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36470 上传时间:2019-11-2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4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 ” 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 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信息化部、住房 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绿 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 年启动的重点 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 需求,聚焦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建筑节 能与室内环境保障、绿色建材、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建筑工业 化

2、、建筑信息化等 7 个重点方向,设置了相关重点任务。 总体目标为: 瞄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针对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全寿命过程的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共性关键问题,以提升建筑能效、 品质和建设效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 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 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的下一代核心 技术和产品,使我国在建筑节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和质 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和产品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 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 撑。 2 本专项执行期从 2016年

3、至 2020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 则,2016年度已经在基础数据系统和理论方法等7 个方面,针对绿色 建筑后评估、建筑规划设计新方法、长江流域供暖空调系统、藏区等 西部高原地区可再生能源供暖、建筑室内环境、既有公共建筑高性能 改造、绿色建材、高性能结构体系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施工等内容 安排部署 21 个项目。2017年度拟在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等6 个方面, 针对地域绿色建筑技术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工业化建筑部品与 构配件、建筑工业化建造、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等内容安排20 项任 务。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

4、项目执行期3-4 年。对 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 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指南各方 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 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 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 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 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 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 个,参与单位数不超 过 30 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 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3 1. 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 1.1 建筑全性能仿真平台内核开

5、发 研究内容: 研究建筑采光、空气流动、室内空气品质与建筑能耗 的逐时耦合计算;研究建筑中人员位移与动作的定量模拟模型与室内 空气品质和建筑能耗的逐时耦合计算;研究机电系统能耗计算中建筑 围护结构负荷计算与短时间步长自动控制系统的耦合计算;开发具有 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采光、建筑热过程、空气流动、室内空 气品质、机电系统和建筑能耗联合仿真平台内核;开发开放式全性能 仿真平台内核通用接口,实现内核与不同商业软件的集成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开源的建筑采光、 建筑热过程、空气流动、室内空气品质、机电系统和建筑能耗联合仿 真平台内核。建立我国建筑中人员位移与动作的随

6、机定量模拟模型, 并在不少于 10个住宅和 5个公共建筑案例中与全年实测人的行为位移 与动作进行对比,统计值误差不大于5% ;仿真平台内核通过 ASHRAE-140国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比标准的检验;对仿真平台内核 在不同气候区不少于 3座公共建筑中与全年实测能耗数据进行详细校 验,统计值误差不大于 3% ,瞬时值误差不大于 15% 。在不少于3套商业 软件中实现仿真平台的集成应用。 1.2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 研究内容: 以全寿命周期内气候适用性优先为导向,以节能减排 为目标,研究地域气候参数与公共建筑形体与空间设计的耦合关系; 4 研究典型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

7、法;研究多主体、全专业的绿 色公共建筑设计协同技术平台与运行模式,建立适应地域气候的典型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的技术体系,并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研究建立与典型气候区相适应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数 据库和分析工具不少于6 套;形成适应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公共建筑设 计新方法和建造技术体系不少于4 种;完成多主体、全专业协同配合 的绿色公共建筑协同设计平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 展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工程示范不少于5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 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低10% ,可再 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 10% 。 有关说明: 建筑设计企业牵头申报。 1.3 基于多元文化的

8、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西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统建筑绿色营建经验 的科学化与技术化方法;研究富含西部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绿色性能指标优异的科学机理和营建方式,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设计 方法和技术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研究适宜西部极端恶 劣气候区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以及传承地域建筑文脉的 空间句法与建构技术。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建立具有西部特色、基于文脉传承的地域绿色建筑技 术体系和设计营建模式;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少于4 套; 在西北、西南等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开展工程示范不少 5 于 3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

