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及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594511 上传时间:2025-09-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业及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旅游业及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旅游业及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旅游业及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旅游业及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旅游业及旅游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1 .旅游业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项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成果显示,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休闲旅游需求就会开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我国自2011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来,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见表1)。无论是国内旅游,抑或出入境旅游,旅游人次均逐年增加,旅游收入也不断攀升,并发展成为综合性产业。2015年之后,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6年全年旅游收入占GDP总量的11%,至2019年末,旅游业营业收入始终保持10%以上

2、的增长速度,成为对GDP增长贡献度较高的行业之一。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受到巨大冲击,旅游收入锐减。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内旅游市场强劲复苏。2023年全年国内出游48.9亿人次,比2022年增长93.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37.6亿人次,增长94.9%;农村居民国内出游11.3亿人次,增长88.5%。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9133亿元,增长140.3%。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41781亿元,增长147.5%;农村居民出游花费7353亿元,增长106.4%o入境游客820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378万人次;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6824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530亿美元。国内

3、居民出境10096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9684万人次,赴港澳台出境7704万人次。表12011-2023年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年份国内施游人次(亿人次)国内旅海收入(亿元)入境施游人次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亿元)出境旅游人次(万人次)旅游总收入I(万亿元)2011年26.411930513542484.6470252.252012年29.572270613241500.2883181592013年32.622627612908516.6498192.952014年36.1130312128501053.80107283.732015年39.9034195133821136.50116894.1

4、32016年443539390138441200.00122034.692017年50.0145661139481234.17130515.402018年553951278141201271.03149725.972019年60.0657251145311313.00154636.632020年28.79222862720170.0020332.232021年32.4629191-25622.922022年253020444-2.042023年48.91491008203530.0010096-数据来源:文施部、中国旅游研究院、互联网2 .旅游业发展特点与趋势第一,旅游消费结构升级,从观光游览

5、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旅游转型。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以观光游览为目的者占32.9%,以休闲度假为目的者占25.0%,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2.1%和30.1%;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出游以观光游览为目的者占12.2%,以休闲度假为目的者占6%,2017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1.8%和20.7%。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消费者追捧。2015年以来,新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断增多,尤其是2024年上半年增加24家,为历史之最;民宿产品也逐步成为深度体验旅游的标志性载体,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新增纳管乡村民宿2.5万家,接待旅客入住1.21亿人次。第二,旅游业

6、态不断丰富,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供应商不断丰富。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融合属性,与多个行业和领域不断融合,形成了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新兴业态,旅游供应商不断丰富。例如,研学旅游如火如荼,游客群体从中小学生逐步扩展到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中老年人等多样群体,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游项目和品牌。康养旅游满足了有钱有闲的老年群体,据国家林草局统计,截至2022年10月,全国30个省区市各地共有96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321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乡村旅游方兴未艾,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72亿人次,实现乡村

7、旅游总收入51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和12.3%。第三,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智慧旅游业态加速发展。智慧旅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游客体验,实现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涌现出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翱翔飞跃地平线”、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等为代表的沉浸式文旅热门产品。第四,旅游营销模式全新升级,以小视频、直播电商等数字化和智能化营销为主导,形成城市IP流量,实现文旅市场消费规模跨越式增长。2016年以来,北京故宫文创、重庆洪崖洞、长沙茶颜悦色、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文

8、旅IP相继爆红;2023年以来,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上海繁花、天水麻辣烫等现象级文旅IP加速涌现。第五,旅游风险日益多样化,旅游保险的需求增长。受国际局势动荡、社会不安定、人为和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旅游中的风险也日益多样化。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绝大多数旅游者被迫取消、中断或更改行程,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风险正日益增加,需要有相应的保险产品来转移风险。第六,旅游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力,政府供需两端共驱,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

9、代。2023年,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多次发文,要求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推动旅游产品创新,激发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二、旅游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1 .旅游保险发展现状旅游保险是一种与外出旅行有关的综合性保险,对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和风险提供保障。我国现代旅游保险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旅游保险开始起步,最初主要是针对因公务或商务出国旅行的人员。1990年针对入境游客增多的情况,国家旅游局要求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必须为其购买旅游意外保险。1997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旅行社办理旅行意外保险暂行规定,要求旅行社为旅游

10、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自此我国旅游保险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2001年5月,国家旅游局发布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规定,要求我国境内的旅行社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必须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2010年11月,国家旅游局与原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并由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协助实施旅行社统保示范项目,采取由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太平财险、大地财险和国寿财险6家共保的形式,大大突破了当时传统旅行社责任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逐步解决了旅行社责任保险“保险容易、索赔难、理赔慢”等问题。2013年4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56条规定:国家根据旅游活

