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13441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3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7 学案 1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校高 20级班学生: 【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 物 质 : 组 成 生 物 体 的 _ 等 元 素 。 (2 物 质 循 环 : 无 机 环 境 与 _ 之 间 。 b5E2RGbCAP (3 范围:整个 _。 2特点 (1 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循环。 (2循环方式: _。p1EanqFDPw 二、实例碳循环 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无机环境与生 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DXDiTa9E3d 2循环过程 3温室效应 (1 形成原因:大量化学燃

2、料的燃烧,大气中 的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 物圈中 _的平衡。 (2 影响: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意义 1与能量流动的关系:_作为 _的载体,使_沿着 _流动;能量作为 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和_之间循环往返。RTCrpUDGiT 2意义:通过 _和_,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 体。5PCzVD7HxA 动动脑有人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该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 环。”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如果有错误,请指出原因。jLBHrnAILg 探究

3、点一碳循环 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植物的 _或硝化细菌等的 _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 _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 群落中的传播,主要靠 _,传递形式为 _。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_;二是 _;三是 _。 xHAQX74J0X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和_。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_的,其他各成分 间的传递均是 _的。LDAYtRyKfE 探究示例 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 代表生产者, 5 可以代表化

4、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 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 D1、2、3 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1 (2018 广东理综, 2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 两个不同时期陆 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Zzz6ZB2Ltk 时期碳吸收量 (kg C a 1 碳释放量 (kg C a 1 A 1.20 10 14 1.20 10 14 B 1.20 10 14 1.26 10 14 (1 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 dv

5、zfvkwMI1 (2 表中 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rqyn14ZNXI 2 / 7 (3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 EmxvxOtOco 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 造 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 用产生的 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SixE2yXPq5 探究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图解,完成下列填 空: 1 从 图 中 可 以 看 出 , 无 机 环 境 为 生

6、 物 成 分 提 供 _ 和_。 2二者均开始于_,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 物、 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 进行。 3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 _与_等过程。 4物质作为能量的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 流动。 5能量作为 _,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 _与_之间循环往返,能量以物质形式 存在和流动,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思维拓展 1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 环 境之间反复循环,不具递减性,具有全球性。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 重

7、 要保证。 【探究示例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 、D 构成生物群落,箭头表示循环 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6ewMyirQFL A大气中的气体X 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过程提供的 CD经、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 10% 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2 】(2018 苏州联考 图 1 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 意 图,其中 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 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 为该生态 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 答: (1 在图 1 中,B、C分别属于 _。碳元

8、素 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_实现的。 (2 图 1 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 填序号 。A、 C、 D为 B提供 _。 (3 若图 1 中的 C产生 60 mol 氧气,则流入D 的能量一般 不超过相当于 _mol 葡萄糖的能量。如果A发生 瘟疫, D发生的变化是 _。 (4 在图2 的食物链中,/ 的比值代表_( 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分别属于 _kavU42VRUs 和_( 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实验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 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_。 (2 分 解 者 的 作 用 是 将 环 境 中 的 有 机

9、 物 分 解 为 无 机 物 , 其 分 解 速 度 与 环 境 中 的 _、 _y6v3ALoS89 等生态因子相关。 3 / 7 2实验流程 案例 1 案例 2 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 _ 实 验 设 计 实验组对土壤 _处理A 杯中加入 _ 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B 杯中加入 30 mL 蒸馏水 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有无 实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 对照组 A A1_ A2产生 _ B B1_ B2_ 结论分析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思维拓展 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避免环境中不

10、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能力也不同,需要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温 暖、湿润的条件。M2ub6vSTnP 探究示例3 (2018 泰州联考 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 他们猜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不同,并设计了实验 进行验证。0YujCfmUCw (1 实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原则和 _原则。eUts8ZQVRd (2 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均分为A 和 B 两组。实验时A 组不做处理 ( 自然状态 ;B 组用塑 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 小时。 B

11、组处理的目的是_。sQsAEJkW5T (3(2中 实验的 自变 量是_ , 因变 量是_ , 无关 变量是 _( 至 少 写 出 两 点 。 GMsIasNXkA (4 如 果 同 学 们 的 猜 测 是 正 确 的 , 若 干 天 后 (2 中B 组 的 落 叶 _。 (5 如果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 为实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 D组的实验, 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根据预测结果在右图中绘 出相应的曲线。 听课记录: 题组一碳循环的过程及 特点 1(2018 徐州摸底从生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 人体内

12、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 A大气中的CO 2 B生产者 C分解者D 消费者 2. 如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 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 a 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 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 传到 b 3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 A、B 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过程 4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依赖于水B 伴随能量流动 C产生温室气体D 具有全球性 5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

