

26、光待人宽厚,心态积极乐观,这从他长时间静静聆听他人 的讲话、对待生命的态度等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 答案 C 解析 “他认为青年人搞学术的认真思考”无中生有,原文 是说“周有光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自己是对这 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 。 9周有光对现代汉语的规范与发展做出过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 简要说明。 答: 答案 (示例)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 体系。建议全国汉语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 通话为交际媒介,并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促成国际投票通过 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研究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 基本规则 ,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

27、库的基础。努 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传主人生经历的分析概括。这道题作 答时要从文中找出描写传主对文字改革贡献的语句,再加以分析。如 “提出了第一个两项标准”“汉语拼音方案通用的代 码”“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他 主持和拟定了,建立了,出版了等著作,成为电脑 中文词库的基础” 。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限时 20 分钟)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 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 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

28、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 杖策载酒, 乘渔舟, 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 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 幅巾迎笑, 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 力极而息, 扫叶席草, 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 行于松柏之间, 羊肠九曲, 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 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 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 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 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

29、之。亭成,而西山之胜 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 之。 有不得至, 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 逍遥泉石之上, 撷林卉, 拾涧实, 酌水而饮之, 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 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 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 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 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 筠州。陁(tu):山冈。睥睨:斜视。褰(qin)裳:提起衣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0、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C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答案 D 解析 易:替换,换取。 11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子瞻 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 撷林卉, 拾涧实, 酌水而饮之 翩然独往, 逍遥泉石之上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句意思为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斜视着它们。是 讲到了他兴尽的时候, 又没有不感到吃惊, 自我嘲笑。 句不属于 “适 意而乐”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

31、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 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 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 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 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 襟怀。 答案 B 解析 应为“子瞻”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杖策载

32、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译文: 答案 (1)苏轼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小舟,横江南渡。 (2)这(大概)是(老天爷)想用(这种方式)来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 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亭子。 解析 (1)“杖策” ,拄着拐杖;“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而去。 (2)“兹” ,这,代词;“成” ,成全;“遂” ,于是。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 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 寂静,里面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 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

33、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 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 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苏轼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小舟,横 江南渡。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 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 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 草地上, 彼此举起酒杯, 互相问候。 玩到心情舒适时, 竟至忘记了回去, 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 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 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

34、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 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 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 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 亭子, 它的遗址非常狭小, 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 似都有百围之大、 千尺之高, 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 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 古树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 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 相视而笑, 说道 : “这(大概) 是(老天爷)想用(这种方式)来成全我们

35、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 一起重修了这座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 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 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 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 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 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 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 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 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

36、酒吃饭, 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 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 有谁还会去管 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 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限时 10 分钟) 山行 宋王安石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注 “楚制”指儒服,意谓汉人穿的传统服装。“长耳”即 毛驴。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

37、始两句道出了山行的意图,意欲描写诗人外出和来时景色清 浅和苍翠的不同特点。 B诗歌描写了诗人的装扮,借此暗喻自己在脱离官场后已俨然是 一介平民百姓了。 C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看似逍遥实则 有掩不住的寂寞凄苦。 D山岭佳色,已是日暮时分,林泉好音,更是冷寒时节,全诗至 此呈现出一派冷瑟萧杀之境。 E诗中“真意”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大抵类同,均可指自然 中所包蕴的人生的真谛妙趣。 答案 CD 解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 内容。C.“掩不住的寂寞凄苦”理解错误;D.“一派冷瑟萧杀之境” 理解错误。应是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 15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诗歌描绘了出门时景 色的浅淡清新, 回归时浓阴苍翠, 于此景中, 诗人平民装扮, 骑着毛驴, 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幽静寂。 (2)流露出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澄怀静虚的情感和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诗歌描写诗人出门时景 色的浅淡清新, 回归时浓阴苍翠。 于此景中, 诗人平民装扮, 骑着毛驴, 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由此 表现了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