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8844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1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总动员12古代诗歌阅读词含解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 词古代诗歌阅读 词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永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 径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 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词,写了词人游三吴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词人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 B.“晚天萧索” 点明游历的时间,写出了当时的环境,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引起下文。 C.上阕

2、属于实写,通过对三吴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引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感 慨。 D.下阕通过 “图王争霸” 和范蠡 “扁舟隐居” 相对比,表达了词人对范蠡建功立业的倾慕之情。 2.赏析“斜阳暮草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时年 42 岁。外家:女子出嫁后称 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入平

3、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出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仲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态生活状: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 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

4、:科举时代于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 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春蚕食叶响回廊”句生动贴切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 丹凤,意象豪迈;北海、 朝阳、 路茫茫,意境开阔。 2.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桂枝香 金陵

5、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 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 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对本词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

6、绢,波光闪亮。 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 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 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 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2.这首词采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辛弃疾 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

7、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彩胜 : 又称幡胜。 续汉礼仪志有 : “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红旗”句 : 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 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 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 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2. 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

8、列各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 【清】陈维崧【清】陈维崧 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 细雨时飘瓦。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今古事,堪悲诧 ; 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尚 在, 定怜余也。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 康熙七年 (1668 年) , 陈维崧赴京求仕, 未果而归, 途经河南开封, 凭吊信陵君祠, 写下此词。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 于大破秦军。原尝

9、: 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 子” 。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 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玉楼春玉楼春 欧阳修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

10、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 “渐” 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 人的足迹。 C.“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主人公无从知晓亲人的消息,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 的无穷哀怨之中了。 D.五、六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子的景象,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 韵,动人心魄。 2.“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主人公“恨”的原因有哪些。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11、渔家傲渔家傲 王安石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此词是王安石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欹眠 : 斜着身子睡觉。邯郸 道:比喻求取功名的道路,亦指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柔蓝一水萦花草”一句中的“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 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上片“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的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 活的窘迫潦倒。 C.下片 “忽忆故人今总老” 一句表面上是感慨故人已

12、老, 实际上是伤己, 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 然有分界。 2.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本词是如何在写景叙事中抒发词人的情感的? 9、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各题。 丑奴儿令丑奴儿令 龚自珍龚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忤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 【注】金字经:指佛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以往生活所作,上片首句中的一个 “沉,字表明思考之深,奠定了全词深 沉的感情基调。 B.“才也纵横”极言才能之大,“泪也纵横

13、,极言悲哀之重,两相映衬,词作的悲伤意味立刻 显现。 C.词的前四句,通过词人的所作所为,具体描述了他的坎坷经历;凭借词人的所思所感,又展 示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D.下片首句承上续写个人生活之悲:春天又到,自己却连一个关心的梦都做不成,借以说明理 想落空。 2.下片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变化?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虞美人寄公度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一枝梅: 陆

14、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 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B. “贴云寒” ,写出了燕飞行之高 ; 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 一种心理感受。 C.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 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D. 作者借用了折梅相赠这一典故,试想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 ,应该会给“雪满长安” 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 2. 本词蕴藏着诗

15、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 C 2. 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以“浮生只合尊 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 ; 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 ,折梅寄情, 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 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 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 “实写

16、”错误。 最后两句是虚写而非实写。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故人,老朋友, 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 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 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故选 C。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 :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结 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独” “浮生” “故人” “寄我”分析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人生失

17、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 “天涵水” 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 暮色将至, 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 远远望去, 水天一色, 苍茫一片。 “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 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 ,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 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 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 字轻轻点出, 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 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 荏

18、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 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 ,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 候和友情的温暖。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以“斜阳”照应题目中的“晚天”,以“暮草”照应题目中的 “萧索”。 寓情于景,写出词人眼前所见萧瑟凄凉的景色。 烘托出词人的怀古之思、感怀身世之情。 解析 : 1.D 项, “对范蠡建功立业的倾慕之情” 表述错误, 主要表达对范蠡归隐的叹服之情。 2.解答此题,首先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然后分析该句运用的手法,最后思考该句在情感上 的作

19、用。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 ; 手法上寓情于景,从中能够看出词人的心情;情感上,该 句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 2 答案及解析: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 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 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 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 : 1.B 项, “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表述错误, 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 充满生意。 2.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0、词人的写作风格等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 后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本首词开篇写景, 写田园风光怡人、 农家生活闲适, 但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这是典型的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手法,用鸟语花香来衬托自己的 怅惘,情景交融。 3 答案及解析: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此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福。运用 虚写的手法,想象明年的今日,他必已金榜高中,青云直上,那时他会笑着回看世间还在为科 举考试忙碌的举子,非常轻松愉悦。B 解析:词中“携书佩剑”展现的是儒雅、刚健、自信的形象,“路茫茫”是写廓之会踏上广 阔辽远的应考之路,而不是 “暗示应考之路艰难

21、坎坷”,整句流露出的是诗人的鼓励、 赞赏之 情,而不是“担忧之情”。 4 答案及解析: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 (1)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2)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 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流露了对北宋王 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B 解析:1.D,非直抒胸臆 2. 【赏析】这首词作于词人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 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片侧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

