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55814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身触电毕业论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潞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电气作业人员应如何保证自己和他人的作业安全作者:某某摘 要 电能相对于其他能源具有许多优点,它易于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传输听方便,利用高压线路就可以把电能从能源集中地方便、快捷、经济地送到负荷中心“利用电能更容易实现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电能虽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如果电气设备质量不合格、安装不恰当、使用不合理、维修不及时,尤其是电气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时,不仅会造成电能浪费,而且会发生电气事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比,我国电气安全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我国电气安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发展缓慢。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特殊行业对电气安全

2、的不重视,导致了电气事故频繁发生!本文主要是研究电气事故的发生,防止措施和事后急救!第一章介绍了人体触电的原理,让大家了解人身触电的一些常识,掌握对人体安全的电压、电流。第二章主要让大家知道人生触电的主要措施,尤其是理解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原理及俩者的不同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还有一些经常见的接地装置。第三章主要将一些事后急救方法。进而加深大家对触电事故的了解,以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及当遇到触电事故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关键词:触电、 安全、 保护 、 措施目 录摘 要11 人身触电原理简介31.1 触电的定义及危害31.2 影响触电危险程度的因素41.3 决定触电者所受伤害程度的因素61.4 安全电

3、流和电压71.5 触电的形式 81.6 触电事故发生规律92 人身触电的防护措施112.1 直接或间接防护措施112.2 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112.3 接地装置133 触电事故的急救153.1 触电事故现场急救的步骤153.2 触电事故急救方法16结束语18参考文献:191 人身触电原理简介1.1 触电的定义及危害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或者带电全与人体之间闪击放电,或者电弧及人体时,电流通过人体进入大地或其他导体,形成导电回路,这种情况,就叫触电,触电时人体会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按其开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电击是指电流流经人体内部,引起疼痛发麻,肌肉抽搐,严重的会引起强烈痉挛。心定颤动或呼吸停止,

4、甚至由于因人体心脏,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致命伤害,造成死亡。绝大部分触电死亡事故是电击造成的。电伤是指触电时,人体与带电体接触不良部分发生的电弧灼伤,或者是人体与带电体接触部分的电烙印,蓍由于被电流熔化和蒸发的金属微粒等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皮肤金属化。这此伤害会给人体留下伤痕,严重时也可能致人于死命。电伤通常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造成的。电击和电伤也可能同时发生,这在高压触电事故中是常见的。 触电事故是多种多样的,多数是由于人体直接接触带电体,或者是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是休体过于靠近带电体等引起的。人体直接接触带电体。当人体在地面或其他接地导体上,而人体的某一部分触及三相导线的任何

5、一相而引起的触电事故称为单相触电。单相触电对人体的危害与电压高低,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等有关。人体发生触电的次数占总触电次95以上,除了单相触电外,还有两相触电。它指人体两处同时接触不同相的带电体而引起的触电事故。两相触电事故属于这一类间接触电事故。人体接触发生故障的电气设备。在政党情况下,电气设备的外壳是不带的。但当线路故障或绝缘破损时,接触这此漏电或带电的设备外壳时,就会发生触电危险。触电情况和直接接触带电体一样。大部分触电事故属于这一类间接触电事故。与带电体的距离过小。当人体与带电体的距离过小进,虽然未与带电体相接触,但由于空气的绝缘强度小于电场强度,空气击穿,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因此,电气

6、安全规程中,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都规定了最小允许安全间距。跨步电压触电。由于外力(如雷电、大风)的破坏等原因,电气设备、避雷针的接地点,或者断落电线断头着地点附近,将有大量的扩散电流向大地流入,而使周围地面上布着不同电位。当人的脚与脚之间同时踩在不同电位的地表面两点时,会引志跨步电压触电。高电压会致人死命,这是确凿无疑的。当人体接触到01千伏左右的高压导线时,就会触电致死。所以在高压电所设备附近都有“高压危险、请勿靠近”的字样。但是不能因此得出结论,高压会致人死命,而低压不会致人死命。事实上,触电者所接触的电压数值仅仅是所承受的伤害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触电致命的因素是通过人体的电流而不是

