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5655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渔父讲义苏教版必修5.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渔父渔父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屈原,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 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 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屈原(公元前 340 年前 278 年),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于楚国贵族,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知识渊博, 有政治和外交才能。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改 良内政,联齐抗秦。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 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 作品 离骚 、天问 、九歌 (11 篇)

2、、九章 (9 篇)、招魂 , 共 23 篇。离 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评价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国浪 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20 世纪,曾被推举为 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二)人物轶事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 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 可有一段时间, 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 家人探访后才知道,放学后屈原来到村后的山洞里,读起书来。家人虽多次劝阻,他仍不顾 长辈的反对, 不论刮风下雨, 天寒地冻, 躲到山洞里偷读 诗经 。 经过整整三年, 他熟读了 诗 经305 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3、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一)背景链接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 受楚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 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来,由于在内政外 交上与楚国腐朽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到了子兰、靳尚等反动贵族以及亲秦派奸人 的诬陷,于是被楚怀王疏远流放。至楚顷襄王时他又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消,遂自沉汨罗江而死。 (二)常识整理 1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

4、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 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 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 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 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 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 楚辞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 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 楚辞的内容主 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

5、玉等人的作品, 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 屈 原 既 放, 游 于 江 潭, 行 吟 泽 畔,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 颜色憔悴,形 容 枯 槁。 渔父见而 问之曰:“子非 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 三闾大夫与?何故 至 于 斯?” 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 既:已经。江潭:湘江 一带。江,湘江;潭, 楚国方言,指深水。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枯瘦。渔父f: 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三闾大夫:楚国官职,掌管 王族昭、屈、景三姓。屈原曾担

6、任此职。至于斯:到这个地步。 屈原曰:“举世 皆浊 我独 屈原说:“全世上的人都肮脏只有我 清,众人皆 醉 我独醒,是以 见放。” 干净,个个都沉醉不醒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 人 不 凝 滞 于 物,而能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著,而能随 与世 推移。 世 人 皆 浊, 何 不 着世道变化转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 淈其 泥 而扬 其波? 把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 凝滞:拘泥,执著。 于:被。淈:搅浑。 众 既然 人 皆 醉, 何 不 其糟而 歠其醨? 人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饮那薄酒? 何 故 深 思 高 举, 自令

7、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 放为?” 被放逐呢?” b:吃。糟:酒糟。歠chu:饮。醨l:薄酒。高举: 指行为高出于世俗。自令放为:使自己被放逐呢? 为,句末语气 词,表疑问。 屈原曰:“吾闻之, 新沐 者 必 弹 冠,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 浴 者 必 振 衣。 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埃。 沐:洗头。冠:帽子。浴: 洗身。振衣:抖掉衣上 的尘 埃。 安 能以身之 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安:哪里,怎么。察察:皎洁的 样子。汶汶mn mn:玷辱。 宁赴 湘流,葬 于江鱼之 我宁

8、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 腹 中。安能以 皓皓 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莞尔而笑, 鼓 枻 而 去,乃 歌曰:“沧浪 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 濯 吾 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 濯 之清水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啊,可用来洗 吾 足。” 遂 去,不复与 言。 我的双脚。”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y:敲打船桨。 鼓,名词作动词,敲打。枻,桨。沧浪:指汉水。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遂:于是,就。去:离开。复:再。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

9、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一、诵读课文第 1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屈原既放 既:副词,已经 放:动词,被流放 (2)游于江潭 游:动词,行走,游荡 于:介词,在 (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颜色:古今异义词,古义,脸色。今义,面貌,容貌,脸上的表情,显示给人看的厉害 的脸色或行动。 形容:古今异义词,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渔父见而问之 父:通假字,同“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而:连词,表承接

10、 (5)何故至于斯 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 斯:代词,这 (6)举世皆浊我独清 举:全,整个 (7)是以见放 是:代词,这 以:介词,因为 见:被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被动句,无标志词;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江潭” 放在“游”后面;省略句,“行吟”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屈原被流放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沿着水边边走边唱。 (2)是以见放。(宾语前置,宾语“是”放在介词“以”前面;被动句,“见”表示被动) 译文:因此被流放。 环节二:分析文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皆醉我独醒”一句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

11、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独醒” 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 B文中并未对渔父进行外貌描写,而是直接写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是问屈原的身份, 二是问屈原为何落魄到这地步。 C文章开头对屈原的外貌描写,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 的外在形象。 D文章明写屈原的外貌,暗写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和他所遭受的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 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做铺垫。 解析:选 A “独醒”比喻屈原对国家命运认识的清醒。 二、诵读课文第 2、3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 凝滞:执着,拘泥 于

