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466929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2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编 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 第一章 冷战的起源 第一节 冷战的概念 一、“冷战”的提出 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 1947.4.16首次提出 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多次在其文章中提及该词,遂为人所接受,二、概念 学术争论 一)苏:二战后40年代末-60年代初 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 目的:断送二战的胜利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和民主力量的胜利,反映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美:利益冲突国家之间除直接军事冲突以外的全面对抗,东西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三)中:二战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除直接的大规模

2、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冷战:指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 三个层次的含义 一、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与斗争 二、军事对抗与军备竞赛 三、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为安全需要都建立了前沿阵地,并为盟友承担战争义务,欧洲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第三世界也是双方争夺的重点) 总体上是美国占优势,因为多数的新生国家均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征: 既是战争,又是和平 既是对抗,又是合作,第二节 冷战的起源 一)学术争论 苏: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引发冷战 美:苏联的扩张主义 中国:美国挑起

3、冷战,苏联作出及时正确的回应 二)冷战何时开始? 苏俄: 1、1947杜鲁门主义出台 2、1917十月革命 3、1945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美国: 1、二战后,美苏开始全面对抗, 2、1917-1920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出现 十月革命 外国对苏联的干涉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美拒不承认苏联 西方排挤苏联 4、始于二战,一、战后世界为美苏扩张提供了机遇(外因) 1、欧洲霸权的终结 2、美苏两大国的兴起 3、民族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出现第二次浪潮 二、美苏的战略冲突(内因) 美国的战略目标 1、建立联合和国 2、建立新经济秩序(两个挂钩、美元-黄金 美元-外币 均固定)

4、1)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7 45国 美国信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 2)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 23国 日内瓦签订 1948、1、1正式生效 宗旨: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减免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苏联的战略目标 1、建立起环苏联的安全缓冲地带 2、建立“对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 3、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的地盘 三、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对立 均试图扩大本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世界的影响 四、美苏领导人相互猜疑与误解,三)冷战的根源: 一、战后世界为美苏扩张提供了机遇(外因) 1、欧洲霸权的终结 2、美苏两大国的兴起 3、民族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出现第二次浪潮 二、美苏的战略冲突(内因

5、) A)美国的战略目标 1、建立联合和国 2、建立新经济秩序(两个挂钩、美元-黄金 美元-外币 均固定) 1)布雷顿森林协定1944、7 45国 美国信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 2)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7 23国 日内瓦签订 1948、1、1正式生效 宗旨: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减免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B)苏联的战略目标 1、建立起环苏联的安全缓冲地带 2、建立“对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 3、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的地盘 三、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对立 均试图扩大本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世界的影响 四、美苏领导人相互猜疑与误解,第三节 冷战的开始 一、最初的裂痕: 1、在东欧问题上,西

6、方对苏联对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政权的干预表示不满。 2、德国问题成为美苏对抗中的热点。 3、在日本问题上,苏联极力反对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 二、争夺中间地带: 在所谓的中间地带,包括在希腊、中国、伊朗、土耳其,美苏展开互有攻守的争夺,三、遏制理论的出台到杜鲁门主义 1、遏制理论的出台,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乔治凯南 曾为美驻苏代办 1947、7,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的政策,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依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非伙伴。美国应采取遏制苏联的政策。 为杜鲁门主义提供的了理论基础 2、丘吉尔的“

7、铁幕演说”1946、3、5 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提供了舆论基础 3、杜鲁门主义(借反苏来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展计划总纲 1947、3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 杜鲁门提出,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转折点,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第二章 两大集团的形成 第一节 马歇尔计划 (经济上援助西欧,进而控制西欧国家) 一、困难重重的

8、西欧 1、经济困难(工业、人民生活、自然灾害) 2、社会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工人运动) 3、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 “大西洋联盟政策”: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与美国和加拿大保持亲密的关系的欧洲 要点: 经济上保持西欧的联合 政治、军事上处于美国的控制下,成为与苏联对抗的前沿阵地 附:出台背景 1、西欧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所需 2、美国对抗苏联的战略需要 3、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1947 、6、5 国务卿 马歇尔提出 1947、7-9英、法、意等国在巴黎开会,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援助和贷款计划的总报告 1948、4正式施行 国内反应不激烈,西欧国家积极响应

