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469151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61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2.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经典阅读文化经典阅读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考点要求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简释:“传统文化经典”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作用并在现在仍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典籍, 上至论语 ,下至曾国藩家书 ,涉及经史子集,浩繁庞大,但主要指“子”部分,即先 秦时期诸子百家书籍,尤以论语为首为要。加个括号特别说明了这一点。“理解”“评 价”点明了考查的重点 : 一是理解经典,二是评价经典。无论是理解还是评价,都重在经典 的思想文化内涵。 年份经典经典内涵题型及分值考点 2013 论语学而 论语宪问 君子之风 填空题简答题 (5 分) 经典常识、经典 思想理解 20

2、14 论语季氏 论语公冶长 交友 填空题简答题 (5 分) 经典思想概括和 评价 2015孟子集注 (朱熹)君子人格 填空题简答题 (5 分) 经典名句背诵、 重要概念理解 2016墨子节用节用和为政 填空题简答题 (5 分) 经典重要概念理 解和思想概括 2017 论语公冶长 论语述而 教育 填空题简答题 (6 分) 经典常识理解和 句子内涵分析 2018论语述而君子之风 简答题简答题重要词语理解、 论语泰伯(6 分)思想主旨概括 1.考查范围:除 2015、2016 两年考其他经典外,全都考查论语 。 2.考查材料:可以是单则,也可以是两则;可以是同一经典内不同章节的两则,也可以是不 同经

3、典的两则。意在引导学习经典要善于内引外联,学会比较、迁移。 3.考查题型:总体来看,基本上一为填空题,12 分;一为简答题,34 分,前易后难。 4.考查能力:以理解、概括为主,兼及识记、分析、评价。 5.主要考点:经典文化常识、名句的识记;经典思想内涵的提取和理解。 1.(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 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 分) 答:_ 答后四思 该题考了什么?该题是怎么考的?标准答案

4、是如何组织的?我的问题 是什么?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代文化” ,1 分,“推崇”或“向往”类似词语,1 分) 答题提示 : 本题借助孔子“梦见周公”表达了他对周公所代表的“周礼”的推崇和向往。应 该说, 只要考生有基本的 论语 知识基础, 一般都能写出关键词(或类似词语)“周礼” “推 崇和向往”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题审题和解答难度都不大。 考生需关注“字、词、句的味道” 。孔子说“甚矣吾衰也” ,这句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 已经衰老得很厉害了(无论是形体上还是精神上)” ,这是孔子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以及 现实的残酷和黑暗

5、,发出的悲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这个时候“周公”何尝不是孔 子的一种精神慰藉。但现实是“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悲凉。是孔子梦不到周公,还是 周公不来孔子的梦中,这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哪一点,都代表了孔子暮年的痛苦 ; 仁政未曾 实现,礼义没有推行,更绝望的是高处不胜寒,知音无处寻。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 分) 答:_ 答后四思 该题考了什么?该题是怎么考的?标准答案是如何组织的?我的问题 是什么?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 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 美” ,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 ; “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

6、人如果品德不好, 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概括主旨,2 分;分析,2 分) 答题提示 : 通过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材料二的提炼和分析,本题可以拆分成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 “主旨”是什么?就是孔子对“德行与才华”的观点,即“孔子注重德行修养,注重内在 品质的培养” 。“主旨”在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的?即对材料二进行相应的分析,只要表 述得当,即符合要求。 本题材料选自课外,第一关就是翻译,但结合注释,难度不大。子曰 :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致意思是“假如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美好才华,但如果他 骄傲、小气,那么他其余的表现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过了翻译关,接下来需要注意提

7、炼和 概括。“周公之才之美” ,可提炼出“外在表现的才华”等,“骄且吝”可概括出“内在的 不良德行” ,进而提炼看出孔子推崇正面的“德行、内在品质”的结论。一般来说,考生如 果要答到“德、才”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有“显性、隐性关键词”的意 识,也并非无法实现。从本题来看,“之才之美” ,显性的关键词是“才(美)” ,稍作提炼, 就是“才华及外在表现” ,“骄且吝” ,是人性格上的缺陷,很明显这里是孔子提出的反面教 材,只要作一个正面的转化,也不难得出“内在的品质”这个隐性关键词。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 : “即

8、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 不值得一看了。”(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 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 渊属于_,子贡属于_。(2 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德行 言语(1 空 1 分) 答题提示 : “德行” ,指品德行为高尚。“言语” ,能言善辩,指善于辞令和外

9、交应对。“政 事” ,指长于政事、政务。“文学” ,古代文献,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第二个语段,孔子夸赞颜渊能像自己一样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表明孔子觉得弟子 颜回在德行上最能传其衣钵。据此可推测颜渊属于德行。第一个语段,从子贡的回答来看, 他口才很好。子贡知道孔子欣赏颜回,于是直接回答不如,而且用自己来突出颜回的优点, 从侧面又突出孔子对颜回教育得法,这个回答深得孔子的心意。据此可推测子贡属于言语。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答:_ 答后四思 该题考了什么?该题是怎么考的