7、电压。固然,人体触及的带电体的电压越高,人体电阴不变时,经人体电流就越大,因此,危险性就越大。但据资料统计,触电事故绝大多数是发生在1千伏以下的低压叫上,甚至在低至24伏的交流电压下也发生过不幸事故。这表明,人体牌不利环境中(例如站在水中或全身湿透),没有什么电压可视为安全的。低压触电事故发生频率高还因为:1.与低压电气设备接触的人多,而这些人员比缺少电气安全知识;2.人们对低压电的危险不够重视,包括设备有缺陷,运行不合理、保护装置不完善等;3.低压电的危险不够重视,包括容易被“粘住”,无法摆脱电源,而高压触电人体有自主摆脱电源的可能(俗称弹回来的)。影响触电伤害程度的次要因素包括电流的频率、

8、触电者的年龄、体形、健康状况等。在同样电压下,交流比直流更为危险,25300周的交流电比高频电流、冲击电流和静电电荷更为危险。一般女性和小孩触电时比成年男子危险。凡患有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蔌结核病的病人触电时受伤害程度比健康人要严重。1.2 影响触电危险程度的因素 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设备在各行各业的运用已相当普遍。如果电气设备安装不恰当,使用不合理,维修不及时,尤其是电气工作人员如果缺乏必要的电报安全知识,不仅会造成电能浪费,而且会发生电气事故,危及人身安全,给国家与人亿带来重大损失。事实上,在机械、化工、冶金等工矿事业中存在大量电报不安全现象,电气事故已成为引起人身伤亡、爆炸、火灾事故

9、的重要原因。因此,电气安全已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电气安全主要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两具方面。人身安全是指在从事工作和电气设备操作使用过程中人员的安全;设备安全是指电气设备及有关其他设备、建筑的安全。电气事故往往不是因单一原因引起的,为了搞好电气安全工作,必须采取包括技术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措施。随着科技进步,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并不断推出先进的电气安全技术,完善和修订电气安全技术标准和规程,这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电气设备的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 触电时当电流量进入身体达到1822毫安(mA)时,会引起呼吸肌不能随意收缩,致使呼吸停止,产生严重窒息;如电流量超过22亳安以上,可使心室

10、发生纤颤,造成心泵排血困难,几分钟内即可停止心脏跳动。所以心室纤颤是触电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一次超过10安培的电流量就会把皮肉击穿。脑子和其它神经组织通过大量电流时,都会失去所有的正常兴奋性,而使伤者很快进入触电后昏迷状态。如受到过大电流的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立即产生强烈反应,这时触电者会发生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和神志不清等症状;如强大电流继续进入人体,将会麻痹其呼吸、心跳中枢,使呼吸、心跳停止,如救治不及时则会很快死亡。 人触电后都将要威胁触电者的生命安全,其危险程度和下列因素有关: (1) 通过人体的电压; (2) 通过人体的电流; (3) 电流作用时间的长短; (4)

11、 频率的高低; (5) 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 (6) 触电者的体质状况; (7) 人体的电阻。 上述因素的危险程度分述如下:通过人体的电压:较高的电压对人体的危害十分严重,轻的引起灼伤,重的则足以使人致死。较低的电压,人体抵抗得住,可以避免伤亡。从人触碰的电压情况来看,一般除36伏以下的安全电压外,高于这个电压人触碰后都将是危险的。通过人体的电流:决定于触电者接触到电压的高低和人体电阻的大小。人体接触的电压愈高,通过人体的电流愈大,只要超过0.1安就能造成触电死亡。电流作用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人体时间的长短,对于人体的伤害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人体处于电流作用下,时间愈短获救的可能性愈大。电流通