9、,苏联先是采取精神而相应的态度(苏联领导人仍然相信美苏之间仍有经济上合作的可能性,且二战的巨大经济损失也是苏联愿意接受美国的援助,但苏联知道在美苏对抗之时,取得美国的援助是不易的,故后退出,并要求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退出)美国表面希望苏联加入,但实际不希望,国会难以通过,故苏联退出后,美国较为接受。,三、马歇尔计划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1、故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反共音调较低,强调对付贫困、饥饿的经济行为,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而非公开号召同共产主义进行斗争 2、援助对象是整个欧洲,只要承认其援助原则的国家就可参加,而非单个或几个欧洲国家,甚至没有排除东欧国家和苏联 3、援助计划是一个长期的援助计

10、划,目标是受援国的“自立”,而非短期行为 意义: 1、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削弱了西欧共产党的力量(战后初期的工运高潮,革命高潮成为历史) 3、对西欧国家来说,马歇尔计划及是促进、又是制约 4、对美国来说,开辟了西欧市场,有利于资本和产品的书橱,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出口救国” 加强了与西欧各国的关系,防止西欧各国倒向苏联 5、加速加深了欧洲的分裂,第二节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建国以来首次在和平时期与欧洲联盟) 一、布鲁塞尔条约的缔结: 1948、3、17签订 二战后西欧建立的第一个以美国为靠山,以英法同盟为核心的军事政治联盟,由英国发起,英、法、荷、比、卢参加 为期50年 1

11、948、8、25生效。 上述国家在遭受到武装攻击时,缔约国应提供一切军事和其它援助。 设立最高司令部,任命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为总司令 北约成立后,该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入北约,其他机构继续存在。 表面上是为了遏制德国,其实是为了遏制苏联。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成立的背景: 1、美国联欧抗苏的战略需要。 2、西欧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 3、英国既想充当西欧盟主又力不从心。,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介绍: 西方国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1949、4、4在华盛顿 美、加、英、荷、比、卢、意、葡、丹、挪、冰签订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缔约国家实行“集体防御”,稍后,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加入

12、,西班牙后也加入,北约组织的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长期以来,西欧国家依靠美国积极建立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美国则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实力地位、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 意味着美国在西欧完成了联欧抗苏的战略政策,也表现出西欧当时为保障自身安全而不得不依赖美国的窘境。,2)意义: 1、巩固了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增强了对抗苏联的力量。(但美国实际实行的义务很少,代价小,收益大) 2、加深了美苏之间的反抗,推动冷战向纵深方向发展。 3、埋下了北约内部矛盾的种子(建立过程中双方要求不一致) 3)归纳总结(马歇尔计划与北约组织) 1、西欧的衰落使其感受到来自国内外的威胁 2、西欧国家迫不得已

13、的调整外交政策,依赖美国 3、通过马歇尔计划,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壁垒(加大对苏联、东欧的经济封锁) 4、通过建立北约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 -以美国为首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正式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第三节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A)东欧各国政权建立的特点 1、反法西斯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结合 2、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苏军的直接间接的影响 4、进行社会改革(土地改革、国有化、恢复经济) B)东欧国家确立一党专政 1、联合政府中的清洗(苏维埃化) 2、捷克二月事件(加深了美苏矛盾) 3、反对教会的斗争,二、经互会、情报局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14、1、经互会的建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 1949、4苏、保、波、捷、匈、罗、捷六国正式宣布成立。 经互会是苏联推行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步骤,由此形成了苏联东欧的经济集团。 莫洛托夫计划(为经互会成立奠定基础) 马歇尔计划出台后,苏联为抵制该计划并限制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1947、7-12月间分别与保加利亚等六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被西方称作“莫洛托夫计划”。通过这些协定,东欧与西方的经济联系开始中断,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这为成立区域性经济组织奠定基础。,2、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二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共