9、用建筑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 能耗的目标值降低 10% ,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率超过10% 。 1.4 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研究内容: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富含地域建筑文脉的典型传统建筑 在材料与构造、形体与空间等方面的绿色营造经验,将其科学化与技 术化并融入现代绿色建筑的模式建构和设计方法之中;研究经济发达 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部品、构件、空间句法 与营建技术体系;研究富含建筑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开展 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经济发达地区传承建筑文脉的现代绿色建筑设计 新方法、营建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建筑图集不 少于 4 套

10、;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完成富含中华文化 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3 项,示范工程的能耗比民用建筑 能耗标准同气候区同类建筑能耗的目标值降低10% ,可再循环材料 使用率超过 10% 。 2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 2.1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建筑发展水平的近 零能耗建筑定义及技术指标体系;研究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的设计 方法及工具,标准化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近零能耗 6 建筑性能检测及评价技术;研发近零能耗建筑墙体保温系统和门窗等 建筑关键部品,以及热交换、通风等关键产品;研发基于用户端需求 的高能效主动式

11、技术、精准控制和调试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和蓄能 技术在近零能耗建筑耦合应用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 建立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及设计、检测与评估 方法;开发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评价工具;制修订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国 家标准;研制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高性能系统及产品不少于8 项。 完成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示范工程不少于 8 项,示范工程建筑面积不低于10 万平方米,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 筑实际供暖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中目标值低50% 以上,夏热冬冷 地区居住建筑全年通风供冷供暖电耗15kWh/ a,公共建筑实际 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目标值低50% 以上,并提交技术经济分析报 告

12、。申请 /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10 项。 2.2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我国城市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清单及其暴露、致 病机理和健康风险;研究建筑室内不同污染物( 化学污染、颗粒物、 臭氧和微生物等 ) 及其复合污染的控制机理及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 法;研究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设计、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工程 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应用成套技术;开发高净化效率、低运行能 耗空气净化装置;建立建筑运营中空气质量、热环境、能耗协调优化 7 控制方法及运营策略;研究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及工程控 制关键标准和规范。开展工程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制定我国建筑室

13、内空气污染物健康风险序列谱;揭示 实际建筑环境中多类型、多组分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机理,发展符合 我国国情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效果科学评价方法;完成建筑室内空气 质量设计、监测、控制、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不少于6 项,申请/ 获 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 项;实现低阻高效空气净化产品的产业化,其 PM2.5空气净化能效高于 8m 3/(Wh),且无二次污染,形成批量化生 产能力;完善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我国室内空气 质量工程控制关键标准不少于5 项(送审稿 / 报批稿);完成住宅、 办公建筑、幼儿园、校舍等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示范项目不少于10 项 (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西部等地区),

14、验收阶段甲醛浓度 低于 0.04mg/m 3,TVOC 浓度低于 0.3mg/m3,运行阶段空气质量 PM2.5 达到优级,建筑面积不少于20 万平方米。 2.3 室内微生物污染源头识别监测和综合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室内微生物污染来源和产生机理;建立一套适合 我国国情的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水平等级评价体系,给出适合我国国 情的评价方法;开展室内微生物污染、室内颗粒物相关性研究及室内 微生物污染水平预测技术;开展室内空气悬浮微生物实时采样测试技 术研究,研发微生物浓度在线监测装置; 研究民用建筑防潮抑菌技术; 研究适用于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室内微生物污染全过程控制的高能 8 效主动式技术;研

15、发可有效防止室内微生物的源头控制设备、自洁式 动态空气净化装置等新产品设备。 考核指标:完成涵盖不同气候区总建筑面积不少于5 万平方米的 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测试分析,建立室内微生物污染 水平等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发室内微生物污染预测评价工具; 研制室内微生物在线实时测量装置,并完成涵盖不同气候区、不同类 型建筑各不少于10 项实际工程项目的测试验证;完成典型建筑室内 微生物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不少于3 项,制修订相关国家 / 行业/ 团体标 准规范不少于 2 项;研发室内微生物污染源头控制设备、自洁式动态 空气净化装置等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装置不少于3 项;申请/ 获得发 明专利不