12、过人体时间愈长,电流对人体的机能破坏愈大,获救的可能性也就愈小。频率的高低:一般说来工频5060周对人体是最危险的。从电击观点来说,高频率电流的灼伤的危险性并不比直流电压和工频的交流电危险性小。此外,无线电设备、淬火、烘干和熔炼的高频电气设备,能辐射出波长1厘米至50厘米的电磁波。这种电磁波能引起人体体温增高、身体疲乏、全身无力和头痛失眠等病症。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通过人体时,可使表皮灼伤,并能刺激神经,破坏心脏及呼吸器官的机能。电流通过人体的路径,如果是手到脚,中间经过重要器官(心脏)时最为危险;电流通过的路径如果是从脚到脚,则危险性较小。这样一来触电时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又决定了心脏所通

13、过电流的多少,一般情况如下表所示: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 通过心脏的电流与通过人身总电流的百分数(%)从一只手到另一只手从左手到脚从右手到脚从一只脚到另一只脚 3.33.76.70.4 触电者的体质状况和皮肤的干湿润程度:人体是导电的,当触电后电压加到人体上时,就将有电流通过。这个电流与人体质和当时皮肤的干湿程度有关。当皮肤潮湿时电阻就小,皮肤擦破时电阻更小,则通过的电流就大,触电时的危险程度也就大。同时与触电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一定关系。如果触电者有心脏病、神经病等,危险性就较健康的人大的多。人体的电阻:人触电时与人体的电阻有关。人体的电阻一般在10000100000欧姆之间,主要是皮肤角质层电

14、阻最大。当皮肤角质层失去时,人体电阻就会降到8001000欧姆。如果皮肤出汗、潮湿和有灰尘(金属灰尘、炭质灰尘)也会使皮肤电阻大大降低。 不同条件下的人体电阻:接触电压(V)人体电阻()皮肤干燥皮肤潮湿皮肤温润皮肤浸入水中107000350012006002550002500100050050400020008754401003000150077037525015001000650325 1.3 决定触电者所受伤害程度的因素人体触电所受伤害程度取决于下述几个主要因素: 1、流过身体的电流,以毫安计量。它决定于外加电压以及电流进入和流出身体两点间的人全阻抗。流过身体的电流越大,人力体的生理反映越

15、强烈,生命危险性就越大。2025毫安以上的工频电流都容易产生严惩的后果。在电流小于数毫安时,电流主要引起心室颤动蔌窒息,数百毫安以上的电流,除了引起昏迷、心脏即刻停止跳动、呼吸停止外,还会留下致命的电伤。 2、电流流经身体的途径。心脏、肺脏、中枢神经和脊髓等都是容易伤害的人体器官,因此,电流流经身体的途径,以胸部至手、手至脚最为危险,臀部或背部至手、手至手也很危险,脚至脚的危险性较小。此外,电流经过大脑也是相当危险的,会使人立即昏迷。 3、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以毫秒计量。人体通电时间越和,共体阻搞因出汗等而下降,导致电流增大,后果严重。另一方面,人的一个心脏搏动周期(约为750毫升)中,有

16、一个100毫秒的易损伤期,这段时间对电伤期相重全而造成很大的危险。1.4 安全电流和电压 人体对05毫安以下的工频电流一般是没有感觉的。实验资料表明,对不同的人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是不一样的,成年男性平均约为101毫安,成年女性约为07毫安,这一数值称为感知电流。这时人体由于神经受刺激而感觉轻微刺痛。同样,驿不同的人民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也不一样,成年男性平均为16毫安,成年女性为105毫安,这个数值称为摆脱电流。一般情况下,810毫安以下的工频电流,50毫安以下的直流电流可以年作人体允许的安全电流,但这些电流长时间通过人体也是有危险的。在装有防止触电的保护装置的场合,人体允许的工频电流约