10、?标准答案是如何组织的?我的问题 是什么?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 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 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 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 取法乎上,再加深造。(每点 2 分,其中技巧 1 分,分析 1 分) 答题提示 : 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教育技巧。第一个语段中,孔 子把自己放低到跟弟子子贡一样的水平,表示自己也不如颜回。第二个语段中,“惟我与尔 有是夫”一句,孔子将弟子颜回提高到自己的高度。孔子这样将自己同

11、学生并列,体现了他 平等待人的风度。 第一个语段中,孔子虽然直言子贡不如颜回,但说自己也不如颜回,意在安慰勉励子贡。第 二个语段中,孔子说颜回同自己一样,也具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修养,无疑是对颜 回品德的高度赞扬,在夸赞之中更有激励。 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跟颜回比?他听 到一件事,就可以推断出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断出两件事。”孔子说:“你是 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就把我的这些主张实行起来;不用我,我就隐退。只有我 和你能这样了!”(论语述而) 3.(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

12、完成(1)(2)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 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 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 6 个字)(1 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去无用之费(超出字数不得分) 答题提示 : 本题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在理解整个语段的基础上,结合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等语句可以判断出。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 分) 答

13、:_ 答后四思 该题考了什么?该题是怎么考的?标准答案是如何组织的?我的问题 是什么?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 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 物力,减轻百姓负担。(1 点 1 分,3 点 4 分) 答题提示: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概括。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 首句是总领句,后面两句是具体体现。借助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如“非外取地也”“去其无 用之费”“民德不劳”等,即可概括出。 4.(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

14、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 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 ; 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 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 一句的注释。(2 分)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浩然之气(有错别字不得分) 答题提示 : 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 集注孟子集注 ,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 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 ,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 知言,我善养吾

15、浩然之气”这句话应该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 分) 答:_ 答后四思 该题考了什么?该题是怎么考的?标准答案是如何组织的?我的问题 是什么?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1 点 1 分,2 点 3 分) 答题提示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 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 参考译文 懂得如何辩言,只不过是尽心知性罢了。对于天下的言语,没有不探究其原理的,并且 认识是非得失的原因啊。浩然充沛,盛大流行的样

16、子。气,也就是充满身体的东西。本来是 浩然充沛的, 只不过失去了培养所以才会空虚, 只有孟子善于培养并且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样 子。大概是他懂得辩言,就能够明晓道义,并且对天下的事情没有疑惑 ; 培养气,就能配合 道义,对于天下事没有什么畏惧,这就是他担当大任而不动摇的原因吧。 1.所节选的经典片段特点:语言凝练,思维性强;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理据充分; 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对当代人们安身立命仍有指导意义。 2.要考查的经典思想内涵特点 : 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点,如为政观、交友观、教 育观和个人修养等。 3.两种题型特点 : 填空题,要填的多是经典中的常识、名句,或是核心思想的概括,答案

17、 要求高度精准,字数相当简洁,不得写错别字。 简答题,多是针对材料中包含的思想观点而出,涉及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甚或句读, 要求能从语言文字中准确提取,概括出思想内核,并能分析、评价。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 一、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一、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 (一)教材论语选读的复习方法 1.对每个章节,复习要抓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文化是重点 “文字”层次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目的在于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 “文章”层 次指对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目的在于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 “文化”层次指对文化传统 的评价和理解,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2.要

18、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 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阅读每课后的“相关链接” ,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 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对“仁、义、礼、智、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 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教材说清楚。 3.重视每篇课文后所附的“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都是古今大家对孔子或论语相关思想的解说,挖掘深广,解析精辟,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是理解孔子或论语思想的好帮手。 (二)论语十大思想内涵梳理 1.为政以德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19、。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 主张“使民也义” ;为政需正己;举贤才。 应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 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 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 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

20、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 韩非子:_ (2)请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_ 答案 (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 ;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 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宜相互补充。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 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论语)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的自我完善,要的是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

21、人们的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 ; 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 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 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韩非子) 2.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 “礼”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 孔子提倡以 “伦理” 为基础的严格的 “等 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 ,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服从于 制度之“礼” 。 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包括三项内容。 (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 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

22、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 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 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 、追求“仁” 、实践“仁”的根本。“孝”即 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 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23、颜渊问仁。子曰 :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论语颜渊)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1)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 答:_ 答案 不合周礼的规定。按照周礼,天子才能有八佾,季氏是大夫,只能有四佾,用八佾是 对天子的僭越,僭越就是犯上。不合仁的要求。犯上就会作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下就 会乱套,这是最大的不仁,所以孔子不能容忍。 (2)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 “礼” “乐” “仁” 三者的关系,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_ 答案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它也是礼

24、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 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道德。这里,孔子把礼、 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参考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 : “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 容忍呢?”(论语八佾)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论语颜渊) 孔子说 : “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指玉帛之类的礼物说的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指 钟鼓之类的乐器说的吗?”(论语阳货) 3.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