16、少于 5 项;完成不同气候区不少于5 项、总建筑面积不小于 10 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示范工程。 2.4 既有居住建筑宜居改造及功能提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研究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实施路线和标准体系;研究既 有居住建筑综合防灾改造与寿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既有居住建筑公 共设施功能提升技术与重点装备;研究既有居住建筑适老化宜居改造 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居住建筑低能耗改造技术;研究既有居住建筑室 内外环境宜居改善技术。 考核指标:制修订标准不少于 6 部,其中国家 / 行业标准不少于 3 部;形成基于居住满意度的既有居住建筑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及 改造技术,形成居住建筑公共空间与套内适老化改

17、造技术;研发家庭 9 用适老和宜居的智能监测及控制的集成应用系统;申请/ 获得适用于 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的发明专利不少于6 项;研发适用于既有居住建筑 改造的工业化部品 / 装备不少于 3 项,建成生产线不少于1 条;完成 相关示范工程不少于 10 项(其中综合性改造示范工程不少于2 项), 示范面积不少于30 万平方米,建筑能耗达到国家建筑能耗标准中的 目标值,且获得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认证项目不少于6 项,适老化改造 示范项目不少于 2 项,既有居住建筑超低能耗改造不少于2 项,改造 后建筑能耗比国家建筑能耗标准目标值低30% 以上。 3 绿色建材 3.1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新型结构关键技

18、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 研究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等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 FRP )性能提升与建筑高效利用的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配置 FRP网格和筋材增强混凝土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技 术; 研究工业标准化 FRP 管和拉挤型材等 FRP 构件及其新型结构体系; 研究大拉力 FRP索及专用锚具、连接件以及轻量化大跨结构体系;研 究复杂环境作用下 FRP材料及结构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 FRP材料性能高效利用及结构综合性能提升 应用设计理论与方法;形成高性能FRP定型产品及其对应的新型结构 体系不少于 5 种,采用 FRP网格、筋增强的混凝土构件形式不少于5

19、种;形成相关国家 / 行业/ 团体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 项;建成相关 10 示范生产线不少于 3 条,示范工程不少于 4 项、总面积不少于 2 万平 方米;开发复合材料成型工艺软件, 申请/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15 项。 3.2 工业及城市大宗固废制备绿色建材 研究内容: 针对城市污泥、矿化垃圾、生活垃圾焚烧灰渣、工业 废弃物等大宗固废制备建材的资源化利用,开展基本特性、热力学特 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研究;研发城市污泥、矿化垃圾、生活垃圾焚 烧灰渣、工业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低能耗、低污染制备环境友好型建 材关键技术,开发固体废弃物制备节能墙材、轻质保温绿色建材等高 附加值产品及关键生产装备,

20、研发除臭、预处理、高效均化等关键技 术;建立固废制备活性粉体材料、节能墙材和轻质保温材料工业化示 范生产线。 考核指标:大宗固废资源化率95%以上;大宗工业固废资源 化不少于 2 类;城市污泥(含水率不低于80%)制备建材制品掺 量不低于40%;大宗固废掺量50%以上的保温制品导热系数 0.05W/mK,体积吸水率 1%,节能烧结墙体材料导热系数 0.11W/mK;污染土壤制备的轻集料非挥发性重金属固化率达到 99.9%;新建固废制备节能墙材、轻质保温制品等示范生产线不 少于 4 条,工程应用不少于10 项,面积不少于10万平米;形成 相关国家 /行业/团体标准(送审稿)不少于5 项;形成新技

21、术、 新装备不少于 10项;申请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11 有关说明: 企业牵头申报。 3.3 建筑垃圾资源化全产业链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 研究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关键技术;研发建筑垃圾高 效分类、再生骨料高品质提升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研发建筑垃圾再 生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高品质装饰混凝土制品、渗蓄功能材料等的制 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大规模渣土类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 与应用。 考核指标:建筑垃圾资源化率98%以上;实现建筑垃圾处置 成套装备国产化,处置能力300 吨/小时(综合产能 ),连续满负 荷无故障运转 168 小时以上,杂物分选率99%;开发建筑垃圾 再