15、产党和工人党激励的交流情报和经验的组织。1947、9苏、南、波、捷、罗、保、匈、捷、法、意、九国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一小城成立该组织,据决议规定,成立目的主要是加强各党之间的联系,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使各党配合行动,实际上,情报局成了苏联从政治上控制东欧的工具。 1956年,该组织停止存在,3、华约组织 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简称华约 1955、5、4苏、阿、保、民德、波、罗、捷、匈 友好互助条约统称华沙条约,总部在莫斯科,主要机构有政治协商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华约各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统一战

16、略方针,经常进行军事演习,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形成的重要标志。,第三节 两个德国的形成 一)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背景: 1、美苏在德国的赔偿问题上出现分歧 2、美英合并占领区(194711)法占领区统一合并(1947、12) 3、美英法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1948、6)苏占区亦实行相应的币制改革 4、危机爆发(1948、6、24),二)柏林危机爆发: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对西柏林的法律危机的争执而引起的危机,1947年美国实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合并美英占领区,并筹划在其成立德意志国家,实行币制改革。 苏联因此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对此,美国在英法同意下将其币制改革扩大到西柏林。

17、 1948、6、24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苏联解除对西柏林的封锁(1949、5、12),然而柏林已成为两个城市,即东柏林和西柏林。 三)两个德国建立: 1、西德建立(1949、5、23) 2、东德建立(1949、10、7),第一节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1)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 内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亚洲各国在政治思想和组织程度方面的空前提高。 外因:传统的殖民主义势力严重削弱;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的对抗,牵制了西方国 家的力量,从而在事实上支

18、援的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2)民族独立斗争的多种道路: A、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建立人民民主国家。(中、朝、越) B、武装斗争与政治谈判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各政党联合执政的国家(缅、印尼) C、非暴力形式,赢得民族国家独立(印) D、采用民族主义方式,建立新国家。,印尼独立 1945、8 印尼八月革命,9月英军登陆,荷兰殖民者1947、1948两次殖民战争林芽椰常伦维尔休战协定人民反对荷兰联邦制,要求建立统一国家 1950、8、15苏加诺正式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缅甸独立 1946、9总罢工 1947、1昂山爱德里协定10、吴努爱德里协定 蒙巴顿方案1947 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的英

19、国移交政权和印巴分治方案,为解决印度教派与穆斯林教的冲突。 内容: 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英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 2)授予各土邦自由加入印或巴或与英保持旧关系的权力,但地位保持旧关系不变的土邦不享受自治权 1947、8、14巴基斯坦独立 1947、8、15印度独立 后遗症:克什米尔问题,第二节 冷战框架下的热战 一、朝鲜战争: 朝鲜与韩国、美国之间爆发的战争;1953、7、27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 A、意义: 1)改变里地缘政治地图,形成了东北亚的冷战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2)通过战争美国对其盟国以及联合国的驾驭能力得到了检验。 3)战争该美国美国

20、的战略与政策带来了新的冲击,美国走上了冷战军事化的道路。 4)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B、发动原因: 美苏对抗、地缘政治、南北差距、缺乏外压、民族统一的感情十分强烈、李承晚的挑衅,二、印度支那战争: 时间:1945、91954、7 参与国:印支三国VS法国 热战:奠边府战役1954、5 结果:日内瓦会议与日内瓦协议法国殖民统治结束 日内瓦会议:1954、4、261954、7、21 议题: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 结果:朝鲜问题无果 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与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环和印支与亚洲的影响局势,但美国拒绝承认该协定,三、巴以分治和第一次中

21、东战争: 1、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公元前12-11世纪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并建国 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 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运动 1922 尹国在巴勒斯坦建立委任统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加剧,巴勒斯坦问题形成 二战后 委任统治结束 在美国支持下,以色列建国,阿以围绕巴勒斯坦问题矛盾骤然升级 2、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策划下,1947、11、29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巴以分治的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拟议中的犹太人国家,而犹太人仅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导致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不能接受,1948、5、16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三节、美国亚洲同盟体系

22、的建立: 一、旧金山和约1951、9、8 A、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背景: 1)新中国的建立及中国政府执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美国开始将亚洲政策的重点由中国转向日本,美国加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扶植日本。 2)朝鲜战争的爆发促进了该进程。 3)美国对日本进行改造的木的实施日本不再成为对美构成威胁的力量,而非成为一个和平力量,因而从对日打压倒对日扶植,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和约来实现这一转变,旧金山和约诞生。1951、3、美国拟定对日单独媾和的草案,中、苏、印等国强烈反对。,B、多国强烈反对的原因: 1)美国在其中提出的媾和原则中对与日媾和国家的要求违背了战时同盟条约订立的原因; 2)该草案决定重新武装

