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规划.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4286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业规划前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5)、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年31号)等国家文件的有关精神,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巴蜀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意见精神,推动全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巴蜀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按照“12345”发展思路谋划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上连成都、下接重庆的天府旅游名县,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

2、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6年至203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一、“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回顾“十四五”期间,全县文化旅游事业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践行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30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4亿元。县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

3、作先进县、最佳生态旅游县、最佳旅游品质县,被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国田园诗歌之乡”称号、被诗刊杂志授予“田园诗歌创作基地”称号。大型京剧陈毅回川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本土创演的大型川剧青年陈毅荣获第二届艺术节文华奖参赛剧目,14件作品被评为市“五个一”工程奖。陈毅故里景区列为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指导创建景区,纳入“传奇寻踪伟人故里”精品旅游线路,被评为省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劳动镇被评为首批20个省文旅特色小镇之一,旧居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文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县已建成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各1个,文化旅游休闲(公园)广场16个;建有25个乡镇文化站、87

4、个行政村文化室、632个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657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5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接收点;实现县、乡、村通广播电视光缆率100%,所有乡镇、行政村和19个农村社区建立了广播室(站),621个行政村(社区)广播前端播控设备完成了统一升级更新,299个村采用有线或无线模式同时进行了村到社的传输升级改造,其余行政村广播传输正在升级改造中。全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2个。目前,陈毅故里正加快争创5A级景区,建设旅游厕所27个。建成体育健身路径531条,安装体育健身设施3816件(套),全县公共文化体育旅游阵地全部按要求免费开放。看得着、用得上

5、的文化体育旅游设施成为群众获得感不可或缺的元素。(二)群众文化体育旅游活动丰富多彩。紧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文化润心超市”为统揽,每年举办“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黑除恶”“广场七天乐”等主题文艺演出,迎新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气排球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1400余场次,实现文化体育活动镇村全覆盖,受益群众700余万人次,放映公益电影7224场次,受益群众150余万人次。全县共有文化体育团体1000余个,县乡村分别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农村文艺调演”“坝坝舞比赛”“广场舞展演”等活动,引领广大群众长期、常态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中,全县经常性参加文化体育活动达1

6、2万余人。(三)重大文旅活动品牌不断创响。积极筹划举办重大文化体育赛事及旅游节庆活动,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田园诗会”、首届中国田园诗歌大赛及相关文化旅游活动,两届“帅乡”省围棋公开赛和“帅乡”省桥牌锦标赛,三届“青松杯”年全国小小说大赛,第十届中国国际烧烤美食文化旅游节及相关文化旅游活动,第六届“陈毅文艺奖”颁奖仪式文艺演出,“帅乡诗意田园”品牌乡村文化旅游节会活动等重大文化体育旅游活动,陈毅亲属陈丹淮将军,“棋圣”聂卫平,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著名作家诗人叶延滨等文化体育名流莅临帅乡,有力提升文化品质价值、知名度及影响力,为创塑“中国田园诗歌之乡”“成渝特色赛事之城

7、中国烧烤美食之都”文旅活动品牌奠定基础。(四)文艺创作提质增量。强力推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六个一”工程,每年均有100余件文学书法美术等文艺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入展、发表。大型现代京剧陈毅回川及本土原创大型川剧青年陈毅相继在全省公演,并作为省第四届戏剧节重点剧目推出巡演,电视连续剧陈毅元帅进入编创阶段,成功开展第六届“陈毅文艺奖”评选表彰活动,扶持优秀文艺作品100余件。“多情的土地”原创歌曲已创作400余首、展演48首。首届中国田园诗歌大赛从全国征集诗歌14000余首,评出一二三等奖作品26件。连续三届“青松杯”年全国小小说大赛共征集全国优秀小小说近2万件,奖项层级、影响力、知名度逐

8、渐提升。每年出版文艺4期、文学4期,采录文学作品1200余件,文艺创作平台进一步拓展。(五)文旅扶贫成效显著。制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脱贫攻坚工作计划,扎实做好青海寺村、八洞桥村、座牛堂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编制和完善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85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657个基层文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贫困村“村村通”广播工程、“户户通”电视信号工程全面完工并通过验收。到贫困村开展文艺演出、文化体育活动40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3060场次,走访慰问贫困群众3000余人次,开展志愿农耕帮扶67次。创新开展佛星镇马桑坡村、宝林镇独柏村、东山镇凤凰村等贫困村文化内涵挖掘、文艺

