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教案(word).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02770 上传时间:2019-11-2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0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原理》教案(word).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学原理》教案(word).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教案(word).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管理学原理教案 第次课学时授课时间 课题(章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课堂练习、作业: 课后小结: 第页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组织中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 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和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一 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组织目标。 它包括五层含义: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组织中必定存在 管理。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具体来说,主要是分配和协调

2、的活动 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一切组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是信息获取、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 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二、管理的性质 两重属性: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 2、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 两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页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三、管理的职能 (一)信息获取 是“ 信息获取、处理、维持和分配” 的简称。信息获取能力的高低往 往决定着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和组织运行状况的好坏。 (二)

3、决策 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决策的 7 个步骤:(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2)识别目标;(3) 拟定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作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 (7)监督和评估。 (三)计划 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四)组织 指通过分工与协作,设置相应的职位与机构,使每一个职位的权力 与责任相对应,以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 (五)领导 指激励并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有效的领导要求管理者: (1)在合理的制度环境中,利用优秀的素 质,采用适

4、当的方式,针对组织成员的需要和行为特点,采取一系列措 施去提高和维持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2)必须富有想象力,能够预 见未来,并使下属成员也具有这种想象力,能授权下属去使想象变为现 实。 领导的实质:感召和追随。 领导的主要作用:指挥、协调、激励。 (六)控制 指管理者在对组织的运行状况以及战略计划和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 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识别当初所计划的结果与实际取得的结果之间的偏 差并采取纠偏行动。 纠偏行动可以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原计划的顺利实现,也可以 是对原先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七)创新 即改变现状,使组织的作业工作和管理工作不断地有所革新、有所 变化。 创新活动包括

5、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层面。 创新与 “ 使组织按既定方向及轨迹持续运行” 谓之 “ 维持” 之间常 常会有矛盾。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在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之间 取得平衡。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四、管理者的分类及其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分类 1、管理者的层次分类: 按所处管理层次可分为: (1)高层管理人员:对组织的整体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职责: 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 效。 (2)中层管理人员: 指处于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中间层 次的管理人员。 职责: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

6、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 管理人员的工作。 (3)基层管理人员:也称第一线管理人员,即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 的管理者,所管辖的仅仅是作业人员而不涉及其他管理者。职责:给下 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 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2、管理人员的领域分类: 按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可分为: (1)综合管理人员: 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 活动的管理者。 (2)专业管理人员: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管理的管 理者。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二)管理者的角色 60 年代末,亨利 明茨伯格:管理者

7、扮演者10 种不同的,但却是高 度相关的角色,这 10 种角色又可被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 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代表人:担任礼仪性质职责 领导人:激励、动员下属 联络者:联络个人与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 2、信息角色 监督者: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 传播者:分配传播信息 发言人:向外界发布信息 3、决策角色 1、企业家:对所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并获得收益 2、干扰对付者:处理冲突解决问题 3、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 4、谈判者:说服、协调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 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该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

8、层较重要,对高层不很重要。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即理解 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对所有层次管理者,人际技能都非常重要,且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纵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即洞察组 织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 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权 衡不同方案内在风险的能力,等等。 管理者所处层次越高,概念技能越重要。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一)古代: 1、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

9、代孙子兵法 ,现在被日美很多大公司 作为经理培训教材; 2、战国周礼,封建国家管理体制理想化的设计; 3、著名的 “ 田忌赛马 ” 事件; 4、 墨子、 老子、 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等都有关于管理思 想的论述; 5、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管理思想流派。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二)近代 1、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前者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做法和主张,后 者在总结前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的观点;在经济 发展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标志着中国经济管理思想的转折。 2、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 ,设计理想天国中的土地管理制度。 3、毛泽东

10、的管理思想: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社会。 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一)亚当 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1、劳动分工观点 亚当? 斯密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表 现为三个方面: 劳动者专门从事单一操作,可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分工可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 所损失的时间; 劳动简化后,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 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亚当?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 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2、经济人观点 认为: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己主

11、义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人们在经 济活动中追求的完全是一种私人利益。 (人是经济人)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二)马塞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意义:1、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管理不 仅是一种活动,而且已成为一种职业; 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企业组 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 产生创造了条件,为管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准备了前提。 (三)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 英安德鲁 尤尔,化学家、经济学家,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在工厂 中建立必要

12、规章制度的人。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泰罗( 1856-1915) ,被称为 “ 科学管理之父 ” ,是管理学鼻祖, 1911年出版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 。 主要理论贡献: 工作定额理论;标准化理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理论;差 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2、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法约尔, 1916年出版著名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 理 。 认为:管理理论可以普遍适用于任何组织。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 般管理原理的管理学家,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对管理原则和管理职能的

