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明治维新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1 .幕府统治:12世纪晚期,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大权,天皇大权旁落。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个幕府政权,在其统治下,日本形成了“幕藩体制”,中央政权为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还垄断对外贸易。2 .锁国政策: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国外,限制外国人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只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日本的独立和稳定,但长期来看,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 .内忧外患内忧: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锁
2、国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受到沉重的录哨J,起义频繁;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幕府统治不满;商人和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但政治权利较少,也反对幕府统治,阶级矛盾尖锐。外患: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曰本横须贺港,史称“黑船事件”。次年,曰本被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开放港口。此后,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列强纷纷仿效,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有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二)倒幕运动1背景: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引起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中下级武士、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等组成倒幕派,发起倒幕运动。2概况目的:推翻幕府统治。开始: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
3、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主力:中下级武士、西南强藩、朝廷公卿。结果: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天皇及政府机构迁到东京,确立了明治政府统治,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三)明治维新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锁国政策阻碍了曰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外患: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前提: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1概况时间:1868年。领导人:明治天皇。目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维护统治,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曰本。方式:通过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1 .措施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
4、为3府72县,由中央任命府、县知事管理,完全取消大名的封建领主权,大名离开藩国,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这一措施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统一的市场。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颁布征兵令,在“国民皆兵”的口号下,强征大批青年,建立常备军,称为“皇军”。强调效忠于天皇,并贯彻“武士道”精神。这一措施提高了日本的军事实力,但也使曰本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经济: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施地税改革,政府收取货币地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移植西方样板企业,大力
5、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这一措施增加了政府收入,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最能体现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提倡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如吃西餐、穿燕尾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等。1872年颁发“学制令”,建立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近代学校体制,规定送儿童入小学受教育是家长的义务。这一措施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近代化人才,影响最为深远。影响积极(进步性):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消极(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
6、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二、学习难点(一)明治维新各项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明治维新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项措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政治上的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经济改革和军事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上的地税改革和“殖产兴业”为军事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军事改革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保障了经济发展和国家主权;社会生活方面的“文明开化”培养了具有近代思想和知识的人才,推动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深入进行。理解这些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全面认识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转型的作用。(二)正确评价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对曰本和
7、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评价明治维新时,需要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如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等;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如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沉重灾难。正确评价明治维新,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三)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曰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都面临着西方列强入侵的民族危机,都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的富强。然而,两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
8、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而中国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比较两者的异同,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如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内容和深度、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治维新的特点和本质,同时也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认识。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19世纪中期,日本德川幕府推行的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抵制了外国的侵略B.维护了日本的独立C.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D.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2.1853年,率先打开日本国门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俄国3日本倒幕运动的主力是()
9、A.天皇B.大名C.中下级武士D.商人4 .明治维新中,最能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措施是()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C.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D.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5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国内市场狭小B.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C.日本需要掠夺国外资源D.日本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8年,曰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
10、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材料二:明治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于世界”,日本还请来了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哪次改革的什么内容?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明治维新在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简答题1.简述曰本明治维新的背景。2日本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四、答案(一)选择题1D2,B3.C4
11、C5.B(二)材料分析题(1)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五条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成为明治维新的政治纲领。目的是变法图强,富国强兵,维护统治,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2)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近代化人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进程。(3)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使日本迅速走
12、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沉重灾难。同时,明治维新也为其他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如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改革与开放,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等。(三)简答题1 .背景:内忧方面,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外患方面,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前提是倒幕运动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为明治维新创造了条件。2 .措施:提倡“文明开化”,学习西方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如提倡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吃西餐、穿燕尾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等;1872年颁发“学制令”,建立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近代学校体制,规定送儿童入小学受教育是家长的义务。意义: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近代化人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为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