17、30毫安,在空中,不面等可能因造成严重二次事故的场合,人体允许的工频电流应按不引志强烈痉挛的5毫安考虑。当人体接触带电体时,人全就被当作一电路元件接入回路。人体阻抗通常包括外部阴抗(与触电才当时所穿衣服、鞋袜以及身体的潮湿情况有关,从几千欧几十兆欧不等)和内部阻抗(与触电者的皮肤阻抗和体内阻抗有关)。人体阻抗不是纯电阻,主要由人体电阻决定。人体电阻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一般认为干燥的皮肤在低电压下具有相当高的电阻,约10万欧。当电压在5001000伏时,这一电阻便下降为1000欧。表皮具有这样高的的电阻是因为它没有毛细血管。手指某部位的皮肤还有角质层,角质层的电阻值更高,而不经常磨擦部位的皮肤

18、的电阻值是最小的。皮肤电阻还同人体与体的接触面积及压力有关。当表皮受损暴露出真皮时,人体内因布满了输送盐溶液的血管而个有很低的电阻。一般认为,接触到真皮里,一只手臂或一条腿的电阻大约为500欧。因此,由一只手臂到另一只手臂或由一条腿到另一条腿的通路相当于一只1000欧的电阻。假定一个人用双手紧一带电体,双脚站在水坑里而形成导电回路,这时人体电阻基本上就是体内电阻约为500欧。一般情况下,人体电阻可按10002000欧考虑。安全电压是为了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的电压系列。其供电电求实行输出与输入电路的隔离,与其他电气系统的隔离。这个电压系列的上限值,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任何两导体间任一导

19、体与地之间均不得超过交流(50500赫)有效值50伏。 人们可根据场所特点,采用我国安全电压标准规定的交流电安全电压等级:1、42伏(空载上限小于等于50伏)可供有触电危险的场所使用的手持式电动工具等场合下使用;2、36伏(空载上限小于等于43伏),可在矿井、多导电粉尘等场所使用的行灯等场合下使用;3、24伏、12伏、6伏(空载上限分别小于或等于29伏、15伏、8伏)三档可供某些人体可能偶然触及的带电体的设备选用。在大型锅炉内工作、金属容器内工作或者在发器内工作,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一定要使用12伏或6伏低压行灯。当电气设备采用24伏以上安全电压时,必须采取防止直接接触带电体的。其电路必须与大地绝

20、缘。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为依据而确定的。 1.5 触电的形式 电作用与人体的机理是很复杂的,研究表明,电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来自电流,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引起人体外表的局部伤害,如电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等,电伤在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一般无生命危险;电击是指电流流过人体内部造成人体内部器官的伤害,这是触电事故后果中最严重的,绝大部分触电死亡事故都是由电击造成。一般情况下,交流15-20毫安以下及直流50毫安以下,对人体是安全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即使电流小到8-10毫安,也可能使人致命,人体电阻一般在1

21、000欧姆左右,我国规定交流安全电压上限为42伏,直流电压上限为72伏,我们的照明用电电压为220伏,那是危险电压!人体触电方式 人体触电方式,主要分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三种。 (一)单相触电 单相触电,是指人在地面或其它接地体上,人体的某一部位触及一相带电体时的触电。 (二)两相触电 两相触电,是指人体两处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体时的触电。 (三)跨步电压触电 跨步电压触电,是指人进入接地电流的散流场时的触电。由于散流场内地面上的电位分布不均匀,人的两脚间电位不同。这两个电位差称为跨步电压。跨步电压的大小与人和接地体的距离有关。当人的一只脚跨在接地体上时,跨步电压最大;人离接地体愈