13、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 O2浓度最高的是B 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题组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 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 如施农家肥 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B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以改善空气质量 C在夏季通过缩短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汶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 7(2009 重庆卷, 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 示意图, h、i 、j

14、、k 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 分 ,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多 选( TIrRGchYzg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 h 产生的 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 i 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 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8(2018 南通质检 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题组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5、 9下图表示a、b、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 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 Bcba Ccba Dacb 10现提供桂花和月季的落叶若干,同种且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的蚯蚓若干。 以蚯蚓的日排粪便量为实验因变量,来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完成下列实验: (1 取同样大小的玻璃缸标记为A、B、C,并控制 A、B、C 的温度分别为5、 15、 25。 (2 取_的落叶足量,再加入数量相等的蚯蚓,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3 每天取出 A、B、C中的蚯蚓粪便并 _。 (4 一周后分别求出A、B、C 中蚯蚓 _,并进行比较。 (5 蚯蚓分解落叶速率最快的玻璃缸最可能是_( 填字母 。

16、题组四综合题 11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努力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12. 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 题: (1 从微观上看,过程主要是在 细 胞 内 _ 中 进 行。 5 / 7 (2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主要途径是 _;碳 主要以 _的形式从无机 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 参与过程的生物新陈代谢类 型是 _。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 构成了 _。 (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

17、 网 流动。能量作为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7EqZcWLZNX (5 从上图可知,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 第一: _lzq7IGf02E _;zvpgeqJ1hk 第二: _NrpoJac3v1 _。1nowfTG4KI 学案 1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前准备区 一、 1.(1C 、H、O 、N、P、S (2生物群落(3生物圈 2(1 生物地球化学(2 往返循环fjnFLDa5Zo 二、 1.CO2有机物CO22. 光合细胞呼吸 3(1CO2碳循环 三、 1. 物质能量能量食物链 ( 网 动力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动动脑不对。这句话

18、很难从字面上挑出错误,实际上采用了“汉字( 词”的通用方法,偷换了概念,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中的“物质”是指含有化学能的有机物质( 如糖类、脂质、蛋白质,而 “物质是往复循环的”中的“物质”则是指基本元素(如 C、H、O 、N、P,二者本质含义根本 不同。tfnNhnE6e5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2CO2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机物 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4生产者分解者5. 双向单向 探究示例1 C 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1 箭头指向 2、3、4 可以确定1 是生产者,因为生物群落总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 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

19、确定4 为无机环境。然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 3 为分解者。 5 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1 和 4 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1、2、3 之间是以有机碳 的形式传递的。 1 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 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HbmVN777sL 思路导引 确定个标号的代表意义,从1、4 双向箭头入手。碳进入群落的生理方式什么? 碳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形式。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变式训练1 (1 光合呼吸(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3

20、 稳定性CO2(4 光反应葡萄糖 V7l4jRB8Hs 【解读】(1 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放出CO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2 生态系统中碳 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该生态系统正处于稳定状态;而当碳的吸收量大于释放量时,83lcPA59W9 处于生长期;当碳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时,则处于衰退期。(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的释放量大大超出碳的吸收量,从而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气中不能被吸收的大量CO 2能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 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mZkklkz

21、aaP 探究点二 1物质能量2. 生产者3. 合成分解4. 载体 5动力群落无机环境 探究示例2 D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 CO2;图中 A 为生产者, AVktR43bpw B 为初级消费者 ( 第二营养级 ,C为次级消费者 ( 第三营养级 ,D为分解者;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 ORjBnOwcEd 能提供;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 ,但不包括分解者 (D。 思路导引 各字母、标号所代表的意义。图示中的食物链组成包括什么?并排出食物链、营养级。 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区别、能量的转化类

22、型。 变式训练 2 (1分解者、生产者食物链 ( 网 (22 、3、4、5 物质和能量 (32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稳定(4 兔与狼草兔 【解读】(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 2MiJTy0dTT 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消费者最终都被分解者分解,因此C属于生产者, A、D属于消费者, B属于分解者。 (21 表示的生理 gIiSpiue7A 过程是光合作用,2、3、4、5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A、C、D为 B 提供物质和能量。 (3图 1 表示的食物链为CDA, CuEh0U1Yfmh 产生 60 mol 氧气,则产

23、生的葡萄糖为10 mol ,因此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1020% 2 mol 葡萄糖的能量。 A 以 D为 IAg9qLsgBX 食,A 如果发生瘟疫, A 的数量将减少,则D 的数量先增加,当D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 6 / 7 导WwghWvVhPE 致 D 的数量又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为兔的同化量,为狼的同化量,所以/ 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率;asfpsfpi4k 表示的能量储存于兔的粪便中,而粪便主要是草未被兔消化的残渣,故为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表示的能量存在于兔的 ooeyYZTjj1 遗体中,故为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实验探究

