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26119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PPTX 页数:73 大小:59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0议论文阅读课.pptx(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PART THREE,专题十 议论文阅读,【考情总结】,【考情总结】,【考情总结】,(1)考查规律:江西省20102018年中有2010、2012、2015、2017四年考查了议论文,有隔年考查的趋势,因为2018年考查了说明文,所以2019年考查议论文的可能性极大。 (2)题型分值:考查形式有简答、填空和选择3种,选择题逐渐减少,填空题向来不多,简答的主观性题目成为主流题型。每篇文章一般设4道小题,分值为13分。,【考情总结】,(3)选材内容:议论文阅读均选自课外,多以日常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生活感悟展开,引发人的思考和警醒。文章的篇幅通常在10001500字。注重于语文学习、成长、课文中的文

2、化情怀、传统文化的关联与主题探讨,出处以书为主,兼有报纸,时新性不强,即便选自报纸,也是去年的一篇文章,可见江西的命题者更关注文章本身的文化含量和设题价值,而非时新性。,【考情总结】,(4)备考提醒:对近几年考点全面训练,并适当拓展考点,比如论证结构,同时关注一些议论文特征淡化的论述文体。就全国议论文考查的形势来看,淡化文体特征和突出基本要素是两大极端方向,因此我们在备考中一方面要重视议论要素等基本考点,另一方面要关注其论述特征,注重内容的理解与观点的把握,即对论述性文本信息的把握与阅读能力、运用能力的提升。,阅读攻略,考场上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心理学表明:短时间内,人的记忆永远倾向于形象记忆。

3、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考生就算读三遍,恐怕也不会留下多少深刻印象。所以考生首先要阅读考题,带着问题去读文本。切记圈点勾画以下知识点。 一、画 画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例如敬业与乐业中第一段最后一句“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就要圈画出来。,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之后总结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有“总之”“所以”“因此”“可见”等之类的词语做提示。例如梁启超在论述“我们要敬业”时,在举了拉黄包车和做大总统两个事例后,有一句“总之”,后面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句话我们要画下来,可以作为这一节事实论据所论证的分论点。 画承上启下的句子或启示下

4、文、总结上文的句子。承上启下句都在文本中间。例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7和8两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两段要画下来,可以帮我们整体把握文本结构和论证思路。,二、圈 圈住体现段落或句子核心意思的词语。 圈住所列举事例中的主要人名或事物名称。 若引用,则圈住名人的姓名或谚语、古语、俗语等类型的词语。例如敬业与乐业中“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圈出来以后,正反面引证说理便脱颖而出。 圈住文中或段落中分点罗列的顺序词,如“其

5、一,其二,其三”“首先,其次”等。 其实,考场上,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议论文文体知识,牢牢记住议论文试题类型,阅读文本时及时圈点勾画,答题时答题模板严格遵从,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考生们都能在议论文阅读方面为自己赢取高分。,第1讲 论点、论证思路、论证语言、感悟,真题体验,2017江西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3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

6、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

7、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

8、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

9、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考点一】 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9年4考)(2010、2012、2015、2017年考

10、查)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4分),【答案】 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解析】这道题考查议论文分论点的概括能力。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解题时,先通读全文,再逐段理解,找出分论点。作者在第段提出观点“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后,段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先找出这四段的中心句:第段的“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第段的“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

11、慢加深理解”;第段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第段的“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然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提炼概括就是文章的四个分论点。,【考点二】 分析论证思路(9年1考)(2017年考查) 2.简要分析文章第自然段的论证过程。(4分),【答案】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具体段落论证思路的把握,对论证思路的梳理一定要扣住作者的行文顺序。此段的第一句引出论题,二、三

12、句提出论点,第四、五句写小时描写鸟的动作就一个“飞”字,后来背得多了,就很难取舍了。既是举例又是对比,证明论点。把这些内容用“首先”“其次(然后)”“再次(接着)”“最后”一类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串联起来即可。,【考点三】 鉴赏论证语言 (9年2考)(2015、2017年考查)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答案】 (示例)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解析】此题分析生动的语言,考查对语言特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段中有几个比较生动的句子,如“

13、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可以选择一处分析。分析时,按照“写法+阐明的观点+表达效果”的格式作答。如“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一句,运用比喻,阐述“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的观点,生动有趣,形象通俗。,【考点四】 个性体验和感悟 (9年2考)(2012、2017年考查)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答案】