22、生绿色建材系列产品,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制品抗压强度达到 30MPa,高品质装饰混凝土制品抗弯强度18 MPa;透水制品透 水系数 0.1cm/s。完成建筑垃圾分类收集技术与装备的示范应 用;示范装配式建筑工程面积不少于5 万平米,示范道路里程不 少于 50 公里,渗蓄工程应用面积不少于100 万平米。形成相关建 筑垃圾源头减量化技术等国家/行业 /团体标准(送审稿)、规范 等不少于 6 项,建成年处置建筑垃圾百万吨以上示范生产线不少 于 4 条,相关示范工程总数不少于6 项,形成相关新技术、新装 备、新工艺不少于16 项,申请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20 项。 有关说明: 企业牵头申报。 12

23、4 绿色高性能生态结构体系 4.1 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 研发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桥梁、地下空间等 领域的新型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研发高性能结构材料等新材料在组 合结构中的应用技术;研究组合结构体系抗灾机理与设计理论和方 法;研究组合结构体系全寿命设计方法及检测监测评价技术;进行新 型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建立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出不 少于 5 种新型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提出其承载能力设计方法、耐久 性评价指标和施工技术与工艺;编制完成高性能组合结构相关国家/ 行业/ 团体技术标准(送审稿);申请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

24、;完 成示范工程不少于 6 项,面积不少于 10 万平方米。 4.2 绿色生态木竹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 研发适宜于不同地域环境的低成本、低能耗和高效能 绿色生态木结构与竹结构体系;研发木塑、石膏、玻璃纤维增强复合 材料( GRC )、蒸压加气混凝土等轻质环保材料与木竹结构组合且集 装饰、节能和防护一体化的梁、柱和墙体预制构件;研究木、竹结构 体系高效连接和装配化安装技术;研究木竹材料选材、防霉、防蛀和 防裂处理技术。研究绿色生态木结构与竹结构体系、关键构件及连接 节点的受力机理、全寿命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研发木、竹结构的防 13 灾减灾技术;研究绿色生态木结构体系和竹结构体系安全

25、性、耐久性 以及舒适性检测评价技术;进行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 建立木竹结构材料强度分级标准;提出绿色生态木竹 结构体系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防灾减灾技术指标;提出相应的技 术经济量化指标;建立绿色生态木竹结构体系安全性能、使用性能、 耐久性能、舒适性性能评价体系;提出不少于5 种新型绿色生态木竹 结构体系,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提高20% 以上。在不同类型地区完 成低层、多层、大跨度工程示范不少于5 项,面积不少于 2 万平方米。 建设标准化木竹构件生产线不少于2 条;编制相关国家 / 行业技术标 准不少于 2 项(送审稿)。申请 /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 5 建筑工业化 5.1 工业

26、化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研发适用于工业化建筑的新型建筑隔震装置、制造工 艺及其标准化和设计标准;研究与预制混凝土柱、预制剪力墙相配套 的隔震支座新型连接节点及其设计技术;研究工业化建筑隔震结构优 化设计理论;研究工业化建筑的隔震装置施工安装关键技术;开发工 业化建筑隔震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研发适用于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 与钢结构的新型消能减震装置、制造工艺及其设计方法;研究与装配 式结构相配套的消能减震新型节点及其连接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性能 的工业化建筑消能减震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研究工业化建筑消能减震 14 结构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编制工业化建筑消能减震结构分析与设计软 件。 考

