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给曾国藩“算账”.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686634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为什么要给曾国藩“算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为什么要给曾国藩“算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为什么要给曾国藩“算账”.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为什么要给曾国藩“算账” 张宏杰 曾国藩像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既重要又复杂的一位人物。不过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 的时候,往往遗忘了他。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过多聚焦于他的功业道德文章,忽 略了他“琐碎”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曾国藩本人唯恐得到“清官”之名。他的 一生,可谓既“清”又“浑”,以“浑”为表,以“清”为里。这种居官行事方式,在中国 历史上十分罕见。 我在阅读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等常见资料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关于他个人 收支的零星记载, 因此在 2006 年前后慢慢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通过梳理这些大量、 琐碎而分散的资料,给曾国藩的一生算算账。后来在台湾学

2、生书局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 中又见到曾国藩亲手记的日常生活账簿,其中从买了一颗大白菜、剃了一次头、 雇了一次车 到收了别人十两“炭敬”、给某大学士送了三两“节礼”和一两“门包”,事无巨细,悉数 记载。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估量,我认为可以大致复原曾国藩一生的家庭经济收支实情。 这个题目当然很有趣味,因为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军事家、思想家,他首 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 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通过观察他的经济生活,窥探这个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少为 人知的一个侧面,可以衡量他在这个最隐秘的角落呈现出的“真诚”与“虚伪”。同时,通 过曾国

3、藩这一个例,我们获得了观察晚清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断面。比如可以穿越门禁重重 的大小衙门,观察晚清官场的种种微妙而复杂的“规矩”。 这本书也可以为当今的廉政制度建设提供某种借鉴。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汇的河 口,在器物和制度的外衣之下,传统的力量,仍然在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分析曾国藩 在金钱诱惑面前采取的既原则分明又现实圆通的态度,分析他所作所为的制度背景,对理解 今天的社会现实以及思考如何进行制度建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与此同时,虽然曾国藩研究已可以称得上是一门显学了,不过,主要集中在曾国藩的 总体历史功过评价、军事思想及活动、 外交思想及活动、 政治思想及活动、学术思想及活动、 人才

4、思想及活动、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幕府问题、 人际交往、曾国藩与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湖湘近代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对他个人经济生活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点。所以 这本书多少还有点“填补空白”的作用。 我曾经在一本书的后记当中说:“我认为,学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好玩。我不 能容忍把学问做成概念、意义、材料的集合。”我甚至还说过这样过分的话:“洋鬼子们的 那些学术名著, 却大都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儿,甚至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中国式的学术研究 包含了比西方多得多的目的,可是往往唯独缺少了一项:兴趣。”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没 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写这样正儿八经的“学术作品”。 不过,好在我这本“学术作品”

5、目的确实比较单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 按照常理,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的我应该在一家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里,沿着秘书、副 科、正科的台阶安稳地完成一生。 但是我头脑中天生缺乏“常理”这根弦。因为工作的无聊,刚刚工作不久,我就开始 了业余写作, 并因为出了几本书调到了一所地方大学。然后, 一是为了能有一个更靠谱的图 书馆可以利用, 二是希望可有一些师友进行讨论交流,我又跑到复旦, 读了一个历史学博士, 接着来到清华,做了两年博士后。说起来,这一系列“转轨”,背后的驱动力只有两个字: 兴趣。 不过,这本书也许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作品”,或者说,这本书也许够不上 学术著作的标准。按照“常理”来讲

6、,学术著作应该具有“专门性”“理论性” “系统性”, 要明确概念、总结意义、分析规律。 但这本书却基本是沿着我自己的兴趣路径展开。我写这 本书的动力是想弄明白一个传统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以及决定这个状态的制度背景。生于 “兴趣”,死于“兴趣”,这本书也许会不可避免地立意不高。加上我只以满足了自己的好 奇心为止, 或者说只想客观呈现描述历史事实,而没有解决什么学术问题的雄心,也无力揭 示历史材料背后的规律,因此深度自然不够。 同时,这本书不可避免地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写法不够规范。我总想在一定程度上兼 顾专业领域外的普通读者。在写作过程中, 也许花了太多的篇幅来对一些常识性的背景加以 介绍。 本书纵向上沿时间线索进行,但是横向上, 却切入了多个专业史范畴。在这些专业史 范畴, 我并无太多学术贡献,只是利用了大量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在今天的社会背景 下已经不太容易理解的历史现象。此外, 第一次进行学院范式的论文写作,用词及注释上也 难免会有不规范、不完备之处,敬请读者们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