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发展,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是()A.许多汉语词汇来源于佛教经典,如“世界”“刹那”等B.中国传统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C.儒家思想在宋代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念,形成了理学D.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传播到了西方2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既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升华。”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形成了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
2、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文化等知识,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现代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A.B.C.D,3 .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属于中华文化在这些地区传播表现的有()朝鲜、曰本等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自己的选官制度日本仿照中国的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受到中国传统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的影响A.B.C.D.4.17-18世纪,中国的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
3、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这反映了()A.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B.启蒙运动的思想源于中国的儒家学说C.中国文化开始主导欧洲的思想文化发展D.中西方文化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深度融合5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说明()A.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制度B.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C.欧洲的文官制度完全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D.中西方文化在选官制度方面没有本质区别6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是()A.统
4、治者大力提倡B.社会动荡,人们寻求精神寄托C.佛教教义通俗易懂D.佛教寺庙遍布各地7 .西学东渐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是()A.西方的宗教、科技等知识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8 .西方的政治制度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政治变革C.西方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西方的工业技术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8.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贡献的是()A.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8 .中国的传统医学,如中医、针灸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应用C.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
5、游记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D.以上都是9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下列事件中,对中华文化转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以上都是10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播。下列关于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只在古代有,现代没有B.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只对中国自身有影响,对世界没有影响C.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双向的,既吸收外来文化,也向外传播中华文化D.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不利于保持自身的特色,应该减少交流11 .朝鲜在历史上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能体现这一点的
6、是()A.朝鲜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B.朝鲜的传统建筑风格与中国完全不同C.朝鲜的节日与中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D.朝鲜的佛教是从其他国家传入,与中国无关12.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不包括()A.汉字B.基督教C.官制D.大乘佛教13.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之风。此后,饮茶在英国逐渐流行。这反映了()A.中华文化对英国的影响B.英国对中华文化的侵略C.中英两国文化相互独立D.英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在传入欧洲后,推动欧洲近代文官制度的产生。这表明()A.欧洲的文官制度比中国
7、的科举制度更先进B.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制度的创新与发展C.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为了适应欧洲的需求而产生的D.欧洲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没有关联15.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A.天台宗B,华严宗C.禅宗D,法相宗二、简答题1 .简述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的过程及影响。2 .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3 .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4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三、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
8、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50年,下午茶风俗在英国中产阶级流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游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文化对英国社会的哪方面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
9、世界意义的认识。答案一、选择题1.D2.D3.D4.A5.B6.B7.A8.D9.D10.C11.A12.B13.A14.B15.C二、简答题1 .过程: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起初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佛教迅速传播,并与中国的道家、儒家思想相互融合。隋唐时期,中国化佛教走上相对独立发展道路,形成多个宗派,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宋明时期,儒学家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意理,理学出现。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在文学、书法、绘画、建筑艺术等领域有诸多体现。但佛教宣扬的因果轮回
10、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 .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推动中国近代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发展,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文化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且其发展变迁与政治运动密切结合。3文字方面: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思想方面: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社会治理方面:日本等国借
11、鉴中国的官制等。建筑风格方面: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建筑风格深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习俗方面:这些地区受中国传统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的影响。4.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丰富了自身内涵,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了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亚洲,形成了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文化圈,对周边国家的文字、思想、社会治理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文官制度等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滋养,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礼等观念,对人类价值观的塑造有积极意义。三、材料分析题(1)中华文化中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思想,成为主张开明君主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2)反映了中华文化对英国社会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的影响。(3)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其他国家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应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