27、核指标: 完成不少于 2 种工业化建筑隔震装置,给出相应的装 配式建筑与隔震装置节点连接工艺,提出隔震装置安装工法;隔震后 结构抗震性能至少提高1 度;提交工业化建筑隔震结构分析与设计软 件,编制设计技术指南, 制修订国家 / 行业/ 团体技术标准(送审稿); 在地震设防烈度 8 度区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2 项。针对预制装配式框 架结构与钢结构,完成不少于2 种工业化建筑消能减震装置,给出相 应的消能减震装置节点连接工艺,提出消能减震装置安装工法,消能 减震结构抗罕遇地震能力提高50% ;开发工业化建筑消能减震结构分 析与设计软件,编制设计技术指南,制修订国家/行业/ 团体技术标准 (送审稿);

28、在地震设防烈度8 度区完成示范工程不少于2 项。 5.2 工业化建筑部品与构配件制造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 研究建筑部品、构配件与主体结构及建筑装修、设备 模数化协调及标准化接口技术; 研究工业化建筑部品模块化、 系列化、 标准化制造技术;开发满足工业化建筑装配需求的标准化部品和构配 件体系及部品库,构建完整的工业化建筑高性能部品与构配件技术体 系。研究用于复杂造型混凝土建筑部品与构配件的柔性制造技术;研 究开发基于机器人焊接和在线质量监测的智能化钢结构构件制造技 术。 15 考核指标: 建立工业化建筑标准化部品和构配件体系及部品库, 完成相应成套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化钢结构构

29、件制造 示范生产线、建筑部品部件柔性生产示范线分别不少于2 条;建立工 业化部品生产基地不少于2 个,年生产能力不少于 100万平方米。申 请/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8 项,制修订相关国家 /行业/ 团体标准(送 审稿)不少于 2 项。 有关说明: 企业牵头申报。 5.3 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 研究和优化新型装配式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 模块化钢结构体系建筑、装配式板柱钢结构体系建筑、快速装配钢结 构体系建筑等,以及相对应的高效装配化连接技术;开发不同气候区 域轻质节能环保钢结构建筑围护体系及其产业化应用技术;开发适应 于建筑钢结构防火防腐一体化要求的防护新技术与产品;

30、研发建筑、 结构、设备和装修一体化钢结构建筑集成建造技术;开展设计、加工、 装配一体化的工业化钢结构建筑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出适应典型区域的工业化钢结构体系建筑不少于 10 套,形成产业化成套集成技术和技术标准; 开展典型区域的工业化 钢结构建筑工程示范不少于10 项,示范工程总建筑面积不少于30 万 平方米;建立钢结构工业化示范园区不少于6 个,建设不少于 10 个 年产量 1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以上的钢结构及其围护体系产业化生产 线;钢结构防火防腐一体化性能指标达到耐火极限2 小时以上,防腐 16 年限 25 年以上;申请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15 项,制修订国家 / 行业 / 团

31、体技术标准不少于 10 项、工法不少于 10 项。 其他说明: 企业牵头申报。 5.4 施工现场构件高效吊装安装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 研发适合工业化建筑施工构件吊装的构件自动取放、 吊运安全路径自动规划、构件空中自动调姿与寻位安装、构件竖缝浇 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施工现场多功能可调式、具有校正功 能的临时定位支架;研发基于信息化、模块化设计的满足工业化建筑 外立面施工作业用多功能自动升降作业平台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 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备构件自动取放、调姿与 寻位安装、构件竖缝浇筑施工功能的工业化建筑施工用的高效吊装综 合装备,施工速度提高15% ,形成相应的吊装施工工法

32、;研发出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升降作业平台设备,额定载重量不小于 5000kg;制修订相应的国家 / 行业/ 团体技术标准(送审稿),申报/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完成工程示范应用不少于2 项。 其他说明: 企业牵头申报。 5.5 预制混凝土构件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 研究内容:研发预制混凝土墙板构件钢筋骨架自动组合成型技术 与设备;研发适合于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构件的钢筋开口网片柔性焊接 技术与设备;研究混凝土构件的可扩展组合式长线台座法生产技术及 17 装备;研究应用低水灰比拌合料、尺寸形位准确的大型预制构件的复 合振动密实成型技术及尺寸形位误差控制工艺,研发混凝土预制构件 台振系