12、:介词,表被动 而:连词,表转折 (2)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搅浑 而:连词,表承接 (3)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吃 而:连词,表承接 歠:饮 醨:薄酒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高举 : 古今异义词,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地举起 自令 : 令自,让自己 为 :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哪里,怎么 以:介词,用 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 玷辱 (7)安能以皓皓之白 皓皓:皎洁的样子 白:形容词作名词,纯洁的品质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

13、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 (2)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之” , 定语后置的标志, 应为 “察 察之身”“汶汶之物”) 译文: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3)自令放为?(被动句,无表示被动的词) 译文:使自己被放逐呢? 环节二:分析文理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屈原志行高洁和认识清醒的一组是( )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A B

14、 C D 解析:选 B 是渔父的话,是渔父对屈原的规劝语。只有是极力表现屈原品 行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句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所述种种,意在劝说屈原放弃坚守,随波逐流,同时也表现了渔父对社会的深刻 认识。 B. 其糟而歠其醨:比喻迎合邪恶势力,随波逐流,与其同流合污,以求苟安。 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比喻品德高尚者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欲保持 高尚节操。 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 污垢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解析:选 A 属曲解文意。渔父所述种种,对

15、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 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三、诵读课文第 4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渔父莞尔而笑 而:连词,表修饰 (2)鼓枻而去,乃歌曰 鼓:名词作动词,敲打 去:动词,离开 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3)可以濯吾缨 可以:古今异义词,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表示值得;好, 不坏;过得去;厉害。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省略主语“渔父”) 译文:(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他说话。 环节二:分析文理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6、A“沧浪”两句表现出渔父随俗而变,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水清可以洗我帽缨,水浊 可以洗我双足,是渔父处世哲学的诗意说法。 B渔父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于无尽 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C结尾一段用比喻的手法,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D结尾一段,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丰富了渔父形象的高大, 德行的高洁。 解析:选 D “丰富了渔父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错。渔父的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是一种灵活的生活方式。应是“衬托了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

17、素材 话题专辑坚守 1从教材中积累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屈原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面对渔父的诘问, 他坚定地说:“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铿锵的话语之中, 表明的是为坚守理想,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倔强 ; 展现的是洁身自好, 绝不同流合污的高贵;铸就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傲岸。那种坚守信念、百折不回、 以身殉志的人生选择,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伫立成一座不朽的丰碑。 2从历史中积累 持旌节,奔走于大漠之中,忘却了荣华富贵,他挥一挥长鞭,与那锦衣富贵告别,来到 茫茫大漠上,怀着汉匈和睦的夙愿,他与大雪为朋

18、,与孤冢为友。他苏武,坚守着正气, 坚守着拒绝折节,坚守着富贵的诱惑。奇迹出现了,公元前 81 年,他回到了长安,是他的坚 守为自己创造了机会。苏武因为坚守气节与操守成了历史星空中最耀眼的明星,引领着后来 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坐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 3从现实中积累 30 年守护山林的“大山卫士”刘真茂 他是一个老兵, 坚持做雷锋那样的人, 用 30 年时间守护一座大山。 他与孤独、误解以及人性的贪婪对抗, 成为人们眼中的 “山神” , 他就是 被誉为 “大山卫士” 的刘真茂。 刘真茂从 1983 年开始,带领民兵护林队 进驻狮子口大山, 守护着 35 万亩森林和 7 万亩草山, 并带领当地群

19、众植 树造林 1.5 万亩。1993 年,护林队因故解散后,他拿出自己积蓄的 3.6万元,在海拔1 600米的山上重新建起湘粤赣三省第九联防区狮子口瞭望所,从此过上了 没有节假日的生活, 一个人坚守在远离家人、条件艰苦的高山上。自 1993 年以来,他没在家 过一个春节,没拿过一分钱补助,没向领导说过半个苦字。他用善心、诚心和恒心,感动、 感染和感召当地几十个村庄的村民积极投入爱林护林行列中来,形成强大的群防群护力量。 30 年来,这座大山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成为湘粤赣三省结合部生态保护完好、引人瞩目的 一片美丽绿洲。几十年来,他扎根在乡村,坚守在深山,尽心竭力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热心为群

20、众做好事,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和革命军人的高尚情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 “大山卫士” 。他守望大山,也守望自己的灵魂,守望一座精神的大山! 4从名言中积累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 (3)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4)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5)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伏尔泰 (6)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5从佳作中积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一代先哲对骨气的坚守

