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3804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65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 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常常以“审美智慧”称之,没有足够勇气将其称为中国的 美学理论。中华民族有 5000 多年的文明史,有引以自傲的民族艺术。因此,中国 必然拥有本民族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生生美学” 。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 。“生生”即“生命的创生” ,是我国古 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

2、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 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因此这 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天人相和”的 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 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 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 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

3、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 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 等论。特别可贵的是, 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 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 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 一种艺术生命力。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 中活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 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 “味外之旨” 。诗歌之“意境” 、绘画

4、之“气韵” 、山水园林之“写意” 、书法之 “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 间艺术之中, 寄托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 需要我们好好体悟, 好好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生美学”是独具中国特色与魅力的美学形态,却一直被西方称为“审 美智慧” 。 B“天人相和”具有“生命创生”的内涵,“生生美学”表现出大自然的生 态之美。 C 艺术创造的规律就是阴阳之道, 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艺术的生命之美。 D诗歌

5、的意境、绘画的气韵、书法的神韵等使艺术产生含蓄之美,令人回味 无穷。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 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被西方称为审美智慧”错误, 由于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 的审美理论” 这样称呼。 B 项 “生生美学 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错误, “生 生美学”是一种美学理论,并不能表现生态美。C 项“艺术创造的规律就是阴阳之 道”错误,原文第四段为“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交代背景,然后引出“生生

6、美学”的概念,再围绕“生生美学”逐 层展开。 B文章从“生态美”“生命美”“含蓄美”三方面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无 穷生命力。 C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论述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D文章以齐白石的虾图为例,证明了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 项 “阐释了生生美学的无穷生命力”错误,应是阐述了“生生美学”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长期盛行,使我们对自己的审美理论 缺乏自信。 B“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体现在鲜活的中国传

7、统艺术中。 C国画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等阴阳虚实的对比,就可以形成活泼的艺术生命 力。 D如果不深入体悟和研究,就难以真正领会中国民间艺术所蕴含的“生生美 学” 。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 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C 项“就可以”错误,由第四段“阴阳之道概括了艺 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 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可知,并非凭借阴阳虚实的 对比就一定能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风信子的花语 彭小妮 有一种叫风信子

8、的花,我原以为它是一种类似蒲公英的花。今天,我才知 道关于风信子的传说。美少年海辛瑟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植物神,他因被误伤而失 去了生命,在他的鲜血染红的土地中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这种花就是风信子。 它的花茎上,长着一串串小铃铛似的花朵,风吹过时,每一朵花都有飞翔的姿态! 海辛瑟斯用鲜红的血化成鲜艳的花朵,他的生命没有消逝,风信子是他的化身, 他还在为这个世界呈现着美,分享着美,风信子是他怒放生命之花!所以,人们 赋予风信子的花语为“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 。这是一个凄美的 神话故事,让人心碎,又给人力量。风信子盛开之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美的延续,它是生命生生不息的象征。 生

9、命有时真的很脆弱,一次意外,一次灾难,就会让我们遭受失去生命的 威胁。我们不能如海辛瑟斯将生命化成风信子,所以,我们必须在生命之灯亮着 的时候, 就百倍珍惜, 无比坚强。 这有爱的世界不会遗弃每一个人, 哪怕带着伤痛, 哪怕只剩下一丝意念。因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重燃生命之火。在地震后的 废墟中,千万双手在寻找,千万人在呼唤生命重归,所有的人都在为遭受苦难的 生命祈祷,坚持、坚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是啊,这有情的人间,值得你万分 留恋,让你保留着生命微弱的火种,直到寻找到你。多少人还在等待着将更多的 爱给你,要在更长久的日子里与你同享生的欢乐。在苦难之后重生的生命,必然 如风信子一般,获得了

