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话题作文素材积累及解读.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5245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9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话题作文素材积累及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话题作文素材积累及解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话题作文素材积累及解读.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 年高考话题作文素材积累及解读 民间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 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 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 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 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 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王母 娘娘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牛郎拉着自己的儿女, 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 眼见就要追到了, 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 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 对哭泣流泪。他们的

2、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 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 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谈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课本链接 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迢迢牵牛星 1.关于幸福。如何理解幸福?牛郎织女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 全年里其他的 364 天都要忍受孤独,他们幸福吗?这个故事流传了上 千年,至今他们仍然隔着银河相守。于是,我们明白,“两情若在久 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对相爱的人们来说,那种期盼就是一种幸 福。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比如你有一个尚且未能实现的理想, 而你执著于这理想, 这执著就是你的幸福。 这种期盼与执著中的幸福 虽然带着苦味,

3、但那苦中的一丝甜却更加迷人。 2.关于星空。星空中不仅藏着美好景致、天文知识、个人思绪、 好诗好词,也藏着浪漫的传说。银河是夏日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带,而 每看到银河就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 3.关于愿望。穷困的青年遇到美丽的仙子,并且结为伉俪,这在 现实中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 对大多数困顿的青 年来说,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文学故事往往使我们内心深处的愿 望得到补偿,可以给我们以安慰,但是要使愿望成真,却要付出真实 的努力。 幽夜 我,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女孩, 总会在夜里望着那满天的星星幼 稚地笑,傻里傻气地听着风声, 这样的一个夜晚星星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一点,两点, 就像

4、一 个个淘气、幼稚的孩子的眼睛。银河像一条白绸子横贯天空,小时候 听外婆说在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只有在每年的“七夕”相会。在那一 天,地上的喜鹊都被召到天界,为他们搭起一座“鹊桥”。今天正是 他们相会的日子,突然一颗流星在天上划过,似火焰,似闪电,一瞬 间便消逝了。 我想这流星就是天上的信使,为星星传递着无数个美丽 而神奇的消息。 不知过了多久,月亮像个害羞的姑娘才从云朵的后端探出半个脸, 偷偷地瞧着人间, 而先前那些活泼得像孩子一样的星星也跑到很远很 远的地方去了,使人只能看到一个飘渺的影子:有的闪着眼睛,躲在 一个角落里偷看着什么,有的像调皮的男孩,扮着鬼脸,不停地挤弄 着小眼睛。而我却没有

5、见到牛郎织女星, 他们也许躲到一个地方悄悄 地说情话吧!慢慢地月亮终于从云端露出整张脸来,满盆清辉,是那 样的纯洁那样的美丽。 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 大地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一时间星星都害 羞似的躲了起来, 只有一两颗大胆的星星仍勇敢地站在天幕上,我想 它们也许是与月亮做伴也许是与月亮媲美。总之这一切似乎在梦幻中, 显得那样幽静和神秘。万物似乎睡了一般,听不见一丝风吹草动。 夜静了,我惊异地发现, 那天空中零零星星的闪烁着宝石般的光 泽,多迷人!在那深蓝色的天空中,悬着半明半暗的星星。它们与月 亮把光都给黑夜,那幽静的光似乎是黑暗里唯一的生机。 就这样一个柔柔的夜!美丽! 【点评】 这是一篇写

6、景的佳作,作者恰当地引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 事,令幽夜的星空更加神秘而浪漫。而这种关于外婆讲故事的回忆, 也给幽夜增加了一份来自心底的温馨。“今天正是他们相会的日子” 又于不经意间点出了文章写作的时间。一个传说的运用, 竟然一举三 得,使这篇写景之作拥有了更多景外之意,令人赞叹。 在记忆深处消逝 从小听大人讲“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看纸鸢飞翔于蓝天的动 人画面,听“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清晰地 刻在我的记忆里, 仿佛是一篇铭文, 心灵上毫无保留地接受着东方文 化的洗礼。 而如今,我却更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更迷恋于奥斯 卡金奖的雍容华贵, 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动感