22、远。跨步电压愈小;与接地体的距离超过20米时,跨步电压接近于零。1.6 触电事故发生规律 大多数触电事故是由于触电者缺乏电气安全知识,电气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麻痹疏忽、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对电气设备运行监视不严,维修不善,检修不及时,检修质量差,造成电气设备绝缘下降,甚至露电碰壳,当人触及电气设备时,便发生触电伤亡事故。可见,触电事故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为制定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有效依据。触电事故的发生具有以下的规律:(1)触电事故具有季节性。70%80%的触电事故,集中在69月份。其原因主要是这段时间正值炎热季节,人体汗多,人体电阻小,相应增大了触电的危险性。另外,这

23、段时间潮湿多雨,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下降。再有,这段时间正值工农业用电高峰,用电量大,设备满负荷运行,使触电事故也随之增加。(2)低压触电事故多余高压触电事故。其主要原因是低压设备远多于高压设备,与低压设备接触的人相对较多,且缺乏电气安全知识。因此,应当将低压方面作为防止触电事故的重点。应当在低压系统中推广使用漏电保护装置,从而使低压触电事故得到大大降低。(3)农村触电事故多。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用电条件差、设备较简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管理不严、群众的电气安全知识缺乏等,从而造成农村触电事故比例较高。(4)冶金、矿业、建筑、机械行业触电事故多。这些行业由于存在工作现场环境复杂(潮湿、高温)、移动式

24、设备和携带式设备多、现场金属设备多等不利因素,使触电事故相对较多。(5)青年、中年人触电事故多。这主要是因为这层次的人员是电气设备操作人员的主体,他们直接接触电气设备,部分人还缺乏电气安全的知识,在工作中冒失、蛮干,甚至违章作业,造成触电事故。(6)携带式设备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设备经常移动,在移动中拉破绝缘,外壳又无安全接地,当人触及带电外壳时就容易引起触电事故。2 人身触电的防护措施2.1 直接或间接防护措施 1、绝缘即用绝缘物防止触及带电体,可将带电体加以绝缘,或将工作者加以绝缘,或者在带电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加以隔离来实现这种保护,但绝缘有失效的可能2、屏护即用屏障、遮

25、拦、围栏、护罩、箱盒等将带电体与外界相隔离;3、障碍即设置障碍以防止无意触及或接近带电体,但它不能防止绕过障碍去触及带电体的行为4、间距即通过保持带电体与地面、其他带电体、其他设备和人体范围之间一定的安全距离,来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5、漏电保护装置即采用一些高灵敏、快速动作的保护装置,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或绝缘损坏漏电时,在数毫秒内切断整个电路,使人体避免造成严重伤害,这种保护只用作附加保护,不应单独使用;6、安全电压即在触电危险的场合采用相应电压等级的安全电压,当额定电压在24V以下时,通常不必另行采取防止触电的措施。2.2 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 保护接地就是在现场给设备外壳接根接地线,接零

26、就是没有将接地线接地而是接在了零线上,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在设备外壳带电时直接利用导线将电引走,不让电流在人体接触带电外壳时从人体流过!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的主要区别: (1)保护原理不同 保护接地是限制设备漏电后的对地电压,使之不超过安全范围。在高压系统中,保护接地除限制对地电压外,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促使电网保护装置动作的作用;保护接零是借助接零线路使设备漏电形成单相短路,促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动作,以及切断故障设备的电源。此外,在保护接零电网中,保护零线和重复接地还可限制设备漏电时的对地电压。 (2)适用范围不同 保护接地即适用于一般不接地的高低压电网,也适用于采取了其他

27、安全措施(如装设漏电保护器)的低压电网;保护接零只适用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网。 (3)线路结构不同 如果采取保护接地措施,电网中可以无工作零线,只设保护接地线;如果采取了保护接零措施,则必须设工作零线,利用工作零线作接零保护。保护接零线不应接开关、熔断器,当在工作零线上装设熔断器等开断电器时,还必须另装保护接地线或接零线。 保护接零的优点: 防电器外壳带电,若采用保护接地,在接地电阻RG符合要求不大于4欧姆的条件下,如果电器外壳带上220V的电压,则保护接地回路,短路电流I=U/(R0+RG)=220/(4+4)=27.5(A),其中R0是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电阻叫工作接地电阻。为了保证保护

