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规定:“惨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A.农商皆本政策B.奖励耕织政策C.重商抑农政策D.中央集权政策2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A.实行均田制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迁都洛阳D.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3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B.C.D.4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
2、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5.清末新政中,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举措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内容的是()创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鼓励留学教育A.B.C.D.6.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3、自负盈亏。在天遇大旱的情况下,18户农民苦干一年,结果粮食获得大丰收,而小岗村的其他农户受灾减产。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旱情不一样B.生产的积极性不一样C.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很大区别D.劳动的时间不一样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的土地流转,再到现在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8 .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C.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同步富裕D.加强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8 .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自耕农阶层
4、的要求奴隶主阶级的要求商人阶层的要求A.B.C.D.9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令禁止土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汉人服装。这一措施()A.促进了民族融合B.激化了民族矛盾C.阻碍了经济发展D.导致了北魏灭亡10.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C.扶持中小商人发展D.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11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其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近
5、代化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打击封建制度A.B.C.D.12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设立商部、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等。这些措施()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 土地归农民所有B.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C.实行按劳分配D.建立农村合作社14.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外,还有()A.增加政府
6、的财政收入B.提高军队的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1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体现在()鲜卑族劳动者逐渐成为农民农耕生活成为主要生活形式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有的还从事工商业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A.B.C.D,二、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一战国策秦策(1)材
7、料一中提到的“商君”是谁?他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了哪些改革?(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君改革的历史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商君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土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土、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三、简答
8、题1 .简述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2 .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在土地制度方面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它们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革过程?这些变革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一、选择题1.B材料中“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体现了对耕织的奖励,“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体现了对商业和懒惰行为的抑制,整体表明商鞅实行奖励耕织政策,故B项正确。2A均田制的实行,使鲜卑族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A项正确。3 .C青苗法使农民在青黄不接
9、时免受高利贷盘剥,同时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同时也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土地兼并,故正确。4 .B材料中康有为强调中国服饰、发辫与机器时代不相容,且与万国竞争之世不适应,主张进行社会风俗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故B项正确。5 .D创办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鼓励留学教育等举措,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正确。6 .B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所以在大旱之年仍能获得丰
10、收,而其他农户受灾减产,故B项正确。7A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故A项正确。8A“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的要求,故正确。9A孝文帝禁止土民穿胡服,改穿汉服,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故A项正确。10.B市易法通过政府平价收购和出售货物、商贩赊购货物等规定,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故B项正确。11.B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近代化,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正确;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错误;“断发易服”主要是社会风俗变革,并非直接
11、打击封建制度,错误。1.8 B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D项错误。1.9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民,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故B项正确。14 .A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实行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增加户数,从而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故A项正确。15 .D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融合体现在鲜卑族生活方式、经济形式、社会阶层以及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向汉族靠拢,均正确。二、材料分析题(1) “商君”是商鞅。改革
12、措施: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2)历史作用: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本人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改革措施全面且行之有效等。17.(1) :改革科举制度;兵:保甲法、将兵法;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 “非大坏
13、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社会没有到“大坏”的地步,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革。“适应于时代”指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的时代要求,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社会发展。三、简答题1 .改革措施: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意义: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促进了教育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 .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王安石变法:措施:方田均税法。作用: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3 .变革过程: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土地流转和“三权分置”。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土地流转和“三权分置”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