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结合国情提出了“六稳”“六保”,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社会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生工作摆在首位,提出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和“四新”“四化”战略,并推进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作为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县
2、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的举办地、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毛尖”之乡、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拥有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同时,贵广高铁、贵南高铁、厦蓉高速、都香高速等穿城而过,与多条国道、省道以及正在修建的机场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交通优势明显。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等优势,举全市之力、集社会之智取得脱贫攻坚战伟大胜利,并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四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3、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号角,经济社会发展和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成为了投资兴业的新高地,大批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来匀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向了关键期。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五五”就业促进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
4、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关于“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市“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目的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十五五”时期是市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起步时期,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合自身实际为更
5、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作出新贡献。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市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紧扣规划目标、采取有力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为“十五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一)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3500余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8400余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800余人),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60
6、0余人,累计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个数达4600余个。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新进展。全市完成职业培训26700余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22400余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12100余人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900余人次。创业带动就业蓬勃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调下,鼓励和支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刑满释放人员、高校毕业生(含大学生村官和留学回国学生)、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网络商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各类人员创业发展。经统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0余人6860万元、一次性自主创业补贴1700余人742万余元、经营场所租
7、赁补贴1670余人782万余元,有效的减轻了创业人员的资金负担,创业带动就业4000余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不断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多渠道鼓励、引导大众就业创业,实现了近距离为城乡劳动者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用工推荐等各项服务。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四下乡活动”“劳务协作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93场,提供招聘岗位23万余个(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附表1:市“十四五”就业创业任务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2015年“十四五”指标2025年备注1城
8、镇新增就业人数人807001100001135002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人970012500128003新增转移农业劳动人511002500056000“口”表示累计数。力人数4城镇登记失业率%2.94.23.85统筹城乡培训人数人1040010000267006创业担保贷款万元390050006860(二)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征缴逐渐向好。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保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规模持续扩大,保障结构逐步优化,社保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74800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9800人,城乡居民养老
9、保险205000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00人、46700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累计1167292200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收累计59565600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征收75424000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征收44567000元,工伤保险基金累计征收48212000元。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全市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失业金待遇、工伤待遇、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金待遇、被征地农民养老金待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待遇分别18100余人、5000余人、5200余人次、100余人、2400余人、100o余人、514
10、00余人,5年来累计按时足额发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失业金、工伤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分别为2310700000元、1008140000元、32677000元、28969000元、246961000元。附表2:市“十四五”社会保险任务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2015年“十四五”指标2025年备注1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44000161000274800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人263003000046700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人1590022000284004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人135700175000413100(城镇职工医保56200、城乡居民医保356900)居民医保和新农合
11、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职工医保二保合一,并已划转至医保系统。5生育保险人数人15900240006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X91X(三)人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健全事业单位用人、招聘制度,优化岗位结构比例;提高人事考试信息化水平;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19年以来,根据省、州关于深入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文件精神,对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实行“三推进两强化“,积极推进人事调配备案制、岗位自主管理和岗位聘用新机制、聘用合同自主鉴证制,切实做好强化服务指导、强化政策监管。在事业单位“放管服改革中积极主动作为,有效解决了教育系统人事调配历史遗留问题,将教育
12、系统“市管校聘落到实处。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人才兴市初见成效,人才缺口得到有效缓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的人才支撑得到加强;人才总量稳步提升,全市人才资源总量91500余人,其中党政人才2100余人,专业技术人才28000余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1200余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6400余人,技能人才229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13700余人。人才结构不断科学合理,人才强市、科技兴市初显成效。附表3:市“十四五”人事人才任务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2015年“十四五”指标2025年备注1人才资源总量人62500791500其中党政人才数量人20002100专业技术人才人210028000事业
13、单位管理人才人1000120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950016400技能人才人2000022900农村实用人才人860013700(四)劳动关系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劳动保障监察趋于规范合法。不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严格执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建设施工领域“黑名单”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全市累计检查监察用人单位720余户次41800余人,受理群众投诉举报160余件,案件办结率100%,为3670余名劳动者追回工资、押金、补偿金等41060000元,督促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2608000