22、登高临远,大笔挥洒, 描绘秋日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 以登临送目起首,指出地点和时间,并引 出下文的景物描写。结尾总收一笔,从侧面概说此地风物之美。 下片抒怀。 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 意。 千古二句起笔高迈,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 六朝两句融情入 景,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于寒烟、衰草、商女、后庭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效果立现。过去的 虽然已经过去,可至今犹唱的后庭遗曲不也是对今人的一种警醒吗? 这首词境界雄浑、 阔大,伤怀吊古,暗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 忧民的情怀,可谓蕴藉深沉。 5 答

23、案及解析:5 答案及解析: 答案 : 1.C; 2.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 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 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 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 项,“年 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赏析有误。“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两句,根 据注释,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

24、变淡。故选 C 项。 2.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分析诗句作用。本题要求分析词的最后两句作用。答题前 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该句在 结构上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 词的最后两句 “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表达情感上, 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整体上,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 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

25、,叙了什么 事。 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 分析。 6 答案及解析:6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 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 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 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 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 1.“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6、不正确,词中最后三句,用侯嬴典故, 以侯嬴自比, 说自己已经老迈,用老泪无多、 如铅自泻的情形表达内心的无比悲愤,并不是表达对侯嬴的同 情。 2.上片,“席帽” 是藤席编织的帽子,“聊萧”,破旧的样子,“席帽聊萧” 写出作者失意潦倒 的样子;信陵君祠一片荒凉破落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心情的沉重。 下片,先写 “我讵不如毛薛辈, 君宁甘与原尝亚” 意思是我即使不如毛公与薛公那样能为信陵君排忧解难, 相信信陵君待 我也绝不会在好客的平原君和孟尝君之下的,然后又以侯嬴自比,反映出作者对自己的才华 很自负,也反映出作者希望能像毛公、 薛公、 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表达出怀才不遇之 意。 7 答案及解析

27、:7 答案及解析: 答案 : 1.D; 2.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 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1.D 项没有视觉 2. 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它受五代花间词的影响,以代言体(即女 性第一人称方式)形式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 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 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 写了

28、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 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无书”应首 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 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 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词作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划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 情。 风竹秋韵,原是 “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 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 “故欹单枕梦中寻

29、,梦又不成灯又烬”。 思妇 为了摆脱苦况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 不到的亲人,可是梦终未成,而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 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像灯花一样凄迷、 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 8 答案及解析:8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上片用“平岸小桥”“萦花草”来烘托春光烂漫,尽写隐居之所的美好环境。山水环抱, 花草柔美,茅屋玲珑,环境清幽。下片由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的情景。抒发 了词人年事已高,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闲适田园生活的爱恋

30、。 解析: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B 项,“暗示了词人 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错,“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在“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 深窈秀美。 2.本题难度中等, 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答此题,首先应分析上片写了哪些景, 如“平岸小桥”“萦花草”“茅屋”“春风”; 再分析景物特点, 环境清幽, 自然凸显作者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下片叙事, 可通过 “闻 语鸟”“欹眠似听”“忽忆故人”“贪梦”“忘了”来分析,再结合注释“二次罢相后隐居 金陵”来分析词人的情感,即一是对官场的厌倦,二是对眼前闲适

31、田园生活的喜爱。 9 答案及解析: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自忏飘零”写出了十五年来词人劳苦奔波,怎奈一事无成,而今想来后悔 不已,情绪落寞低沉;“不信“二字,又表达了词人心有不甘、意欲奋发的强烈愿望,情绪顿 时昂扬;然而现实无情,挣扎无功,无奈只能通过拜佛诵经求得心安、解脱,情绪归于平静。 解析: 1.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C 项,“具体描述了他的坎坷 经历” 错,本词前四句描写的是词人沉思十五年间的往事,想到自己才气纵横,却屡遭挫折, 现 实辜负了自己的理想,不禁泪流满面,并没有具体描绘他的坎坷经历。 2.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

32、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答此题,既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需要关注下片后三句中的关键字词的内涵和 作用。三句话,三个层次,三种情感。“自忏职零“,着重在“忏“和“飘零”,结合上片词人对 以往生活的回忆可知,此处应该是词人对这种飘零生活的后悔。 “不信飘零”,着重在“不信” 和 “飘零“,情绪一转,此处是词人对这种飘零生活的不甘。“请看床头金字经“, 再不甘,也想不 出特别好的疏解方式,只有通过床头的金字经来消解,体现了词人的一丝无奈。 10 答案及解析: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1. C 2. 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以“浮生只合尊 前

33、老” 直抒胸臆, 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 ; 想象老友登台思念 “我” , 折梅寄情, 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 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 “实写”错误。 最后两句是虚写而非实写。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故人,老朋友, 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34、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 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 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故选 C。 2: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 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结合诗中 的重点词语“独” “浮生” “故人” “寄我”分析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人生失意和年 华老去的悲凉、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 “天涵水” 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35、苍茫一片。 “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 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背飞双燕贴云寒” ,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 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 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 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 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 枝梅” ,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 ,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 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