10、永生。那开放的风信子,是美和坚强的化身,是永不凋谢 的爱创造的奇迹。所以,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 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感谢从地球上的 四面八方,为你汇流的爱和援助。 而我们也看到了那些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撑,护卫着幼小生命的伟大母亲。 看哪,这里没有悲痛,没有泪水,这娇小的乳儿,他还在安睡,在梦中微笑。在 母亲的血流尽的地方,长着一株绿色的风信子,它告诉我们,生命在此延续,生 命将生生不息。无需多言,人间大爱也将无限延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慰藉、温暖、 勇气和力量。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了,它开得如此灿然,用它生命 的亮彩展示它的

11、美,告诉我们它的存在,与我们分享它的快乐、幸福和感恩 这是多么美的世界,所有的生灵都互相关爱,彼此报答,生生不息。 许许多多生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去了没有灾难的天堂, 得到了永远的安息 ; 也有许许多多的生命在黑暗中艰难地守望救助,获得了重生。灾难降临,鲜血染 红了这一块土地。而我们相信,灾难过后,风信子会开满这里,它会告诉我们, 没有永远的哀歌,噩梦终将成为过往,逝者安息,生命还在延续。它会告诉我们, 它曾承受过巨大的苦难,也倾听过壮丽的爱之歌,有了这些,才有它今天的盛放。 是的,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它由无数的生命鲜血化成,它是生命之花,为的 是带给人们新的启示:生命值得珍惜,有永不放弃

12、的意志,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成为开不败的花朵;生命的意义在于相互的温暖,在于困难和危机之中,相互的 鼓励,互相的依靠,互相的关照。它还告诉我们,驱走一切的阴影,就可以像它 一样,经历过黑暗的一刻,也还是可以盛开得无忧无惧,可以为这世界展现它的 美与坚强,在全世界传递爱和温暖,诠释生命最深刻的含义。 “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生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 厚礼,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坚强,有了精彩,有了这丰美的世界。 愿生命如花,愿风信子的花语永远传递:珍惜生命,同享人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文中不断出现“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风信子花开

13、了”“风信子会开满这 里” “风信子开满了这片土地” 这类的话, 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美好与坚强的信心。 B段末尾作者说“经受苦难而重生的同胞,也一定更懂得感恩,懂得感恩 废墟中将你高高举起的双手,懂得感谢每一颗为你关切的心灵”是作者推衍 出的一层内涵,其实感恩不是风信子的花语。 C作者从一朵花的花语切入阐释生命的意义,运用对比、层递等多种手法, 以简驭繁,切口小而内涵丰富。 D全文写花写生命,花与生命交融辉映,难分彼此,这是作者感情真挚和感 悟深沉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C 项“对比手法”错,没有对比。 5文章开头为什么先从风信子花的传说写起?(6 分) 答: 答案 传说交代了风信子花的由来

14、和花语的内涵,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以传说开头,使风信子花的形象更丰满动人,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段首句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 作答。如内容上,交代了风信子花的由来和花语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6第段中作者说“生命有时真的很脆弱” ,结尾部分第段又说“生 命是赐予每一个生灵的厚礼” ,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6 分) 答: 答案 不矛盾。作者说生命脆弱,是指人随时可能遭遇意外和灾难,随时面 临失去生命的威胁, 唯其脆弱, 才更应珍惜 ; 但同时每个生命都有可以延续的坚强, 有可以展示的精彩,是美丽世界不

15、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 本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 严海建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 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却又总是语焉不详。 个中缘由, 可能在于饶宗颐的不可复制性。 我们很难将他归类, 很难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的志业与成就。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不看这个 已经被定性的符号化的饶宗颐,而是追根溯源,勾画出一代鸿儒饶宗颐是如何炼 成的

16、,从中或可体认到饶宗颐不可复制性的渊源,而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奇绝造 就了饶宗颐的成就,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也由此得来。 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 因缘的。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有些人大半辈子的 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 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 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 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 的。” 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

