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450942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DF 页数:159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亲,该文档总共1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1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 1 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 分=60 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 秒、几秒、 1 分的 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 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 分=60 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 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 分=60 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 秒、几秒、 1 分的时间 观念不仅是本课教

2、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 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 分=60秒。 2 、初步建立 1 秒、几秒、 1 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 1 秒、几秒、 1 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 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

3、,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 个 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 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 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 1 秒和几秒。 揭示:秒针走 1 小格的时间是 1 秒。 秒针走 2 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 走 1 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 1 分=6

4、0 秒。 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 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 秒,2 秒,3 秒 58 秒,59 秒,60 秒。 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 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 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 分=60 秒) 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 时=60分,1 分 =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 时 55 分 57 秒) 读出

5、电子表上的时刻。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 1 分钟、1 秒和几秒 1 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学生闭眼感受 1 分钟。 1 分钟能做哪些事? 1 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1 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 次; 1 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 千米,从太阳接收486 亿千瓦的能量, 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 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 个星体发生爆炸 结束其“生命”。 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

6、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 6 页第 2 题。 2课本第 6 页第 1 题。 3课本第 6 页第 3 题。 4课本第 7 页第 7 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 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 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 的重点

7、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 秒、几秒及 1 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 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 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 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 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 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

8、念。首先通 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 秒钟、 1 分钟 的长短,在体验 1 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 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 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 惜时间的意识。 4 、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 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 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 2 课时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

9、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1 时等于多少分”?“ 1 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 时,3 时 20 分,6 时,9 时 50 分等。 4、引出课题:

10、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 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 1”:2 时=()分 (1)教师: 1 时等于?(学生答)那2 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 时就是 2 个 60 分,即 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 4 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 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

11、算, 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 位类似。 60 秒=1分(10 个 1=1个 10) 60 分=1时(10 个 10=1个 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 2: (1)教师投影例 2 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 明 7 时 30 分离家, 7 时 45 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 6 走到 9。走了 3 大格,是 15 分钟。 b、4530=15,是 15 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 生帮

12、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5 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 分比 1 时少()分, 1 时比 45 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 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 3 时至 3 时 45 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 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 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 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 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 时间,多学一点

13、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 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 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 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 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 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 1 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口算。 2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

14、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15、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 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 人, 二班 34 人,用加法计算,列式: 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 道 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 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 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

16、34 可以看 成 30+4,先算 35+30=65 ,再算 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 35 看成 30+5,先算 30+34=64 , 再算 64+5=69. 生 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 计算也很简便, 34 看成 30+4,35 看成 30+5,先算 30+30=60 ,4+5=9, 再算 60+9=69 。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 39+44 (3)学生尝试计算 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

17、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 元,买一个天线宝宝 75 元, 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

18、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 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19、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 页的例 2 内 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 48元,普通快客票价: 65 元,动车票价: 54 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20、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 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 1:先算 65-50=15,再算 15-4=11。 生 2:也可以先算 65-4=61,再算 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 分成 50 和 4 两部 分,然后从被减数 65 中先后去掉 50 和 4, 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 65-48

21、.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 是多少 , 并说说你们 是怎么想的。 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 65-()= ()再 算()()=() 生:把 48 拆分成 40 和 8 两部分,从 65 里分别去掉 40 和 8。可以先 算 65-40=25,然后再算 25-8=17,也可以先算 65-8=57,然后再算 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 十位数减十位数; 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

22、二”第6 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 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 号和一个数字, 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 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 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 以此类推完成 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 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第 3 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

23、,掌握笔算方 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 个百和 7 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 是由几

24、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 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 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38+55=93 ,所以 380+550=930 。 算法 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 3:因为 38个

25、十加 55 个十等于 93 个十,所以 380+550=930 。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 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 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 位进一。 提问: 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 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 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 上来的 1,所以是 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 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 1”,如十位相加为 13,十位上

26、写 3,向百位进 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 8,再加上进上来的1, 百位写 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 3 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 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 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 1:55-38=17,所以 550=380=170 。 算法 2:55 个十减 38 个十等于 17 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十个 ?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 十继续减。

27、如 550-380,个位相减为 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 则十位上多了 10 个十,加上原来的 5 个十,是 15 个十,减去 8 个十, 十位上为 7,同时百位上退1 后剩下 4,减 3,为 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 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 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 一位进 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 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 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 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

28、练习三”第2 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 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 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4 课时估算 教学目标: 1 、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 积极情感,初

29、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 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 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 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 5 元的钢笔,一个4 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 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 25 朵,一盆花 33 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 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

30、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 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 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 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 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 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 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 221+239的准确

31、 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 1:221 大于 200,239 也大于 200,221+239 一定大于 400,但还是 不确定是否大于 441。 生 2: 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 可以把 221 看成 220,239 看成 230,221 大于 220,239 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 一定大于 450,450 比 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 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 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 座位数时 390 个, 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

32、呢? (学生 1 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 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 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 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 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 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 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 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

33、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5 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 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 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

34、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 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 (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 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 650+340其实就是 65个十减 34 个

35、十,等于 31 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 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 以选择

36、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 19 页第 2 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 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 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 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 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 632大约是 600,441 大约是 400,600-400=200,大约多 200 个座位。 算法二:把 632 看成 620,441 看成 440,620-440=180,大约多 180 个 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 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

37、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 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 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 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 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 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 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 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

38、 1 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 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 毫米的概念,会 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 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 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 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 1 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 分硬币、一张 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39、。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米和 1 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 1 毫米”的表象。 毫米可以用字母mm 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 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 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 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 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 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 厘米平均 分成 10

4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边 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 毫米有多长。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厘米 10 毫米 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毫米。 (教师准备 1 分硬币、 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 请学生量一量厚度, 加深对“1 毫米”的体验。)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

41、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 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 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 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 毫米(3 厘米=30 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 0” 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 题。 第 1 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 1 厘米 1 厘米地鼠,不满 1 厘米的再 1 毫米 1 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 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 2 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

42、“练习五”第2 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 毫米大 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 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如果你们有兴 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 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 度。知道 1 分米=10厘米、 1 米=10 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

43、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 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 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分米=10厘米、 1 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 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 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 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 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 米 太长, 8 厘米太短了。

44、师:当长度一个比1 米小而又比 10 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 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 单位“分米”。人们把10 厘米看作 1 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 出 10 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 分米。 1 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 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分米等于 10 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 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分米? 3

45、、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 1 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 分米。用 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 分米、 5 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 米的木条,数一数 1 米中有几个 1 分米,猜 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 米等于 10 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 有什么关系吗? 1 米=10 分米 1分米=10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1米=100 毫米 1 分米=100 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

46、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 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 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 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 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 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 学过的长度单位中

47、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 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 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 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 米=()分米 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8、。 (1)2 个 1 厘米里面有几个 1 毫米? (2)5 个 10 厘米里面有几个1 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 5 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 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 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 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 厘米是()毫米? (2)2 厘米是()个 10 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 2 厘米就是 2 个 10 毫米,即 20 毫米厚,组织学生动 手量一量,验证 2 厘米与 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 时,我们根据 1 厘米等于 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 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 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 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 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 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 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