9、采风、文艺创作等活动19次,逐渐树立起贫困村勤、孝、俭等文化标志,申报创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4个,市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7个,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举办桃花节、梨花节、荷花节等文旅节庆活动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村文化旅游、农耕旅游、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为贫困村经济发展建立起“硬支撑”。扎根乡土扶志提神一一县文化脱贫攻坚工作纪实和县东山镇凤凰村文化脱贫先进事迹入选省文化扶贫工作典型案例。(六)文化安全保障有力。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已建成文网卫士、科技兴安两套安全技防系统。加大文化旅游市场执法和“扫黑除恶”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文化旅游市场违法

10、行为。重点开展“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歌舞娱乐场所、出版物市场、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开展文化市场、文化体育活动、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工作,系统内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完善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好系统内稳定。通过广泛的文化活动,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安全主阵地,全县未发生意识形态安全事故。(七)文旅产业凸显实效。成立县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确立12345文旅发展思路,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组建文旅投资发展公司,机制进一步完善。完成全县“三旅”融合发展布局,完成劳动文旅特色小镇、五彩林乡、龙门报国寺、蟠龙湖、阳化河

11、乡村休闲度假区等重点项目规划方案,包装推出陈毅故里景区、中国西部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陈毅故居旅游大道文旅融合示范带等项目41个,总投资300亿元,。与携程、环球等旅游网站、11家旅行社推出“巴蜀伟人故里游”等3条精品旅游线路。陈毅故居旅游大道建成通车,举办高寺桑黄采摘节、劳动梨花节等系列乡村文化旅游节会活动丰富多彩。县被评为最佳旅游品质县,劳动镇被评为首批省文旅特色小镇。2018年,启动陈毅故里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的陈毅故里景区创5A工作建设指挥部。市、县领导带队多次到文旅部、省文旅厅对接汇报,拜访陈毅子女、亲属。已完成创建整体规划,2019年3

12、月,省文旅厅将陈毅故里列为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指导创建景区,并纳入“传奇寻踪伟人故里”精品旅游线路。9月,陈毅故里被评为省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八)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能力,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筑牢基础。严格贯彻执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逐渐厘清乡镇、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完善了县文化馆(站)、图书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县村级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等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文工作。强力推进“6个100”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每年组织文艺骨干分别到社区、乡村举办广场舞、川剧、器乐演奏等文艺培训30次,培训群众4000余人次。选优配强602个行政村文化志愿者,并全覆盖培训

13、打通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县建有文体骨干队伍1000余支,城乡经常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人口达15万余人。县镇村三级文化管理人员、文艺骨干引领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九)文化遗产保护突破推进。强效传承保护川剧,开展戏曲惠民演出50场,传习活动30场次。建立城东小学、城西小学、高级职中川剧传承基地3个。聘请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川剧变脸艺术大师彭登怀为川剧艺术顾问,启动与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定向培养川剧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县文化艺术中心被命名为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基地。深入收集、整理、保护民间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创工作,现有仙

14、荷藕粉、川居L金顺舞草歌、回澜镇傩戏、外婆坛子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其中市级8项,县级12项,市级非遗传承代表9人,县级非遗传承代表12人。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收集文字30余万字、图片289张、影像资料21件,建立传习基地3个。连年组织非遗产品参加西博会、旅博会等重大活动,在2019年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分会场4天展示展销中,仙荷藕粉、外婆摊子肉等实现现场销售额40余万元,创市内销售新高。已经启动第三批县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计划将桑茶制作技艺、蟠龙镇舞龙表演技艺等5项认定为县级非遗项目。坚决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明确全县29个级别文物、257处文物保护点保护责任人,完成

15、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遂资眉、成资潼、毗河一二期等重大项目沿线文物勘察工作,未出现法人违法案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胭佛寺摩崖造像维修工程已完成前期勘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圣宫维修方案已获省文物局批复,并已纳入2025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项目资金库。(+)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分别与简阳市、金堂县、双流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已经开展对接活动52次,互派学习16批次430余人次,互派节目参加重大文化活动16次。成资同城化合作重大文化项目现代京剧陈毅回川成功演出,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省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完成三圣宫维修项目设计方案。与艺术职业学院启动川剧

