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国实行“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制户口册。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农业生产B.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C.推动商业发展D.削弱贵族势力2 .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这反映了秦朝户籍制度的()A.平等性B.开放性C.等级性D.民主性3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负责。这一制度()A.仅用于统计人口数量B.使百姓成为“编户齐民”C.不利于国家对人口的管理D.导致东汉末年户籍散乱4 .隋初实行“大索貌阅”,
2、其主要作用是()A.清查人口,增加赋税收入B.打击豪强地主势力C.促进民族融合D.推动科举制度发展5.唐朝户籍管理严格,户籍三年一造。这一做法的主要意义在于()A.保证国家赋役征发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C.减轻农民负担D.推动商业繁荣6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这种户籍划分()A.不利于土地私有制发展B.使佃户完全依附于地主C.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导致国家赋税收入减少7 .元朝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诸色户计”,且一旦定籍,世代相袭。这一制度()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8 .有利于元朝经济的多元发展C.限制了百姓的职业选择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8.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册称“黄册”。“黄册”的主要内容包括()A.各户人口、田土、房屋8 .百姓的宗教信仰C.地方官员的政绩D.商业贸易的情况9 .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管理相对松弛。这主要是因为()A.人口数量大幅减少B.赋税与人丁联系减弱C.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社会矛盾得到缓和10 .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基层行政管理B.促进文化教育发展C.提高农民文化素质D.维护社会秩序11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这些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责不包括()A.征收赋税B.管理户籍C
4、司法审判D.维护治安12 .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其作用不包括()A.清查户口B.维护社会治安C.为军队提供后备兵源D.推动科举制度改革13 .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察看动静。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B.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C.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D.打击商业活动中的不法行为14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保障粮食安全,应对灾荒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限制粮食贸易D.打击富商大贾15.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救济功能缺失B.社会财
5、富分配不均C.民间力量主导社会救济D.社会矛盾得到解决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的户籍制度自秦统一天下之后,更加严格和完备。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着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摘编自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材料二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坊郭户为城镇贫
6、民,多为小商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和帮工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户则主要是佃户、主户的雇工和佣工。摘编自中国户籍制度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认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乡村治理。从先秦到明清,乡村治理经历了从乡里制到保甲制的转变。乡里制下,乡官由推举产生,代表乡里利益,具有一定的自治色彩。保甲制下,保甲长由官府任命,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和征收赋税,对乡里的控制加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家权力逐渐渗透到乡村基层。同时,宗族在乡村治
7、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定族规家训I、调解纠纷等方式,协助政府维护乡村秩序。摘编自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从乡里制到保甲制转变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启示。答案1.B秦国“户籍相伍”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B项正确;A、C、D三项并非主要目的。2.C秦朝户籍分类登记,不同身份有不同户籍,体现了等级性,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不符。3.B汉朝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百姓编入户籍,B项正确;户籍制度作用众多,
8、不只是统计人口,A项错误;这一制度有利于国家管理人口,C项错误;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是多种因素导致,并非该制度本身导致,D项错误。4 A“大索貌阅”主要是清查人口,将隐漏户口检括出来,增加赋税收入,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其主要作用。5 .A唐朝严格管理户籍,三年一造,主要是保证国家赋役征发,A项正确;B、C、D三项并非主要意义。6 .C宋朝客户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C项正确;这种户籍划分适应了土地私有制发展,A项错误;佃户对地主依附关系有所减弱,B项错误,国家可通过其他方式保证赋税收入,D项错误。7 C元朝“诸色户计”定籍后世代相袭,限制了百姓职业选择,C项正确
9、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A项错误;对经济多元发展影响有限,B项错误;与边疆管理关系不大,D项错误。8 A明朝“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A项正确;B、C、D三项不属于“黄册”主要内容。9 .B摊丁入亩后,赋税与人丁联系减弱,户籍管理相对松弛,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史实。10 .D秦汉时期乡设三老掌教化,目的是通过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主要目的。11 .C唐朝基层组织主要职责有征收赋税、管理户籍、维护治安等,司法审判不是其主要职责,C项符合题意。12 .D王安石保甲制有清查户口、维护治安、为军队提供后备兵源等作用,与科举制度改革无关,D项符
10、合题意。13 .A王守仁十家牌法主要是加强对基层民众控制,维护社会治安,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目的。14 .A汉朝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主要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应对灾荒,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作用。15 .B明清慈善组织兴起,反映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部分人需要救助,B项正确;政府救济一直存在,A项错误;民间力量参与救济,并非主导,C项错误;社会矛盾未得到解决,D项错误。(1)特点:严格和完备;分类登记;编制方式规范;登记程序明确;登记内容详细。(2)原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经济结构差异;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成为佃户。(3)认识:户籍制度演变与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演变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17.(1)表现:乡官产生方式由推举变为官府任命,职责由代表乡里利益、有自治色彩变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征收赋税;国家权力对乡村基层的控制加强。(2)原因:宗族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和利益;族规家训对族人有约束作用;政府支持和利用宗族力量维护乡村秩序。(3)启示:要注重基层治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