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57055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历史专题练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0学年精品历史备考资料基础组 时间:30分钟(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12016武邑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

2、卖。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6分)(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9分)答案(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影响: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

3、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注意从土地的所有制形式分析两次土地改革的特点,“共同影响”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第(2)问,“积极意义”注意从土地国有制的优点和土地私有制的缺点回答,“认识”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统治者的应对措施两方面分析。22016枣强中学一轮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

4、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6分)(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9分)答案(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措施:如迁都洛阳。(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

5、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信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作答;“措施”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可先选择观点,然后论述。赵翼认为“(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国势衰”,这可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军事实力的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等角度思考论述;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做了中

6、国再统一的工具”,这可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等角度思考论述。32016衡水中学周测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

7、。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9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6分)答案(1)权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买卖他们;农奴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措施:通过赎买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禄;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2)影响:缓和了社会矛

8、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保留了封建残余。启示: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阶层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和“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以及教材中废除武士佩刀的特权;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材料二中明治维新“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改革的影响,另外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封建残余;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影响以及改

9、革成功的经验作答。42016冀州中学月考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

10、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雷颐维新的挫顿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3

11、)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5分)答案(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含义:思想启蒙。(3)作用: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信息“变法神速”“一日千里”和材料二信息“首在裁官”“朝野震骇”“民不聊生”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信息“中国传统文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主变者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意识形态重构”即可得出“思想启蒙”或“思

12、想解放”的结论。第(3)问可根据材料四信息“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作答。能力组 时间:30分钟(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52016武邑中学周测材料一(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七月,革除诸路行用钞法之弊,诏统一印造交钞,以丝为本。十月,又以银为本,印造发行元宝交钞,简称中统钞。面额分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共10种,法定银钞比价为钞两贯同白银一两。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废止南宋铜钱,以150

13、的比价收回南宋会子,换发中统钞,并发行“厘钞”二文、三文、五文作为辅币。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至元二十四年印造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从五文到二贯共11种面额,与中统钞并行,以中统钞五贯折至元钞一贯。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至正十年)下诏云:“以中统交钞壹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十一年(1351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

14、,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据元史卷九七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初的货币政策。(6分)(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至正变钞”失败的原因及危害。(9分)答案(1)统一货币;采用银本位;货币分等;官府统一回收旧钞;禁止民间兑换货币。(2)原因:币值混乱;社会动荡;以满足财政需求为目的;货币超发,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危害:通货膨胀;社会矛盾激化;金融秩序遭到破坏;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人民负担加重;财政紧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统一印造交钞”

15、“以银为本”“中统钞为唯一法定通货,通行全国。各路旧钞可到指定地点换用新钞”“1282年禁止金银私相交易,只可在各路官库兑换”等进行概括。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至正年间的变钞造成了币值的混乱,再结合材料中“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等信息分析“原因”。从币制改革造成通货膨胀、金融不稳、人民负担加重和财政紧张等方面回答“危害”。62016衡水中学月考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

16、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

17、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9分)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主张变法要迅速推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

18、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薄弱,缺乏经济基础;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现实;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措施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入手,结合戊戌变法期间用人不当和顽固势力的反对等知识回答。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注重思想宣传,主张变法应快速实行。分析梁启超主张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联系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等回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72016枣强中学猜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

19、殚述。今朕(雍正)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摘编自清世宗实录材料二“朕(注:乾隆)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可行与封建、井田等,实非万全无弊之道也”“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摘编自钦定古今储贰金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皇位继承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皇位继承改革的意义。(9分)答案(1)康熙时期没

20、有很好地解决皇位继承问题;旧有的立储制度已经过时,且容易引起祸乱。(2)秘密立储的制度,选贤重于嫡长,摆脱了“嫡长”观念的束缚;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由皇帝全权决定皇位继承人,加强了皇权。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知立储之不可行与封建、井田等”“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等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得出改革后的皇位继承制度的意义。82016衡水中学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33年,在舆论压力下,议会终于通过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1839年增至3万,并成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英国第一个

21、国家监督和管理教育的机构。这是英国教育从教会控制向教育国家化发展的转折点,是国家干预公共教育事业,直接掌握教育领导权的开端。1858年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行政部,加强对民众教育的管理。1862年议会通过的教育修正案提出以入学儿童数为原则的人头和成就相结合的拨款法。从此,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被纳入正常的以征税为保障的立法轨道。英国民众读写能力大有改善,1880年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法。材料二从14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上半叶,民众读写能力的提高,多数依赖民间和宗教团体或个人自愿开展的“慈善学校运动”和“星期日学校运动”(又称“主日学校”),这些学校为扫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1880年开始施

22、行的小学义务教育法。到19世纪末,英国官办学校达2500个,在校小学生190万,加上民办学校在校生120万,基本上实现了小学普及教育。英国成年人最低限度的“签名的读写能力”的比率,从1844年男性的67%增至19世纪末的97%,基本上扫除了文盲。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近代英国教育改革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1分)(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4分)答案(1)变化:从教会控制到国家管理;从民间承担教育经费到国家专门拨款;实施义务教育;注重对民众读写能力的培养。原因:社会舆论的压力;国家干预教育;法律的保障;民间办

23、学力量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教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素质,有利于工业革命机器的普及和使用;有利于议会改革的进一步开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这是英国教育从教会控制向教育国家化发展的转折点”“从此,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被纳入正常的以征税为保障的立法轨道”“英国民众读写能力大有改善”“基本上实现了小学普及教育”等信息回答变化;据材料中的“舆论压力”“国家干预公共教育事业”“1862年议会通过的教育修正案提出以入学儿童数为原则的人头和成就相结合的拨款法”“民间和宗教团体或个人自愿开展的慈善学校运动和星期日学校运动”等可以分析出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33年”“1858年”等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工业革命和议会改革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