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5538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4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真题检验(3) 含解析.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真题检验(3)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 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 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 松散,或者过于刚硬、 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 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 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 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

2、的公共性或片 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 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 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 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 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 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 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 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

3、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 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 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 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 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 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 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 展潜力。 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

4、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 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 制度弹性、 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 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

5、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

6、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2015 年,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图书出 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显现。曾一度遭到电子商务冲击的实体书店,近一年来, 伴随全民阅读的推广开始逆袭。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大型书城,这些大型书城注重 “体验”和“服务”,引入亲子阅读、创意生活、数字体验、咖啡餐饮等

7、多元业态,逐步向文 化购物中心转型,赋予了实体书店新的生命力。 2015 年,“互联网+” 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及其与新兴媒体的融合 是新时代下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2014 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 级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版社积极打造自身的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 门负责数字出版相关工作。诸多新改变和新方法让出版与市场的距离更近,如众筹出版、微 店卖书及微博、微信营销,改变后的赢利模式也让出版的效率变得更高。 (摘编自陈敏利图书出版业品牌报告(2016) 材料二 (摘自杨伟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发展) 材料三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8、原有的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图书 出版可以实现内容的快速传播,并且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比如电子图书的开发,网上书 店的建立,这些新的形式扩大了图书出版的影响范围。图书出版业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会发生 改变,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分类和加工处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新的功 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的目的是要获得利润。 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图书资源 可以免费获得,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版业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 利润的增长。图书具有的版权是图书出版业实现利润的基础,在图书版权原有的营销模式中, 版权价值仅局限于版权的转让。 而在互联

9、网条件下,版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文字,版权可以扩 大到视频、游戏等多个不同的领域,可以间接产生更多的利润。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 的平台,让图书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比如在互联网传播中可以加载商业广告,产生巨大的 效益。 (摘编白顾丽萍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5 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主要有实体书店和网店两大渠道,其中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 规模达到 344 亿元,网店渠道达到 280 亿元。 B.实体书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2014年实现了3.94%的年度增长率,2015年市场码洋规模继续 保持增长,年度增长率达到 0.2

10、9%。 C.20102015 年,网店渠道市场码洋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可见,目前国内图书零售市场当中,网 络销售是图书出版业赢利的重要方式。 D.实体书店在经历了 20102015 年“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暖“的过程之后,其市场码洋规 模与年度增长率也将趋于平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诸多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及时出 台,为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全国各地新建或改造的大型书城正逐步向文化购物中心转型,这表明实体书店向多元化的 经营方式转变,其业态已经成为一种主流。 C.各类出版社为加快

11、产业升级,纷纷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实现网络技术和图书出版的 融合发展,这拉近了出版业与市场的距离。 D.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图书的销售、图书版权产生的间接利润、图书作为传播平台 产生的广告效益等都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增值。 3.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 23 年时间

12、,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 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 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 一 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 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

13、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 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 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 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 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 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

14、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 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 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 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 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15、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 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 站 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是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 气温在摄氏零下 40 度左右。 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 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 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 大地伸向

16、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 似乎扣着一片很是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 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 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 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

17、来。他走进那个透明 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 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 读着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 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 以身心

18、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 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 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 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 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琦是其 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19、 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 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 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 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 转运副使。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 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 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 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

20、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 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 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 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崇宁五年, 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 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

21、石砖甓及工徒于一 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 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 路/独永安不受令/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

22、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 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 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 库 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 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认 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

23、 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24、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 明你的理由。 答案 1 答案:1.B; 2.C; 3.A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命题者选取文本中含有比较重 要词语的句子,经处理(即在三个选项中设置不同陷阱)后,组成各选项;解题时一般要先在文 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最后据之确定正 误。 同 A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根据文本,当前城市空间弹性

25、的核心问题是 “如何 实现空间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而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缺乏有机统 一”。同 C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文本原文为“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不 是如该项所说的 “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同 D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自然段,根据文本可知, 空间弹性不足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意义弹性不足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 发展,而制度弹性并无此“根本原因”的表述。正确答案是 B。 解答此题,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 在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 加进

26、去,比如题中 C 项)、 偷梁换柱(部分改换文本说法,比如题中 A 项)、 增删内容(把文本内 容偷偷减少或增多,比如题中 A 项)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 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特别注意考察各项表述中对 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的分析是否正确。 A 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二自然段,表述正确。 B 项的相关内容在文本第三自然段,表述正确。 D 项表述是针对全问的,表述正确。 C 项中,“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 的动态发展过程”则无明显

27、依据,因此 C 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一语,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进 行认真分析。 如果某选项表述只涉及文本部分内容,就先迅速读完文本的有关部分;如果某选 项表述关系全部文本,就要提高观察角度进行整体分析。 3.此题整体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一般要先在文 本中找出同该选项意思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同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考察其说法是否正确,最 后据之确定正误。 同 B 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三段,原文中“正在兴起的城市,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 激活发展活力”,“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注重稳定功能”,对应该