33、统与模振系统的成型技术及设备,研发复杂预制构件混凝土数 字化智能精确布料技术及设备。 考核指标: 建成墙板关键钢筋骨架自动组合成型生产线;建成钢 筋开口网片柔性焊接生产线;建成预制混凝土构件长线台座法生产系 统,提高模具拼装效率50% 以上;建成平模振动成型系统、成组立模 成型系统、混凝土自动布料系统各不少于1 套;形成预制混凝土构件 生产基地不少于 1 个;申请 / 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6 项。 有关说明: 企业牵头申报。 6 建筑信息化 6.1 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 研究内容: 从物联网的概念出发,研究“扁平化、无中心”的新 型智能建筑监控管理平台。研究可大幅降低组网与调试成本的具有

34、灵 活性、可扩展性和可重构性的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架构;研究各种建 筑空间和机电设备系统的运行数据描述模型,给出标准化数据描述方 法,实现各种智能设备、控制与分析算法、数据库和人机接口等 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发即插即用的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软 硬件设备;研发面向机电设备系统工程师的控制策略描述语言及其开 发环境;研究开发多种可搭载在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上的智能机电设 18 备以及服务于不同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等功能的控制与管理应用软件; 研究监测室内人员分布状况与移动状态的方法。 考核指标:建立建筑空间及机电设备等建筑控制基本单元的标准 化运行参数数据集,形成相关标准,实现各类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

35、; 开发一套新型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规模应不小于 5000个智能节点(每 个节点是一个空间单元或机房机电设备),该系统可以并行处理不少 于 1000 项节能、舒适、安防等建筑控制管理功能;研发面向机电工 程师的开发算法环境并在10 家以上建筑设计院应用;开发不少于30 种智能机电设备、不少于20 种应用软件,都无需二次配置,以“直 接下载、直接运行”的方式应用于新系统,每种智能机电和软件分别 在不少于 5 个示范工程应用;提出室内人员分布状况和流动状况监测 方法,平均误差小于10% ;以上研究成果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 成不少于 5 个、总面积不少于10 万平方米的新型智能化系统综合应 用示

36、范,每个示范工程连接运行不少于30 项智能设备或软件,经过 至少半年的运行测试,得到全面的使用分析报告。 6.2 基于全过程的大数据绿色建筑管理技术 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各大城市已建成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建立建筑及其机电系统的标准化描述方法,融合不同功能系统信息, 研究建筑与机电系统信息标准化集成,为各类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 应用需求提供开放的数据平台基础;研究建筑运行实测海量数据的安 全保障技术,数据故障的诊断与修复方法及保障数据质量的管理机 19 制,以保证实时数据的可靠性和质量;建立能耗和室内环境实时运行 数据模型,预测实时能耗变化,并结合实测能耗对建筑用能状况进行 诊断;研究基于

37、实时运行数据和建筑实际使用需求的建筑优化运行管 理策略及方法。 考核指标: 提出建筑本体信息、各用能系统及机电设备信息的科 学分类与标准化描述方法;建立标准云端数据库,完成基于标准化描 述方法的大型公共建筑实时数据接入,接入建筑数量不少于100栋, 总面积不少于 500万平方米;提出建筑运行数据故障的自动检测和自 动修复方法;建立各类公共建筑统一规范的能耗数据模型,并应用于 实际项目的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各类公共建筑的用能 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建筑能耗评价分析方法、控 制策略优化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公共建筑节能示范平台 以示范应用上述全部研究成果,所连接建筑不少于200栋,面积不少 于 1000万平米。 20 附: 2016年资助情况 本专项 2016年度立项总经费59679万元,立项项目21 项, 平均支持强度 2842万元/项,牵头单位中,企业(8 家,38%)、 高校(7 家,33%)、科研院所(6 家,29%)、其他(0 家,0%)。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