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2648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版)2019届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专题16材料分析鉴赏(含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材料分析鉴赏一、【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曾有过报道,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可见,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历史,血痕等等。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其笔下的乡土是野性的、梦幻的、恣肆的、血腥的,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因而,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现在人们

2、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也说,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多年来学习魔幻、荒诞、变形、意识流之类的作者太多了,有的人还学到可以乱真,但能长成参天大树者,又有凡人?到头来都跳不出形式外壳和自我重复。问题就在于能否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在于有无内在的根因。26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5字以内)27文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各指什么?28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答案】26莫言笔

3、下的高密东北乡是其创作的驱动地和发酵地。27 “形而下”:莫言生活的真实乡土; “形而上”:莫言艺术加工后的乡土(不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28寻求乡土的灵感;学习借鉴西方和拉美文学;既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要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和民间的文化 形态中汲取营养。【解析】【26题详解】 【27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找到区位,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概括,题目要求概括“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含义,文中“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是对前文的概括,前文的内容是“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由此可

4、以概括出答案。【28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这类试题要集合文本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分析莫言成功的原因,也就是对自己的启示。【点睛】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

5、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二、【2019届江苏常州武进区高三上期中】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精英;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首脑人物,在这些特

6、征上是一致的。 (节选自文艺报,有删改)28文学艺术创作者应具备哪些素养?请加以概括。2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0根据材料概括,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答案】28(1)高尚的审美追求;(2)正确解读历史的文化素养;(3)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 29(1)通过列举的方式,幽默生动地呈现了受众的表现;(2)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互动的关系;(3)生动表达了扭转当下文化生态的迫切性。 30(1)创作者应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2)受众应主动追求有精神和情感深度的作品;(3)文化市场应健康运行。【解析】【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

7、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概括文学艺术创作者应具备的素养。“创作者在审美上有高尚追求,创作的作品能够引导受众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至美而达于至善”表明文学艺术创作者要有高尚的审美追求。“能够引导受众正确解读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表明文学艺术创作者要有正确解读历史的文化素养。“能够引导受众强烈关注社会现实”表明文学艺术创作者要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29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8、分析。要结合语境分析。画线的句子前面的语境是“一种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的互动产生了:习惯了搞笑的受众会说”,就是说,画线句是通过设想来举例受众者的反应,生动形象又幽默。同时,画线句本身也形象地说明了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互动的关系。结合画线句后面的语境“习惯了这些低层次刺激的受众自然会拒绝指向精神深处、情感深处的有追求的作品”,表明了扭转当下文化生态的迫切性。【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9、本题要求概括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文中“不止是文化【点睛】理解句子的作用。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四、【2019届江苏南京、镇江高三上期中】材料概括分析题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首先是一个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成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

10、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如果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诗云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的要义在于“选”,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 【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11、解答时,举例说明所找到的论证方法即可。由“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可知,作者用对美女的肢解比喻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二者性质不同但有相似性,形象生动,利于理解。据此组织答案即可。【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进行作答即可。第一段中,“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处理的是客观的数据和材料”,第二段中“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这是对大数据分析优点的评价;第一段中“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整体”“与诗词的审美相违”,第

12、二段中“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作品的内涵和义旨”,这些句子是大数据分析在诗词欣赏研究中的不足。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解答内容概括题,一定要切实提高审题能力,必须首先最大程度明确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同时,应该习惯于在读文章时即把全文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序号,然后以题目所要问的问题为准,逐个段落排除。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笼住答案。十、【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2月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坚信

13、,田野生涯里的种种忧郁正是特殊的人类学理解能力的发挥。做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一种“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这里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在本土研究中,“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在这样的情形下,人类学家的肉身没有被自己搬运到别的世界中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必须在一个远方寻找自我反观的目光。近代以来,人类学家要培养的那种“

