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完整版小抄.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589966 上传时间:2019-11-1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3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完整版小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完整版小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完整版小抄.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16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 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 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 则。 2、 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影 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 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 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 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 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 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 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 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 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

2、下 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 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 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 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 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 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 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 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 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 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 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

3、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 “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 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 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 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 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 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 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 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 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 成了同义语。 12、交 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 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 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 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

4、默契。依据某种价值 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 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 系统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 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 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 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 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 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 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 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 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 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 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 行判断的一种政

5、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 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 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 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 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 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 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 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 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 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 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 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 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

6、 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 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 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 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 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 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 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 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 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 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 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 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 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 走一步看一

7、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 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 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 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 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 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 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 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 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 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 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 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 头脑风暴法 :是一种专

8、家会议法, 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 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 年由创造性思维专 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 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 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 1015 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 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 1948 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 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 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 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 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 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

9、 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 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 整体。 26、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 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 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 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 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 于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 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 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 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 优方案;

10、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 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 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 2 / 16 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的 M 切尔 S.斯科特和彼德G.W. 基恩于 20 世 纪 70 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 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 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 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 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 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 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 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

11、的一种新型经济 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 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 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 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 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 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 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 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 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 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 势。 31、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 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 利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 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 域内某个管理问题

12、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 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 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 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 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 研究的深化,是改进公共政策实施的一种研 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 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 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 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 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 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 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 务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 2

13、、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 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B、惩罚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D、 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最早提出的。C、拉斯韦尔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 独特作用的部分。C、政府主体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 众为()。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 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A、权力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两种具体形式。 B、个人负责制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 者的()。 D、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

14、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 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 的分化。 C、行政 11、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 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 D、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 对它的()。 C、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 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 C、正常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B、史密斯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 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C、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个基 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A、四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 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D、内化 18

15、、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判断。 C、价值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因素和超理 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B、理性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所做的判断。 A、效果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 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 则和手段。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 当说强调“()”。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 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 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A、公事公 办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 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16、。 C、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 是:()。 D、人类的行为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 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为解释为合乎 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 象,一般公认以()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 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提出并使 用的。 B、兰德公司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 中,不正确的有()。 A、社会组织层级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 立()政策理念。 C、发展型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3

17、1、D、公共问题 32、()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33、公共利益是公众()的资源和条件。 B、共享 34、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 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的导向。 B、观念 D 、行为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A、分配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 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 、社会公众 D、核心主 体 6、

18、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 、引导公众观 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 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公共政策体系包括着()等子系统。 3 / 16 A、监控 B、智囊 C 、决断 D、信息 8、外部监控体系是由()等组成。 B、人民群众 C 、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 作用()。 A、界定政策问题 B、确定政策目标 C 、 设计政策方案 D 、选择政策方案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A、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具体明

19、确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 ()。 A、多要素原则 B 、多方案原则 C 、可操 作性原则 D 、排斥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 通常有()。 B、说服 C 、强制 D 、交换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A、双重优化 B、非零起点 C 、回溯分析 D、心理效应 14、史密斯认为,()是政策执行过 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环境因素 B、执行机构 C 、目标群体 D、理想化的政策 15、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 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A、折扣型 B、结构型 C 、滞后型 D、抵 触型 E 、僵化型 16、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

20、A、交叉性 B、动态性 C 、突发性 D、多 样性 17、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 ()。 A、建议 B、信息 C 、分析 D、规范 18、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 价可以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9、()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 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客观 C 、全面 20、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 评价的态度会()。 B、支持 D 、反对 21、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 A、潜在效果 B、直接效果 C 、附带效果 D、象征性效果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 它们是()。 B

21、、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D 、层次性、多维 性、联系性 2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 A、顿悟 B 、灵感 C 、判断 D 、直觉 24、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 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 “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 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 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 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 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 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