14、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效能明显提升。探索并初步形成以多方联合调解为“主线”、以农民工权益保障为“主基调”、以网络化服务和跨域协作为“两翼”的“112”仲裁工作法,共调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083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6145000元;审限时效内结案率100%,终局裁决率38.2%,调撤率80%。附表4:市“十四五”劳动关系任务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2015年“十四五”指标2025年备注1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6.793.593.52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98100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时效内结案率%100981004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终局裁决率%353838.25劳动人事争议调撤率%
15、766080(五)人社扶贫取得重大成果。就业扶贫闯出新路子。建立“1+1+8+N”工作机制,即成立市稳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励志劳务公司+镇(乡、街道)劳务分公司+村(社区)就业服务站的四级工作体系,围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采取提升就业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开发就业岗位、打造扶贫车间等措施,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3500人。全市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社保扶贫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扶贫政策,将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员41700余人实现应保尽保。其中,7890余名易地
16、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26年4月、6月,市人社局荣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附表5:市“十四五”人社扶贫任务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单位“十四五”指标2025年备注1就业扶贫人23500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社保扶贫人41700含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二发展目标围绕省委“一二三四”发展总体思路和六个“迈上”目标巴州委“六大引领工程”,紧盯建成黔中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方位,对标人社部、省人社厅及州人社局“十五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地区目标任务,明确发展方向,推动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一)主要目标促进更
17、高质量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0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3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5%;完成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一推动人才质量提升。全市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118200人以上。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年度受理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劳动人事仲裁时效内结案率达100%,调撤结案率达85%以上。T三四“一”就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二”就是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三”就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四”就是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
18、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六个“迈上”: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迈上新台阶、社会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六大引领工程:实体经济引领工程、乡村振兴引领工程、创新引领工程、智慧引领工程、绿色引领工程、民族团结示范引领工程。附表6:市“十五五”就业创业主要发展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备注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113500900002城镇登记失业率%3.85%3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人12800130004统筹城乡培训人数人2670020000含人社、农业等部门数据5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人55600583006创业担保贷款万元68
19、605000附表7:市“十五五”社会保险主要发展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备注1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52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274800282500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69800750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205000207500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人2840031000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人4670047000附表8:市“十五五”人事人才主要发展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备注1人才资源总量人91500118200其中党政人才数量人21002140专业技术人才人2800036400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人1200140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16400213
20、00技能人才人2990039000农村实用人才人1370018000附表9:市“十五五”劳动关系主要发展指标序号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备注1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3.5982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1003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时效内结案率%1001004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终局裁决率%38.2455劳动人事争议调撤率%8085(二)重点任务全力促进就业创业更上新台阶。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深入
21、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劳动预备制培训、青年劳动者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等专项行动。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低收入就业困难人员。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鼓励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等领办创办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抱团发展、携手致富。鼓励支持千名新时代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支持和引导千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十五五”期间,力争实现新增就业90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300人以上;“十五五”末期,开展全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覆盖人群达20000人次以上
22、以创业带动就业100OO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o积极推动社会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坚持惠民生与促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作用,稳步推进全民参保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优化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关系全国网上转移办理,健全基本养老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探索和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及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工作预防管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十五五”末期,力争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7000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23、达到30000人,工伤保险达到47800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和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全方位推进人才振兴。围绕人才兴匀战略,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主线,持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调动各类人才活力和服务保障本地产业发展为核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将从事新职业和自由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纳入职称服务范围,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和评价管理,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健全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流动机制。提升技能人才能力,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推进建设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24、制度,全面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大力培养现代产业体系急需紧缺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开展“工匠”“巧匠”遴选命名行动。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落地生效,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发挥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市内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至十五五”末期,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8200人以上,其中党政人才2140人,专业技术人才36
