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

上传人:少林足球 文档编号:4507575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7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豫政办201868号)和住建厅关于印发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运营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豫建城2018109号)文件精神,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借鉴国内的先进经验及研究成果,在企业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指导手册和企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及相关行业管理文件指导下,编制了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该实施细则包含以

2、下内容:1.工作任务和目标:1.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之前,通过人员严管、设备严控、工艺严防、过程严治,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职工行为安全防控水平,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奋力实现中原更加出彩。1.2工作目标以

3、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为目标,坚持“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要求,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逐步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无缝对接、标准化和信息化共同支撑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1.3工作任务企业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三大任务:(1)建立完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通用实施细则和相关标准规范。各单位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

4、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类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风险,科学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责任措施,加强生产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及时排查消除隐患,形成各类可视成果,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风险辨析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有效管理。(3)加强完善双重预防体系的支撑建设。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和机构要加强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标准规范的宣贯和培训,企业从上至下,了解掌握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工作流程,保证双重体系建设的资金、技术、人员的投

5、入,全面提升全省污水污泥处理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1.4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内污水污泥处理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实施指南编制工作。2.基本要求2.1健全机构2.1.1公司级企业应在现有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专门或部署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企业的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工作的实施。组 长:(主要负责人) 副组长:(各分管单位主要负责人)成 员:(各单位主要负责人)2.1.2项目级企业基层单位厂级同样要应成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小组,建设小组下设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建设。2.2完善制度企业应

6、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双重体系责任制等相关配套制度,确保双重预防体系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分级管控制度应明确风险的分级标准和结果,以及不同级别风险进行管控的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应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目标、工作程序、排查和治理的要求等内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责任制应明确企业部门、岗位的双重预防体系工作职责。2.3落实责任各企业应建立企业岗位和部门的工作任务,同时建立对应岗位的安全责任,进一步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的责任落实。具体要求如下:2.3.1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

7、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建立实施本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同时保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的资金投入。2.3.2分管负责人负责组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切实解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所分管部门和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2.3.3安全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基层单位管控安全风险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对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未按规定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员。2.3.4基层单位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基层单位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组织

8、开展专项安全检查,管控安全风险,排查治理事故隐患;按时报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和需要提交治理的事故隐患。2.3.5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的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及时排查并消除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按时报告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及其排查治理情况;组织本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教育和培训情况。2.4教育培训企业应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所需的相关知识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人员培训。企业需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所需的相关知

9、识和能力,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内部培训并带领员工以正确的方法开展工作。并组织开展关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的培训,使员工掌握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相关知识。3.风险管控3.1确定风险点3.1.1风险点划分原则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可按照储存罐区、生产装置、作业场所等功能分区进行。示例:污水处理厂的次氯酸钠、聚丙烯酰胺等生产药剂储存装置、加药装置和生产装置。储存天然气、沼气、压缩气等压力容器,储存盐酸、硫酸等腐蚀品储罐,以及关联的阀门、压力表设施,水质水量和泥质泥量出现异常的工艺调控,溶药池、污水池、污泥储存池等生

10、产或作业场所。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系统检维修,动火、受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考虑。示例:污泥处理厂的消化罐倒罐操作、以及鼓风机、锅炉、干化机检维修和动火作业、秸秆车间周围电焊气割作业、进入储罐检查或污水、中水井进行巡视操作等。3.1.2风险点排查企业应按工艺或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3.1.3风险点确认企业应组织在本单位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

11、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A.1),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3.2风险点辨识与分析3.2.1 基础方法收集 开展风险辨识前应准备的基础资料:(1)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2)安全管理方面,如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责任制、应急预案、各类作业票证等(3)区域位置图、总图、工艺布置图等相关图纸;(4)相关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流程图;(5)主要设备清单及其布置;(6)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规程、维修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案;(7)设备运行、检修、试验及故障记录;(8)本企业及相关行业事故案例;(9)相关风险管理资料。以及风险点辨识方法的特征等资料(参见

12、附录B)3.2.2辨识方法适用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A.2)及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A.3)。宜采用以下几种常用辨识方法:对于设备设施,宜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简称SCL)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B.1;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B.2;3.2.3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根据危险源可能诱发的每种事故类型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等级的过程。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3.3风险评价3.3.1评价方法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

13、)(参见附录C.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参见附录C.2)、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参见附录C.3)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3.3.2 风险分级3.3.2.1分析风险级别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参见附录C)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相关方的投诉。3.3.2.2确定风险级别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

14、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E级5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级、部室(

15、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3.3.3 重大风险判定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3.4 风险控制措施3.4.1 风险控制措施企业应对照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适宜的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管控措施类别主要包括:a)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或隔离风险的各种硬件

16、设施改造、技术手段与工程措施等。b)制度管理措施。制定与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政策,以及选择放弃某些可能招致风险的活动和行为从而规避风险的决策等。c)培训教育措施。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利用宣传、培训、教育的方式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d)个体防护措施。按照相关管理规定选配个体防护装备和用品,并监督企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e)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应急预案、演练、队伍、物资、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准备处置。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这五类中进行选择。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17、和服务。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从以下方面考虑: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技术能力等方面。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3.4.2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对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应加强监控,必须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措施。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建立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得到