28、设备可靠的动作,接地短路电流不小于自动开关整定电流的1.25倍或为容丝熔断电流的3倍,因此,上式中的短路电流仅能保证断开整定电流不超过27.5/1.25、即22A的自动开关,或27.5/3、即9.2A的熔断器,如果保护设备的额定电流值大于上述值,保护设备就不能迅速、可靠的动作。此时,电器设备外壳上将长期存在对地电压,对操作电器的人员是非常危险的。而采用保护接零,电器外壳绝缘击穿时的短路电流远大于27.5(A),只要合理选择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当绝缘击穿造成单相短路,短路电流通常很大,足以使保护装置迅速切断电源,消除触电的危险。可见在接地电网中,为防止用电设备外壳带电伤人,采用保护接零比采用保护

29、接地效果好的多。 保护接零的缺点:由低压公用电网或农村集体电网供电的电气设备应采用保护接地,不得采用保护接零。这是因为公用电网和农村集体电网,低压线路的维护水平较低,供电线路长,零线断线的可能性存在,若采用保护接零,万一零线断线,一台用电设备外壳带电,此低压系统的所有用电设备都带电非常危险。单相负荷线路保护零线不得借用工作零线否则,如果接零线路松落或折段,将会使设备金属外壳带电或当零线与火线接反时使外壳带电。采用保护接零,只能消除电器的外壳与电源的火线连接的严重故障,不能排除电器外壳的漏电故障,所以电器外壳在采用保护接零的同时,还应采取其他保护措施消除电器外壳的漏电故障,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安装电

30、流型漏电保护器。必须有可靠的短路保护或过电流保护装置相配合,各种保护装置必须按照安全要求选择和整定。保护接地的优点:一是降低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二是减轻了零干线断线的危险;三是当线路、设备发生对地短路时,由于重复接地与工作接地并联,降低了接地电阻,增加短路电流,加速保护装置动作速度,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四是因重复接地对雷电流的分流作用,改善了架空线路的防雷性能,有利于限制雷电过电压。 保护接地的缺点:现行的公用配电网络中,并没有采用统一专用的接地(或接零)线,用户不是都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再加上城镇居住条件的客观环境、房屋配电系统设计施工不规范、供电部门安全宣传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限制或影响

31、,正确有效地实施保护接地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很多用户使用保护接地线也很难达要求的技术标准,存在不安全因素,反而埋下事故隐。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同时存在如图: 2.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由埋入土中的金属接地体(角钢、扁钢、钢管等)和连接用的接地线构成。按接地的目的,电气设备的接地可分为: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仪控接地。工作接地: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接地。例如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其作用是稳定电网对地电位,从而可使对地绝缘降低。防雷接地:是针对防雷保护的需要而设置的接地。例如避雷针(线)、避雷器的接地,目的是使雷电流顺利导入大地,以利于降低雷过电压,故又称过

32、电压保护接地。保护接地:也称安全接地,是为了人身安全而设置的接地,即电气设备外壳(包括电缆皮)必须接地,以防外壳带电危及人身安全。仪控接地:发电厂的热力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晶体管或微机型继电保护系统和远动通信系统等,为了稳定电位、防止干扰而设置的接地。也称为电子系统接地。接地电阻的基本概念:接地电阻是指电流经过接地体进入大地并向周围扩散时所遇到的电阻。大地具有一定的电阻率,如果有电流流过时,则大地各处就具有不同的电位。电流经接地体注入大地后,它以电流场的形式向四处扩散,离接地点愈远,半球形的散流面积愈大,地中的电流密度就愈小,因此可认为在较远处(1520m以外),单位扩散距