23、日本; 3)取消全部对日赔款要求; 4)美军坚持继续驻军在日本; 5)其中关于中国的问题难以解决(谁代表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的归属问题)。 引:吉田茂 日本战后第一位民选首相,站后亲美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对日本的政坛影响很大,之后的多任首相都是吉田茂的门生。其主要外交思想是“经济至上”,动用一切资源来为经济服务。 旧金山和约(sanfransisco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C、 旧金山和约的主要内容: 1)承认日本是主权国家; 2)日本承认朝鲜独立; 3)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将留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的托管之下; 4)日本加入集

24、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在日本驻军,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等; 5)同日美日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苏联、波兰、捷克未在和约上签字,中国、朝鲜、越南、印度等国家未受邀请,因而未能与会。,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与对日和约同志签订,主要设计,驻军、反政治暴乱(实为反共)1954、3日美正式签署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日本按照安保条约承担自己的军事义务, 至此,日本完全被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安全保障体系。,三、美国亚洲同盟体系的建成: 1950、10美国与泰国 1051、8美国与菲律宾 1953、8美韩 1954、9美与英法等八国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1951、8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 1

25、955巴格达条约 美台条约与第一次台海危机: 朝鲜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执行的所谓“放蒋出笼”政策,协助其反攻大陆。 1953、12 蒋顺水推舟提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犹豫不决; 1954、7毛泽东作出“一定要解放台湾”,8、19美国太平洋舰队,进入大陈岛海域,9、2借杜勒斯访问菲律宾,、台湾之际,中国大陆炮轰金门,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 美台借机于12月1日签订美国台湾共同防御条约,中国大陆为此进行了沿海岛屿战役,1955、2、13解放大陈岛等岛屿,美台退缩,事态渐息,1954 日内瓦会谈 ,周恩来作了缓和局势的表态,1955、8、1种美大使级谈判,第一次台海危机平息。,第四章 苏美关系的缓和

26、与斗争 第一节 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 一、调整的动因 1、从国际形势上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美苏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力减弱。 2、苏联国内经济军事大大增强,为其调整对外战略提供条件 3、斯大林逝世,调整战略的时机成熟。,二、赫鲁晓夫的外交新思想 A、内容: 1、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 2、关于和平共处:对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和核战争的残酷性的认识; 3、和平竞赛: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的主要形式; 4、和平过渡: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方式多样化,可以和平过渡; B、战略考虑: 1、缓和冷战的紧张多只情绪,消除战争危险,为

27、国美社会经济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2、以美国在朝鲜战争上的失败为契机,改变苏守美攻的被动态势,力争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处在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 3、以缓和代替全面对抗,为苏联赢得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大的活动空间,从而加大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三、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新思想?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列宁和斯大林的和平共处思想作了战略性的解释和延伸,并对经济竞赛作了新的发挥 2)矛盾性: 既强调“和平共处”,同时也强调对抗,特别是阶级对抗,“和平共处”思想还是具有双重标准: A.既强调战争可以避免,又提出资本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并继续奉行扩

28、大军备的战略; B.既强调资本主义暂时不可替代,但同时仍然强调斯大林的总危机理论,由此继续推进世界革命; C.总之,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反斯大林主义运动在对外战略上的反映,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是有很大的矛盾性和随意性的,它仅仅是一种:“回流”,本质上来说是赫鲁晓夫仍然奉行维护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第二节 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一、艾森豪威尔的全球战略 引:艾森豪威尔:美国34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外交上的“解放战略”(以非战争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出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大规模报复”和“战争边缘”的讹诈政策,1957年提出插手中东、与苏联对抗的计划,即“艾森豪威尔计划”。 1、“新