21、。“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代良吏对自己的坚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这是一代忠臣对生死的坚守。 于是,这样的人就有了一身正气,霹雳轰顶色不改; 就有了一腔豪情,狂沙扑面目不迷;就有了一颗赤胆,万箭穿胸志不移。动乱岁月,去留肝 胆两昆仑,凛凛的雄风在血与火中长啸 ; 和平年代,富贵于我如浮云,浩浩的英气使天下同钦。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在执着的信念的追求中,它们坚守了最真的自 我,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 坚守自我,成就非凡的人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坚守最真实的追求。他 没有

22、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 ; 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 “淈其泥而扬其波, 其糟而欼其醨” , 宁愿投身汨罗, 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 的美名。 领悟 文段的中心是“坚守自我,成就非凡的人生”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胡杨 的坚守,创造出“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 的奇迹,又联想到课文中屈原的例子,写出了屈原因坚守 而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精彩范文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 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 278 年即已

23、死去,但精神的 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 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 , 简单地说, 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 也是对士之 “弃 天下如弃敝屣” 的自由的否定, 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 : “忠” 。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 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 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 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 为生命短暂哭, 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 失意哭。 注意, 他诗中的 “民” ,

24、也就是 “人” , “民 生”即“人生” ,“民心”即“人心” 。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 提出诉求。我们知道, 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 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 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 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 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 ,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 有挫折而略显迟钝的话

25、,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 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 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 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 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 沾余襟之浪浪” 。 在 离骚 九 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 雨“发愤以抒情” ,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 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_ 诗经 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 但从另一方

26、面看, 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 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 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 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 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 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 ,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 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 的系统

27、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 但我总觉得, 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 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 。“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 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 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 (选自天纵圣贤 ,有删改) 佳作赏析 从离骚到屈原本人,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使得语势连贯,大气磅礴, 语句饱含感情,这一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屈原形象跃然纸上

28、,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 对屈原无限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同时,我们还看到无论是屈原的忠君爱国的精神、独立的人 格个性,还是屈原诗歌的表现手法都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总之,本文意蕴丰富, 文韵隽永,读之回味无穷。 写作借鉴 1学用词 第段“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 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 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比如,他的忠君,曾得到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 杜甫等人的肯定崇敬;他显现的独立人格,又得到唐代李白的深深敬佩。 2学修辞 第段中画线句子整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连贯,大气磅礴。局部词语的使用具 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泪流满面”“掩面痛哭”

29、,以形写心;如“面向风雨” ,既扣 文题,又用双关,意蕴丰富,文韵隽永。 3学手法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色,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作者是从以下方面进行 比较的: (1)内容(或情感)上 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愤怒。 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 世精神。 (2)技巧(或表现手法)上 离骚:自设情节,象征和隐喻(或系统性设喻)。 诗经:比兴手法。 (3)成就(或影响)上 离骚:伟大的人格精神,绝大的艺术创造。 诗经:整体伟大,每一首可以说精致、 艺术、有个性,但说不上“伟大” 。 4.学结尾 “艺术创造”“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 。 屈原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代诗人继承发展,但就整

30、体艺术成就而言,没有人能够超过屈 原。如离骚中以“香草美人”来比喻政治抱负和理想的手法,对后代曹植的美女赋 、 杜甫的佳人 、苏东坡的赤壁赋的影响等。又如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对李白、 李贺等诗歌创作的影响等。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二章) 注释:物格,即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知至,知识丰富。身修,修养自身 的品性。 家齐,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国治,国家治理得很好。 翻译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

31、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 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 家庭管理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明理知义 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才能干出大事业,才能 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 百折不挠 成语释义: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成语原文: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汉蔡邕太尉乔 玄碑)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他的性情严肃,嫉恨奢华,崇尚俭朴,有百折不挠、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改变 自己的意志的气概。 毛秉华:井冈精神第一宣传员 毛秉华今年 82 岁,

32、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现任中国国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兰亭书画院名 誉院长、井冈山精神研究会顾问、井冈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他四十余年如一日, 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每年讲课 300 多场,被誉为“井冈精神第一宣传员” 。 自 1968 年调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起,毛秉华便把宣传井冈山精神作为自己神圣的责 任,开始广泛收集井冈山斗争史料。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毛 秉华开始了他的义务宣讲,他讲课有四条自律原则,即“不接受宴请,不收取讲课费,不参 加当地安排的观光旅游,不收受任何礼品”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廉政净土。革命先辈用 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不容亵渎。”面对世人

33、疑惑的目光,毛秉华这样解释。 毛秉华每年给数万人讲课,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为了使井冈 山精神宣讲尽量符合青少年的特点,他不断丰富讲课内容,坚持每 年到全市各乡镇搞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主编了井冈红旗谱 天下第一山井冈山诗词选等著作,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他 还为井冈山的 12 所中小学筹资 120 多万元, 解决了这些学校的危房 改造、校舍扩建、道路不通和安全饮水等问题;并筹款帮助上百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了上学 梦。 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中忙碌。 毛秉华说, 作为一名有着 61 年党龄的老党员, 虽然我已 82 岁, 但我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将井冈山精神弘扬光大,直到生命尽头。 人生教益 责任