33、离的电阻及地中电流密度已接近零,该处电位已为零电位。图中曲线U=f(r)即表示地表面的电位分布情况(r表示离雷电流注入点的距离)。 接地点处的电位Um与接地电流I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接地电阻R,R=Um/I。当接地电流为定值时,接地电阻愈小,则电位Um愈低,反之则愈高。接地电阻主要取决于接地装置的结构、尺寸、埋入地下的深度及当地的土壤电阻率。因金属接地体的电阻率远小于土壤电阻率,故接地体本身的电阻在接地电阻中可以忽略不计。 接地形式: 3 触电事故的急救3.1 触电事故现场急救的步骤 (一)迅速解脱电源发生了触电事故,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要立即切断电源,使伤员脱离继续受电流损害的状态,减少

34、损伤程度。同时向医疗部门呼救。这是能否抢救成功的首要因素。进行切断电源前应注意伤员身上因有电流通过,已成带电体,任何人不应触碰伤员,以免自己也成为带电体而遭电击。切断电源应采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立即拉开电源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二是不能立即按上面的办法切断电源时,可用干燥的木棒、竹杆等将电线拨开,使伤员脱离电源。切不可用手或金属和潮湿的导电物体直接触碰伤员的身体或触碰伤员接触的电线,以免引起抢救人员自身触电。在进行解脱电源的动作时,要事先采取防摔措施,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因肌肉放松而自行摔倒,造成新的外伤。解脱电源的动作要用力适当,防止因用力过猛将带电电线击伤在场的其他人员。 (二)现场的简单诊

35、断在解脱电源后,伤员往往处于昏迷状态,全身各组织严重缺氧生命垂危。所以,这时不能用整套常规方法进行系统检查,而只能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尽快对心跳、呼吸与瞳孔的情况作一判断,以确定伤员是否假死。简单诊断的方法有三。一是观察伤员是否还存在呼吸。可用手或纤维毛放在伤员鼻孔前,感受和观察是否有气体流动;同时,观察伤员的胸廓和腹部是否存在上下移动的呼吸运动。二是检查伤员是否还存在心跳,可直接在心前区听是否有心跳的心音,或摸颈动脉、肱动脉是否搏动。 (三)是看一看瞳孔是否扩大。人的瞳孔受大脑控制。在正常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随外界光线的强弱变化而自动调节,使进入眼内的光线适中,在假死状态中,大脑细胞严重缺氧,机

36、体处于死亡边缘,整个调节系统失去了作用,瞳孔便自行扩大,并且对光线强弱变化也不起反应。这样诊断的结果,为采取对症治措施提供了依据。3.2 触电事故急救方法以下介绍有关的急救方法。(1) 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的目的,就是采取人工的方法来代替肺的呼吸活动,及时而有效地使气体有节律的进入和排出肺脏,供给体内足够氧气和充分排出二氧化碳、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促使呼吸中枢尽早恢复功能,使处于假死的伤员尽快脱离缺氧状态,使机体受抑制的功能得到兴奋,恢复人体自动呼吸。它是复苏伤员一种重要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具体操作要有步骤地进行。1.环境要安静,冬季要保温,伤员平卧,解开衣领,松开围巾和紧身衣服,放松裤带,以利

37、呼吸时胸廓自然扩张。在伤员的肩背下方可垫软物,使伤员的头部充分后仰,呼吸道尽量畅通,减少气流的阻力,确保有效通气量;同时,这也可以防止舌根陷落而堵塞气流通道。然后,将病人嘴巴掰开,用手指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如假牙、分泌物、血块、呕吐物等,以免阻塞呼吸道。2.抢救者站在伤员一侧,以近其头部的手紧捏伤员的鼻子(避免漏气)并将手掌外缘压住额部,另一只手托在伤员颈部,将颈部上抬,头部充分后仰,鼻孔呈朝天位,使嘴巴张开准备接受吹气。3.抢救者先吸一口气,然后嘴紧贴伤员的嘴大吹气,同时观察其胸部是否膨胀隆起,以确定吹气是否有效和吹气是否适度。4.吹气停止后,抢救者头稍侧转,并立即放松捏鼻子的手,让气体从伤员

