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圈中的微生物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是生物圈中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单元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单元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2、
2、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3、用放大镜观察霉菌的形态。熟练应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的菌丝结构及孢子 4、熟练应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临时装片,绘制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图。 5.关注微生物与其它生物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应课标描述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主题单元问题设计病毒和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是怎样的?专题划分专题一:病毒 (1课时)专题二:细菌 (2课时)专题三:真菌 (2课时)专题四: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课时)
3、专题一专题一 病毒所需课时本专题使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说出病毒的形态分类、结构组成2.观察噬菌体繁殖过程示意图,概述病毒繁殖的过程。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说出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专题问题设计1.病毒有多大? 2.病毒形态结构是怎样的?病毒可分几类?3.病毒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录像,网络病毒形态结构的图片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一】病毒的大小问题引领:单个病毒的直径为10-300纳米,个体及其微小,那病毒到底有多大呢?1.让学生讲他们认为病毒有多小
4、2.病毒很小。多数单个病毒粒子的直径在100nm左右,也就是说,把10万个左右的病毒粒子排列起来才可能用肉勉强看得到。3.一个病毒和圆珠笔的笔尖相比大概就相当于你和地球之比.【活动二】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问题引领:观察图片,看病毒有几种形态?都是由什么结构构成的?病毒是怎样分类的?1.观察电子显微镜下几种病毒的形态2.观察几种病毒的机构示意图3.看课本找出病毒的分类【活动三】病毒的繁殖问题引领:病毒这么小,它是生物吗?他得生活方式是怎样的额?病毒生命活动的营养来自哪里?病毒是如何繁殖的?1.利用动画演示噬菌体繁殖过程。2.梳理归纳,形成共识:病毒作为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类,尤其特殊的结构,没有
5、细胞结构的病毒虽然不能独立生存,但能寄生在活的寄主细胞内济宁新陈代谢,并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繁殖后代。评价要点1.病毒的大小评价方法:教师观察与学生互评结合评价要点:病毒与细菌比较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病毒及其微小。2.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评价方法:教师与学生互评评价要点:形态、结构、分裂描述准确3. 病毒的繁殖方式 评价方法:教师与学生互评评价要点:能准确描述病毒的繁殖方式专题二专题二细菌所需课时本专题使用2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 初步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3、 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专题问题设计1、 食品为什么会腐败变质?为什么罐头食品、腌肉、腊肉在很
6、长时间内都不会腐败变质?2、细菌有没有像动植物细胞那样的结构?3、细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只有害吗?请举例说明。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录像,网络细菌形态结构的图片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实验课观察细菌的形态活动一:复习显微镜的使用1、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2、强调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教师示范。活动二:观察细菌的形态1、明确目的要求、清点材料用具。2、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各种形态的细菌,并绘出细菌形态简图。3、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2)转化高倍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3)你观察的细菌形态有几种?
7、4、完成实验报告册第二课时活动一:细菌的形态结构1、通过上节实验课的观察,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形态,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一下细菌的几种形态,仔细观察P111图2.3-4,说出细菌与病毒的形态有何不同?2、细菌有没有细胞结构?细菌有那些特殊结构,有什么作用?(仔细观察P112图2.3-5,组内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正确结论。活动二:细菌的生命活动读教材P112 P112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那么它如何获取营养?2、 食品为什么会腐败变质?为什么罐头食品、腌肉、腊肉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腐败变质?3、 细菌繁殖速度非常快,它是如何繁殖后代的?(观察P113图2.3-
8、6)4、 细菌的休眠体叫什么?它与孢子有何不同?活动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展示课前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组内派一代表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改变“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微生物”的错误观念。评价要点1、 认真收集细菌的相关资料。2、 遵守实验室行为规范,认真操作,如实记录细菌形态简图。3、 能够正确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4、 正确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5、 组内成员围绕主题,积极参与讨论。专题三专题三真菌所需课时本专题使用2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1、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 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使用放大镜观察霉菌的形态。3、 识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
9、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4、 关注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专题问题设计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真菌,它们都长什么样?2、真菌有没有像动植物细胞那样的结构?3、病毒、细菌、真菌有哪些异同点?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录像,网络真菌形态结构的图片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实验课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活动一:明确目的要求、清点材料用具。活动二:观察酵母菌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酵母菌。活动三:观察霉菌1、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霉菌。2、试画一个酵母菌的形态图。活动四: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2、 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有什么区别?活动五:完成实验报告
10、册第二课时活动一:真菌的形态结构提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真菌,它们都长什么样? 2、真菌有没有细胞结构?(仔细观察P115图2.3-8)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正确结论。活动二:真菌的生命活动1、课前做酵母菌的发酵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探究原因。2、学生对照P115图2.3-8中蘑菇的结构图,辨认蘑菇的名称,并将成熟的真菌在白纸上轻弹,观察真菌的孢子。3、回顾细菌的营养方式,分析酵母菌、霉菌、蘑菇等赖以生活的有机物的来源,确定它们是营腐生生活还是寄生生活。4、观察孢子萌发示意图,理解大部分真菌靠孢子繁殖后代的生殖方式。活动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展示课前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11、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组内派一代表发表观点,教师适时点评。评价要点1、 收集真菌的相关资料准确、有效。2、 遵守实验室行为规范,认真操作,如实记录酵母菌形态图。3、 能够正确说出真菌的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4、 正确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5、组内成员围绕主题,积极参与讨论。专题四专题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所需课时本专题使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1、 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2、 关注生物圈中的细菌和真菌。专题问题设计1、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之所以能够维持平衡,与哪些生物体的生理作用有关?2、氮气怎样才能转变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肥?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12、 录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一: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利用已有的知识(如绿色植物和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等)分析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找出大气中碳氧平衡的根源,明确生物圈中各种生物间的紧密联系,归纳出“关系网”,说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和在碳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活动二: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1、分析当地的农业生产俗语(如: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等),了解包括氮肥在内的“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2、观察P119图2.3-11,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氮”在大气中是以氮气的形式存在的,动植物体都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合成蛋白质,氮气是怎样才能转变成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肥?(2)动植物的遗体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是如何转变成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硝酸盐”呢?(3)“硝酸盐”类肥料又是哪种生物的作用变成氮气回归大气?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细菌、真菌在氮循环中的关键作用。评价要点1、 说出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2、 组内成员围绕主题,积极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