29、面貌”安全战略 核心是建立对共产主义的战略包围和推出大规模报复战略: 1)致力于粉碎苏联的包围和政治战; 2)同盟战略和集体安全; 3)大规模报复战略:基本出发点:在不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展核力量,对苏联进行有效的威慑; 4)战争边缘政策: 其本质在于把威胁和讹诈结合起来,用大规模报复和实力地位政策,谋求美国单方面的利益。 2、解放政策,二、肯尼迪政府的全球战略 肯尼迪:1961 ;35任总统 对外政策: 1)外交上提出“和平战略”: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及人员交流等手段,从思想意识形态上入手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2)军事上提出 “灵活反应战略” :其实质是:打有限战争,即

30、用“特种部队”、“特种战争”对付民族解放运动,用常规战争对付“有限战争”,用核武器作为遏制战争的威慑力量,注重发展导弹。 3)两个半战争理论: 准备在欧、亚同时与苏、中各打一场大战,与此同时,还要有能力在其他地区应付局部的紧急情况(半个战争)。,第三节 美苏缓和与争斗 一、苏联调整与西方的关系 1、奥地利国家条约: A、背景:奥地利位于欧洲中心,战略位置重要,二战后不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战后由英法分区占领。 对其解决,美国认为单独解决,苏联认为应与德国问题一起解决,争执不下,西德加入北约后,苏方认为奥地利问题纪实与德国问题一起解决也没有意义,同意该问题单独解决, 1955、5、15苏美英法4

31、国与奥地利部长在维也纳签订和平条约。 B、内容:恢复领土主权;禁止德奥合并或缔结任何同盟;成立民主政府;解放法西斯组织;不得拥有、制造和试验原子武器等。 C、意义:结束了四大国对其分割占领的状态,奥地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并受大国保证的中立国家,消除了欧洲地区的一个紧张源,有助于缓和欧洲局势,条约消除了苏联于西方缓和中的一个障碍,为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2、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5、7、1823 艾森豪威尔、艾登、富尔、布尔加宁参加 议题:德国问题,欧洲安全问题,(前两个都是中心议题),裁军问题,发展东西方之间的接触问题 意义: 1)虽然会议未、就任和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但他在一定

32、时期内起到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作用。 2)日内瓦会议展现了各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态度,为美苏两个敌对的国家在以后进行限制双边战略武器谈判开辟道路;,3、苏联与西德建交 1955、9、9-13阿登纳访问莫斯科,德方提出了建交的条件,德国统一、交换战俘,苏联在战俘问题上让步,13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意义: 1)对联邦德国来说,缓和了与苏联的关系,减轻了压力,提高了其国际地位,为垄断资本敲开了通往东方的大门; 2)苏联与联邦德国,造成了两个德国的既成事实,是西方国家难以回避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客观现实; 3)苏德建交后,双方就经贸问题进行合作。,4、苏联与日本恢复邦交 前提:朝鲜战争结束,

33、经济往来的需要 日方条件:遣返、领土、捕鱼、加入联合国 苏方条件:领土问题不愿松口 焦点:领土与恢复邦交孰先孰后,双方互有让步,二、美苏的缓和与争斗 1、戴维营会议与戴维营精神(1959、9、27-28) 1959赫鲁晓夫访美,美苏缓和的标志 9月27-28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戴维营会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 未果,但美苏关系得到了缓和,这种为缓和关系而做出的相互退让和妥协,被赫鲁晓夫称为“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1960、5、1) 至美国U-2飞机侵犯苏联领空的事件,1960、5、1美国U-2飞机深入苏联凌空1200公里,被苏联火箭部队轰落,飞行员跳伞被俘。 3、

34、美苏首脑维也纳会谈(1961、6、2) 1961、6、3美苏两国领导人就裁军和柏林问题进行了洽谈,但无结果。,4、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8、13): 1958、11月底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在六个月内成为一座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接受联合国的监督,否则苏联将单独与德国签订和约,美国当即拒绝,西柏林问题一直成为与西方矛盾的焦点; 1961、6、13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新提出1958年建议,肯尼迪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同年8月13日,在苏联和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的分界线上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边界,18日,美国派遣