13、概括和划分方面。被称为“ 通用(一般)管理学之父” 。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之一:梅奥 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1924-1932) :研究劳动条件的变化对工人劳 动生产率的影响。 1933 年出版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主要 得出三大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 经济人 ” ; (2)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 工人的劳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工人的劳动态度以及他(她) 和周围人的关系。 2、代表人物之二:马斯洛 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 只有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会影响人的行 为并起主导性的作用,已经得到满足的

14、需要不会对人产生激励作用;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2)人的需要有层次之分,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 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对人起主导性的影响作用; (3)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 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其他: 美麦格雷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57年首先提出著名的X 理论和 Y 理论: X 理论认为: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以 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尽量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方法。 Y 理论认为: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

15、觉勤奋,喜欢工作;员工 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一般每个人不 仅能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绝大多数员工都具备正确决 策的能力。建议让员工参与决策,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引导 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 三、现代管理理论 1、社会系统学派 2、决策理论学派 3、经验主义学派 4、权变理论学派 5、管理科学学派 6、企业文化学派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第二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概念 1、 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 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或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

16、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2、决策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 怎样理解决策的满意性? 选择组织活动的方案,通常根据的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 则。最优决策往往只是理论上的幻想,因为它要求: a、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 b、决策者能正确地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 能据此制定初没有疏漏地行动方案; c、决策者能够准确地计算每个方案在未来地执行结果; 上页条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具备的,因为: 第一、从广义上说,外部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目前或未来均会产生 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组织很难收集到反映外界全部情况 的所有信息; 第二、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

17、有限的,这 种双重有限性决定了企业只能制定有限数量的行动方案; 第三、任何方案都需要在未来付诸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 和影响能力是有限度的,目前预测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的实际情况可能有 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如此行动必有风险性;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3、决策的依据:较高质量数量适当的信息。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 组织决策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划分依据:决策影响时间 长期决策: 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 又称长期战略决策。 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 战

18、术决策。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划分依据:决策的重要性 战略决策:最为重要,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 效率而作出的决策。 三、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划分依据: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有无既定的程序可循 程序性决策:涉及例行问题。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 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 (一般组织中,约有80% 的决策可以 成为程序性决策)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19、 非程序性决策:涉及例外问题。为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的、非例行 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四、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划分依据:决策主体 个体决策的决策者是单个人,群体决策的决策者可以是几个人、一 群人甚至扩大到整个组织的所有成员。 思考: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具有哪些优缺点? 参考: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的优点有: 1 、可以更大范围地汇总信息;2、拟定更多备选方案; 3、获得更 多认同; 4、更好地沟通; 5、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相比的缺点是: 费时、从众思维、责任不明 五、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划分依据:决策的起点 初始决策:零起点。是指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 案

20、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追踪决策:非零起点。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 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 思考这个问题: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点?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与初始决策相比,追踪决策具有如下特点: (1) 回溯分析: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 列出须改变决策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 (2) 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都不是处于初始状态, 而是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收到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和影响。 (3)双重优化: 第一重: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 第二重: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可行方案中,

21、 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方案。 六、确定型、风险型与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 随机决策, 方案在未来执行存在数种可能的自然状态, 决策者不知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知道共有几种状态及每种状态发生 的概率; 不确定型决策: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可能的自然状态数量未 知;发生概率未知。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第三节决策的特点 理解记忆下列六大特性: 1、目标性 2、可行性 3、选择性 4、满意性(重点理解) 5、过程性(重点理解) 6、动态性 决策的过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首先,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

22、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只有这一 系列的具体决策已经确定,相互协调,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时,才能认 为组织的决策已经形成; 其次,这一系列决策中的每一项决策,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许多 工作、由众多人员参与的过程,从决策目标的确定,到决策方案的拟订、 评价和选择,再到决策方案执行结果的评价,这些诸多步骤才构成了一 项完整的决策,这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所谓问题,是应有状况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 研究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不平衡,要着重思考以下方面的问题; (1) 组织在何时何地已经或将要发生何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对 组织产生何种影响? 教学内容(讲稿) 备注

23、 (包括:教 学手段、时 间分配、临 时更改等) (2)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根源是什么? (3)针对不平衡的性质, 组织是否有必要改变或调整其活动的方向 与内容? 2、确定目标 明确决策目标,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1)提出目标的最低何理想水平 (2)明确多元目标间的关系 (3)限定目标的正负面效果 (4)保持目标的可操作性 3、拟定备选方案 4、比较和选择方案 评价和比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建立和利用这些条件需要 组织付出何种成本; (2)方案实施能给组织带来何种长期和短期的利益; (3)方案实施种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在方案比较和选择过程中,决策者以及决策的组织者要注意处理好 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统筹兼顾 (2)要注意反对意见 (3)要有决断的魄力 5、选择实施战略 应注意做好: (1)制订相应具体措施,保证方案正确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