14、离我远去”的习惯,针对的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现代性。他们希望从被观察的边缘人群的“当地观点”出发,来展示众多与近代的世界不同的小小世界,体会这些“小传统”的力量,从而反观逐步渗透到整个世界的“大传统”现代观念体系。(选自人类学是什么有删改)27第一段中加点词“大凡都”的表述是否矛盾?请阐明理由。28简要概括“离我远去”的涵义。29根据全文,概括人类学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价值。【答案】27不矛盾。“都”表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是一般规律,“大凡”表明不排除例外,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表达的严谨性。 28远离自己的习惯生活,远离自己的文化背景,对自己生活方式产生陌生,以客观的眼光审视

15、自我心灵。 29体会不同的生活面貌,理解与自身不同的文化;反观自身文化,觉察自己的局限性;从边缘人群的角度反观现代观念体系。【解析】【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解“大凡都”,需要分析找出“大凡”“都”的内容,结合文本“像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人类学家,大凡都要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他们成为人类学家,与他们遭受的磨难有直接的关系”分析,“都”表明从事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经历冷酷的田野生活是一般规律;“大凡”表明不排除有例外情况。【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概括“离我远去”的涵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到一个自己

16、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面貌”,远离自己的习惯生活;“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使人类学家获得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经验,能够比较移情地觉悟到自己的文化的局限性”,远离自己的文化背景;“离我远去的意思,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它让我们能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对自己生活方式产生陌生,以客观的眼光审视自我心灵。【29题详解】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

17、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十一、【2019届江苏南通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养老善行“老有所终”不是新词。春秋时孔子便在礼记礼运篇提出这一概念。礼者,非今时常谓之礼仪、礼貌;古代,其实质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与统治秩序直接相关。故而,“老有所终”亦可视为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不过,孔子断难想到的是,今日之中国,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在大城市的中心,人床矛盾日益突出,为找一个养老院床位常常需要等待数月;同样在城市,有些豪华养老院动辄每月收取数千元,个别养老院还收取高达百万元的会员费“住不上”和“住不起”并存。不少老人乐于过

18、含饴弄孙的生活,但是,“421”的家庭结构,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等“短缺”,已让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人不堪养老重负。再看农村,曾经盛行了数千年的土地养老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庞大的人口需求。根据有关统计,全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这就是中国许多城乡养老现状。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岁里,如果还要为求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而奔波,人们难免由此惧老、怕老、恐老。不能再拖延了。在养老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当然,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我们都可能存在着“差钱”的制约。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在养老的问题上,绝对

19、不能只认钱。更多的人希望的是,在养老问题上,所有的善意尽情绽放,成为一个一个真正的善行,让我们的老人们安享晚年。(节选自瞭望)27作者以孔子提出的“老有所终”开篇,作用是什么?28今日之中国存在着哪些相当严重的养老问题?29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严重的养老问题?【答案】27用孔子的理想和今天的养老现状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今天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引出下文的养老问题;为提出“养老善行”的希望作铺垫。 28养老院床位少;养老院费用高;“421”的家庭结构,使许多中青年人养老负担过重;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等“短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国家投入、政策和制度跟不上。 29政府投资建设养老院,扶持民营养

20、老院发展,同时对其价格逆行调控;国家推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扶持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服务事业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社会化养老和家庭养老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尊老敬老风尚,鼓励中青年人克服养老困难。【解析】【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题对象,如本题“作者以孔子提出的“老有所终”开篇,作用是什【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而且定向筛选概括。抓住题干“今日之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养老问题”,首先在文中找到这句话,在文章的第二段,然后通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三段至文末

21、,抓住相关语句,概括出我国目前面临的养老问题。最后分点列写,要注意结合材料分析。【2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并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题干“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严重的养老问题?”,首先概括出材料中提到的当前严重的养老问题,养老院床位少;养老院费用高;“421”的家庭结构,使许多中青年人养老负担过重;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医疗等“短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国家投入、政策和制度跟不上。 然后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要分点列写,切记空洞。【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

22、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中间段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分析,结尾段主要考查与上文和标题的关联。十二、【2019届江苏海安中学高三11月考】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洪升要求完整,像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禛反对这样求完整,要求

23、精粹,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写出来就行了,不必求完整。赵执信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不可分,画出来的龙虽然见首不见尾,只有一鳞一爪,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作者要是写龙,那么通过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体是够了;作者倘要写更其广阔的境界,那也可以通过龙的全体来反映,在更其广阔的境界里,龙的全体已经退处于一鳞一爪的地位,写龙的全体正是写一鳞一爪。 【31题详解