25、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 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 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 ; 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 为之” ,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 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

26、君,请讨之。”公曰:“告夫 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 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 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 “清 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注 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陈文子: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乘:一辆 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违:避开,离开。 (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_精神。 (2)面对弑君事件,孔

27、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 答:_ 答案 (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 ,或“维护周礼”) (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 评析 : (示例一)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 谁来承担, 社会进步谁来推动。 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他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表现。 (示例二)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无法改变。从材料一中也 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

28、保持自 己清高的品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报告鲁哀公说 : “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 出兵讨伐他。”哀公说:“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孔子退下后说 : “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君主却说报告给那三位大 臣!” 孔子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三个人不同意出兵。孔子说 : “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后,所以 不敢不报告。” 材料二: 子张问 : “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他离开齐 国,到了另一个国家,然后说 : 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 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 : 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

29、又离开了。这 个人你看怎么样?” 孔子说 : “可算得上清高了。” 子张说 : “可说是仁了吗?” 孔子说 : “不 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4.仁者爱人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弟、谨信、爱众、亲仁、 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 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 孔子的 “仁爱” 是建立在 “礼” 的基础上的, 也是以 “礼” 为原则和指导的, 孔子提倡 “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

30、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 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 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 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 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 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 ,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 有“反坫”(坫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

31、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 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在这里孔子 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 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 并尽 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 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_ _ 答案 贵人贱马 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32、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比较句读的不同 所显示的语意的不同。第一种句读表明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第二 种句读表明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_ 答案 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 但 “人马并重” 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 “仁” 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分析评价,要透过现象认识孔子思想的核心。在 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要值钱得多 的

33、。但是,孔子以人道主义关怀,先问人后问马,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值得尊敬。 5.君子之风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 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和“质”兼美。所谓“文” ,就 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 ,就是内在的修养。 先说“质” 。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 甚至“杀身以成仁” ; 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 不患得患失 ; 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 ; 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再说“文” 。要

34、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 恭而安” ,是“文”的杰出代表。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 。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 来,不可与其共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材料三: 子曰 : “君子有三畏 : 畏天命,畏大人,

35、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材料四: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五: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 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1)论语中“君子”常常与“小人”对比,请分别说出材料一、二中君子与小人的含义。 答:_ (2)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简析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答:_ 答案 (1)材料一中,君子、小人是就外在身份而言,君子是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者,小人是 指统治下的老百姓 ; 材料二中, 君子与小人是从德行修养方面来区分的, 君

36、子是有道德的人, 小人是德性败坏的人。 (2)君子与小人的志向不同:君子的志向是修持德行操守,小人追求更多的产业及个人私 利。 行事原则不同:君子不易讨好,但办事秉公而行,衡量人的才能加以任用;小人喜欢阿谀 奉承,但用人时会求全责备,苛刻挑剔。 心态不同:君子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 也不懂得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之言。(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材料二: 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说 : “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 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 怎么样?”孔子答道 : “您治理国政,

37、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 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材料三: 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德高的王公大人, 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畏惧,他轻慢德高的王公大人,蔑视圣 人的言论。” 材料四: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 是侥幸。” 材料五: 孔子说 : “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 会喜欢的 ; 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 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

38、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 ; 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 是求全责备。” 6.周而不比 (1)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 ,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 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 ,一要胸襟宽广,不心胸狭窄,不结党营私,不 排除异己 ; 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不互相勾结利用,不 背信弃义,不以原则做交易。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即交 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 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

39、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 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 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 ; 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 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 ,也不“以人废言” 。 (2)矜而不争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 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 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

40、入,以直言相告 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 ; 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 怨”显得过于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 无故以离。”(庄子) (1)材料一中,孔子的交友原则是_。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是否符合孔子的交友观?结合孔子的交友观谈谈 你对“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认识。 答:_ 答案 (1)诚信交往(或“客

41、观理性待人”) (2)(示例)符合。君子待人接物淡如清水,小人待人接物甜如甜酒。孔子提倡“与人为善” , 鼓励交往主体以善良的心地和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 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 “与朋 友交, 言而有信” , 而不是以利益相合。 故淡如清水, 相合为江河, 而非酒与醴相合久则败坏。 孔子强调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以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理想的人 际交往状态。故人际交往清净如水,内心纯净澄澈亦如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材料二: “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 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 ;

4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 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7.诲人不倦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它不是教学方法,孔子的 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二者是有区别的。 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假如学生 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 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 教育,定向培养。 (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

43、。 所谓“述而不作” ,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 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 ,向往 周朝的礼仪、 制度、 文化, 而当时的现实是 “礼乐崩坏” , 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对于“述而不作” ,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 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 ,更非今天 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2018北京)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

44、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 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_ 答案 三次回答 : 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 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 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 找出孔子回答的原话,根据题目“简要概述”的要求,在翻译原句的基础上概括。子 路性格勇猛, 做事有时不免轻率, 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才 去做。 而冉有由于个性谦和, 遇事往往畏缩, 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 孔子用一退一进来教育弟子,以改正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