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454735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结合所学诗词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2. 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3. 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读懂文字,提炼关键信息。 4. 了解“五行、五谷、五音、五彩”指代的内容。 重点难点: 1. 运用一些方法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欣赏诗歌的美。 2.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 3. 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本单元所学的诗歌,交流理解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好方法。 2. 理解一些古代含有数字的特指名词,如“五行、五谷、五音、五彩”。 教学重难

2、点: 1. 掌握理解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 玩游戏:诗词大串烧。 过渡:这一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词了,如果算上语文园地中的古 诗,我们一共学习了9 首古诗词。大家能说出这些诗词的题目吗?(学生一边 说,教师一边板书题名。)那么大家都会背了吗?我们现在就来一起玩一个诗 词大串烧游戏,看看大家能否把它们准确、流利地背诵下来。 游戏规则:教室第一排的某位同学选择一首诗,念出诗名,再背诵出第一 句。坐在正后方的同学接龙背诵下一句,坐在正方后的同学依次接龙。一首诗 背完,可以再选择另一首诗。背不出来的同学

3、可以用“过”,以示跳过。哪一 组跳过的次数最少,背诵的诗句最多,哪一组就获胜。 预设:以游戏的形式热身,让大家感受诗词的魅力,很好地进入本课的学 习。 2.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结合自己学习诗词的体会,交流其中提到的学 习方法。 (1)请学生概括其中提到的几种方法,并结合已学过的诗词说一说。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 明确:古典诗词中的字词比较凝练,许多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少用,所 以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古汉语字典等途径来疏通字义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旧时茅店社林边”一句,“茅店”是什么?“社林”又 是什么?如果不结合注释,我们是不理解的。 通过想象去体会有画面感的诗句,

4、边读边想边体会。 预设:此方法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运用较多,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 湖楼醉书一诗中充满了奇丽的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也展开想象 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的景象,学生多半可能会结合“黑云翻墨未遮山,白 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来说。 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预设: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稍显欠缺,只能靠平时的积累。比如江南春 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果学生对南朝崇尚佛教的历 史不熟悉,那么就无法理解这句诗中的“忧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 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等知识。 (2)出示有代表性的诗词,请学生试着用以上提及的几种方法来品读。 过渡:欣赏诗词并

5、不仅仅只有这几种方法,但是却是比较实用、比较贴近 我们认知的几种方法。我们接下来就结合学过的一首诗来交流一下吧! 出示诗歌过故人庄 ,可引导学生翻回课本第14 页,看看自己的笔记。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学生交流欣赏诗词的方法。 交流示例: 生 1:虽然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 但再读这首诗, 我发现还是有些字词很难 理解,比如“鸡黍”“郭”“轩”“场圃”“桑麻”,还好我做了笔记,我再 结合注释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 生 2:诗人的朋友的家所处的环境非常优美,我读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 外斜”这一句,就闭上眼睛想

6、象了一下,仿佛看到了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 连绵不断,画面感特别强。 生 3:我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望远、 赏菊饮酒的习俗, 所以诗人便和朋友约好 在重阳日再相聚,一起饮酒赏菊。 3. 师生共同交流其他欣赏诗词的好方法。 过渡:除了这几种方法,大家一定还有欣赏诗词的其他方法,能和大家分 享一下吗? 预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已经学了不少,肯定也掌握了一些 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但让他们概括出来或许有些困难,教师可先让学生发言, 再进行点拨、引导,最后总结出来。 4. 教师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欣赏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1)反复诵读。 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在反复的吟诵中,会突

7、然 意会到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应反复地读,在读中去悟。 (2)结合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去欣赏诗词。 预设:可结合学过的诗来谈,比如宿建德江一诗,虽然重在想象诗歌 描绘的画面,但如果能结合孟浩然坎坷的经历,则更能体会出景物描写中隐含 着一股淡淡的忧愁。再比如春日一诗,结合诗人的生活时代,可知诗人并 未去过诗中提到的泗水,从而可知诗歌另有深意,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法。 (3)留心标题,领悟情感。标题有时可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预设:教师可出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说说从中可 看出这是一首什么主题的诗。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 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

8、或亲人时的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送别时的离愁别绪。 (4)抓住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去理解诗词,如送别诗中常用“柳”,表 达思念常用“雁”“红豆”,表现志趣常用“竹”“兰”“梅”“菊”等。这 也属于文化常识,但更具体。 预设:可出示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代表着相思,所 以诗中才会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可出示苏轼的赠刘景文中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句中提到了菊,可见菊的精神,其中便有一种赞美 之情。 (5)留心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预设:一般来说暖色调显示出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 调则显示出悲苦的、孤寂的、冷清