7、十足, 在某一个角落, 被遗忘的文化在不知不觉地搁浅, 我欣然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 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 有一天,当我猛然想起在那个忧伤的江畔,屈原饮恨投江,今天 我们用龙舟去悼念, 在那个繁灯的夜晚, 我们吃着粽子品味过去的时 光, 我才意识到,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不经意间离我而 去了。 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 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 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不知道有谁还能 静静的聆听“牛郎织女” ,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赛龙舟, 传统文化 的消逝,恐怕感到悲哀的不只是我一个人,但愿岁月的长河冲不尽她 的繁华,还留给后人一片天空。 我们丢

8、了什么? 又是一年春柳绿! 在这个如此现代的时代里, 又有多少人会发出 这样的感叹?或许,更多的是哼着“我的心太乱”,跳着迪斯科在狂 欢吧? 中国文化?已经在慢慢被人淡忘了吧!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 旧在划么?清明时节的行人, 依旧断魂么?故乡里的社戏,是否还在 演呢?中秋节的亲人, 依旧会团聚吗?或许已经淡忘了吧,那什么渐 渐浓了呢?圣诞节的街灯, 彻夜明亮;情人节的鲜花卡片,到处飘香; 麦当劳这个异族家伙, 也在中国安了家, 买了新房 , 或许异国文化 的魅力的确巨大, 但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 取国外文化,却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我们怎能丢掉自己而去 学别人呢?

9、又是一年春柳绿! 但愿此时的人们少扮些牛仔,多穿些唐装;但 愿此时的国人少听些流行,多看些京剧;但愿此时的孩子少听些“亚 当夏娃” ,多听些“牛郎织女”! 【点评】 作者通过强烈对比,巧妙地将中西方文化做了一次小小的碰撞, 在深味中,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 正在迅速消逝的现实。 “牛郎织女”正在被麦当娜所取代,不知道有 谁还能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 ,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赛龙舟, 作 者列举的事例典型,让人震撼,发人深省。 民间工艺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 左手伸到桌子下边, 打鞋底抠下一块 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 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 起这团泥巴

10、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 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 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 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 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 这泥人张真捏绝了! 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 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 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摘自俗世奇人泥人张 课本链接 核舟记 1.传承文化,美化人类家园。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许多人类 宝贵的文化遗产。泥塑艺术,是这些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支。文化遗 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传承它们,不仅有助于辉耀人类文明,而且可 以装点美化我们的家园。因此,保护文

11、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是我 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弘扬传统,古老文化发春华。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古老文 化之一。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了民族进步 的车轮。这是我们民族为世界留下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 为子孙后代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遗产,还要发掘它,弘扬它, 利用它丰富我们的社会,促进我们进步。 敬畏泥土 中国人对泥土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女娲创 造了人,而女娲赋予生命的载体,正是泥土。这样看来,人从诞生的 那一刻起,就与泥土有了不解之缘。 功高盖世的泥土 人靠泥土而生存繁衍,注定了泥土功高盖世。从古时起,人们就 学会了在泥土上种庄稼而

12、获取食物,用泥土搭建房屋而得以栖身。 人 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泥土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人们 提供生命之粮。到了现在, 泥土对人们的恩惠更多了,人们从泥土中 汲取石油、煤, 人们从泥土中探掘各种稀有金属。泥土促进了人的发 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坚强伟岸的泥土 人类能用泥土建造起不计其数的建筑,正因为泥土有坚强伟岸的 身躯。人们用泥土烘烤成砖,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人们用泥 土堆砌成坝,造就了坚固耐用的都江堰;用泥土构成的窑洞,冬暖夏 凉,结构坚固;用泥土堆成的水渠,经久耐用,用途很大。泥土用它 坚强伟岸的身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财富。 用途广泛的泥土 泥土不仅是一个伟丈夫,还