28、项表述中“不同的发展阶 段”的说法,可见此项表述是正确的。 同 C 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段,该段中“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 和谐,当一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 发展潜 力”的说法可印证此项表述的正确。正确不当选。 D 项的干扰性较强,相关内容在文本第四段,“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 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只允许一种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可见, 城市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和谐有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所以此项说法也是 正确。 只有 A 项说法在文本中找不到根据,因此此项是正确答案。 解答此题的关

29、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更在于根据文本相关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正确分析。 由于考场中的紧张情绪,考生应尽量平心静气,对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整合,注意各项表述在文 本中是否能找到根据。 2 答案:1.D; 2.A; 3.开始数字化转型。并与新兴媒体融合: 营销模式多元化,赢利模式多样化: 图书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方式也发生转变。 解析 : 1.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命题者设计 了四个选项,对图表的内容或图表所揭示的问题加以表述,要求选出其中的错误项。 由于是单 选题,且图表虽是两幅条形统计图,但清楚易识,易于读懂,所以难度不大。 对于 A 项,只需比较两幅图中

30、 2015 年对应的数字即可判断出表述正确。 对于 B 项,只需根据第一张图就可判断出该项表述的正确。 对于 C 项,则需根据第二幅图进行推断,该项也是正确的。 对于 D 项,则需根据两幅图进行整体判断,不难知道该项“增速下降负增长销售回 暖”的过程概括是错误的。 此题其实是一道考查对图表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 答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表内容。 对于 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图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意思,然后根据图表所示努力发现其 中所揭示的规律,再将其通个选项表示进行仔细对照。部分粗心的人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 选出错项,不要犯粗心的毛病。 2.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

31、意思的能力。 题干已指出题中四个 选项都是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因此答题时应该先把材料中的 “相关内容” 找准, 再仔细考查选项的“概括与分析”是否正确,即可得出答案。 同 A 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中,根据其中 “图书出版业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政府部门出台 的多项政策、举措更加有力”等句子不难知道该项表述是正确的。 同 B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二中,根据材料可知,实体书店的业态并非成为主流。 由此可知 其错误。 同 C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一的最后部分,由其中 “纷纷成立数字出版部门,专门负责数字 出版相关工作”一语可知,该项“借助已有的数字出版部门”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说“纷

32、纷建 立”。 同 D 项相关的内容主要在材料三中,根据其中的 “互联网还能够成为图书传播的平台,让图书 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增值” 可知,图书并非传播平台,互联网才是传播平台。 因此此项表述是错 误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准答题区间,这就要求能快速阅读材料,并且正确理解其内容。 同时又 要注意避免惯性思维的影响:此题同上题不同,上题要求选出的是错误项,而此要求选出的是 正确项,切莫搞错。 3.此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题干 对答题内容作了两条限制:一是必须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二是必须限制在“图书出版 业发生的变化”。这也就给答题者指出了答

33、题的方向和范围,从而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 应从“互联网+”的优势方面考虑,并且分为几个方面总结归纳。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和归纳相关信息,然后做出正确评价。答题可从内 容传播、 信息获取方式和营销模式改变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作答形式可以是概括+分析,也可 以是简述。 3 答案:1.B; 2.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 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 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 新燃起了希望。 3.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

34、。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案,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 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 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 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 本文幻想出来的 “宏纪元” 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 : 1.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 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

35、有的涉及文本内 容(比如 B 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 CD 两项)。 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 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 B 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 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而 A 项、C 项和 D 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判断该项内容是属于“相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然后再在文本 中找出同该选项表述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考查其分析是否正确。比如,A 项分析鉴赏的是文 本开头部分的艺术特色。 小说已交代先行者已飞离地球两万五千年,此时,地球上 “一切都熔

36、 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而城市图像的出现则确实使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 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确实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此项正确。 故知此项 分析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 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比如“先行者没再关注别 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一切都熔化了,文明 已成过眼烟云“等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 希翼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道一切,但还 是闭起双眼默默祈祷着,也希望睁开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地球。 失望与悲伤,当小

37、姑 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在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激动与兴奋。当先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 璃罩中的人类和文明时,看到了希望。 3.此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命题者抓住“科学”与“科幻” 两个词语,要求考生回答貌似同文本毫无关联的问题,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发散空间很大。这 对平时阅读面很广、 善于思考的人十分有利,由此可见命题者的指向十分明确,为当今的语文 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指挥棒作用。 (1)科学是幻想的基础。 文中大量的科学存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础,构成了小说 想象的依据性内容,为幻想提供了条件。 (2)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幻想出“宏纪元”与“微纪元”,在科学的基础上

