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常公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提升公共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确保日常公共事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旨在明确日常公众管理的目标、适用范围、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及监督机制,以保障公众利益、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制度目标本制度的主要目标是:1.规范公众管理流程:确保公共事务的处理符合相关法规及政策,提升管理效率。2 .提高公众服务质量: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增强公众对管理部门的信任和满意度。3 .增强透明度与公信力: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公众管理的透明性和公正性。4 .促进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日常管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第三
2、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以下领域:1 .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公共设施管理单位等。2 .公众活动组织:各类公众活动的组织与管理。3 .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公益机构等涉及公共事务的管理。第四章法律法规依据本制度的制定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和政策: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3 .公共服务保障法4 .相关行业标准及地方性法规第五章管理规范5.1责任分工1 .管理部门:负责制度的实施与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定程序进行。2 .工作人员:遵循制度要求,履行职责,及时反馈工作信息。3 .公众:积极参与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管理行为。4 .2执行标准1 .信
3、息公开:所有公共事务的信息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2 .服务质量:确保服务标准化,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3 .反馈机制:设立公众意见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与建议。第六章操作流程1 .受理方式:公众可通过线上平台、电话、信函等多种方式向管理部门提出请求。2 .信息登记:工作人员应在24小时内对公众请求进行登记,并给予反馈。3 .2事务处理1 .审核与处理:对公众请求进行审核,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评审。2 .处理时限:一般事项应在10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特殊事项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3 .3结果反馈1 .结果通知:处理完毕后,工作人员应及时将结果通知请求人
4、2 .结果公示:对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处理结果应在相关平台上公示。3 .4公众参与1 .意见征集:对重大公共事务,应提前征集公众意见,形成民主决策机制。2 .参与渠道:设立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公众通过线上或线下活动参与管理。第七章监督机制7.1监督主体1 .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2 .外部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媒体和第三方机构的监督,确保透明度。3 .2监督内容1 .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各项工作是否按照制度要求进行。2 .服务质量:定期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评估服务质量。3 .3反馈与改进1 .反馈渠道: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收集公众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 .定期评估:每年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适时修订。第八章附则1 .解释权:本制度由管理部门负责解释。2 .生效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3 .修订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定期对制度进行修订,确保其适用性和有效性。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旨在保障日常公众事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公正性,提升公众的满意度与参与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公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