9、的基调。教师可出示一些诗句,如“千里莺 啼绿映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色彩是明丽、鲜艳 的,写出了诗人轻快、舒展的心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则用黄、白 这种凄清的色彩抒发了一种悲凉、衰老之感。 (6)寻找诗眼。有些诗中有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 “愁”“悲”“痛”“思”等。 预设:教师出示诗句,让学生寻找其中的诗眼。 。) 特征。) 小结: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深挖 掘、不断探寻。所以,尽管我们刚才一起交流了这么多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但 也只是皮毛而已,而每一首诗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 我们能真心爱

10、上古诗词,用心去倾听诗人的吟哦,用心去感受诗歌的意境,用 心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日积月累 1. 教师出示诗句,学生齐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过渡:在刚才的学习中, 我们读了不少古诗词, 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 那么现在请大家再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读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我给 大家提示一下,这些诗句有一些共同点。大家开始读吧!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杜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王勃)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长卿

11、) 预设:“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虽然一个的主题是诗词,另一个的主 题是传统文化知识,但两者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所以 这里用诗词的形式,自然过渡到对数字“五”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含义的学习。 2. 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易读错的音: “五行”的“行”读作,不要误读作。 “五音”中的“角”读作,不要误读作。 3. 请学生自行翻看词典,疏通字义。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字词解释: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 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五谷五种谷物,古书上有不同的说法,如稻、麦、

12、黍、菽、稷或稻、 黍、稷、麦、豆,总之是泛指粮食作物。 五音我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古代叫作宫、商、角、徵、羽。 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4. 学生通过查看词典,找到更多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 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进行概括,可以加以解释。 示例: 五官耳、目、口、鼻、舌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脏心、肝、脾、肺、肾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德温、良、恭、俭、让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 种伦理关系)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这是五种儒家经书) 小结:其实不仅仅

13、是数字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非常特殊 的含义。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的现象,从一到十,几乎涉及 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四”,就有四方、四海、四呼、四声、四 体;再比如“九”,有九天、九鼎、九宫、九泉、九州。大家如果感兴趣, 可以多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收获。三、课堂回顾 1.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来学习,而是 把“交流平台”与“日积月累”放在了一起学习,因为这两个板块中提到的内 容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相关。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 我们得读懂、读透、

14、读出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很多,今天我们只是从数字“五”中窥到了一点精彩之处,还有更多更精彩的 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积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多关注我 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传承文化的重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回顾学习诗词的几种方法。 (2)搜集更多关于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数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段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根据提供的图片、文字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如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 2. 学会提炼信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要点阅读。 教学过程: 一、

15、词句段运用(一) 1. 教师提示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词句段运用”第1 小题。 导语:同学们,如果大家留意本单元的单元导读页上的文字,就会知道我 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就是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我们便多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去把握作者的观点,体 会作者的情感。所以,今天的这节课,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复习一下,大家都掌 握得怎么样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 小题,可读出声,反复多读几遍。 2. 同桌间互相交流,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句。 3.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两句讲人们在城市里植树, 把树木花草比作“绿色卫士”“城市之肺”。后

16、一句则具体讲了花草树木是如 何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这三句话,到底哪一句是关键句?学生可能会选择 第一句,那么教师可让学生把后面的文字遮住,再来看一看单从这一句话中能 得到哪些信息。很明显,这句话只是单纯叙述了人们在城市里种植花草树木的 事实,囊括不了后面的内容,从中也无法看出作者的观点如何。学生也可能会 选择第三句,这句话比较长,介绍了“绿色卫士”的具体工作机制,但如果我 们抓住句首的“因为”,便可知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中为什么给予了花草 树木以“绿色卫士”和“城市之肺”的称号,可见这句话是在解释第二句话。 所以这段文字的关键句应该是第二句。 概括观点: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非常重要,它们是

17、城市的“绿色卫士” “城市之肺”,改善着城市的居住环境。 4. 结合更多实例,学习寻找关键句、通过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 (1)明确关键句的含义和类别。 (课件出示文字) 关键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引领性,在表达上常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出现, 语言凝练。在形式上表现为总领句、总起句、评价句、过渡句、哲理句等。抓 关键句是一个很重要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结合课内语段,让学生尝试抓住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 语段一:(课本第11 课故宫博物院第2 自然段。) 语段二:(课本第15 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 自然段。) 预设:让学生将课本翻至对应页码,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概括作者的主 要观点。

