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七:万紫千红总是春——如何辨析写作手法.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29419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七:万紫千红总是春——如何辨析写作手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七:万紫千红总是春——如何辨析写作手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七:万紫千红总是春——如何辨析写作手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2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略七: 万紫千红总是春 如何辨析写作手法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加大了对写作手法理解能力的考查,命题者试图通过 对写作手法的鉴赏, 以直接透视考生的阅读品位。因此,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及 答题技巧,对于提高考生答题的准确度意义很大。 一、了解提问模式 根据近年中考题,归纳出下面几种提问模式: 1. 联系全文,说说“”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3. 第段中写到: “”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 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4. 本为以“”为题,却又写到“”,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 么? 5. 这篇文章在表现情感时,

2、采用了寄情于景、 环境烘托、 一线串珠等写作手 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二、掌握解题技巧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 为了凸显主旨、 增强表达效果, 往往使用对比、 衬托、 抑扬等写作手法。下面举例,略谈其解答技巧。 1. 象征 象征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某种具体事物的形象, 暗示特定的人 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例 1. 阅读朱成玉的别踩疼了雪,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011 年贵州铜仁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是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 被象征的

3、思想或感情之间的相似点,通过展开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而得到答案。 具体到此题, 先要仔细揣摩文题, 便会发现其象征意味较为明朗。通读全文尤其 是结尾后,我们很容易看出“雪”在文中既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还象征一种纯 洁的心灵。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回答其他问题的基础。 【参考答案】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 2. 衬托 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使其形象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就用类似的事 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 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例 2. (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 放学

4、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 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天渐渐黑下来。(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 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 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一 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 (选自周海亮雪地烤红薯) 【真题回放】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20

5、11 年江苏南京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题目,要把景物和人物、背景、主题等因素密切结合 起来。这道题中(A) (B)两处的环境描写, 分别出现在第段和第段,由“薄 薄一层雪”到“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暗示时间的推移,天色已晚;由“飘着 雪花”到“雪越下越大”,表明天气越来越冷。而这一切又表明男人在雪地里已 经站了很久,但生意惨淡,因此(A)(B)两处对雪的描写,还具有营造苍凉凝 重的氛围的作用,衬托了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 【参考答案】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衬托人物失落、苦涩的 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 3.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并举

6、出来,相互 比较,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表现 出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例 3. 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 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 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 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 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选自包利民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真题回放】文章第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 (山西太原) 【解题思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借助某些表现手法。可以说,表 现手法是表达效果的催化剂,表达效果则

7、是表现手法催化的结晶。解答这类试 题,一般按照“手法名称效果分析”的格式,即先直截了当地说明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然后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是运用对比的写法。作者将“那些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 条件的优越以及精神的麻木和小姑娘贫困的生活、无法读书的现状、 纯洁的心灵 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小女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4. 抑扬 本想褒扬某人或某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 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 按下一笔, 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回 环,且在与“抑”的比较中,增强了“扬”的力度。 例 4. 阅读毕淑敏的翻浆的心,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这篇小说的

8、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011 年四川成都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仔细分析作者“扬抑”的对象,还要注意把握前后 内容的变化, 前后感情的落差, 分析使用抑扬关系的情况, 从而达到准确地把握 文章主旨。小说先是叙述了搭车“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描绘出搭车 “青年”在司机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 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 狠 “抑” 了一笔,最后却发现了他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 情理之中,这是“扬”的笔法。在此基础上,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 信善良,彼此信任。看

9、法: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 很多积弊,“农夫和蛇”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 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5. 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 结构严谨, 文章在前面写到的, 中间或结尾要有 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它又包括首 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等方式。 例 5. 阅读朱成玉母亲的病友名单,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 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 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 (2011 年四川眉山中考试题

10、) 【解题思路】照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推进情节、揭示悬念、使结构前 后圆合等。解答这类题目,要前后联系,互相比较,寻找情节的对应点,用心记 住一些场面 、细节,并体会其作用 。具体到这道试题 ,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很多, 如第段与第段,第 (13) 段与第段,第 (17) 段与第段等,这些照应,都是 情节自然发展的需要,更有一种精神力量蕴含其中。 【参考答案】示例 : “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 母亲一直依赖的 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 ,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 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 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

11、到铺垫作用。 另外,还有想象联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正侧结 合等写作手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演练提升】 一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 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 瑟瑟地发抖。 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 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不屈不挠,宁折不 弯,俨然向严寒挑战的斗士。 (选自于增会秋苇) 1. 选文的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芦苇的不寻常?请作具体分析。 二 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 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

12、朦胧且迷人。为 了履行前世约定, 悄无声息地把久以期盼它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 角落、每一棵小草和麦苗。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 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 总是 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 感叹。 (选自厉彦林享受春雨) 2. 选文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 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 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 父亲

13、紧跟在我身后 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 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 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 ”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 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 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 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选自佚名父亲进城送梨) 3. 第段中写“我”对好心送梨的父亲,不但不领情反而埋怨他,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 运用衬托手法写芦苇。比如“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就 是衬托芦苇的伟岸; 比如用苇梢上小鸟的远去来突出芦苇的不屈不挠,向严寒挑 战的大无畏精神。 2. 文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通过描写春雨、 春雨中的世界, 抒发了对 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同时与下文“我”和妻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形 成鲜明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我”因忽视父爱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