13、是一个小女子,用泥土做成的东西, 小巧玲珑,美观大方。人们用泥土烧制或手制成陶器,再在外表涂上 一层鲜艳的颜色, 完成后便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用泥土 捏成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人物原型的一举一动、喜 怒哀乐都表现得十分逼真。 典型的如秦始皇陵兵马俑, 它们个个形态 逼真、体态威武, 虽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怪不得 世界各地的友人都对它赞不绝口。把洗净的鸡放入泥土中, 焐一会儿 以后再拿出来还可制成美味的叫化鸡。 泥土有如此之多的功劳, 对我们人类的好处如此之多, 我们不得 不从心中喷发出一种热烈的感情敬畏泥土! 【点评】 从文章取材的角度看, 作者思路比较开

14、阔, 驾驭和组织素材的能 力也比较强。文章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赞颂了泥土 对人类的贡献,凸显了“敬畏泥土”的主旨。从女娲造人的远古传说 到今天的土焐制作叫化鸡, 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到工艺品,从旷世 杰作秦始皇陵兵马俑到在常见的土地上种庄稼,彰显出作者丰富的联 想和素材积累能力。 捏彩泥的老爷爷 在语文课本上得知有个叫“泥人张”的老前辈,捏泥人的手艺相 当精湛,但一直无法亲眼瞧见。 “十一”期间看了一位老爷爷的彩泥 手艺,才深深体会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老爷爷看上去早已过了古稀之年,但身子骨却很硬朗, 他坐着个 小马扎在路边支起个小摊, 上面插着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彩泥作品,

15、 煞是好看,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们。 只听得围观者你一言我一语地赞 叹着一件件杰作,好奇地睁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老爷爷可奇怪了, 一言不发,价钱只写在一个小木板子上,旁边 放个铁罐,这是什么意思啊?老爷爷娴熟地拿出一块彩泥,不紧不慢 地捏了起来。 据说这些作品的原料居然是上了色的糯米制成的,这可 真是太神奇了!这时,围观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个个都 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在手中不停变动的彩泥。那彩泥是从一个小铁盒中 拿出的,揪下一点,放在掌心搓成条,滚成圆,撵成片,在一阵眼花 缭乱,目不暇接地操作后, 一件作品又诞生了。这是奥运会吉祥物之 一的妮妮,虽然不过六七厘米,但有板有眼,栩栩如生,引

16、得旁边人 的们一阵阵叫好。 这时,老爷爷开口了: “这些小玩意儿啊,定型后三五年都不会 裂开,老祖辈传下的手艺不能扔了,但咱也得与时俱进啊!这些福娃 就是我老头子对奥运会的祝福了! ”这一番话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 声和喝彩。 接着才知道,原来看好哪个作品,就把钱扔在铁罐子里,带走就 行了。老爷爷不是为了靠这个赚钱, 而是真心希望捏彩泥的手艺可以 传承下去,不会被人们遗忘。后来,老爷爷还说如果真能那样,他也 死而无憾了。 过了几天,老爷爷就走了。应该是到别处去传扬这种民族精神了。 有了新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这种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手艺绝不会 消失,它们将越来越红,越来越火。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

17、术将会在 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开花! 【点评】 这是一篇写人的佳作。 作者抓住了捏彩泥的老爷爷 “热爱传统手 工艺”这个特点, 将写人与写文化融为一体。文章由课本中关于泥塑 的内容引起对“十一”期间见闻的叙述。然后由远及近地重现这个老 手艺人在街头捏彩泥的景象。 最后又借人物的语言, 表达了泥塑这种 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以及对保护这种民间工艺的美好愿望。 这篇文章既可以说是借刻画人物展现了文化,也可以说是将文化 元素融入了人物刻画。这种对于文化素材的活用方法值得参考。 风土人情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 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

18、,花上 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 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 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 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 想卖弄一下嗓门儿, 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 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 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 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 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 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摘自萧乾

19、吆喝 课本链接 端午的鸭蛋端午日鼓声云南的歌会清明 土地 的誓言 1.文化无处不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 文化的赏析。吆喝声中包含着语言的艺术,包含着饮食的文化,包含 着交际的技巧 , 生活中的我们,要善于观察与思考, 会从最普通的 吆喝声中品味文化的厚重与多彩。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街头巷尾经常回 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 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一切 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3.创新就是很好的传承。 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 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