18、这两个段落比较有代表性,学生找出关键句的难度不大。故宫博物 院中第 2 自然段的关键句在段末,夏天里的成长中第2 自然段的关键句 在段首。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寻找关键句的好方法结合课题。 过渡:我们学习的这个单元的只有一个地球和青山不老这两篇课 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题即文章主题和中心的提炼,我们通过先看题目,再 去找关键句会更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让我先把这两篇课文的课题写下来。 板书课题,分别写在黑板的左右两边,以方便后来书写相应关键句。 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寻找两篇课文中与课题相关的关键句。 汇报所找的句子,若不全面或有错误,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明确: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

19、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预设:这里是要求学生结合课题寻找课文中的关键句,但要跟学生明确, 课文中的关键句不止一句,可能每个自然段都会有一个关键句,通过数个关键 句加以概括,我们便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二) 1. 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自己乘坐公交车来上学的吗?(学生 举手示意。)能跟大家说说你每天是怎么乘坐公交车的吗?请把乘车时间、路 线跟大家说清楚。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独自乘坐公共汽车并不是什么难事,肯定有学生每天 独自乘坐公交车上学,让他给大家分享一下,能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而且肯定也有些学生没有自己一个人乘坐过公交车,听其他同学讲独自乘坐

20、公 交车的事,也能起到一些激励作用,鼓励他们也尝试独立出行。 2. 阅读课本第 2 小题中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重点信息。 (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关键词:“温泉镇”“早上九点以前”“宋家洼”。 (2)弄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要求: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早上九点以前到达。 3. 采用排除法确定乘车方案。 (1)阅读泡泡框中的提示文字,读懂其中的信息。 (2)同桌交流共有几种乘车方案,再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汇报交流。 示例: 生 1:我看了三个公交站牌上的首班车时间,763路首班车是点,很显然 可以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小林希望九点以前到达外婆家,搭这路车是不

21、可行的。 生 2:排除了 763路,86路和 65 路车都不能从温泉镇直达宋家洼,所以只 能换乘。小林可在温泉镇乘坐65路车,在四通桥站或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 86 路车到达宋家洼。这是两种乘车方案。 生 1:可是如果在四通桥站下车换乘86 路车的话,就要再坐四站路才能到 达宋家洼,公交车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最好在桐荫街站 换乘 86 路车,这样只用再坐一站就到宋家洼了。 生 2:对,在桐荫街站换乘这种方案只需乘坐6 站。如果选择在四通桥站换 乘的话,共需乘坐8 站。 4. 学生结合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说说乘坐公交车还需注意什么。 预设:除了注意首班车时间、末班车时间、选择最佳

22、换乘方案外,还有一 些细节在搭乘公交车时要注意的。学生们说完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小结。 示例:( 1)注意去行和回行,不要坐反方向。注意站牌上的箭头指向,指 向哪边就表示公交车去往哪个方向。 (2)有些公交车在某些站点会有去行无或回行无的情况,也就是去的时候 停靠某站点,但回来的时候却不在这个站点停靠。 (3)看清公交车上的数字,不要上错车。比如61和 6, 5和 56 ,在比较着急的时候很容易上错车。 (4)注意改线路通知。有时因某些特殊原因,会有改线路的情况,要注意 相关的告示文字,若看到相关告示在上车时可询问司机。 (5)独自乘车时要注意安全,要把贵重物品看管好。 (6)注意车上的站点

23、提示,不要坐过站。 三、课堂回顾 1.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不算多,却很实用。我们今天学的两个内容都 与提炼信息有关,也就是抓住重点去解决问题。运用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观 点的阅读方法,我们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不仅仅对我们学习课文 很有帮助,对我们阅读课外书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告诉我们阅读时不能囫 囵吞枣,不挑重点,一定要抓住重点的句子去读。阅读公交站牌看似简单,却 也有不少学问呢!我们要多动动脑,仔细观察,就能更加准确、快速地到达目 的地。下次再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你们可以试着选择乘坐公交车,乘车方案则 由大家来规划,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做好! 2. 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回顾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试着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 (2)在交流选择公交车乘坐方案的基础上,可以交流乘坐地铁、火车的注 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