24、】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如何论证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这一观点的”,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段,理清论证思路,找出所使用的【点睛】第2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十四、【2

25、019届江苏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高三12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 下面小 题。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言情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26、。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

27、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节选自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有删改)27“情感”与“文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根据第1节简要概括。28根据材料,概括“文学的艺术”必备的三要素。29如何理解“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这句话?请根据材料分析。【答案】27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情致,才能成为有生趣的文字;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感易被理、事、物触动;运用言辞,难免会表现出主观的心理倾向。 28内在情致;烘托情致的事、理、物(载体);适当的文辞。 29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为文字,必须借助外

28、物;诗的产生,必须经过理、事、物的触动;情感必须经过思考沉淀,由生糙变为理智成熟。【解析】【27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概念的能力,要求概括“情感”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题干中该出区位,文中的第一段,注意根据段中的句子“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言情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概括答题要点。【28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该枯燥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文学的艺术”必备的

29、三要素,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概括答题要点。【29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求分析“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的含义,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此题注意分析“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以及文中先关【点睛】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注意句子的类型和在文中的位置,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位置以及句子类型进行

30、分析。十五、【2019届江苏如皋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材料,完成各题。在以经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诗经被尊奉为人伦教化的神圣经典,与文学总集分途著录,形成了文学总集不录诗经作品的文学禁忌。随着经学内部的嬗变和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隋代王通和唐代刘迅相继“续诗”,选录诗经之后的诗歌并纳入诗教范畴。“续诗”不仅很难达到其经学目的,反而容易使人们从汉魏六朝诗歌的情貌特征,推想诗经的本来面目,成为解构经学和尊经意识的潜在异质,为诗经入选文学总集提供了反向的启示。宋代朱熹设想编纂一部收录诗经楚辞和后世诗歌的大型诗歌总集,直接为文学总集选录诗经做了理论准备。但朱熹最终未能将自己的构想付诸实施

31、,也预示着总集选录诗经的思想阻力依然强大。直到明代,才出现诗学正宗汇古菁华诗冶等真正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走下经学的神坛,融入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晚明总集选录诗经并不偶然,而与当时诗经文学阐释的繁荣局面相呼应,是诗经文学身份得以彰显和认可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诗经文学主体身份最终确立的精彩预演的关键步骤,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7诗经文学主体身份的最终确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请加以概括。28请具体解释“反向的启示”在文中的意思。29以氓为例,谈谈诗经文学性的具体体现。【答案】27(1)隋唐“续诗”,延续诗教传统,促使人们推想诗经的文学本质;(2)宋代朱熹设想编纂收录诗经作品的

32、诗歌总集,为诗经回归文学做了理论准备;(3)明代出现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诗经融入文学世界。 28“续诗”本是以诗经的传统或标准衡量后世诗歌,反而让人们领悟到诗经的文学本质,进而思考文学总集不收录诗经作品的现象。 29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氓塑造一位性格刚强而果断的弃妇,她能比较冷静地陈述自己的遭遇和教训,谴责男子的负心。文学手法的运用。如氓的叙述方式:以弃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自叙遭遇,通过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达无限悔恨和怨愤情绪,能激发读者的同情。或,比兴手法的运用: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

33、际。切合人物生活环境,生动形象。【解析】【27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有关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筛选概括。比如,隋唐时的“续诗”;宋代朱熹的设想为诗经回归文学做了理论准备;明代出现选录诗经作品的文学总集,使诗经融入文学世界。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8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先弄懂文本中所谓“正向启示”的含义,才能弄懂“反向的启示”的意思。根据文本,所谓“正向”,就是隋唐的“续诗”,当时这样做的本意是要以诗经的传统或标准衡量后世诗歌;可是这样的结果,却反而让人们领悟到诗经的文学本质,进而思考文学总集不收录诗经作品的现象。这

34、就是所谓的“反向的启示”。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9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学性”的含义,然后分析氓中所体现出来的文 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论,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尽于