38、合理展开。 (3)科学与幻想的结合,通过对黑白色地球幻想,引起人们对文明的思考。 在回答此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所要求的“科学与科幻一语”,联系自己平时的理解 展开论述,切不可脱离题目要求,受惯性思维影响,大谈什么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等话题。其 实,“科学”与“科幻”都有一个“科”字,答题时应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出各自的 重点合作用。另外,在答案的每一点中,都需要有明确的词语指出关系,还要能结合具体文本 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4 答案:1.B; 2.C; 3.A; 4.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送成为祸患 的呢。 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39、 解析 : 1.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以对文言进行正确断句的能力。命题者 从文本中选取一段文字,取掉其已有人加过的标点,然后给出四个选项,要求判断断句的正 误。给文言断句本是难度较高的问题,但由于是单选题,且只有五处断句,其中动词同其宾语 的动宾关系也比较明显,所以难度不是很大。 “纯礼字彝叟” 是文言传记常见格式,讲某人的 名和字,加上四个选项断句情况完全相同,故知此处断句正确。“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 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由此可知此处应断句,于是可排除 B 和 C。 “永昭陵建” 的意思是 “永 昭陵修建”,这是一句话,应该断句,所以排除 A 项。由此得出答案是 D。

40、解答给文言断句的题目,最好能在初步理解该段大意的基础上进行。 有时,若对该段文言中有 些词语不很理解,则要根据一些特殊虚词和句式,特别要根据文段中的动词及其宾语进行断 句。在考场上,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是排谬法。须知,此类题目在设计时,由于只是要求选出正 确项,所以在三个错项中,只有一个错项设有两处断句错误,另两个错项一般只有一处错误, 所 以运用排谬法能在较短时间选出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命题者从文本选出四个词语,并对它们加以解 说。此类词语大多或在课本常见,或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使用,加之只要求选出一个错项,因此 难度适中。 A 项的“陵寝”出现在文本中“陵寝皆在邑

41、境”一语,此外还有 “知陵台令”一语也有所涉及。 由此可知此详解说正确。 B 项的“株连”出现在文本中“命释其株连者”一句,根据前文所讲范纯礼的宽容,可推断此 项解说正确。 C 项对“尹”的解说找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之“令尹”的例子则和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 相关内容不合,在课文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于是可知此项解说错误。 D 项的“御名”出现在文本中“诜诬其辄斥御名”一语,既然因为“辄斥御名”而罢官,便不 难知道此项解说的正确性。 解答此题,如果碰上没有把握的词语,切记不能新生慌乱,很多时候,可根据平时生活实际和 对文本相关内的理解轻松判断正误。 比如,对于本题中出现的四个概念

42、,从上面的解析就可以 看出,大多是根据其出现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推断而得出答案的。 3.此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言文中的信息、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 概括文言文中心意思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者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四句话,对文本所写人 物作四方面的分析概括。因为只设计了一个错项,所以难度并不大。 A 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范纯礼所说的“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 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一语,据此可知该项表述正确。 B 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但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43、。 听其家趣买以赎, 命释其株连者”,同时要注意前文的 “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一语,对照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C 项内容涉及文本中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至“以不应为杖之,足矣”部分,对照可 知此项表述正确。 D 项内容涉及文本中“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一句,由此句可知该项表述 错误:是王诜设宴款待辽使,并不是纯礼宴请辽使。 解答此题,一要在文本中找出正确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文本对照各选项表述,辨识其正误。 二要了解此类题目的题干包括两部分内容:一般是第一句概括,后面的内容做具体分析。 从大 多数情况看,前面概括的内容大都没错,多错在后面的分析部分,而且命题者喜欢设置诸如

44、张 冠李戴、错乱时空、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陷阱,答题时要注意识别。 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命题者所选取的两句,既有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比如对务、去、村野、蔽、恐、辜等),也有对文言虚词的把握(比如对之、岂、为、也、以 等),还有对句式的把握等内容,考查较为全面,但由于都比较常见,所以难度并不很大。第一 句中,文言实词 “务、 去” 和文言虚词 “岂” 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 此句应翻译为:我正致力去除先前的苛严之政,还担忧未能尽除,哪里还有宽政会成为祸患的 呢。 第二句中,文言实词 “村野、 蔽罪、 辜” 是采分点,同时,全句的正确理解翻译也是采分点

45、。 此句应翻译为:愚钝之人粗鄙无知,如果以叛逆概括罪名,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答此题,重要的是找准命题者所设置的采分点。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在文言实词中的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词语活用等以及特殊句式方面设置采分点,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 词语加以特别注意。比如此题中,文言实词“务”就是个多义词,应译为“致力”;而“村野” 应译为“粗鄙”,切不要只照字面将其翻译为“乡村野外”。 5 答案:1.A;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于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 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

46、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精卫的生命. 解析 :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 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 “精卫” 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 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 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 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 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 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 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

47、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 “作者对精 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 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 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 确理解和赏析。比如 D 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 学生的思维张力。 由于时代的变迁、 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 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 观点:观点一:同意。 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 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 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 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 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 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 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 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