38、的鼻孔排出。此时注意胸部复原情况,倾听呼气声,观察有无呼吸道梗阻。如此反复而有节律地人工呼吸,不可中断,每分钟吹气应在1216次。进行人工呼吸要注意,口对口的压力要掌握好,开始时可略大些,频率也可稍快些,经过一、十二次吹气后逐渐减少压力,只要维持胸部轻度升起即可。如遇到伤者嘴巴掰不开的情况,可改用口对鼻孔吹气的办法,吹气时压力稍大些,时间稍长些,效果相仿。采取这种方法,只有当伤员出现自动呼吸时,方可停止。但要紧密观察,以防出现再次停止呼吸。 人工呼吸如图所示: (二)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法,是指通过人工方法有节律地对心脏挤压,来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从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进而恢复心脏

39、的自然节律,挽救伤员的生命。体外心脏挤压法简单易学,效果好,不要设备,也不会增加创伤,便于推广普及。体外心脏挤压法的具体操作按下述步骤进行:1.使伤员就近卧于硬板上或地上,注意保暖,解开伤员衣领,使其头部后仰侧偏。2.抢救者站在伤员左侧或跪跨在病人的腰部。3.抢救者以一手掌置于伤员胸骨下1/3段,即中指对准其颈部凹陷的下缘,另一只手掌交叉重叠于该手背上,肘关节伸直,依靠体重和臂、肩部肌肉的力量,垂直用力,向脊柱方向冲击性地用力施压胸骨下段,使胸骨下段与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 4厘米,间接压迫心脏使心脏内血液博出。4.挤压后突然放松(要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壁),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骨复位。此时心脏舒

40、张,大静脉的血液就回流到心脏。在进行体外心脏挤压时要注意,首先,操作时定位要准确,用力要垂直适当,要有节奏地反复进行。防止因用力过猛而造成继发性组织器官的损伤或肋骨内折。其次,挤压频率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80次,有时为了提高效果,可增加挤压频率,达到每分钟100次左右。第三,抢救时必须同时兼顾心跳和呼吸。最后,抢救工作一般需要很长时间,在没送医院之前,抢救工作不能停止。结束语电,无形,更无味,一不留神就可能受到它的伤害,面对它,安全问题是关键。那作为电气作业人员,如何才能保证工作过程中的安全! 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对电气工作一无所知就去工作,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干电气

41、工作,我们不仅要做到理论上懂,技能上会,在隐患面前警觉,还要有对故障迅速判断与排除的能力。此外,那些难度大且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对作业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电气作业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本领提高了,安全也就有了保证 其次,思想意识上的重视是保障工作安全的另一重要因素。麻痹大意酿事端。日常工作中发生的许多事故与我们对安全问题的忽视有很大关系。因此,对于领导强调的问题和应注意的细节,我们必须要重视,并在工作中切实执行。每名电气工作者都应养成细心谨慎的工作习惯,在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细节上做到一丝不苟,这既是对他人,对工作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侥幸、投机、玩忽

42、职守,这样的工作陋习,随时都有可能给我们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在工作中应坚决摒弃、杜绝。 另外,坚决遵守保障电工作业安全的各项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对于我们的人身安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前人以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安全制度,我们不应再以血的代价去检验,如若以身试“规”,到时候恐怕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相信有了领导的重视,监管部门的有力监督,我们作业人员再切实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本领,就能有效保证我们的作业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参考文献:1君兰工作室编 精通电工技能的9堂课 2012年7月出版2刘天琪, 邱晓燕编著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 2011年6月出版3曾祥富主编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电类专业通用) 2010年6月出版4林玉岐编 电气作业安全操作指导.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出版5洪雪燕等编 安全用电(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出版第1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