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极速器 文档编号:4654 上传时间:2025-07-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结业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1.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对土地兼并者的称呼由“豪强”或“兼并之徒”演变为“田主”,说明民间对土地兼并者的态度由仇视转变为认同,土地兼并现象得到认可。故答案为B项。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

2、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推动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不抑兼并”使得人们能更自由的进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使得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更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土地所有者的看法。2. 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唐朝时,“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宋)端拱二年(989年)诏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这说明唐宋时期A. 强调社会地位差别B. 纺织技术提升较慢C. 市民阶层需求不高D.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答案

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唐宋朝廷对庶民百姓的服装有严格限制,以防僭越,本质上就是强调社会地位的差别,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排除。材料反应的是政府的规定,而不是市民阶层的需求,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要求,而不是经济发展导致的,故排除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服饰变化唐宋时期的服饰反映的本质3. 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B.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C. 中央政府

4、强化人口控制D.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政府对坊郭户籍征税,这不能说明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故A错误;对坊郭户籍征税与战争无关,故B错误;坊郭户籍并非所有人口,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故C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户籍税收政策调整,故D正确。4.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5、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等信息,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适应了列强对原料的需求,以棉花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故选C。5. 下面是1867187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币单位:千海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时间茶叶生丝其他担数货值比重担数货值比

6、重货值比重18671869年1427636325265604%50273182503144%72651252%18701874年1635512351535269%6xx224683367%90991364%18751879年1875508343934822%73290222953125%146442053%A. 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 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C. 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D.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答案】B【解析】据材料1867187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比重较大,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明显

7、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故A排除。茶叶和生丝出口比重较大不能说明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故C排除。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D排除。6.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致使“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根本原因是A. 新式农具与传统耕作制度难以融合B. 人口和耕地的增长大量消耗购买力C. 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D. 传统观念造成农民的经营思想固化【答案】A【解析】中国传统耕作制度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8、的小农经济,新式农具不能适应小型生产单位的需要,导致两者结合的“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农民是否选择新式农具没有关系,排除C项;D项不是根本原因。点睛: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自给自足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新式农具的大规模使用。7.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

9、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C. 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答案】A【解析】材料中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我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用于农业灌溉,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所以选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公社期间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不是大跃进运动;D选项错误,我们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比较的内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8. 钱乘

10、旦、许洁明合著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A.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火车”,可判断是工业革命,“还教会人们守时”表明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B正确。材料未体现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A错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错误。材料表明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并不代表人们的生活

11、质量提高,D错误。9. 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 国内战争时期俄国物资奇缺的状况B. 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 自然灾害挫伤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D.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答案】D【解析】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国家统一供应实物分配,材料中“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说明农民对于国内战争结束后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示不满,故D项正确;此时国内战争(1918-1920)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农民

12、阶级的思想觉悟,故B项错误;此时国内革命和战争都已经结束,材料现象并不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故C项错误。10.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与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11.

13、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A. 开拓国际贸易市场B. 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C. 刺激国内消费市场D. 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故A正确,C错误;“1933年,美元贬值约30”与固定汇率无关,排除B;1933年美元贬值时美国还没有确立金融霸主地位,排除D。12.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

14、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B.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C. 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答案】A【解析】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故选A;出来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故B错误;C属于冷战的影响;D中最终形成说法绝对。13.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

15、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16、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材料二: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0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行581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

17、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敷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简法。”到1912年,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国家政策的影响(赋税政策的调整;海禁政策的松弛等);白银逐步货币化;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商、崇商观念;工

18、商皆本思想)。经济功能:建立行业和经营秩序;承担商业活动中的信用与保证功能;收集与交流信息;调停工商业纠纷;与政府抗争以维护商人权益。(2)特点:体制健全;打破了行业和地缘的限制;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凸显现代性(资产阶级性质);内部运作民主化。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及思想解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推动了近代民主化进程。【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影响、白银逐步货币化、社会观念的变化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再

19、据材料一“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行业和经营秩序、信用与保证功能、收集与交流信息、调停工商业纠纷、与政府抗争以维护商人权益等方面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2)本题根据材料二“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体制健全、打破行业和地缘的限制、政府的政策支持、资产阶级性质、内部运作民主化等方面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再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提高民众素质及思想解放、推动近代民主化进程等方面简析其历史作用。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以前,欧洲上流社会的华贵服饰深受欧洲各宫廷影响:扑粉的假发、男子的发辫,用料考究、做工精美和缀有华而不实的装饰的服装代表了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从19世纪开始,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穿浅色衬衣系深色领带或领结;而工人或农民则多穿着结实而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而妇女的服装仍是

21、各式长裙,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有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服装的建议并试穿短裙和长裤,却受到舆论责难。但在一战期间,妇女的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答案】(1)原因:礼乐制度遭破坏,需要建立新的社会行为准则;新兴地主阶级打破贵族特权的需要;增强君主专制和统治秩序的需要。异:中国古代法治强调法律适用于任何人,而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中国古代法治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罗马法则注重公民的权利平等;中国古代法治思想最终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罗马法影响了西方近现代

22、民主政治的建立。同:都注重法律的公开性;都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性;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信息“工人或农民则多穿着结实而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妇女的服装仍是各式长裙,没有太大变化。尽管有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服装的建议并试穿短裙和长裤,却受到了舆论责难。一战期间,妇女的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提取观点,如“近代服饰变迁”;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回答。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68万人,乾隆末年约74万人,清末约76万人。针对京师人口压力和住房困难的问题,清政府一方面为八旗子弟建房,另一方面迁徙京师旗人于各地。此外,清初至乾

23、隆中,清政府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同时,清政府还实行限制解任官员及胥吏寄籍京城的政策。摘编自尹钧科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材料二从16世纪中叶到1750年,伦敦人口由13万发展到将近7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2%,1801年,伦敦人口为110万,1841年达200万,到19世纪末超过500万。随着大量的农村和小镇人口移居城市,曾是富裕的商人和专业人士居住的市中心,成了最贫困的地区,工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疾病的流行夺去了许多城市人的生命,终于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伯明翰市长张伯伦提出“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家”的口号,1875年到1876年。伯明翰市通过立法向市民征收特别

24、税。大量兴建住房,清除贫民窟,市政府成为大房产主。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对工人住宅问题的干预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答案】相同:国家干预,建设保障性住房。不同:清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控人口数量,保障八旗子弟住房;英国用立法手段,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原因: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北京城市承载力有限,住房紧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英国代议制民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解析】(1)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一“清政府一方面为八旗子弟建房”以及材料二“伯明翰市通过立法向市民征收特别税。大量兴建住房”的信息从国家干预以及建设保障性住房回答;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和二分别从清朝利用行政手段,英国用立法措施回答;原因清朝从政治以及城市承载力回答;英国从近代政治、思想以及经济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