11、动的风险程度,对旅行社、住宿、旅游交通以及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旅游保险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对旅游保险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个人旅游普及以及自由行的增多,团体意外险和个人意外险成为旅游保险的主要险种。2015年以后,随着线上旅游平台的快速发展,线上互联网旅游保险发展迅速,产品种类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不断优化。目前,我国的旅游保险主要包括针对供应商的旅行社责任保险、景区责任保险及相关附加险等,针对旅游消费者的团体旅游意外伤害保险、个人旅游意外伤害保险及相关附加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民众旅游安全意识的提高,旅游

12、保险市场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17年自愿购买旅游意外险的旅游者超过百万人次,投保率比上一年增长5%。一些消费体验更强的保险产品也受到消费者青睐,相较于2017年春运,2018年春运期间酒店取消险占比上升6%,航班延误险上升4%。2 .旅游保险发展中的问题相较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并不如预期,甚至出现“热旅游、冷保险”的局面。第一,旅游保险受众群体的保险意识仍不强。一部分游客对旅游风险的认知水平较低,即使意识到风险,也对其严重后果和代价认识不足。根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的估计数据,目前除20%左右的旅客随团旅游由旅行社办理保险外,绝大部分游客均处于无保险状态。另外,与旅游相关

13、的保险在旅游供应商群体中的普及度也不高。第二,旅游保险供给端不能及时匹配需求端变化。当下的旅游保险产品,通常是围绕处理死亡、伤残、行李遗失、航班延误等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责任范围保守,所提供的保障简单,缺乏选择余地,无法匹配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细分客户需求。例如,近年来老年游客成为旅行社的重点客群之一,携程发布的2023年银发人群出游行为洞察显示,55岁以上人群出游数量同比增长近2倍,55岁至60岁是主力消费人群,出游人数占比最高,达到6成;61岁至65岁占比超两成。目前针对老年群体的旅游保险产品开发依然处在初级的自发探索阶段,老年旅游保险供给覆盖相对不

14、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三,旅游保险市场营销不健全。相较于大额的寿险、车险、财产险等保险费较高的险种,旅游保险保费收入低,消费市场不成熟,盈利能力有限,因此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重视度不高,推广不积极。同时,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只注重销售,忽视后续服务,导致游客索赔无门,降低其对旅游保险的认可度。第四,旅游保险赔付体系不成熟。赔付限制多,金额低,手续烦琐,赔付率不高。以上海为例,2016年旅游保险赔付和给付达586.4万元,简单赔付率14.5%,低于人身意外伤害险的19.9虬三、旅游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安全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旅游保险作为社会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发挥其转嫁风险、灾后补偿

15、及保障旅游企业和游客权益的突出作用。保险公司要根据旅游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和创新旅游保险产品,建立覆盖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保险体系。1 .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机构、保险公司、旅游供应商群体之间的合作联动机制各级政府在旅游保险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商业旅游保险与强制旅游保险之间的关系,在保险公司和旅游供应商群体之间搭建起桥梁,建立合作联动机制。保险公司在旅游数据采集、行业运营模式、风险研判及理赔服务方面需要与旅游供应商群体合作,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旅游保险产品,丰富并创新旅游保险。2 .进一步加大旅游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供需双方的风险意识各级政府、保险企业可以利用短视频、公众号推

16、文、宣传海报等进行精准营销,线上线下联动,普及旅游保险知识。新闻媒体也要进行持续引导,如在旅游意外事件引起较大舆论时,媒体可以进一步关注索赔后续,让民众了解旅游保险的重要性。在旅游供应商利用互联网平台、自媒体网络直播等方式展示旅游产品亮点和优势时,保险公司可以和他们合作,借助这些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锚定目标客户,做好保险营销。3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旅游保险产品的研发保险公司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旅游保险,建立覆盖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保险体系。针对需求侧,保险公司要积极参与市场调研,通过互联网广泛调研与实地深度调研,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兴产品。针对不同的细分客户群体、多样的出行方式以及旅游过程中出现的

17、新风险等,对旅游保险产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根据近年兴起的冰雪、登山、涉水、赛事、山地、邮轮、素质拓展等不同的旅游场景,为对应的风险元素设计附加保险产品。同时,持续开拓旅游保险的保障范围,使旅游保险可以延伸至衣、食、住、行、游等各个领域,并强化其他保险环节的互补性,形成投保、理赔等一条龙服务,为游客提供便利。针对供给侧,对旅游链条上各类文化和旅游供应商的责任保险进行合理设计和开发。3.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的旅游保险服务水平完善科学化、规范化的保险服务体系,对旅游保险的推广有着巨大的影响。保险公司要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评估、理赔等环节的效率,为旅游者提供更便捷的购买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