14、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章的论点,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明白了“为什么要背诵”的问题,还要懂得“如何背诵”。此题就要求回答背诵的注意事项和方法。“从作者的观点出发”,限制了规范答题只能从原文中去找。对于如何背诵,作者讲了两点:一是理解,二是创新。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和“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这些句子中,就可以概括要点。,【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选出(或概括、评价)文章的论题或中心论点(分论点)。 (2)直接归纳论题或中心论点

15、。 (3)写出文章某个论据证明的观点。 (4)分析论题或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5)给文章拟标题。 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论题”“论点”“分论点”“中心论点”等字眼。 (2)题干中有“概括”“归纳”“观点”等字眼。,考点1 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答题思路】 1.从出现的位置入手。看标题。议论文的题目有两种,对于论题式的标题,只要找到文章中回答标题问题的语句,也就找到了中心论点。对于论点式的标题,看标题,就找到了中心论点。看开头。许多议论文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亮出作者的观点,因为议论文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看中间。有的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

16、点。看结尾。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在结尾会重申中心论点。,2.通过论据判断论点。如果不能快而准确地判断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从论据切入做出解答。 论据的作用就是支撑论点,分析论据,把握论据的思想内核,是确定论点的好方法,既简洁,准确率又高。 3.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4.有分论点的文章,则综合分论点。有些议论文有分论点而没有中心论点,则需要分析综合几个分论点进而概括中心论点。,【小贴士】 (1)在解答论点类试题时要注意: 论题与论点的区别:论题只是

17、表述的范围、关系等,表意不明;而论点往往是一句表意明确的判断句。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的位置,例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等。,(2)有的文章的论点不是显性的,而是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者说文章没有一个句子完整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需要考生来整合。整合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根据文中的某个句子加以小小的改动。 文中有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但是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加工整理,使之流畅地表达。 作者的观点蕴含在文章中,需要考生进行一定的加工提取、归纳总结。 【答题模板】 本文的(分)论点是(

18、本文的论题是)。,【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分析全文或文章某(些)段的论证过程(论证思路)。 (2)文章的某些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证的? (3)文章的某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 (4)文章的某部分能否调换?为什么? 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论证”“论证思路”“论证过程”等字眼。 (2)题干中有“分析”“归纳”“删除”“调换”等字眼。,考点2 分析论证思路,【答题思路】 1.抓住提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

19、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的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 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小贴士】 (1)解答论证思路题注意“四个明确”:明确看法表态或观点结论;明确段落或层次;明确选择了哪些材料;明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表述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时,注意需要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诸如“首先”“然后”“

20、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 【答题模板】 开头提出了(引出了)的论点(或列出了事例),接着从正面(反面、正反两面)用事例证明了论点(从角度分析了道理),最后再次强调了观点(总结出了观点)。,【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选文第段中加点的某一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选文第段加横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4)选文第段中,作者反复说某一短语,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如果将第段中某个反问句变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考点3 鉴赏论证语言,2.辨识标

21、志 (1)题干中有“加点的词语”“表达效果”“能否删去”等字眼。 (2)题干中有“说明理由”“为什么”等字眼。 (3)题干中有“句子”“生动”等字眼。 【答题思路】 品析议论文语言,可从准确性和生动性两方面进行。 1.准确性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从词语的本义着手,明确其在时间、范围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词一般以副词和形容词居多;然后再结合议论文语言严谨、简明、准确的特点和文章内容概括总结。 2.生动性结合词句的本义和语境义作答。若使用修辞方法,则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种修辞的作用。,【答题模板】 (1)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论述了

22、;(反问、设问、排比)强调了的观点。 (2)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如“”(具体语句),句中的词准确地论述了内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具体语句),此句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地刻画了(阐述了)的内容(观点),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根据自身实际对材料内容进行延伸性判断,选择文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 (2)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考生进行自主创作。 (3)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或内容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4)要求考生对所提供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鼓励考生进行创新思维,发表新见解。,考点4