35、词,理尽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溢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27文中谈到诗与散文的分别,所说的“形式上”“实质上”具体指什么?28简要概括文中论述的散文特征。29如何理解“诗的形式来自于实质的自然需要”?【答案】27“形式上”指音律,“实质上”指“文学价值”(是否为纯文 到了民国十一年,胡先生评康白情的草儿说:“看来毫不用心,而自具一种有以异乎人的美。”评俞平伯冬夜说:“艰深难解。”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说:“他的诗有时未免太露,然

36、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评诗的标准依然是着重在诗之是否“明白清楚”,换言之,即所谓诗之“可懂性”。尝试集以后,胡先生自己没有多少作品,即使偶有所作,也不离尝试集的作风,论诗的标准也依然未变。可是在尝试集(民国八年)以后的一二十年间,新诗的风气已有了改变,“可懂性”已不复是唯一标准,而且有些人还故意地走向晦涩之途,有人说是受了晚近法国诗派的影响。这一现象是胡适先生始料不及的。他极力主张打破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没想到五言七言的形式固然打破了,可是又来了洋式的精神上的束缚。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是比较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胡先生是成功的,在诗的内容方面诱导诗人走上白居易的路线,而不是走上李商隐的路线,则比较

37、难,胡先生似乎无能为力。所以,在这一二十年间,胡先生沉默了。这沉默可不是屈服。他仍然不变他的“明白清楚主义”。(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胡适之论诗,有删改)27文中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主要有哪些?请加以概括。28如何理解材料画线句中的“白居易路线”和“李商隐路线”?请具体解释。29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试举例说明理由。【答案】27内容上强调可懂(提倡明白清楚)。形式上追求自由(主张打破传统)。 28“白居易路线”指诗歌创作中追求语言的平易、内容的通俗易懂,“李商隐路线” 指诗歌创作中追求语言的晦涩、内容的艰深朦胧。 29(示例)同意。诗歌创作只有在内容上强调可懂(提倡明白清楚)

38、,形式上追求自由(主张打破传统),才算达到了极致。 如余光中的乡愁,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诗歌,形式自由,语言平易,通俗易懂,因此得以广泛流传。不同意。诗歌有着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每种流派都有其存在的艺术价值,而且每位诗人创作风格又具有多变性。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食指的相信未来等当代的朦胧诗,意象新奇,含义深曲,感情潜在,结构跳跃,手法新异(多用象征和隐喻),因而也有较深远的影响。【解析】【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筛选要【2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

39、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如何理解材料画线句中的白居易路线和李商隐路线?请具体解释”,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圈出前后的内容,最后分析概括。“在诗的内容方面诱导诗人走上白居易的路线,而不是走上李商隐的路线”在文章第三段,这句话说的是“在诗的内容方面”,这就要求考生要到上文找到胡适在诗歌内容方面的主张,然后理解去“白居易的路线”和“李商隐的路线”。如上文说“评诗的标准依然是着重在诗之是否明白清楚,换言之,即所谓诗之可懂性”“可懂性已不复是唯一标准,而且有些人还故意地走向晦涩之途”,由此可知,“白居易路线”应与胡适的主张一致,而“李商隐的路线”应与之相反。考生依据上文的内容概括

40、即可。【2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理解文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试举例说明理由”,考生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一般是从同意的角度来谈,然后明确胡适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借着要以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这一主张的正确性。从文中来看,胡适主张诗歌在内容上提倡明白清楚,在形式上追求自由,主张打破传统。如从同意的角度来谈,可以举出余光中的乡愁,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诗歌作为佐证;如不同意,则可以举出朦胧诗进行佐证。【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章内容此类题目有如下忌讳:一忌内容交叉,互相包含;二忌遗漏要点,词不达意;三忌不动脑筋,照搬照抄。应对方法: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范围;整体阅读,通盘把握,学会切分语段的内容,注意信息归纳的全面性、条理性,即不遗漏任何要点,不交叉,不互相包含;根据要求,整理加工。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的最后一篇阅读一般包括两种题型,一是材料概括分析题,一是材料分析鉴赏题,后者的难度比前者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