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23255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届上海市长宁、金山、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 班级_ 分数_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名句名篇 1. 按要求填空 (1) _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望西都, _ ,伤心秦汉经行处。潼关怀古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 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用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 界的一联是“ _ , _ , _ 。” 二、 2. 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A.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2、.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3. 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 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A. 我上次曾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 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 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 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三、现代文阅读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

3、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 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 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 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 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 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 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 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

4、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 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 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 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 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 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 读物。 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 实在不是一

5、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 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 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 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 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 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 _ 。 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 的注意。她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 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

6、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 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 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 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 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 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 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千家诗。 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 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

7、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 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 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 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 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 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 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 2017 年 2 月 7 日文汇报笔会。) 1. 第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2

8、. 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 第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 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 第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 第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3. 把第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4. 给第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 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 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 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

9、的定位做铺垫。 5. 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6. 第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 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5 分)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 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 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

10、点燃。而悄无声息燃 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 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 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 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 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 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 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

11、朵,自绝于青 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 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 里飞出来了 ! 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 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 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 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

12、,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 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 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 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 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 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 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 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

13、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 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 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 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 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 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 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

14、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 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 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 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 捧给亲爱的读者。 (有删改) 1. 第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 2. 请紧扣“飞”字,赏析第段画线句。 3.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 4. 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四、诗歌鉴赏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

15、小题。 春日独酌(唐)李白 东风扇淑 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淑:美好。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苟 不存,已矣何所悲。” 1. 下列 关于李白诗歌 风格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A. 清新俊逸 _ B. 风骨峥嵘 _ C. 浪漫奔放 _ D. 天然去雕饰 2. 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 “扇”写东风吹拂 的 态势 ,“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 “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 更富有动态。 D. 结

16、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3. 画线句来源于陶渊明咏贫士,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孝矩,河南洛阳人也。祖修义,父子均,并为魏尚书仆射。孝矩西魏时袭爵始平县 公,拜南丰州刺史。时见周太祖专政,将危元氏,孝矩每慨然有兴复社稷之志,阴谓昆 季曰 :“ 昔汉氏有诸吕之变,朱虚、东牟,卒安刘氏。今宇文之心,路人所见,颠而不扶, 焉用宗子 ?盍将图之 ?“ 为兄则所遏,孝矩乃止。 其后周太祖为兄子晋公护娶孝矩妹为妻,情好甚密。及闵帝受禅,护总百揆,孝矩之 宠益隆。及护诛,坐徙蜀。数战,征还京师,拜益州总管司马,转司宪大夫

17、。 高祖重其门地,娶其女为房陵王妃。及高祖为丞相,拜少冢宰,进位柱国,赐爵洵阳 郡公。时房陵王镇洛阳,及上受禅,立为皇太子,令孝矩代镇。既而立其女为皇太子妃, 亲礼弥厚。俄拜寿州总管,赐孝矩玺书曰:“ 扬、越氛祲 ,侵轶边鄙,争桑兴役,不 识大猷 。以公志存远略,今故镇边服,怀柔以礼,称朕意焉。 “ 时陈将任蛮奴等屡寇 江北,复以孝矩领行军总管,屯兵于江上。 后数载,自以年老,筋力渐衰,不堪军旅,上表乞骸骨。转泾州刺史,高祖下书曰:“ 知执谦撝 ,请归初服。恭膺宝命,实赖元功,方欲委裘 ,寄以分陕,何容便请高 蹈 ,独为君子者乎! 若以边境务烦,即宜徙节泾郡,养德卧治 也。 “ 在州岁馀, 卒

18、官,年五十九。谥曰简 。 (隋书 . 卷五十 . 列传第十五) 【注】氛祲 j n : 比喻战乱,叛乱。大猷:治国大道。谦撝 : 谦逊。委裘:任 举贤能。高蹈:超脱。卧治:典出史记. 汲郑列传。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 “多病,卧闺阁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简:指为政清简。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卒 安 刘氏 (_)(2) 亲礼 弥 厚 (_) 2. 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及护诛,坐 徙蜀() A. 搭乘 _ B. 坐落_ C. 定罪_ D. 由于 3. “时陈将任蛮奴等屡寇 江北() A. 偷盗 _ B. 侵犯_ C. 盗匪_ D. 偷袭 4.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

19、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为 兄则所遏 / 独 为 君子者乎 ! B. 孝矩乃 止/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C. 以 公志存远略 / 怀柔 以 礼_ D. 怀柔以礼,称朕意焉 / 积土成山,风雨 兴 焉 5.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见周太祖专政,将危元氏,孝矩每慨然有兴复社稷之志 6. 结合全文看,元孝矩为官并受到重用的主要因素有: 7. 依据第、第段划线句写出元孝矩获“简”谥号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清)袁枚 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 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

20、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 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 之结构,而木屑竹头 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 持筹,必取证于质剂 契约之纷繁,而圭撮 毫厘所必 争也 。二者皆非易易也。 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 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 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 笺注业 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 ,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 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 又苦

21、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郑、马:指东汉末年 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抨弹踳驳 : 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1. 填入第 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也_ B. 尔_ C. 矣_ D. 焉 2. 第 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 自己的话表述)。 3. 赏析第 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

22、爱。 B. 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 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 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5. 第 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六、材料作文 9. 作文 2016 年 4 月 12 日,物理学家“大牛”史蒂芬. 霍金在新浪网开通微博,并发布了对中国 人的第一句问候语。此后不到一天时间,他的粉丝数量突破了200 万,评论,转发和点赞 达数百万,由此,霍金也成了“网红”。 “霍金也网红”,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1 题【答案】 第 2 题【答案】 第 3 题【答案】 第 4 题【答案】 第 5 题【答案】 第 6 题【答案】 第 7 题【答案】 第 8 题【答案】 第 9 题【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