16、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训工作。与双流区共建黄龙溪一陈毅故里旅游线路。逐步增强成渝直线经济联盟,不断丰富川渝伟人故里红色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内容,初步形成共建川渝旅游快车意向。劳动文旅特色小镇加入文旅特色小镇联盟,将利用此平台,招商引资、借鉴经验,推动劳动特色文旅小镇建设及陈毅故里景区创5A工作。二、存在的问题(一)文化旅游品牌发挥不够。对具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不够。(二)文旅融合产业链条偏短。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目前更多表现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在旅游其它要素如吃、住、购、娱等环节融合不够。如地方特色风味餐饮开发不够,缺少文化演艺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剧院式餐

17、厅,酒店文化氛围不够,缺少接待大型团队的旅游购物商店和特色街区,缺少可以接待旅游团队的高档次、大规模演出场所。(三)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不够。文化旅游公益性基础设施大多由财政支出,社会资本支持较少,缺乏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公共文化旅游设施较为薄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四)缺乏文化旅游政策和人才。文旅发展规划滞后,文化旅游发展扶持政策配套不够到位,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如陈毅故里景区创5A工作推动较慢;文化旅游发展土地使用还存在一些局限,文旅项目落地困难较大;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文化旅游规划、文创、营销等人才欠缺。二、“十五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方向(一)全球化、区域化、全域化成为新的发

18、展方向。伴随文化旅游的开发由国内开发转向全球链接,国外专业文旅机构涌入中国市场,并带来国家公园、主题游乐、体育旅游、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旅游小镇等国际上较受欢迎的文旅业态,文旅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同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及区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也促进跨区域的各类文旅项目集聚发展,依托以区域为中心的空间架构,文旅融合发展将体现出区域扩散的特点。而在全域旅游导向下,旅游业发展从景区开发转向旅游目的地开发,城市品质的全方位提升,全域化趋势也愈加明显。(二)科技赋能促进文旅业态新变革。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我国旅游业标准化、品质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十五五”期间,随着5G技术的

19、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将超越传统融合模式,满足市场精准供给的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将应运而生。(三)产业载体建设将向文旅综合体、文旅小镇等倾斜。系列文旅融合政策的出台释放出较多的产业发展红利,将推动文旅融合载体建设由以往的旅游景区开发转向高规格、大规模的文旅综合体、文旅小镇等文旅集聚区,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打通文旅产业链条,实现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综合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第二章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20、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巴蜀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释放文旅经济活力,发挥毗邻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的优势,按照“12345”发展思路谋划全域旅游发展,即创响”陈毅故里绿色”一个品牌,明确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巴蜀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两个定位,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三个融合,构建陈毅故里红色经典景区、五彩林乡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巴蜀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阳化河乡村旅游观光带四大组团,做实项目、品牌、平台、基础、人才五大支撑,突出陈毅故里文化生态旅游

21、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上连成都、下接重庆的天府旅游名县,努力推动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再上新台阶。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巴蜀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争创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品牌进一步唱响。着力唱响“陈毅故里绿色”文旅品牌,推动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名流名家不断集聚,“中国田园诗歌之乡”“成渝特色赛事之城”“中国烧烤美食之都”文化活动名片不断丰富,对外文化形象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独特魅力更加彰显。文旅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县文体中心,文化馆、

22、图书馆达到一级馆标准。乡镇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域旅游格局基本构建,成功创建A级景区8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文旅产业带动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新增文旅企业20户,省级文创产业园1个,星级旅游饭店2家,星级乡村酒店5家,星级农家乐20家。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实现翻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三、功能布局。构建“一区、一带、一镇、六点、四线”的县域旅游空间布局。一区:陈毅故里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区。一带:“三旅”融合发展产业带

23、串联陈毅故里、龙门报国寺、蟠龙湖、凤凰山、五彩林乡等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环线。一镇:劳动文旅特色小镇。小镇定位为伟人故里、诗意田园、古镇风韵,坚持红色文化与绿色田园相融发展,建设4.2平方公里元帅故里红色旅游核心区、中国最小古镇。六点:一是陈毅故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蜀中净土报国寺建设综合型宗教禅修田园观光旅游目的地,三是打造蟠龙湖水乡、康养福地,四是中国桑都桑海旅游景区打造桑都文化地标,镌刻历史封面,五是五彩林乡旅游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六是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打造阳化河旅游体验区。四线:融入成渝古道,共建精品旅游线路。活化成渝古驿道,集成渝主轴上秀丽山水、