17、缘背景。饶宗颐一生,颇 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 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 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的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 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道路的重要基础。从其后来 的治学风格中均可见早年学习经历的影响,即始终以学术为本位,视之若安生立 命之所在,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 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而饶宗颐治学风格之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

18、境殷实,诗礼 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 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1949 年,饶宗颐为潮州志编辑事宜赴港,咨询资助人之一的潮商方继仁,由于方 氏的资助,饶宗颐得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当大陆政治 运动屡起,批判斗争不断时,而饶宗颐得享“偷来的时间” ,是为天时。而香港的 开放也使饶宗颐能够与欧美汉学界互通声气,促进其学术研究,是为地利。饶宗 颐早年从学得父辈师友提携甚多,到港后治敦煌学,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 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此后饶宗颐刊布图籍,展 览书画

19、,开研讨会,建纪念馆,亦多承潮商财力的支持,此则为人和。 饶宗颐的成就得益于外在的因缘,且此种因缘是多重的,是来自各方面的。 饶宗颐的学问领域之宽广,学术视野之开阔,所见史料之广博可以说罕有人能比 肩,而这些都是得益于其外在因缘的多重性。但饶宗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在 此多重外在因缘的影响下不失本我。饶宗颐一生所遇的名师益友不可胜数,其均 能以自己既有的学问基础,有所因应,取他人所长,所以饶宗颐的学问都不是照 着做的,而是接着做的,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 代是交白卷的” 。 当然,除学问以外,饶宗颐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也是罕见的。饶宗颐集学 问与艺术于一身, 所以他的

20、生命是充满自信的, 是圆融的, 是和谐的。 在现代中国, 一般知识人若是能做到学问上有为,往往因功利心过甚,而失之无趣,饶宗颐做 到学问上的有为和生活上的有趣二者兼得,其实这正是儒者所追求的内在圆融。 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是特殊的因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现象。追寻这些 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将对于未来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人们总是语焉不详,个中原因可能在于其不 可复制性。 B幼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为饶宗颐后来走上治学道路,形成风格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 C饶宗颐受潮商方继仁资助甚多,方氏

21、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 献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 D饶宗颐遇到了众多名师益友,又能以自己的既有学问为基础,博采众长, 在多个领域著述颇丰。 答案 C 解析 C 项, “方氏曾斥巨资为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献” 错误, 原文为 “方 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 。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饶宗颐学问领域宽广,学术视野开阔,所见史料广博,很少有人企及,主 要得益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缘” 。 B饶宗颐家学渊源深厚,自小好学多思,耽于想象,读书目的性强,从而打 下了重要的基础。 C饶宗颐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

22、谐,所以他既能够学问成就卓著,而且艺术 上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D本文结构严谨,着重叙述了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取得成就的种种“因缘” 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 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读书目的性 强” 不符合原文意思, 原文为 “读书完全自由, 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 。 C 项, “生 命充满自信, 圆融和谐, 所以他既能够很高的境界” 颠倒因果关系, 原文是 “饶 宗颐集学问与艺术于一身, 所以他的生命是充满自信的, 是圆融的, 是和谐的” 。 D 项,文中没有叙述饶宗颐“对待人生

23、的态度” ,无中生有。 9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 方面?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 饶先生一生取得巨大成就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内缘: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强烈的问题意识,且读书全 凭兴趣,做学问不失本我,全无功利性。 外缘: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 商帮的财力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 启发:(略)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先分析“饶先 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方面” ,可以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学人成功, 当然

24、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 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 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学习 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道路的重 要基础”“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 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饶宗颐治学风格之 养成多得益于其优越的外在环境,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 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这样的读书环境自非常人可及,而其后来学术上成就的取 得也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

25、港不归的学术际遇”“由于方氏的资助,饶宗颐得 以寓港不归,遂决定了此后大半生的学术际遇” 。而从中受到的启发,可以多从饶 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内缘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 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 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 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

26、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 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 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 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 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 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 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 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