34、重于泰山,毛秉华视宣传井冈山精神为己任。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献 中忙碌,在坚守着中传播,他消磨的是自己,奉献的是大爱。 一、文言基础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浴者必振衣 振:抖掉 B可以濯吾缨 濯:洗 C遂去,不复与言 去:前往某地 D何故至于斯 斯:这个地步 解析:选 C 去,离开某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 安能以皓皓之白 B渔父莞尔而笑 则噪而相逐 C沧浪之水清兮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D子非三闾大夫与 不复与言 解析:选 D D 项,助词,吗;介词,跟,同。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5、(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 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着;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 举起。 解析:选 C 凝滞: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屈原既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 C是以见放 D圣人不凝滞于物 解析:选 B B 项,定语后置句,A、C、D 三项,被动句。 5下列加点词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鼓枻而去 B乃歌曰 C行吟泽畔 D安能以皓皓之白 解析 : 选 C 行,行走。 A 项,鼓,名词作动词,敲打。B 项,歌,名词

36、作动词,唱歌。D 项,白,形容词作名词,纯洁的品质。 6名句默写。 (1) ,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2)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 (3)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 参考答案:(1)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2)新浴者必振衣 受物之汶汶者乎 (3)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 憎齐,齐与楚从

37、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 :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 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 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

38、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 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有删节)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博闻强志”中的“志” ,解释为“记忆力” 。 3.“明于治乱”中的“于”是介词,解释为“对” 。 4.“入则与王图议国事”是省略句,应为“(屈原)入则与王

39、图议国事” 。 5.“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同“纵” ,解释为“合纵,联合起来” 。 6.“虏楚将屈匄”中的“虏”是动词,解释为“俘虏” 。 7.“战于蓝田”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田战” 。 8.“秦伏兵绝其后”中的“绝” ,解释为“截断,切断” 。 精读设计 仿真考题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 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 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40、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 仪 解析:选 B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开。题中,动词“如”的宾语“楚”之后 应断开。活用为动词的“厚币”的宾语“用事者臣靳尚”之后应断开。动词短语“设诡辩” 的后置状语“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后应断开。动词“听”的宾语“郑袖”后应断开。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 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

41、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 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C王,一般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是开国的元勋,有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封王,一 般没有军功不封王。“王”和“侯”都是爵位,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 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解析:选 C “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错,应为“二者的地位不相同” ,“王”比“侯” 的地位要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未能真正受到重用。 B秦昭

42、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行。 解析:选 B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 正误。B 项,“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译文: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译文: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 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

43、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 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 第(1)句中的 “贪” 是“贪图”之意,“信”是“相信”之意,“绝”是“绝交”之意,第一个“使”为动词, 是“派遣”之意,第二个“使”为名词,是“使者”之意,“如”是“到”之意。第(2)句中 的“亡”是“逃亡”之意;“内”通“纳” ,接纳之意;“之”作动词,到;“竟”可译为“最 后” 。 参考答案:(1)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 国所允诺割让的土地。 (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

44、(楚国)安葬。 参考译文: 屈原,字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 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 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 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 方。”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 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

45、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 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 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 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 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 十分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 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后,就说 : “用一个张仪可抵挡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 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

46、宠妃郑袖编造 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 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 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眛。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 :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不可以相信, 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 : “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 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

47、体被 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 三、语言表达专练 11我们学习了渔父 ,瞻仰了一位“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的伟人,请你发挥想象, 就屈原的处境或遭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屈原的认识和理解,要求语言优美,感情真挚,100 字左右。 答: 解析 : 作答本题可结合课文内容, 先描述屈原的处境, 后阐述屈原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影响。 可从政治环境以及江畔行吟的具体环境入手,再现屈原身心疲惫的形象,并从他对人民的热 爱、 对祖国的忠贞以及民族精神等角度谈自己的认识。 注意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使语言优美。 参考答案:凄风楚雨的汨罗江畔,屈

48、原踽踽独行。雨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他接受了这 冷雨的最后洗礼,然后纵身一跃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的滔滔江水流淌千年。千年之后, 人们依然能听到他的歌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2不改变句意,把下边的长句改成几个意思连贯的短句。 历史剧 屈原 叙写了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 不辨敌友, 梦想依附秦国, 屈原虽然 “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 ,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答: 参考答案: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历史剧屈原叙写了屈原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 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