23、 个性体验和感悟,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评价”“探究”“启示”等字眼。 (2)题干中有“谈认识”“提建议”“谈感悟”等字眼。 (3)题干中有“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等字眼。 【答题思路】 1.找出评价、探究点。一篇文章可以评价探究的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所谓“评价”“探究”是指在深入阅读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看其思想感情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深刻,主题是否鲜明突出等。,(1)综观全文,筛选出直接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2)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

24、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中心句或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句也要加以重视。 2.评价、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切忌人云亦云。作品的内容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作品的写法有其长处,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所以对于这类试题的回答,不能要求千篇一律,要回答出自己的认识。 评价作品内容,一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去思考,二要联系与文章内容类似的材料做比较。评价作品的写法,最好先肯定作品在写作上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合理的有个性的见解。,【答题步骤】 第一步,表态。 第二步,明确观点。 第三步,简谈自己的理由(看法)。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要求语言有文采,能用上成语、名句、排比句

25、更好(从文中找出表述作者观点的相关内容,再用自己口吻表述)。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如果试着概括,大体有三个标准:密切联系生活;融入自己的思考;注重语言的表达。一句话,就是把我们对生活的思考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小贴士】 联系原文内容或论点。要有明确的观点、确凿的论据。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逸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要把它同熟知的知识紧密结合,以这些知识点为突破口进行评价、探究。语言表述要体现议论文语言简洁、准确、严密、生动、鲜明等特点。不可疏忽大意,出现所谈感悟或启迪与文章观点不相一致的明显错误;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忽视“联系

26、生活”或“结合实际”等限制条件,只是一味重申作者的观点,这也是重要的失分点之一。 【答题模板】 我认为,理由是。,针对训练,具体内容见Word版资源“专题10 针对训练”(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第2讲 提取概括、词句含义、论据、论证方法,真题体验,2012江西改编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分)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它来,它还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

27、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样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诗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位。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

28、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29、,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位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

30、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作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忧,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早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

31、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考点一】 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9年4考)(2010、2012、2015、2017年考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4分),【答案】论点:只有当感

32、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位。作者由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文中提取,关于作者提出论点的方式可以从开头作者是如何引出论题的切入,文章开篇讲了自己面对秋天到来时的感伤情怀,接着列举了柳宗元的江雪分析与拓展了种种情怀,引出了感伤这一文化话题,进而引出中心论点。,【考点五】 提取信息,概括内容 (9年3考)(2010、2012、2015年考查) 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2分),【答案】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和内容的概括,通过阅读

33、杜甫的感伤所在的段落,从上下文中分析,可以得出杜甫的感伤是一种大的感伤,区别于小我的感伤情怀,然后提取文中关键词,结合相关诗句进行概括即可。,【考点六】 理解词句的含义 (9年3考)(2010、2012、2015年考查) 3.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2分),【答案】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切忌不读文章根据以往经验匆忙作答,本文对“杞人忧天”的含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认为“杞人忧天”是种有品位的忧伤,明确了这一观点,然后从文中第段提取关键词概括即可。,【考点七】 把握论据 (9年2考)(2010、2012年考查)

34、 4.文章在论及感伤在文化艺术中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这些作品将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其中,感染了读者,使他们心酸、惆怅,达到了煽情的目的。(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论据的分析与把握。文章通过列举词、绘画、小说等作品,分析其中的感伤情怀,论证了突破小我感伤的艺术类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通读第段,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寄寓了感伤的情怀,使读者得到了共鸣。,【考点八】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未考查)(重点预测) 5.全品原创 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作用:举“杞人忧天”

35、的事例和“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的道理,证明了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早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通过分析“杞人忧天”的例子和“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可知,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然后结合文章的分论点阐述清楚作用即可。,【考点四】 个性体验和感悟 (9年2考)(2012、2017年考查) 6.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2分) 真正的感伤是,【答案】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和内容的个性体验与感悟,可以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提取信息,发表见解,注意语言的精准

36、、内容的全面、层次的清晰,同时要体现与文章中心论点的紧密关系和对文章思想的深入认识。,【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从选文内容看,为什么要? (2)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的原因。 (3)从选文内容看,是怎样的? (4)从选文内容来看,应具备的要素有哪些? 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为什么”“的原因”“怎样的”“有哪些要素”等字眼。 (2)题干中有“结合选文内容”“从选文内容来看”“分析”等字眼。,考点5 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答题思路】 1.审清题目,找出关键字词,确定答案的范围和答题方向。要特别注意论证部分论段的中心句或者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2.重点阅读与题目有关的段落,淘汰无用的信息