18、执行。定期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存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设置明显的告知牌及警示标志。以岗位风险及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为重点,强化员工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3.4.3控制措施有效性评审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是否产生新的较大以上的风险;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3.4.4风险分级管控3.4.4.1管控要求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

19、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厂级、车间和班组、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3.4.4.2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A.6、A.7),并按规定及时更新。3.5风险告知企业应建立完善风险公告,针对辨识评估出的风险,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管理者和员工都掌握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3.5.1四色图建立企业区域风险分级四色(红橙黄蓝)平面分布图。企业应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

20、将作业场所、生产设施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并设置在企业醒目位置,向本单位从业人员或外来人员公示企业风险分布情况。3.5.2风险比较图制作企业岗位作业风险比较四色(红橙黄蓝)图。对于难以在风险分级四色(红橙黄蓝)平面分布图、地理坐标图中表示标注风险等级的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关键任务(如: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应利用风险评估方法,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采用柱状图表示出来。企业应在醒目位置或作业车间等将作业风险比较图对员工进行公告。3.5.3岗位安全风险明白卡企业应在有风险的工作岗位设置岗位安全风险明白卡,告知从业人员本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后果、

21、风险管控措施等信息。3.5.4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企业应在有重大风险的场所和设备设施的醒目位置设置重大风险告知栏,标明危险源名称、风险等级、危害有害因素、后果、风险管控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应急电话等信息。3.5.5其它警示标志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作业场所的安全风险特点,在有重大危险源和较大安全风险的作业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安全警示标识。企业可在有风险的工作岗位设置岗位事故应急处置卡,告知从业人员本岗位可能发生的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应急电话等信息。企业应持续开展作业场所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实施设备、设施和器具科学布局、分类摆放、划线定置管理,保持作业场所清洁,规范

22、员工作业行为,营造安全的作业环境。4.隐患排查4.1 隐患分级与分类4.1.1 分级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4.1.1.1一般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4.1.1.2重大事故隐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 人以上的;危害

23、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4.1.2分类4.1.2.1基本要求事故隐患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4.1.2.2基础管理类隐患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投入;应急管理;职业卫生基础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基础管理其他方面。4.1.2.3生产现场类隐患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消防及应急设施;供配电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

24、施;现场其他方面。4.2隐患排查清单企业应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4.2.1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技术标准、地方规程等逐项编制排查清单,包括排查项目、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等信息。4.2.2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以各类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该排查单元的排查清单。应包括与风险点对应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排查内容与排查标准等信息。排查内容应包括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控制措施。4.3组织实施

25、4.3.1 制定隐患排查计划(1)隐患排查计划应明确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层级、责任人和频次。(2)隐患排查计划应做到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对存在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及其管控措施应重点排查。4.3.2确定隐患排查类型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节假日及季节性隐患排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其中专业性隐患排查包括工艺、设备、电气、自控仪表、建筑结构、消防等。企业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风险管控情况

26、,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开展隐患排查工作,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日常巡查和专业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做好日常现场巡检工作,利用班组定期巡检方式进行现场巡查;基层车间管理人员每天至少一次对装置现场进行相关专业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应由公司级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基层单位(厂级)结合岗位责任制排查,至少每月组织一次;专业或专项隐患排查应由工艺、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部门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季节性隐患排查应根据季节性特点及本单位的生产实际,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节假日隐患排查应在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进行一次隐患排查;对于区域位置、工艺技术

27、等不经常发生变化的,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排查周期,如果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隐患排查。4.3.3组织实施隐患排查企业应制定隐患排查计划,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对照隐患排查清单,采取相应的排查方式,按照风险分级管控级别,组织各相关层级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应进行评估分级,填写隐患排查记录,按规定登记上报。根据排查出的隐患类别,提出治理建议。治理建议一般应包含:针对排查出的每项隐患,明确治理责任单位或部门;依据隐患治理难易程度或严重程度,确定隐患治理期限。4.4隐患治理4.4.1 隐患治理要求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班组治理、车间治理、厂级治理、公司治理等。隐患

28、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4.4.2隐患治理流程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如下图所示: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制定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隐患存在单位或部门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可靠的治理措施。隐患

29、整改通知制定下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4.4.3 一般隐患治理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厂级、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4.4.4 重大隐患治理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企业应根据评估报告书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

30、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4.4.5 隐患治理验收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对政府督办的重大隐患,按有关规定执行。4.4.6 建立隐患工作台账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完整保存隐患排查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事故隐患治理信息台账应包括下列内容:1)事故隐患排查的时间、具体部位或者场所。2)发现事故隐患的数量、级别和具体情况。3)参加事故隐患排查的人员及其签字。4)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和复查验收时间、结论、人员及其签字。5)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信息台账