20、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 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而现在广 告、肥皂剧、文艺节目中的大呼小叫,又有哪些能让人印象深刻呢? 没有创新,就没有个性。 京味吆喝何处寻 北京话语速快, 连音卷舌音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 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 最近的天坛公园,还能听见“磨剪子嘞戗菜刀” 的吆喝, 找到在祈年殿西门下集中晨练的一大群人,而这里的吆喝已经成为他 们的练声曲了 , 可那份纯正的京味吆喝,那份人文的、 历史的以及 人们生活习惯、观念的规矩难道“科学”不起来了?就算是当今的北 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

21、那些多 姿多彩的吆喝。不过现在,京味儿叫卖“吆喝”已经进入了专家论证 阶段,下一步将汇集整理各种胡同叫卖曲谱、录制现存表演老艺人的 吆喝绝段。 萧乾的吆喝中写道“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文中说, “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 秋海棠了”,多么令人神往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我们也只能神往而 已了。萧乾老先生还谈到了卖柿子的简繁两种吆喝:“简单的只一声 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而冬天呢,那时的人们也别有一 番滋味“葫芦儿刚蘸得” 出场,还有那“烤白薯哇真热乎”, 诱得萧乾“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 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22、。”可惜的是,当年的多彩 生活,现在已经变得单调许多了。 现在,人称“京城叫卖大王”的老人臧鸿从小听着吆喝声长大, 趸过蔬菜,卖过报纸,行遍天桥、厂甸,由于对生意人的吆喝格外着 迷,他特意记下自己所听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种吆喝100 多种,进行惟 妙惟肖的模仿, 后来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此后其吆喝成为才 艺绝活,被老舍先生夫人、徐悲鸿弟子胡? 青先生称为“京城叫卖大 王” 并题匾相赠。可臧老爷子也直发愁, 孙子不爱学吆喝找不到传人, 他一直以来在所居住的东花市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借着时 不常地去教教孩子来两句纯正北京话的音儿,而这胡同里出来的吆喝 才是北京地道的母语。 臧爷也说:“叫

23、卖声最重要的是要有生活,发音不准确的叫卖声 其实是在败老北京吆喝声,别人轻易不敢叫卖,一是没有生活,二是 没有成套的词,三是没有好嗓子。有些自称的叫卖王都不正宗,都没 有真实再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 要想全面推广吆喝声, 还是要有体验。 这是生活中来的。保存叫卖声比较困难,现在有很多人打我的主意, 我在地坛庙会、唐装节、大兴西瓜节、媒体上露面,主要是让大家见 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 老北京叫卖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 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再不抢救就永远失传了。” 然而,臧爷住在首都机场附近的温榆河边,进一趟城要坐两个小 时公交车。每次表演叫卖,口干舌燥,累得不轻。可老爷子说了一天, 老也停

24、不下来,因为观众围着不散。虽说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 录了音,可像这样的老爷子还能说多久呢? 【点评】 作者写的是对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文化的思考,在当今社会, 有那 么多的超市,有那么多替代吆喝的扩音器,吆喝声似乎可有可无了, 吆喝声的消失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作者,从 中看到了某种文化的迷失,并引用萧乾吆喝中的句子,表现四处 充满吆喝声的生活的多彩,用“臧爷”的例子表达了为吆喝声即将消 失而感到惆怅的心情。 作者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将读者的思考引向深 入。 文章的语言也颇具 “吆喝”的韵味,多处使用独具特色的京味语 言,而且贴切自然,毫不做作。 如歌的吆喝声 小时候,在家玩耍

25、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来 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 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 据 他讲, 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 所以, 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 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 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 却让我深信不疑。 那会儿我还小, 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 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 喝得好听谁好听就买谁的吃。后来,读到萧乾的吆喝,里面 说北京的吆喝声是“葫芦儿刚蘸得”,按这个标准看来,我熟识 的那个老北京的吆喝似乎不够正宗,然而我小时候馋糖葫芦时的情形 和心理却是和萧乾先生一模一样的: “我