27、城以待援兵, 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 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 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 “成王安在?” 成祖曰 : “彼自焚死。” 孝孺曰 : “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 : “国 赖长君。”孝孺曰 : “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 : “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 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 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

28、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有删改) 注 扆(y):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 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 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 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 逾月/

29、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 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 变化等。题中“大名”是地名,作“顿”的状语,“燕兵久顿大名”中间省略“于” , 不可断,排除 A、C 两项;“当不战自疲”的意思是“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 ,中 间不可断,排除 B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侍讲学士”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 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 ,檄文,古代用于

30、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 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 ,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 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 ,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 为国家的代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 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考生平时注意多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里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 来作答。C 项,大理寺长官为

31、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 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 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 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 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 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

32、祖而被杀害。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 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 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 项,由“礼遣还”“今非用孝孺时”可知,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 没有重用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 分) 译文: (2)孝孺投笔于地, 且哭且骂曰 : “死即死耳, 诏不可草。” 成祖怒, 命磔诸市。 (5 分) 译文: 答案 (1)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应当为 社稷而死。 (2)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

33、,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 (帮你)起草的。”明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 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以下关键词:(1)力:竭力; 即:如果;济:成功;死社稷:为动用法,为社稷而死。(2)且:一边;草:写, 起草;磔: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诸:之于;磔诸市:状语后置句,在闹 市将他处死。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 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 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

34、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 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 九顿饭,贫困的难道唯独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方克勤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 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 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明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 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 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听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 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

35、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 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 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 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 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 (常常会)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 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的将士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 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命方 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

36、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 中到长江上。 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 燕兵就渡过了长江。 皇帝非常忧惧, 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 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应当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 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 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 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 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

37、:“先生不要 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 成祖说 : “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 : “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 : “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 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 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 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明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 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

38、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 欧阳修为北宋一代名臣,除德业文章外也常填写温婉小词,这些抒写 性情的小词,往往于不经意之中流露出自己的心性襟怀。此词道离情,作于景祐 元年(1034 年)春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洛之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句 “尊前” , 表示对友人的尊重, 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 但出语很轻, 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 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

39、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 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容易与归 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从诗歌的内容和手法方面进行具 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A 项,“表示对友人的尊重”错误,“尊前” 即“樽前” ,意思是举着酒杯和朋友道别,并非表示一种尊重的态度。 15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6 分) 答: 答案 词人认识到,人生自有

40、一些痴情存在,这种遗憾原与风月等自然景 物无关;这两句使用直抒胸臆和借代的手法,把对眼前离别的感受上升到对整 个人生的认识,将情趣和理趣统一起来;承接前二句,也为下阕由深重的离愁 转入乐观的虚设作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 要从全词的结构特色、 艺术风格, 以及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从表面意思上看,词人认识到 感情与自然景物并没有联系。从深层意思上看,词人由此联想到人生哲理,明白 感情的虚妄,终究会离别,不必再为此伤心,不必再将难过投映在人眼前所见的 景物上。从写作手法上看,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代的手法。从结构上看,全词起 承转合的结构完整,三、四句起

41、到了承接一、二句的愁绪和开启七、八句乐观的 虚设的作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 雨霖铃 中借 “月” 写别情的句子是 “ ” ; 而苏轼在 念 奴娇 赤壁怀古中借“月”抒胸中万千感慨的句子是“ ” 。 (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展现出辽阔无际、水天一色的秋景的词句是 : “ , 。”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 ”一句是说 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答案 (1)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尊还酹江月 (2)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 无际 (3)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

4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 人类的弟兄。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 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 ;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 ; 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 ,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 是一个秋天,( ):它的 ,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 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俯拾皆是 溘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 B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C俯拾皆是 一去不返