31、。5.过程管控5.1管控要求企业在进行过程控制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重点突出人的因素。同时应以风险点为基本单元,对照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开展安全风险管控效果检查分析和隐患排查5.2 综合管控企业每半年组织一次综合安全检查活动:(1)督促检查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开展隐患排查;(2)分析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效果和重大隐患产生原因,调整完善风险管控措施;(3)补充新增风险及其管控措施;(4)通报重大隐患治理情况,补充完善隐患清单,明确隐患分级治理责任。5.3专业管控企业各基层单位(厂)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检查活动:(1)检查分析本单位(厂)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开展隐患排查;(

32、2)补充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和隐患清单。5.4 动态管控5.4.1部门或车间各基层单位车间或部门每月开展安全检查:(1)检查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排查治理隐患;(2)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及时上报,危及人身安全时停止作业,按程序处置;(3)对新增风险采取临时风险管控措施,并及时上报。5.4.2班组班组长每班组织对作业环境和重点工序进行安全检查:(1)检查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排查治理隐患;(2)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及时上报,危及人身安全时停止作业,按程序处置;(3)对新增风险采取临时风险管控措施,并及时上报。5.4.3岗位作业人员每天至少两次对岗位作业条件进行安全检查:(1)依照岗位风险落实风险管控

33、措施,排查治理隐患;(2)检查结果及时汇报,危及人身安全时停止作业;(3)发现新增风险及时汇报。5.5 风险隐患公示企业应将排查到的安全隐患和整改情况进行公示,并在显著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公告栏,对进入风险区域的人员进行风险和隐患告知,同时应在存在重大风险的区域主要入口位置,安装重大风险警示牌,以及出现安全隐患的位置设置警示装置,对进入人员进行警示。5.6 信息上报企业按照要求逐级定期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重大风险和重大隐患。对于重大风险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包含风险的情况描述;2)风险管控的措施;3)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对于重大事故隐患报

34、告的内容应当包括: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2)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3)隐患的治理措施、期限。6.持续改进企业应根据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和趋势,客观分析企业双重预防体系的运行质量,及时修正发现的问题和偏差,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和隐患治理措施,强化“两道防线”,持续改进提升,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6.1评估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应保存评审记录。6.2更新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影响,

35、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其它情形出现应当进行更新。6.3沟通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隐患信息,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企业应主动识别内部各级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培训需求,组织开展相关培训。企业应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其熟悉、掌握隐患排查的方法,消除各类隐患,有效

36、控制岗位风险,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证安全生产。6.4考核企业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相关制度,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机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细化安全生产考核细则,树立安全考核红线,将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是企业正常生产全过程。7.信息化企业应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信息平台,具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及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实现风险与隐患数据应用的无缝链接。8.文件管理(一)文件管理要求企业应明确文件管理的层级和部门,同时文件管理要确保文件内容清晰完整,记录详实。(二)企业应掌握风险分级和管控情况,定期检查建档管理

37、工作,同时监督管理对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档,将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报告等应及时归入重大事故隐患档案。(三)企业各基层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参见附录A.8)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同时负责针对安全事故隐患登记建档,将事故隐患排查情况、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情况等应及时归入事故隐患档案。档案应包括以下信息:隐患名称、隐患内容、隐患所在单位、归属职能部门、评估

38、等级、整改期限、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报告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会议纪要、正式文件等,也应归入档案。附录A(资料性附录)分析记录表A.1风险点统计表单位: 序号风险点名称类型可能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区域位置所属单位备注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此表是初步划分风险点时的记录表格。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填写。)A.2设备设施清单单位:序号设备名称类别型号位号/所在部位是否特种设备备注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

39、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2.参照设备设施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A.3作业活动清单单位:序号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活动内容岗位/地点实施单位活动频率备注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注: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时可不填写活动频率)A.4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表4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EC)评价记录单位: 岗位: 风险点

40、(区域/装置/设备/设施) 名称: 序号检查项目标准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后果现有控制措施风险评价管控层级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备注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可能性L频次E严重性C风险值D评价级别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班组长或技术员),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2、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换用风险矩阵分析格式及项目内容。3、评价级别是运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4、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风险评价确定的等级,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5

41、、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A.5作业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表5作业危害分析(SCL+LS)评价记录单位: 岗位: 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 名称: 序号检查项目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主要后果现有控制措施风险评价管控层级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备注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可能性L严重性S危险性R评价级别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班组长或技术员),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2、当选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42、LEC)法时套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格式及项目内容。3、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矩阵分析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4、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风险评价确定的等级,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5、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A.6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单位:风险点作业步骤危险源或潜在事件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备注编号类型名称序号名称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1操作及作业活动12345(注: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

43、施,包括“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A.7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单位:风险点检查项目标准评价级别风险分级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备注编号类型名称序号名称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123456(注: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A.8危险源统计表序号风险点名称各等级危险源数量合计备注红(1级)橙(2级)黄(3级)蓝(4级、5级)合计 30 附录B(资料性附录)风险点辨识方法B.1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B.1.1方法概述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判别检查。适用于对设备设施、建构筑物、安全间距、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包括编制安全检查表、列出设备设施清单、进行危险源辨识等步骤。B.1.2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编制依据包括: 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 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事故情况;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分析人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