24、1(1 分解者(2 温度水分 2淀粉高温30 mL 土壤浸出液小于不变蓝砖红色沉淀变蓝不变色 探究示例3 (1 单一变量等量性(2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 土壤微生 物( 作用 的有无落叶的腐烂程度土壤温度、含水量、pH 、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 合理即可 (4 腐 烂程度小于A组(5 如图BkeGuInkxI 【解读】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实验的自变 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为遵循生物实验设计的等量性原则和 单一变量原则,应尽量减少无关变量对PgdO0sRlMo 实验的影响,如土壤温度、湿度、pH、落叶的种类

25、和大小等。在绘制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 点: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其中纵坐标为未腐烂的落叶量;两曲线的起点相同, 注意纵坐标初始值不为0;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两曲线均呈下降趋势,且D 组下降速度较C 组快;随时间延长,微生 物的数量增多,故两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慢到快。3cdXwckm15 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圈全球性光合化能合成呼吸 课后练习区 1A 人体内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 CO 2。h8c52WOngM 2B f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 是生产者, b 是分解者, c、d、e 都是消费者。该图中只有1 条食物 链。

26、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传给分解者和消费者。v4bdyGious 知识链接有关碳循环的几个易考点 (1C 的存在形式: C 在生物群落内 ( 生物体内及生物之间传递时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有CO2、 碳酸盐等。J0bm4qMpJ9 (2C 的循环形式: 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3 与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 解者的呼吸作用。XVauA9grYP 3ABD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 表示分解者,中耕

27、 松土对过程有促进作用。bR9C6TJscw 4A 碳循环过程中,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吸收CO2进行的光合作用,这一过程消耗水;另外,生物呼吸 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的过程也产生水。pN9LBDdtrd 5C 图乙中的A 代表生产者, B 代表分解者, C 代表消费者, D 代表大气中的CO2库,生态系统的主要 成分是生产者, A 和 C 因捕食关系可建立食物链,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图甲中A 代表组织液, B 代 表淋巴, C代表血浆, D 代表细胞内液,图甲中O2浓度最高的是C(血浆。DJ8T7nHuGT 方法技巧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 (1左图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8、 (2 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A QF81D7bvUA 图 1和 B 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 根据 AC确定 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 图 2根据 A 与 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 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 ,可进一步判断: B是初级消费者, D是次级消费者, E是分解者。ix6iFA8xoX 图 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 和 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 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 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 A为大气中的CO2库,E 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

29、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 ,所以 C是分解者,剩余的B 、D 、F 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 FD B 。wt6qbkCyDE 6C 夏季缩短光照使菊花提前开花应用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7ACD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 2量应该包括各h 产生的 CO2总量和未利用部分的总和,所以A 是错误的;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产者i 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所以B是正确的;能量流 动是单向的,所以流向分解者的k 不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所以C 是错误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 动是单向的,所以D是错误的。 Kp5zH46zRk 归纳提升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

30、关系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1区别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的,在逐级流动中递减。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 太阳光能 ,只有这 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持续下去。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见下 表。Yl4HdOAA61 工程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单向传递反复循环 7 / 7 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生物圈 (2 联系 8B 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 、N、P、S 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往返循环,能 量流动是

31、动力,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ch4PJx4BlI 知识链接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大量CO2进 入大气造成的,大气层中的CO 2等温室气体有一种特殊作用,它们能够使太阳通过短波辐射到达地球,而地球以长波辐射形式 向外散发的能量却无法透过温室气体层,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温度上升、极端气候事件( 如飓风、暴雨、 大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特征。qd3YfhxCzo 9A 由题图可知, a 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 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

32、类推b 地区有机 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 大于 c。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能力abc。E836L11DO5 10(2 同种等量 ( 或等量的桂花落叶,或等量的月季落叶(3称重(4日平均排粪便量(5C 【解读】题干已明确指出的蚯蚓日排粪便量为实验因变量,目的是“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即其自变量为 温度。按照对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不难完成本题。S42ehLvE3M 11D 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12(1 线粒体(2光合作用CO2(3 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4 载体动力(5 保护 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燃烧,提

33、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 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等,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501nNvZFis 【解读】(1从图中信息可知为动、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产生CO2的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2大 气中的 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3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代谢 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均为腐生。分解者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动力。(5要减轻温室效应,就要减少CO2的释放或增加 CO2的利用,使大气中CO2浓度维持相对稳定,其措施是多方面的。jW1viftGw9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 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