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50406 上传时间:2019-12-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4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化学总复习 - 1 -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化合价升高弱氧化性 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弱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 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双线桥: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电子转移表示方法单线桥:电子 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电子数目等 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变化 变化 反应物 概 念 及 转 化 关 系 配 平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产物 - 2 - 、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

3、律) 、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元素(如Mn 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氧化剂:、元素(如S 、N 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 4、HNO3等 、元素(如 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 3、FeCl3、K2Cr2O7 、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活泼

4、的金属,如Na、Al、Zn、Fe 等; 、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SO 2等 还原剂:、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H2S等 、元素(如S 、Fe 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 4等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 、C、Si等。 概念: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离子互换反应 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类型: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 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方法写

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 电荷数是否 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2O3、SiO2) 中学常见的难溶物碱: Mg(OH)2、Al(OH)3、Cu(OH)2、Fe(OH)3 生成难溶的物质:Cu2+OH -=Cu(OH) 2 盐: AgCl 、AgBr、AgI、CaCO3、BaCO3 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2Ag+SO 4 2-=Ag

6、 2SO4 发生条件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Ca(OH)2+CO32-=CaCO 3+2OH -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2O、CH3COOH 、H2CO3、NH3H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2、SO2、NH3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强 弱 比 较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 3 -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符号: H 单位:一般采用KJmol -1 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 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反应热:表示方法:放热反应H0,用“ +”表示。 燃烧热:在101KPa下,

7、1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反应生成1molH2O 时的反应热。 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H+(aq)+OH -(aq)=H 2O(l); H=-57.3KJ mol - 弱酸弱碱电离要消耗能量,中和热 | H|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 + Mg 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 2+Fe3+ 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 互相置换反应

8、依据: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 与 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金属性或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性强弱的判断互相置换反应 、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NaMgAl; 非金属性, 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如:SiClBrI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定义:以 12 C 原子质量的1/12 (约 1.66 10 -27 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 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一,符号为1(单位 1 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

9、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 Cl2分子的 m(Cl2)=2.657 10 -26 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 12C的质量的 1/12 的比值。一种元素有 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诸量比较:如 35Cl 为 34.969,37Cl 为 36.966 。 (原子量)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 该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 35Cl 为 35,37Cl 为 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 的平均值。如: Ar(Cl)=Ar(35Cl) a% + A

10、r( 37Cl) b%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 其丰度的乘积之和。 注意:、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定义: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即: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或核素) 同位素、结构上,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特点:、性质上,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不同; 、存在上,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的原子(个数 不是质量)百分含量一般是不变的(即丰度一定)。 - 8 -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

11、强烈的相互作用。 、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存在:离子化合物(NaCl 、NaOH、Na2O2等) ;离子晶体。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存在: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中(如:NaOH、Na2O2) ; 共价键分子、原子、离子晶体。 2、分类极性键共价化合物 化学键非极性键非金属单质 、分类: 双方提供:共价键 单方提供:配位键如: NH4+、H3O+ 金属键: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金属单质、金属晶体中。 键能 3、键参数键长 键角 4、表示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后两者适用于共价键) 定义: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

12、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瓦尔斯力):影响因素:大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作用: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有影响。 、定义:分子之间的一种比较强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条件:第二周期的吸引电子能力强的N、O、F与 H 之间( NH3、H2O) 、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使物质熔沸点升高。 、氢键的形成及表示方式:F-H F -H F-H 代表氢键。 氢键O O H H H H O H H 、说明:氢键是一种分子间静电作用;它比化学键弱得多,但比分子间作用力稍 强;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只含非极性

13、键的双原子分子如:O2、H2、Cl2等。 举例:只含非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如:O3、P4等 分子极性多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 CO2、CS2(直线型)、CH4、CCl4(正四面体型) 极性分子:定义: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举例双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双原子分子如:HCl、NO、CO等 多原子分子:含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若几何结构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 如: NH3(三角锥型 )、H2O(折线型或 V 型) 、H2O2 非晶体离子晶体 固体物质分子晶体 晶体: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离子键 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 不同原子间

14、存在 共用电子对的来源 相同原子间 分子的极性 分子的稳定性 分子的空间构型 决定 分子的极性 决定 (孤对电子) 构成晶体粒子种类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9 - 构成微粒:离子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举例: CaF 2、KNO3、CsCl 、NaCl、Na2O 等 NaCl型晶体:每个Na +同时吸引 6 个 Cl-离子,每个 Cl -同 结构特点时吸引 6 个 Na+;Na+与 Cl -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 1:1。 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CsCl型晶体:每个Cs +同时吸引 8 个 Cl-离子,每个 Cl-同时吸 引 8 个 Cs +;Cs+与 Cl-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 1:

15、1。 离子晶体:说明: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离子个数比的式子。 、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离子晶体固态时一般不导电,但在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可以导电; 、溶解性:(参见溶解性表) 晶体晶胞中微粒个数的计算:顶点,占1/8;棱上,占1/4;面心,占1/2;体心,占1 、构成微粒:分子 结构特点、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作用力 、空间排列: (CO2如右图) 分子晶体:、举例: SO2、S、CO2、Cl2等 、硬度小,熔点和沸点低,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性质特点、固态及熔化状态时均不导电; 、溶解性:遵守“相似相溶原理”:即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

16、性分子溶剂,极 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 构成微粒:原子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共价键 举例: SiC 、Si、SiO2、C(金刚石 )等 、金刚石:(最小的环为非平面6 元环) 结构特点每个 C 被相邻 4 个碳包围,处于4 个 C原子的中心 微粒空间排列特点: 原子晶体:、 SiO2相当于金刚石晶体中C 换成 Si,Si与 Si间间插 O 说明: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表示原子个数比的式子。 、硬度大,难于压缩,具有较高熔点和沸点; 性质特点、一般不导电; 、溶解性:难溶于一般的溶剂。 、构成微粒: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结构特点、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 、空间排列: 金属晶体

17、:、举例: Cu、Au、Na 等 、良好的导电性; 性质特点、良好的导热性; 、良好的延展性和具有金属光泽。 、层状结构 结构:、层内C C之间为共价键;层与层之间为分子间作用力; 过渡型晶体(石墨) :、空间排列: (如图) 性质:熔沸点高;容易滑动;硬度小;能导电。 - 10 -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 略比较 定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单位: mol/(Lmin)或 mol/(L s ) 、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

18、不同,但 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如: v(D) d 1 =v(C) c 1 =v(B) b 1 =v(A) a 1 d:c:b:a=v(D):v(c):v(B):v(A) 则有Dd+cCbB+aA对于方程式: 、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不变) 、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 内因(主要因素) :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 度:则慢。 、 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的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结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压 强:反之则慢

19、 、说明: 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 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温度: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外因:、说明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 c、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 倍, 有些 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 、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 a、具有选择性; 、说明: b 、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 逆反应速率; 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 应速率减慢。 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 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 说明: 化学 反应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