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时期学案.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458309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动荡的时期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6课 动荡的时期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6课 动荡的时期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I识I目标I我I明确知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解王室衰微的背景和表现。掌握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和重要的霸主,知道诸侯争霸的影响。V自主学习发现问题1.读教材.新知我先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 农业:春秋后期,和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 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同时,的规模不断扩大,、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 商业: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二、王室衰微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

2、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西周的逐步瓦解表现周平王东迁后,的统治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的地位三、诸侯争霸右面为春秋争霸形势图,你知道春秋时期在中原称霸的诸侯都有谁吗?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1 目的: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 特点: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3 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

3、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也先后北上争霸。4 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O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1春秋后期,青铜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3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诸侯国展开了争霸战争。()4春秋首霸是晋文公,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的实力大为提高。()5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统一。()数字助记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一个口号:“尊王攘夷、两种变

4、化: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春秋经济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王室衰微地位降,诸侯称霸各崛起。“尊王攘夷”出霸主,齐桓晋文楚庄王。长江下游有吴越,春秋末期也北上。探究点一王室衰微史料一史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史记周本纪(1)史料一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何重要作用?(2)史料二中“周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史料一和史料二之间有何关系?知识延伸春秋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2)诸侯国势力大增,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3)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

5、下、支配别国的霸主,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探究点二诸侯争霸材料一春秋争霸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经过争霸战争,所谓周初八百国,到春秋中叶以后,就只存几十个诸侯国了。材料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J阅读材料,指出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及其发现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知识延伸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1)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天

6、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这是争霸的前提;分封制的逐步瓦解。(2)经济上: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各地发展不平衡是诸侯争霸发生的重要原因;诸侯为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竞相称霸。课堂小结课外链接“春秋”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这部编年史被命名为“春秋二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使其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载历史史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