22、策分为()。 B、风险型决策 C 、确定型决策 D、非确定型 决策 26、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 为()。 A、非程序化决策 C 、程序化决策 27、决策支持系统由()提出。 B、斯科特 D、基恩 28、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 中,正确的有()。 B、社会组织扁平化 C 、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 主参与大众化 E、社会主体知识化 29、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 论述中,正确的有()。 C、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 D、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 E、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 B、科学民主观念

23、 C 、公平优位观念 D、创新 超前观念 E、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的公共 决策体制。 A、多者博弈决策体制 B 、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E、网络化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 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 A、产业政策 B 、教育政策 D、财政政策 E 、 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 特点包括()。 A、信息化 B 、民主化 C、高效化 D 、科学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 C、公共性 D、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 公共政策案例分为()。 A、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C、实时公共政

24、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B、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37、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 内容是()。 C、管制性公共问题 D、服务性公共问题 38、以下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的 说法有()。 B、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四、问答题(简答题、论述题、 案例分析)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 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 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 联、相互影响。 整体性不仅

25、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 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 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 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 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 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 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 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 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 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 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 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 根

26、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 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 “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 (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 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 4 / 16 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 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 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 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 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政府行为时一种特殊的 “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 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 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 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

27、的 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 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 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 能。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 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 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 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 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 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 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 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 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 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 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 也是观念的导向。其

28、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 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 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 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 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 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 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 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 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 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 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 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

29、政策 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 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 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 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 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 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 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 会失去其灵魂。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 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 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 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管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 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 主体。政府显然愿

30、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 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政策 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 产力的发展。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 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 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 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 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 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 果一致。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 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 本内容。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 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

31、、政策评价 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 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 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 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 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 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 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 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 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 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 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 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

32、。 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 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 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 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 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 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 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 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 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 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

33、 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 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 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 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 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 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 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 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 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 用货币来衡量。 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 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 权利、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

34、政策过程,无论是 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 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 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 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 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 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 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 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 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 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 本;二是政策执行的效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 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 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 高。反之

35、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 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 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 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 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 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 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 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 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 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 5 / 16 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 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

36、造成政出多 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 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 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 通。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 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 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 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 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 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 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 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 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 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

37、策的整个过程。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 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 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 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 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 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 益需求与价值偏好。 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 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 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 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 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 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 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 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

38、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 搜集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 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 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 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 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 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 范、规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 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 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 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 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 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而选择一种 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 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

39、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 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 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 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 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 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 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 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 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 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 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 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 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 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

40、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 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 的利益需求。“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 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 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 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 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 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 统。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 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互 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

41、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越有利 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一个系统, 在各主体相对独立、具备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 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 要性。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 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 不足。主要是: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 念和行为;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 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 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 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 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42、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 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 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 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 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 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 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对经济发展规 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 新环境的挑战。 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 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 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 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 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

43、高应 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 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 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 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无论是在引导 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 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 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知 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个数字 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 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 要求。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 径。 (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 是指政策主体

44、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 其实,思想观念是结束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 的思想观念,就会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在新时 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 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 者; 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 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 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 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 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 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 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 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

45、氛围; 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 设; 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 6 / 16 理的社会化。 9、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 成。 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 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 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 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智囊系统在 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 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决断系统 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 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 导政策的全过程。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 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在公共 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 且还统帅其它子

46、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 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 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 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 决断系统的地位。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 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 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 保障。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 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 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10、简述公共政策体制的类 型。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 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 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 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 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

47、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 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 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 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 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 责。 11、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 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 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 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 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 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 反馈; (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 题,发现政策

48、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 馈。 12、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 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 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 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 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 度最高,是政府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 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 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 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 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 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

49、直接出 自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 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 权和司法权。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 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 种决策会议,决定美国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 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这 些权力及其运用都属于政府制定决策的活动。为 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 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 大多数是代表总统进行决策领导的部门和总统决 策的咨询部门。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 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内阁 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 执行权,总统一人重点掌握了决定权。内阁各部 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通过自 己对具体情况的一般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 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 者的作用。 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 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 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