35、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最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28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布,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了3年多的“柏林危机”。,1)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背景:经济的差距使民主德国逃往西方的人数急剧增加,西柏林成了通往西方的通道;柏林分裂而没有边界,倒卖马克给民主德国的经济带来消极的影;赫鲁晓夫的冒险。 2)经过:8月12日根据华约莫斯科会议的建议,东德做出加强边界管理得的决定,苏军、东德军队开始向柏林集结,13日封锁东西柏林墙;坦克

36、对峙 3)结果:柏林和德国问题被冻结起来,危机宣告结束 4)影响: A、巩固了德国的分裂; B、对东德来说,是指牢牢控制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防止了来自西方的颠覆,破坏其对经济的巨大冲击,防止了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C、对西德来说,柏林危机事件使西德充分看清了其盟国; D、在柏林危机中,美苏学会了如何最大限度的考验对方的忍耐力,形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理危机的游戏规则,即多给对方一些回旋时间。,5、加勒比海危机(1962、10) 1962、10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冲突,又叫做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型导弹的秘密运入古巴,以加强对美国

37、的威胁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飞机的侦查,得知该情报,10、22演说,宣布武器封锁后,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后美苏领导人进行了私下交易,即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美国则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侵犯古巴。 随后,苏联撤走了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了封锁,古巴导弹危机暂时告一段落。,1)加勒比海危机的背景: 古巴革命胜利和美古关系恶化; 苏古关系接近; 1953卡斯特罗等开始运用武装斗争推翻巴姆斯塔的统治; 1959、1、1古巴革命胜利,但美国对古巴政权持敌视态度; 1961美雇佣军在飞机掩护下进入古巴;

38、引:古隆滩战役(BATTLE OF GOIRON BEACH)“猪湾事件”; 1961古巴人民在古隆滩歼灭美雇佣军的一次重要战役;,2)加勒比海危机影响: A、美苏关系缓和,“冷战中的葛底斯堡”; B、美国默认了古巴的革命政权; C、古巴导弹危机给美苏带来了建立管理双方关系的规则、程序和制度等规范的动力; D、带来美苏新一轮军备竞赛; E、危机成为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 F、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G、苏古矛盾; H、西方阵营的矛盾也由此加深;,6、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8、5)(partial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条约是美苏关系在古巴危机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

39、和。 7、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1968、7、1) 总之,有缓和、也有对峙甚至有爆发直接冲突乃至核战争的危险。,第五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与瓦解 一、动荡的原因与前奏 (一)原因 1、一些国家照搬苏联建设模式,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2、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斯大林的批判,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根基。 3、苏联的大多主义、强权政治,伤害了一些国家的民族感情,对苏联的抵触情绪构成了社会主义出现裂缝的基本因素。 4、国际上特别是美苏关系的缓和也社会主义内部的矛盾凸现出来。 (二)前奏 1、南斯拉夫问题 1

40、)原因:二战间,苏联对铁托缺乏信任,不支持南斯拉夫游击队,战后初期,在地里亚斯特问题上、巴尔干问题上一级经济援助问题上,双方激化 2)经过:撤人(1948、3)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情况(6月)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在杀人犯和间谍掌握中(11月)两个决议 2、捷克斯洛伐克、东柏林骚动 1953、6、1捷克斯洛伐克比尔森5000群众游行,要求改善生活和政治改革 1953 、6、16柏林工人游行,二、波匈事件 (一)波兰事件 1、背景 经济上盲目追求苏联模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政治上波兰统一党一统天下,缺乏政治民主 对外政策上苏联对波兰的大党大国倾向尤为突出 斯大林逝世 波兹南与中央的矛盾成为导火线,策

41、盖尔斯基机车厂首先发难 (二)匈牙利事件 1956 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 10、23游行,后发展到暴力冲突,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有纳吉出任总理 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参与了平息事态的行动 11、1纳吉宣布匈牙利推出华约,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干涉 11、4以卡达尔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个民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联进入布达佩斯 1、原因 国内矛盾重重,反苏情绪高涨 苏共二十大的催化作用 波兰事件的推动作用 2、过程(略),波兰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不同: 波兰事件 :源于经济问题;维斥责工人起义;自己解决此次事件;军队听从并执行命令;领导