24、革命纪念、宗教石刻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成渝古道旅游线。西起邛睐红军长征纪念馆,串联建川博物馆、陈毅故里等,东至重庆周公馆,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文化旅游线。西起都江堰,串联国色天香、桃花故里、雁江花溪谷、四季果乡、五彩林乡、安岳柠海等生态旅游景点,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线。西起罗汉寺,串联文殊院、大慈寺、报国寺、马锣眠佛寺、蟠龙石匣寺、安岳石刻等,东至重庆大足石刻,构建佛教文化旅游线。四、“十五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健全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在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的同时,将文化广电公共服务的投入、设施和服务内容同旅游公共服务有机衔接,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同发展旅游有效结合;在文化公

25、共服务设施中丰富旅游和教育功能,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中增加文化内容。重点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城市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引导公共文化机构在服务好当地居民的同时,面向游客提供文化服务。推动重点旅游区域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重点旅游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站与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休闲设施统筹建设与运营。推动图书馆以及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将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将文化志愿者和旅游志愿者队伍整合等。(二)编制完善文旅事业产业规划1、开展县文化和旅游发展

26、思路研究。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县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资源现状和产业基础,聘请专业策划团队开展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研究。2、编制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接成渝旅游总体规划和布局,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工作,编制完成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文旅规划与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的高度融合,实现多规合一。(三)推动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建设1、加快推进在建文旅项目。启动陈毅故居旅游大道景观带、弘毅之路内环线、新游客中心等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陈毅故里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彩林乡、五馆一中心、羊叉河国家康养小镇、威尼斯酒店、羊叉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重点文

27、旅项目建设。2、积极筹备一批文旅项目。加强与有意向投资业主的对接联系,研究落实项目用地、基础配套、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做好已签约项目征地拆迁、环评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陈毅故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寺镇生态度假基地等项目。3、包装引进一批文旅项目。策划包装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中国桑都特色文旅小镇、蟠龙湖康养度假区,凤凰山康养度假区、鼓楼山旅游景区、眠佛寺旅游景区、谢无量文学艺术馆、县域旅游环线等项目,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四)创建一批重点文旅品牌1、实施陈毅故里创建5A级旅游景区。实施陈毅故里景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力争2年内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努力推动创

28、建国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2、实施五彩林乡创建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挖掘乡村文化旅游元素,培育乡土民俗风情,规划建设旅游门户服务中心,林业科技博览区,珍稀花木游赏区,特色林果休闲区,湿地公园游乐区,林下休闲运动区,民俗风情度假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实施报国寺创建4A级旅游景区。依托“川中名杀卜蜀中净土”报国寺佛教文化,打造成渝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禅修文化观光与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引进涤荡浮尘、息心忘返的养生休闲文旅产业项目,实施禅修文化观光与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争创国家4A

29、级旅游景区。4、培育打造劳动文旅特色小镇。依托陈毅故里,突出红色文化主题,深度挖掘薛苞古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孝廉文化,打造集研学体验、观光采摘、自驾露营、休闲康养等为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红色文旅小镇。5、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举办童家桃花节、劳动梨花节、石佛亲水节、高寺葡萄采摘节等“中国诗意田园”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方向转型升级。6、创塑特色文旅活动品牌。持续举办中国烧烤美食文化旅游节、“中国田园诗会”、“青松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帅乡”省围棋公开赛、桥牌锦标赛等省

30、级以上重大文化旅游赛事品牌活动,打造“中国田园诗歌之乡中国烧烤美食之都”“成渝特色赛事之城”文化活动名片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力争到2023年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旅游品牌15个。推出“三宝”“四名”“五绝”等一批特色文旅商品进景区、进市场,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老字号产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创意商品,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和文化旅游产业升级。五、九大重点工程(一)实施重点景区创建工程。以构建全域旅游为目标,突出重点景区的带动示范作用,打造陈毅故里名片,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等,发展红色文化研学、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等业态,陈毅故里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

31、23年五彩林乡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030年报国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实施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劳动镇省级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和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联盟平台,按照“一轴一环六点”的总体布局,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文创产业园、演艺剧场、民俗旅游酒店、康养中心、特色旅游街区等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副中心。唱响“中国田园诗歌之乡”品牌,建设诗词名家工作室、田园诗歌廊道、自驾游基地、美食文化街区等项目,打造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突出“中国桑都”文化IP,建设中国桑都博览园、丝绸博物馆、非遗体验园等项目,打造中国桑都小镇。(三)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着力加强国家重点文物