37、,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 3.对挑选出来的内容进行去粗存精的加工。 4.结合中心论点和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审视答案,并参照赋分,检查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进一步修改语言,使之准确简洁。,【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4)文中的“”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5)你怎样理解文中的“”一词? 2.辨别标志 题干中有“含义”“理解”“谈谈”“说说”“分析”等字眼。,考点6 理解词句的含义,【答题思路】 1.解释字词的含义。 首先,要清楚字词本身的含义。 其次,要看其

38、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或方法,如修辞方法、词义的转移、词义的引申等。 第三,结合文章内容或语言环境以及用词方式,来解释加点词的真正含义。 最后,要根据其作用于何人何事来释义,以便使其针对性更强。,2.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解释句子的本义。视情况而定,灵活添加。 其次,联系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对其深层含义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最后,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语境义。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

39、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答题模板】 (1)解释字词的含义:本义+引申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句子的本义+凸显中心(突出、深化主题)。,【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不相符)的一项是( ) (2)第段是什么论据?请说说其作用。 (3)请在文中处添加一个事实(道理)论据。 (4)请写出一句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作为论证论点的论据。 (5)下列提供的论据材料,应放在文中哪个地方(哪一段)较适宜?为什么?,考点7 把握论据,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相符”“不相符”“论据”“事实(道理)”等字眼。 (2)题干中有“添加”“说说”“分析”“写出”等字眼。 3.审题

40、要点 (1)审清题意,看清是添加论据还是判断分析论据。 (2)分析题干,明确论据的类型。,【答题思路】 将论据的表述与原文进行比对,找出细微差别,判断是否相符。一般来说,有以下设误角度:,角度一 分析论据的表述是否与材料相符,【答题思路】 论据分类:(1)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科学数据等。(2)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科学公式、定律等。 论据作用:任何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只要说出它在证明什么论点即可。 【答题模板】 运用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角度二 辨析论据类型及其作用,【答题思路】 补写论据有两种类型:补写事实论据和补写道理论据(一般是名言警句)。 补

41、写论据要注意以下几点:(1)看清楚补写论据的类型,是补写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补写的论据能很好地证明论点。(3)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4)事实论据,表述力求简洁流畅,能很好地突出论点的意思;道理论据,引用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角度三 补写论据,【答题步骤】 1.明确中心论点,选取与论点相关的补写素材,如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等。补写论据一定要与论点一致。 2.审清题干要求,确定补写内容。 (1)事实论据,补写内容要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补写。注意人物要准确、具体,具体描写事件的起因或行为方式,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符合论点。 (

42、2)道理论据,补写内容要为能论证论点的名家之言、俗语、传说等。所写的名言、格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原文时要照抄,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3.整合语言,补写作答。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讲述一件事或一个道理来论证文章的论点。思路要清晰,语言要通顺流畅。,【答题思路】 论据配对,即就提供的相应论据材料,判断它应该放在哪一段较适宜,为什么。 (1)仔细阅读提供的论据材料,对其内涵进行分析,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2)将提供的论据材料与文章各段落进行对照分析,看它与哪一段意思较投合,观点一致。 (3)将提供的论据材料的意思与段落主旨连接起来做诠释。 【答题模板】 作为论据

43、的材料突出了,与第段论证的观点相一致,所以此论据应放在第段。,角度四 论据配对,【审题指导】 1.常见题型 (1)直接说出论证方法或选出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 (2)结合论证方法和选文内容来回答选文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3)辨识论证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2.辨识标志 (1)题干中有“哪种”“哪些”“论证方法”等字眼。 (2)题干中有“画线句”“第段”“主要”等字眼。,考点8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意,看题目是要求分析画线句、某段还是全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看题目是要求分析一种还是几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第二步,通过标志词判断运用了哪种(哪几种)论证方法。 第三步,回忆这种论

44、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第四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并整合答案。 论证方法一般根据语言标志进行判定,然后再分析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下:,【小贴士】 论证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法,在判断论证方法时,切忌漏掉“方法”二字,只简单地写为“举例”“道理”“比喻”“对比”等,这样的表述是不确切的。 【答题模板】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