42、人一边安抚人心,以便让苏联放心 ; 波兰事件对匈牙利事件的影响: 哥穆尔卡成功抗拒苏联领导人,是匈牙利学生更勇敢,斌鼓舞他们把纳吉当作匈牙利的哥穆尔卡 匈牙利事件:起因复杂;领导人不在国内;将工人起义、游行斥为反革命;将苏联军队引入国内;军队摇摆不定;纳吉对内无威信, 又退出华约,宣布中立,让苏联无法接受; 匈牙利事件对波兰事件的影响: 波兰民众支持匈牙利; 匈牙利事件的爆发使苏联将主要精力放在匈牙利事件上,有利于波兰事件的解决;,三、东欧各国改革概况 四、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月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月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五、勃列

43、日涅夫主义: 1)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勃列日涅夫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 该主义虽然以勃列日涅夫命名,但实际上是当时掌握苏联意识形态宣传大权的“灰衣主教”苏斯洛夫的“成果”。,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意在强调苏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家长的地位。 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

44、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3)影响: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 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暴行作辩护。 1979年,在阿富汗亲苏政权倒台后,苏联又出兵侵略阿富汗。,4)批评 :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对勃列

45、日涅夫主义进行批评和谴责。1968年8月,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全会上提出对对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等内容加以谴责。1968年11月,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指出“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1968年-1969年,中国的两报一刊社论批判勃列日涅夫主义为霸权主义,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强盗理论”。,第六章 西方阵营的分化 一、西方阵营变化概说 (一)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显现 、罗马条约之后欧美关系发生变化 、法国试图建立抗衡美国的“第三种力量” 、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欧共体使欧洲联合不可逆转 (二)西欧与苏联、东欧得到缓解 、法

46、苏接近 、西德推行“新东方政策” (三)日本与美、苏的关系也在不断的调整中 、日美订立新的安保条约 、日苏关系有所调整,二、西欧一体化进程 一)欧共体的建立: 二战严重苏削弱欧洲经济,欧洲只有联合起来走一体化道路,才能振兴经济 舒曼计划、法意西德荷比卢森堡欧洲煤钢联合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生效) 罗马条约的特征: 1、规定了有关吸收新成员扩大共同体的条文,却无规定实施期限和成员国退出条约的程序(体现共同体的不可逆转性); 2、按规定设置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转程序,已明显超出一般作用活动的需要,为日后的政治条约做好准备。,二)各国打算: 西德: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 经济:发展经济和

47、商品输出,共同对抗英美在市场的竞争;政治:改善政治形象,提高政治地位。 苏联:反对和敌视 英国:冷淡(与美关系、恢复经济) 美国:重视和欢迎 三)欧共体的发展过程: 1)、英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葡萄牙七国斯德哥尔摩条约但不是很成功 2)欧共体成立 3)、欧共体同意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加入、正式加入 附:英国加入的原因: 1)英国经济不能与欧共体竞争 2)美国的积极推动 3)英国对共同市场的依赖 4)增强英国在欧洲的影响,三、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位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外政策。 A)主要内容: 1)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平等

48、地位; 2)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之间的普遍缓和; 3)争取实现其“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B)实质:民族主义 C)核心: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D)内容: 1)建立独立防务,年第一颗原子弹在撒哈拉沙漠爆炸成功,推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年驻法美军撤出; 2)实现法德和解、法国和西德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法的合作协定; 3)缓和法苏关系、和鲁晓夫访法,建立高层接触; 4)法中建交、; E)意义: 1)鼓舞和激励了西欧的独立和离心倾向; 2)使美国在欧洲的垄断式霸权受到挑战; 3)推动了东西欧的缓和进程并以此提高了法国在国际

49、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四、新东方政策 、勃兰特政府上台后,联邦德国推行的一个旨在缓和与苏联和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基本内容: 放弃使用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主义,宣布在加强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新东方政策对年代东西方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联邦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五、新日美安全条约 合称为日本国和美利坚众国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 、首相岸信介和艾森豪威尔在华盛顿签署 增加了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合作,以及在日本行政管辖下的领域乃日美任何一方受到攻击时将采取共同行动。 思考题: 1.西欧联合的原因和现实条件 2.试述世纪年代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第七章、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联合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于国集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