25、400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14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1300人,技能人才39000人,农村实用人才18000人。大力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健全协调市级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三方职能,建设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打造金牌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和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深入企业(街道、园区)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指导企业(街道、园区)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专项合同;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服务,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加强基层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从源头上及时化解劳动争议,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环境;推动调节仲裁服务功能提质转型,拓展办案思路,夯实预防为主理念,完善
26、裁审沟通协调机制;着力强化全社会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意识;坚持线上线下两手同抓并举,开创调节仲裁网络化、信息化新局面。到“十五五”末期,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年度受理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H)0%以上,劳动人事仲裁时效内结案率达100%,调解结案率达90%以上,劳资纠纷大幅减少,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以打造“智慧人社”为目标,结合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保障卡应用建设,补齐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便民化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暖心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二章
27、坚持就业优先促进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统筹推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创新载体,千方百计推动创业就业。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效应对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充分就业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工业产业、旅游、电商、物流以及健康医养等行业,挖掘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户、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方式,向社会公布就业创业政策清单,深入企业和基层宣讲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困难群体状况
28、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提供高效就业服务,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和资金规范便捷惠及享受对象。通过各类媒体等加强就业工作的宣传引导,加强新形势下就业创业政策的报道和解读,宣传推广就业创业经验,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全社会支持就业创业的浓厚工作氛围。继续加强与广州市黄埔区以及其他发达地区精准对接,不断充实就业岗位信息数据库,组织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加大对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强化政策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就业平台信息化。优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汇聚就业创业政策、就业资讯发布、求职招聘、就业信息
29、采集、就业趋向分析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就业服务平台。增加服务功能,通过网络招聘、网络直播带岗等现代化就业服务手段,提升就业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程度,适应当前就业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人力资源企业,打造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生态链。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全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重点支持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加大劳动法规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就业补助、创业担
30、保贷款、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三、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就业保障工作合力推进部门数据的互联共享,及时跟踪就业的最新数据,为加强形势研判、落实完善政策、实施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紧盯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就业形势,做好风险预判和预警,充分考虑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困难和问题,并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事先制定应对预案。提高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工作的协调调度,强化稳定和扩大就业主体责任,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合力。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I,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弘扬工匠精
31、神,坚持以劳动力技能提升为抓手,着力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依托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及培训针对性,提高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五、大力实施就业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就业拟对市人力资源市场、市“就业帮”服务平台和市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项目进行改造提升,将引进培育一批人力资源企业,打造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生态链,更好地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有效支撑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升级。打造就业创业政策、就业资讯发布、求职招聘、就业信
32、息采集、就业趋向分析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就业服务平台,积极适应广大劳动者就业的需求,满足当前关于人才供需有关方针政策的需求。打造各类技能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劳动者个人意愿并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方便就业,着力解决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结构性矛盾。附表10:市“十五五”就业重大项目建设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属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属性项目建设主体投资来源投资金额(万元)开工时间完成时间备注1市人力资源市场优化市人力资源市场,增加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有效支撑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升级。市人社局2市“就业帮”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提
33、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项目集就业创业政策、就业资讯发布、求职招聘、就业信息采集、就业趋向分析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市人社局-2L合性就业服务平台,能适应广大劳动者就业的需求,满足当前关于人才供需有关方针政策的需求。3市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由实训场地、教研室、仓库信息化设施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组成的框架结构实训楼,可承担8个以上职业(工种)技能训练。市人社局z22-第三章坚持提质扩面筑牢民生底线“十四五”末期,市全市常住人口529688人,其中60岁以上94671人,占总人口的17.9%,全市已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
34、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发展局面。一强化基金管理,提升保障能力继续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首要任务,巩固成果,杜绝发生拖欠,维护社会稳定。针对基本养老金支出和缺口不断增大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力抓好扩面征收工作。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调剂金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支持,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得到基金保障。二加强扩面宣传,提升参保覆盖率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加强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与税务、劳动监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尤其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提高征缴
35、率,降低扩面成本。继续抓好对企业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的稽核工作,力争做到应缴尽缴,应收尽收。力争“十五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5000人、207000人、30000人、47800人。三、贯彻落实社保政策,促进社保快速发展以“六保”“六稳”为工作目标,继续落实社会保险各项降、减、免、缓、补等惠民惠企政策,切实为参保企业减轻缴费负担,帮助企业发展,切实维护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质保量完成社会保险法规定人员参保基本全覆盖目标。四、强化监督指导,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定期或不定期、线上线下多渠道对乡(镇、街道)人社中心开展业务指导,宣