43、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 D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 答案 B 解析 比比皆是 :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皆是 :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 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由“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人类 的弟兄”可知,这里应填“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 能重现。溘然长逝:忽然去世。这里用来形容“时光” ,应填“一去不返” 。暴 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满城风雨: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 议论纷纷。结合语境,这里应填“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 : 形容寂静无声地到来。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这里用来形容“秋天” ,应填“悄然而至

44、” 。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 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 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 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 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答案 B 解析 A 项,句子杂糅,删除“的原因” 。C 项,因果倒置。D 项,缺主语, 删除“当” 。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45、分)( ) A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人们许多不同感受就接踵而至 C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 D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感受 答案 A 解析 B 项,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C 项,不符合语境。D 项,比喻不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5 分) 忍,要心量广大。据说人的心量广大,也不是自己修成的, 。但受家 里人气,没关系;慢慢地也能承受别人的气了。正,不仅要心量广大,而且还要 见识高明, 能看到如何才是公正, 如何才能公正。 这都可以在家庭事务中反复训练。 学会了忍, ,有胸怀才可能团结人做事; ,

46、才可能明事理,明事理 才可能率领人做成事。 答: 答案 (示例)多半是被气大的 才可能有胸怀 做到了正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把握语段的整体 内容和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语段主要表述的是“忍”“正”的问题,第处, 上句说心量广大“不是自己修成的” ,那是怎么来的呢?下句提到了“受”“气” , 可知此处应填“多半是被气大的”一类的句子;而第处空格前表明先在家里练 就“忍” ,根据第处空格后提示句“有胸怀才可能”可知,第处空格内容 应为“才可能有胸怀” ; 前文讲了“正” ,上句又说“团结人做事” ,“团结人做事” 最该讲究的就是“正” ,故第处空格内容应为“做到了正”

47、 。 21下面一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简要作答。(6 分) 答: 答案 由于功利思想和浮躁心理的影响,很多中学生都反映鲁迅作品难懂, 因此鲁迅作品逐渐淡出很多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做此类题,第一步是解读漫画,读懂漫画 的构成是关键;第二步是解读寓意,由漫画联想到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 寓意。本漫画画的是背着书包的学生手里拿着一本鲁迅全集,文字则是“中 学”“鲁迅全集” ,眼镜上的文字是“浮躁”“功利” ,心里想的是“怎么就这么 难懂” ,综合以上内容,按步骤作答即可。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人说:自信者鄙视自卑

48、者。事实真是这样吗? 请就此写一篇驳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写驳论文主要就是反驳“自信者鄙视自卑者”这一观点。可以从 社会中找出一些错误现象,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这一观点不难反驳,生活中, 真正的自信者必定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又往往与对自己的怀疑 和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才,都并非是自信的人,相反, 倒是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又不肯毁于弱点,于 是奋起自强,才有了令人惊叹的成功。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鄙视自卑者呢? 佳作展台 自信,从自卑中破茧而出 有人说:自信者鄙视自卑者。而我却要说:自信的帆,世人只惊讶它乘风破

49、浪的风姿,而当今的舵手原本从自卑中脱胎换骨。没有苦苦搏击风浪的训练,何 来今日的自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自信这朵争奇斗艳的花儿浸染了 挑战自卑的苦水,而自信这柄刺破长空的剑浸染了战胜自卑的抗争之血泪。 古希腊伟大演说家狄摩西尼在公众面前总是滔滔不绝,谈古论今,十分潇洒, 十分自信。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自信自强者曾经是多么自卑,因为当初的他竟然 口吃,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心智明朗的他痛感口吃之苦,下定决心战胜 口吃这一致命弱点。于是他拿出自信和勇气,以坚强的信念为依托,口中含石, 刻苦训练,终于迎来了演讲台上的自信与潇洒。 如果你不熟悉狄摩西尼,相信你一定熟悉刘伟也是一位从自卑中找到自 信的强者。 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凭一首梦中的婚礼震撼了全场。10 岁那 年的一次触电事故,让刘伟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上奔跑的权利,使 他陷入了自卑。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