26、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 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 一听 烤白薯哇真热乎, 就非买上一块不可。” 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 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门口, 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 岁小孩儿。老北京 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 摸着我的脑袋说: “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 就毁喽! ” 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他说:“赶明儿我一准 干这个。 ”老北京笑笑不语。 十年过去了, 我都长成大小伙子了, 而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 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理想是将来当个白领, 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

27、那悦耳的吆喝声, 也随着时代变迁 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 那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 虽然 10 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 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0 年前那个小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 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 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着我吆喝。”我仿佛 又找回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站 在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15 岁的少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 多好的孩子 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 ”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28、。 “冰糖葫芦 , ” “葫芦冰糖 , ” 那悦耳的吆喝声, 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 像一缕残梦胡同 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孩儿妈妈, 一股热浪叩击我的心 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 , 冰糖葫芦 , ”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 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向前飘, 将一直飘向未来 , 到那时, 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 糖葫芦 , ” 【点评】 全文叙事、描写朴实中见真淳,而“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 老北京淳厚的味道”一语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一篇优秀之作,在内 容明白、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有精彩之处,

29、本文详写 “如歌的吆喝声”是“北京的符号” ,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化大为小, 化虚为实,别具匠心,胜人一筹。收尾处那醉人的“冰糖葫 芦, 冰糖葫芦 , ”,正是亮点之所在。 我看“吆喝” 在电视上见过北京的一个 “吆喝大王” 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先 生,会吆喝 100 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 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 后来读到萧乾的吆喝 , 在沉醉于萧乾比北京的吆喝更具韵味的语言的同时,也体悟到,这看 似简单的吆喝声中竟然包含着这么大的学问。 吆喝也非北京仅有, 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头巷尾。我的爷爷曾 说,五十年代他在徐州,听见过“炕鸡嘞嗨炕鸡哎!”的吆喝, “刮

30、子篦子刮子篦子! ” 的吆喝,还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绿豆, 白面一勾五碰头的稀饭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声,秋冬夜色中 远处传来的“烤白果嘞白果! ” “里外青的萝卜嘞!”的吆喝声, 声声入耳。父亲的讲述让我好不神往。我想这其中的韵味,怕是不亚 于萧乾吆喝里的正宗北京吆喝“树熟的秋海棠”“喝了蜜的 大柿子” “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吧? 一次,陪爷爷散步, 在一个老巷子里忽地听见一蹬三轮者用电喇 叭吆喝“臭豆干!”爷爷听了摇着头说: “没那味儿了。 50 多年前的 吆喝像唱曲儿一样。现在要想再听,只有去听相声了。”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的出自小商小贩 之口的吆喝,

31、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 受到艺术家的青睐。 传统相声卖 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 一句: “磨剪子嘞戗菜刀! ”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 老北京的城南旧事 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 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这 富有个性的吆喝声里,的确隐藏着某种比吆喝声悠远得多的东西。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贩夫走卒, 将贩卖货物用曲艺清唱或口技 形式吆喝出来, 他们不愧为韵味十足的吆喝艺术家。而时下有些艺术 家的“吆喝”却没那味了。不信?你打开电视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 星视星, 众多的星星艺术家在荧屏里面对着亿万观众“吆喝”着 “我

32、爱” “用了真的好舒服”“谁穿谁精神”“实惠,看得见不到一块 钱”, 都什么味儿?空有吆喝的架势,完全没有了吆喝的味道,真 是可悲! 现在的市场上, 四季叫卖的货色仍然是不同的,而吆喝声却相同 了,全被简易的、 可以录制声音反复播放的小喇叭替代了,而人们也 早已习以为常了。 【点评】 本文由一个电视栏目中的“吆喝大王”入笔,联系生活,阐述对 “吆喝”的思考,娓娓道来,畅达自然,一步步将读者的情感与思考 引向深入。文中多处使用对比,如北京的吆喝与徐州的吆喝的对比, 现在的吆喝与曾经的吆喝对比,平凡的小商小贩的吆喝与电视节目、 广告中的“吆喝”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阐发了自己对生活、 对文化、 对创新等深刻问题的思考,也把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