36、传参保政策,抽查参保资料,核对参保信息。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信息比对,对重复参保人员身份进行界定,避免同一受益主体重复参保,保障国家社保基金安全。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持续推进社会保险行风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的落实落地和动态调整,加快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网上转移办理,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实施,不断探索创新认证服务模式,探索和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及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营造有利于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舆论氛围。提供上门服务,让政策宣传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急企业所需所盼,真正起到助力企业发展关键作用。优化前台服务、后台管理和业务控制流程等,实
37、行社保业务一窗受理、一窗通办。第四章强化人才服务提升人才质量坚持以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主线,持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求贤若渴寻觅人才,各尽其能用好人才,无微不至服务人才,奋力推进“人才强市”,努力让成为全省、全州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以调动各类人才活力和服务保障本地产业发展为核心,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实现政策支持有新突破。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培养高技能人才,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本地紧缺急缺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精准服务体制机制,推动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各类
38、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人才强市助力经济发展坚持人才工作与全市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同步谋划、协同推进,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一)优化结构,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形式营造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引进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引才方面发挥好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真诚服务人才、团结凝聚人才。科学规范地开展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工作,坚持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才的方式,通过住房、医疗、养老、家属安置、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引才保障措施,畅通绿色通道,吸引省内、省外各类人才来匀工作,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来”。围绕我市“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导向
39、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引才引智行动计划,定期发布需求目录,举办人才招聘对接活动,引领重点产业提质增效。科学制定人才招聘计划,重点引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及乡镇层次急需人才,创造条件,拓宽工程类、建设规划、金融、科技教育、经济管理类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渠道,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市场、网络、高校现场招聘、人才博览会等方式和平台引进人才,吸引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及其团队到我市创业。紧扣我市“十五五”产业发展重点,大力招聘以“四化”人才为重点的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推进我市人才引进工作迈上新台阶。(二)凝聚合力,统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在经济、科技、
40、教育、乡村振兴、宣传文化、卫生健康、法律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创业创新,扎根基层服务农村。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高级研修班,着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实施技能人才培育工程,积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强化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激发高技能人才活力,落实完善支持青年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三)补齐短板,促进人才流动助力乡村振兴。集聚优势资源支持基层,推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用好“基层经验”在职称晋升中的导向作用,持续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健康
41、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完善专家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机制,提高专家志愿服务基层的意愿,支持人才智力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四)健全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薪酬制度。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研究建立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按业绩分配的激励机制和评聘机制,建立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工资管理,完善政策体系。二围绕主线推进人事改革(一)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主线,大力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岗位及聘用管理,建立岗位设置及聘用备案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公开
42、招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开招聘的科学化水平。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健全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流动机制。配置人才资源,调整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二)稳步推进职称改革工作。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全面深化职称评审“放管服”,积极推进职称分类评价工作,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手段。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和评价管理,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三)推进人事考试标准化建设。规范组织人事考试,规范考点考场管理,完善考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人事考试环境。加强考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考务人员素质,规范考务工作流程,确保人事考试工作安全有序推进。三、实施人才队伍提升工程附表11:市“
43、十五五”人事人才重大工程表序号名称主要内容1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优化事业单位管理有关事项,落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自主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制定高层次人才认定方式和标准,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认定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按业绩多少、按贡献大小的人才绩效分配制度,构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机制。2培养乡村振兴建设人才引进一批镇(乡、街道)急需紧缺的专业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持续推进“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着眼于推动乡村振兴、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精准优质服务。落实完善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措施。出台乡土人才认定评选政策
44、体系,构建和优化乡土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挖掘培训“土专家”田秀才“,助力乡村振兴。3创新人才引培机制实行工业企业“科技专员”制度,探索“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项目+人才”“平台+人才”等科技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精准引才,提高“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待遇,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优秀人才。4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人才交流服务平台,推动市内人才、产业内人才的互动交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提供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等服务。引导建设一站式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整合人力资服务资源,提升人才服务效能;探索建
45、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助理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品质。健全政府人才联动机制,提升人才服务工作者整体素质。引导建立用人单位“人才服务专员”机制,促进人才安居乐业。健全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学与配偶安置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个人就医等服务特事特办、全程代办的服务机制。5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务快办工程聚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业务管理,围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管出”重点环节,优化将人才公开招聘、人员调入、人员调出、岗位变动、解除聘用合同、开除、退休等7项业务,整合成“一件事”,着力破解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业务重复提供材料、多次跑、多头跑、环节多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业务经办流程,实施联动办理,实现“一张表单申请、一个平台联办、一次不跑办成“,提升服务效能,提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获得感、满意度。第五章健全劳动维权机制构建更加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并重,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劳资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协调化解机制,加大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公正解决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地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