32、保护单位陈毅故居保护,推动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建设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眠佛寺摩崖造像、三圣宫等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规划建设马锣胭佛寺旅游景区、三圣宫旅游景区。挖掘名人资源,建设谢无量文学艺术馆、吴仲良爱心苑、凌云塔城市森林公园等项目,丰富叶镭、罗光燮、郭隆凯等革命英烈展陈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建设非遗体验园、非遗传习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川剧振兴工程。(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大力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六个一”工程,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深入挖掘陈毅元帅、谢无量等历史名

33、人文化内涵,持续推动陈毅元帅等影视作品、青年陈毅陈毅回川等舞台艺术精品和文学书画美术音乐主题创作。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五)实施文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蜀都大道东延线(乐简段)、成南达万高铁、弘毅之路内环线等项目建设,加速构建“两铁五高八快”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陈毅故里一报国寺一蟠龙湖一凤凰山美丽乡村旅游示范路建设,打造“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示范线。大力“实施市民300米购物计划”,推动玉龙湖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文化街区、巨洋威尼斯酒店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文体场馆、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智慧旅游平台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

34、不断改善文化旅游服务条件。(六)实施文旅品牌创建推广工程。有效整合川渝文化旅游优质资源,打造陈毅故里一小平故里一朱德故里“川内红三角”和陈毅故里一小平故里-朱德故里-刘伯承故里-杨尚昆故里-聂荣臻故里“巴蜀伟人故里”红色经典旅游线,推出红色文化体验游、蚕桑文化体验游、禅修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田园体验游、农耕非遗展示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以“中国诗意田园”乡村文化旅游季为统揽,举办童家桃花节、劳动梨花节、石佛亲水节、高寺桑棋采摘节等县域文旅系列节庆活动。定期举办中国田园诗会、“青松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全省棋牌类公开赛、国际美食烧烤文化旅游节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省级文旅品牌活动。大力推进成资同城化

35、成渝直线旅游联盟合作,协同实施文化旅游品牌推广计划,加大与主流媒体、旅游网站的联合营销力度,唱响“陈毅故里绿色”品牌。(七)实施文旅商品开发工程。积极对接高校、企业,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纪念品。加大对“三宝”“四名”“五绝”等特色文旅商品的开发支持力度,推动进景区、进酒店、进车站等。创新“旅游+电商”模式,推动文旅商品打开线上市场和高端市场,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方向转型升级,创建一批乡村文旅示范村、精品农家乐

36、专业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打造毗河沿线水文化景观带,连接毗河沿线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传统村落,建设沿河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微型景区。深入开展文旅扶贫扶志扶智行动,创新富民共享机制,让群众参与资源开发、商品产销、经营活动等,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九)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引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瞄准国际国内文旅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文旅战略投资者和运营商落户。大力培育本土民营和中小微文旅企业,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等文

37、化旅游要素不断丰富。六、保障措施(一)健全领导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集中研究解决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各部门(单位)、乡镇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二)建立激励机制。把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作为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纳入部门、乡镇工作绩效目标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景区创建激励机制,对成功创建A级景区的相关部门、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对文旅龙头企业、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等创评,给予年度经费扶持。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为依托,按照市

38、场化运作方式,参与文化旅游业开发建设、营运管理,或以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方式支持旅游业发展。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00O万元,用于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和兑现全县文化旅游奖励扶持政策等。(三)注重规划引领。建立规划统筹机制,按照全县统筹、乡镇主体、区域协同的原则,做好区域、景区、游线规划,实现县域文化旅游规划“一盘棋”。建立多规合一机制,推进文旅规划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建立规划执行审查机制,定期开展督查和评估,确保规划权威性和实施连续性。(四)突出项目支撑。建立文化旅游动态项目库,策划包装一批文旅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文旅项目招商引

39、资力度,争取落地一批带动性、示范性强的文旅项目,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坚持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文旅项目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推进方案、一套工作专班,高效务实推进项目实施。(五)突出人才支撑。加强文化和旅游创新实践基地、文创产业园、智慧文旅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实施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六)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投入力度,落实重点文旅企业、重大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和金融扶持政策,依法依规落实国家支持文旅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文旅项目用地保障,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探索实施点状供地,鼓励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七)推进区域合作。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资同城化的重要内容,主动对接交流,推进旅游规划、服务设施、宣传营销、执法监管等领域深度合作,全力融入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共同挖掘开发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独特性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合力举办文化交流和旅游节庆活动,提升将帅故里、巴蜀美丽乡村旅游带等品牌影响力,构建环成都文旅带、渝西旅游经济带协同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